让师生的生命更好成长——滕州市西岗镇教育巡礼
让师生的生命更好成长——滕州市西岗镇教育巡礼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6-09-02

让师生的生命更好成长

——滕州市西岗镇教育巡礼

陶继新

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教育呈持续发展的态势,在社会上的信赖度也不断的攀升。那么,这一地处农村的乡镇,教育何以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就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笔者走进西岗,去解锁其发展的内在密码。

为教师成长推波助澜

唐朝韩愈《师说》开篇即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可以说,中国文化教育首重“师承”。“承袭”于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技能上的“口耳言传”,更是情感、趣味、操守与修养的道德人格传承。因而可以说,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与人生境界的升华,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为了让教师持续快速的成长,西岗镇教委办不但为其搭建了多种平台,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从而激发了教师生命成长的自觉要求。

一、搭建三个平台,构筑成长通道

校以师名,师以教成。教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主体,而课堂教学更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路径。可以说,很多教师都做过名师梦,有的教师也真的走上了名师之路。那么,如何触发教师的成长点,推进学校的优质发展,即成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西岗镇教委办以“为了老师们更好的发展”为主旨,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名师梦想,躬身于活动践履,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构筑生命发展的通道,从而激发了教师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与使命感。

1.以课堂为阵地,搭建教学比武的平台。

课堂,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其具有立体而多维的界定。它既是静态物化的所在,即师生教与学的场所;更是灵动思想的栖息之陆,即师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对课堂之于教育的意义所指出的,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程。

基于此,镇教委办近年来启动了一系列“中小学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工程”,让老师们走上了比武的舞台,展示了其课堂教学的个性特色。如2012年“每人一节公开课”、2013年“每人一节示范课”和2014年“每人一节模式课”等系列比武活动。教师自定时间、自选班级、自选授课内容,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组织评委听课,并进行评议打分,以此作为课堂教学水平评价,纳入教师学期综合量化。针对各个学校涌现出来的优秀老师,教委办还在全镇组织课堂教学模式展评,通过层层评选,让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教师实现了生命的突围,成为大家称道的名师。

据教委办主任仇玉晨讲,最近两年里,西岗镇在市局组织的模式课展评活动中,四个课堂教学模式及推荐教师的课堂教学均被评为一等奖。模式课之外,优质课堂评选成绩亦是卓然,4人获得枣庄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6人获得二等奖;19人获得滕州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8人获得二等奖。

2.以名师为依托,搭建争先创优的平台。

斯为名师,古者有云:“德能正其身,才能称其职,书能成其文,言能明其志。”而在现代学习化社会,名师则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正身者与引路人,更是追求多元对话、情感启智的合作者与有心人。

据仇玉晨主任讲,西岗镇自2010年名师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以来,每两年评选一届,迄今已经成功评选了届“西岗名师”。其中1人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1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枣庄市优秀教师”,7人被评为枣庄市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滕州名师”,3人被评为“滕州市十佳班主任”,1人被评为“滕州市明星教师”,1人获得滕州市教师综合技能大赛五一劳动奖章。而在各项大赛中,西岗镇的教师都出手不凡,杨坤老师获山东省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李心亭老师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赵曰淼老师获全国美文诵读一等奖。历届所评名师在任期内享有每人每月100元的名师津贴,任期内参加职评时享受滕州市优秀教师加分待遇,每年优先安排外出学习培训。

名师的成长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名师的影响却是无形而深远的。笔者在采访一些名师时,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都有一种压抑不住的自豪感,更有一种深蕴其内的责任感。正如美国文学家与哲学家梭罗所言:“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名师平台的依托,使其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延生出一种带动全镇教师发展的担当与责任。所以,他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亦希望能有更大的突破。

3.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2013年以来,西岗镇教委办多次开展同课异构、作文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活动,并邀请省教研室英语教研员陈元宝及枣庄市、滕州市教研室的教研员,针对老师们的现场上课,给予即时而又精妙的点拨,让老师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参加的枣庄市与滕州市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不少老师都取得了令人十分满意的成绩。比如,有两位老师的作文课先后在枣庄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2位教师分别到市中、山亭、峄城、台儿庄等区直学校授课,得到枣庄市教研室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强化三项措施,修为文化内涵

    教师大多都有发展的需求,而文化内涵的发展是其修身治学的根本。为此,西岗镇教委办采取三项措施,为教师文化共同体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1.强化竞赛制,苦练基本功。

镇教委每学期组织一次基本功比赛,每学校推荐2人,其余参赛选手由教委按15%的比例随机抽取,以单位参赛选手的总成绩作为学校的比赛成绩,以此督促全员参与基本功训练。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言:“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可以说,卓越的教师教学不在于某一次课赛的突出表现,而关乎其毕生的学习习惯。因此,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天一板粉笔字、一页钢笔字、一页毛笔字,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严格的要求,培养了教师自觉练好基本功的意识与习惯。在去年市教育局组织的基本功比赛中,西岗镇8位教师参赛,就有7位教师获得一等奖。

2.强化书香校园,笃学名家思想。

读书有一个走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目前教育图书琳琅满目,其质量高下大不一样,如果不是选读上乘之作,就有可能在得乎其下甚至是得乎其下下的低层次徘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敏林斯基秉持的教育信条即“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而西岗镇教委办积极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师读书计划,向学校推荐教育名著阅读书目, 组织校长到北京、济南选购图书,先后购买教育管理类图书3200余册,教学研究类图书8600余册,名师名家示范课、讲座等各类音像资料680余份。从而让老师们在取法乎上的层面汲取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从行动上践履着伟大思想的深层意蕴。正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老师们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聆听着名家思想的箴言,浸融在超越时空的伟大精神境域。这必然不但提高和拓展了教师教学的水平和视野,更是升华了其生命的深度和境界。

因此,在教委办定期组织的读书交流会上,老师们的读书心得成为一个精神亮点。因为他们不但有读,还有悟,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创新思维不时闪烁。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受到启发,再读书的时候就有可能更加深入。2011年以来,历届滕州市教育系统“十大读书人物”的评选中,西岗镇的教师都榜上有名。

3.强化研学反思,积淀精神厚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是高尚人格追求与教育理想践行的认识论,其中犹以思为重。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而“反思性实践”思想与“反思性实践者”概念则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哲学教授唐纳德·A·舍恩在批判技术理性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提升教师实践品质,鼓励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将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此,教委办在西岗教育信息网设置了“教师文苑”板块,发表教师的教育心得、教学案例、文学创作;同时,开通西岗名师工作室和明星班主任工作室两个博客群,定时、定量上传博文,展示案例,交流心得,提出疑惑,研讨探究,学期末统计博文篇数,纳入届中考核。各学校也建立了自己的校园博客,作为本校教师记录成长轨迹、进行网上研讨、积累教研资料的重要途径。柴里小学教师博文集第一辑《贴着地面行走》已印发全镇学习。全镇统一印制了《感悟日记》,要求所有领导干部每周一篇感悟日记,所有教师每课一篇教学反思。近两年,中小学教师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感悟、反思达43篇。

写出文章,让大家共享,并得到赞誉,这会在老师的心里种植下自信的种子,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当越写越多、越写越好的时候,写作就成了其生命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里的箴言:“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确。”基于阅读的积淀,自然迸发出写作的表达,这是属于精神收藏的文本,具有永存的价值。更重要是,这点燃了激发,铺就了一条走向成功的精神之路。

仇玉晨主任对笔者说:“我们允许老师平凡,但不容忍他们平庸。因为每个教师各不相同,优劣有别当是一种教育的生态。可是,我们要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发展的需求,让他们都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展。”是啊,追求发展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一种优质的生命境界。当下,若要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生态,这种品格与境界难道不是每一位教书育人者所应然之道?在生态化教育空间里,修身治学是为人师者自知自觉的文化追求,而为了实现自然的平衡发展状态,西岗镇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开阔教师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当老师们的水平持续攀升的时候,西岗镇中小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成为现实也就水到渠成了。

班主任的发展成为常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在其班级管理理论中认为,班级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故而,班主任的人格修为与智慧能力,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往往可以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何让班主任工作步入优质的发展状态之中,西岗镇教委办不断的探新求索,并收获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一、选优聘贤,保证班主任的质量

资格准入制度是保证班主任教师质量的前提。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最先始于美国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的发展,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最基本保证。而班主任作为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其岗位资格认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无疑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研究的深化论题。据此,西岗镇积极探索研究,努力躬身践行,创新并完善选拔聘用制度。在如何选聘德才兼备的教师走上班主任岗位方面,做到了 “四个明确”,从而保证了全镇班主任的质量。

一是明确选聘标准。教师上岗需要资格证书,而在西岗镇,参加班主任竞聘者则需要滕州市级以上班主任培训合格证。同时,按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将敬业爱生、理念先进、责任心强、组织管理能力强作为选聘班主任的必备条件。二是明确工作职责。班主任要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有意义的专题教育和兴趣盎然的团队活动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灵自由而又安全的学习、活动环境,并要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良好思想的浸染,体验在校的美好与幸福。三是明确选拔程序。聘任过程中,采取个人自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法,引进竞争机制,严格选拔程序与标准。按照懂教学、会管理、作风正、能力强等标准竞聘上岗,公开、公正、公平而又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从而让教师中更多的优秀分子走上班主任的岗位。四是明确考核制度。班主任聘期一般为一年。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对于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调离班主任岗位;对于班级量化管理成绩落后、班级教育教学水平落后的班主任,实行“一票否决”制度。相反,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班主任,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鼓励,从而让班主任成为一种令人羡慕而尊敬的职业。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等教育处主任鲁伯特×麦克莱恩(2001)所说:“任何一个教育系统的质量与作用最终都要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质量与性质。”班主任作为教育者,亦是管理者和资源支持者,其每一个身份角色的本质都必然需以岗位专业化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个体职业成长为重心,因为只有基于此,师生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才有可能获致内在的驱动力。

二、培训考察,拓宽班主任成长路径

学校既是学生发展的场域,也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学校要发展,必然需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重要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这一作用在21世纪将更具决定意义。”可见,提高教师素质,将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永恒话题。而优秀的班主任不但应当是教学上的能手,还应是管理上的高手。但“人非生而知之者”,只有在“学而知之”的过程中,才能持续不断的提升教学与管理的水平。为此,西岗镇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实施“青蓝工程”。日本学者佐藤学基于赖夫(J. Lave)与温格(E. Wenger)的认知学徒制研究,认为教师的学习是个体参与知识技能所联结的共同体的实践,并提出“学校的变革——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恰若西岗镇学校的教师群体“帮带”活动,即新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热情高而经验不足,有的时候,虽然十分尽力却未必能有好的结果。为此,西岗镇为他们配备了经验丰富的优秀老班主任作为“导师”,与他们“结对子”,进行“传、帮、带”。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些年轻有为、虚心好学的班主任便脱颖而出。二是实施全员培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召开班主任例会集中培训、优秀班会课评选、班主任论坛等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同时,邀请魏书生、丁榕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为班主任做专题讲座,让他们领略全国最优秀的班主任风采的同时,也有了“学而时习之”的心理欲求。而且,各个学校集中订阅《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刊物,让班主任学习全国不同类型优秀班主任的先进经验,提升其理论素养。三是组织考察培训。镇教办组织班主任先后到济南、淄博等名校考察学习,组织中学班主任赴河北衡水中学参加班主任论坛。外出学习回来之后,通过报告会、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及时地把学习来的新教育观念、经验、方法传授给全镇每位班主任,带动了班主任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卡尔×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如果群体成员之间没有合作,那么群体将不复存在。西岗镇各学校坚守教师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主体,不断融合新教育信息,建构科学理念,发展教学能力,并以最终形成学校的全员智力为其基本立场。

因而,如果说班主任队伍是一个合作性群体,即专业学习共同体,那么,学校就是支持这一成长过程的学习型组织。

三、注重引领,开展“明星班主任”评选活动

群体动力学的创始人代表勒温指出:“在合作性的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往往能够相互激励,相互理解,个体间的信息交流频繁,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西岗镇立足于班主任合作性群体的构建,而更加注重引领,鼓励先进,从而充分发挥骨干班主任的示范带动作用。如自2011年以来,西岗镇积极开展的“明星班主任”评选活动。“明星班主任”每届任期为一年,任期内由镇政府统一发放每人每月100元的岗位津贴,并在职评、外出学习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对“明星班主任”实行“动态管理”,提出具体要求:任期内至少与两名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指导他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且取得成效;每周撰写一篇班级管理心得,每两周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每月进行一次师徒结对汇报,每学期在全镇范围内做一次班级管理讲座,每学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关于班级管理经验的论文,这些职责履行完毕及时在镇教育信息网上公示。对能够完成任务并考核合格的,落实奖励措施并发放津贴;对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资格和相关待遇。以明星班主任评选为载体,开通了“西岗镇明星班主任工作室”博客,要求明星班主任定期将优秀班会设计、教学案例故事、班级管理心得等上传到博客,从而让全镇所有班主任浏览,并跟帖发表评论。另外,他们还通过班主任论坛、班主任沙龙、优秀班会送课入校等形式的活动,影响和带动全体班主任深入研究,专心工作。西岗镇先后有8名教师被评为滕州市“十佳班主任”,2名教师在“滕州市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1名教师当选枣庄市班主任工作室滕州工作站导师。

有的人认为,班主任工作既累又苦,可在西岗镇采访几位明星班主任的时候,他们也说工作紧张,累,但并没有任何痛苦的感觉,相反,他们认为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有一种实现生命价值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其实,优秀班主任在付出的时候,尽管没求回报,但收获已在其中了。因为他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而发展是促进班主任成长的内在能量,更是精神成长的最大福利。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的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四、评价改革,对班主任实行全方位考核

评价是班主任成长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班主任发展的必要手段。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曾提出以决策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模式,并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改革是对教育目标及其价值体系的系统调查,是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但是,以往那种结果性的评价,往往会将原本美丽的过程遗忘,从而使评价不但失去了科学性,甚至有可能挫伤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为此,西岗镇教委办不但关注班主任的结果性评价,更关注过程性评价,采取的是定期与不定期、平时与期末、同事评价与学生评价、听课交流与奖励学习等多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维度立体式的全方位考核与评估。对班主任工作材料,如班会课记录、班主任工作手册、家访记录、培优补差记录、教育案例、教研论文等进行量化评比,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和评先树优等方面优先向班主任倾斜,不断提升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与实效性,提高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水平。

据仇玉晨主任讲,这种评价方式,不但对优秀班主任是一种督促与鼓励,而且还会让他们在持续不断的成长中,形成一种积极的行为自觉。因为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评价中,压力变成了动力,付出结出了果实,进而享受到了生命的更大意义。于是,不再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一种享受,“累并快乐着”便成了一种生命常态,幸福感便会如影随形了。

学校发展各具特色

学校教育的区域推进与发展历来以“办学特色独具一格,校蕴文化自成一家”为典范。那么,何为学校特色呢?美国实用主义代表杜威曾指出:“学校是一个独特的组织。”细细品酌其特别之处,也许在于相对于其他社会机构,学校具有的独特使命和目的——育人。这就要求学校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领导特色和管理实践等而使其活动过程焕发着生命光彩。由此可见,如何理解学校与育人之间的深层关系及其自主发展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质与核心。

可以说,正是基于更高视野更深程度的理论思考,西岗镇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各自形成了独有特色。发展学家佩鲁曾坦言:“如果不从人的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发展,对各种发展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就难免是肤浅的、表面的。”强调学校的特色发展,说到底是学校对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自主发展的教与化。在教委办领导的陪同下,笔者走访了一所初中、三所小学与一所幼儿园。其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西岗中学:在教学改革方面破茧而出

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教学观念陈旧,知识少有更新等因素,成为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可西岗中学则不然,他们在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破茧而出,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从而大大改变了师生的生命状态。

1.建模推模,有效上课

早在1960年,美国教育家施瓦布即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方式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更好的呢?”基于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那么,结构化的、自主合作性的探究式学习逐渐成为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建模推模即是结构化学习的表现形式之一。西岗中学确立并推行了“自主探究,当堂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同质异组、同组异质的要求,将全班分成6—8个合作组;每个合作组内,同桌两个同学又为一个单元组,学优生叫“师傅”,学困生叫“学友”。学习中的一般性问题,由“师傅”教“学友”,在单元组内解决。单元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在合作小组内通过讨论甚至争辩解决。

陈永渠校长认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尊卑之别,那么,彼此之间的教与学,就有了一种心理上的平等,也就有了内在的自由,所以,教与学的效果都比较好。同时,学优生还生发了教学困生的责任心,学困生也有了自觉学习的内在要求。所以,不管哪个方面的学生,不但都能拥有浓郁的学习兴趣,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并由此形成了合作意识。

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要能即兴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学校每学期开展了“一人一课,打造精彩课堂”录像赛课活动,坚持每课必评制度,评课落实“三个一”要求:提出本节课至少一个优点,指出本节课至少一点不足,给出本节课至少一点建议。

三个一要求留给教师的是压力,也是动力,它促使教师不但要认真教学,而且要有一定的反思。更重要的是,评价课堂的尺度变了,所谓的好课,更多不是教师讲得多么好,而是学生学得多么好。所以,不但要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还要评价教师所讲是不是做到了“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从而让学生“继其志”。

西岗中学的教学改革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时候,教师也在快速的成长。所以,在2015年全市课堂教学模式展评活动中,西岗中学荣获教学模式推进先进单位、优秀教学模式创新成果和优秀教学模式课一等奖。

2.配餐分层,有效作业

美国当代教育界知名的教育学家古德莱德曾坦言:“学生各不相同,其不同的程度超过了我们至今所能认识到的,学生是很难把握的,他们不会同样地成长起来。”因此,尊重学生的多样差异,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是作为教育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基于此,西岗中学兼顾学生基础和课堂掌握情况,在教学上采取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对语数英学科采取了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从而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实现了作业的“按需分配”。此外,禁止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资料,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在作业后面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作业批改坚持“四有四必”原则: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究。尤其是在有错必究环节,不只是要求学生知晓自己作业的错误在什么地方,还要知晓为什么错了,尤其要让学生不再重犯类似的错误,争取达到“不贰过”。

对生物、地理、历史、思品等科目,学校要求当堂完成配套的《助学》教材,不留课下作业。不过,不留作业并不等于课上学好学不好无所谓了,而是强调课堂知识的当堂消化,并通过学生互助学习等方式,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和谐统一。

3.进行“微考”,上好“微课”

西岗中学不搞应试教育,但是,对于所学内容的关键项,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强化。这些关键项,不是哪一个教师的经验归纳,而是聚合了本学科老师集体的智慧,形成了一致的认同,是教材真正意义上的关键性内容。对于这些内容,除了在平时教学与复习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强化之外,学校还进行归纳分类,实施“微考”。“微考”之后,年级组、学科组再通力合作,根据学生“微考”时的不同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分类讲解。这样的讲评,不但具有针对性,而且达到了良好的强化效果。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事实上,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关键性的学习内容,是需要不止一次的强化才能记忆于心的。而如果强化形式单一,不但达不到强化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是负效应。西岗中学不但抓住了对关键性内容强化的节点,而且从开始的讲,到学生的练,再到“微考”与讲评,都从各个方面和各种形式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于是,学生对所学重点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取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4.多元评价,激励进步

课堂教学的改革,必然带来评价的改革。西岗中学完善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机制,从而促进了不同层面学生的持续发展。不是一卷定优劣,而是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业进步奖”“学业合格奖”“学业创A奖”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进步即优秀、合格即优秀、特色即优秀、优秀更优秀”的教育理念,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智力比勤奋,低起点、密台阶。即时性多元的评价与相应的奖励措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获奖机会,营造了提升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既然有了教学改革的美丽过程,自然就会收获丰硕的果实,也就自然而然地“抓住了巩固率,提高了合格率,助推了优秀率,减少了低分率,大面积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学业水平考试综合量化连续两年取得全市同类学校第一名,2013年学业考试合格率达到79.4%,2014年达到90.98%,2015年达到97.09%,连续两年在滕州市39所初中学校中位居第一名,并成为枣庄合格率提升的典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二、中心小学:书香丰盈师生生命

近年来,西岗镇中心小学在“尊重生命,享受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积极营造书香校园,丰盈师生生命,以读书打造特色,以读书追求卓越,有效地促进了师生成长,使学校走上了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1.好书遍校园,阅读唾手得

古罗马时期著名学者西塞罗有一句箴言:“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可以说,学校更是如此。中心小学除了建设物态环境之外,更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如把学校图书室内的书拿出来放在楼梯拐角处、走廊大厅里,开放式地让学生尽情地借书、看书,形成全阅读环境。每逢大课间、两个饭后时间段,很多学生就会在这里畅游于书海之中。

同时,学校还设置了阳光、开放、简易、实用的流动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学生捐赠的图书,图书上注明了捐赠者的姓名,并由学校统一设置了标签。学生捐赠图书不只是为了留名,还体现了成人之美的精神。有了好书,与大家共享,不只有益于人,其实也在自己的道德银行里储存了一笔“钱款”。

班级图书角同样是一道美丽的精神风景,学校在向学生征集图书的过程中,孩子们纷纷从家中将自己心爱的图书带到教室,在方便他人阅读的同时,也读到了自己未曾读过的好书。

为了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藏书意识,学校还积极倡导每个学生建立家庭图书架,让书香飘进每一个家庭。学校和老师,还定期向学生推荐藏书目录,并了解他们对图书的收藏情况和使用情况,对家庭藏书量大的学生进行宣传和表扬。于是,那些家庭藏书原本不多的学生及其家长,也便“择其善者而从之”,买来更多的好书,供孩子们阅读,甚或亲子共读,使整个家庭都享受到了好书的精神馈赠。

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当学生读了一本又一本的好书之后,就等于与更多高尚的人谈话。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长期在好书熏染中长大的学生,自然而然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品质。

2.教师读好书,写作增才华

教师的幸福指数,固然与收入多少有关,可更为有关的是精神收获。而多读书,读好书,则是增加教师精神收入的最佳途径。为此,学校不但建设了高标准的教师阅览室,订阅了书报、购买了教育理论书籍,而且明确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众所周知,经典是历经大浪淘沙,时光流逝,却将思想与文化品格一直定格在人心里的一道又一道的精神风景,它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与心灵状态,升华人的智慧指数。阅读理论专著,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还可以使其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链接,从而让实践更具意义,方向更加明确。儿童文学描写的是孩子们的世界,读这样的作品,不但可以更好地与孩子们的心灵沟通,还会让老师更具童心。老子说:“复归于婴儿。”纵观世界大文学家、教育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永葆童心者。报纸杂志的内容多有现代特点,与教师时下的教育教学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读得多了,不但会让教师对外面的教育改革了解得更多,而且也会冲刷旧有的观念,让自己与时俱进,从而走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学校还实行“以书代奖”制度——各类教学比武以书籍替代奖金,校长“荐读”制度——校长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进行好书导读。马翠萍校长说,这种做法对促使更多教师去阅读更好更多的书是一种引导。其实,当老师们真正爱上读书,并从中吸纳精神食粮后,读书就会变成一种生命自觉。那么,其教育教学水平自然会越来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这是对备课的最好诠释。它打破了传统的备课观,因为当读书丰盈了教师智慧后,教学就会变得从容甚至愉悦。教学,就不再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而是人生幸福的体验。

读书固然重要,写作的意义亦不可小觑。在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种极好的精神收藏。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论读书》中所言:“读书使人充实,写作使人准确。”教有所读,读有所感,闻有所思,随即形成文字,甚至见诸报刊,那是一件美在心灵的事情。即使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教师也应当如叶圣陶先生主张的那样写“下水文”。这样的文章写多了,写好了,会在无形中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对于自己的生命成长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事呢!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边忙于教育教学工作,一直笔耕不止,从而为世界教育留下了丰盛的精神食粮

中心小学便在教师的写作上下了一番大的功夫,大力倡导教师撰写读书摘记、教学随笔活动。为此,学校还统一发放印制的《读书笔记》,要求教师每学期选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书籍,认真做好摘抄,每月写好一篇读书心得,在读书的基础上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

教师读书与不读书,以及有没有形成写作的好习惯,其生命样态会迥然不同。休说为了学生的成长,即使为了教师自身的内在提升,也应当投入到读书与写作中去,感受它给自己带来的生命激荡与心灵洗涤。

3.提倡三个共读,激发阅读兴趣

如果说读书可以丰盈个体生命精神的话,那么,与人共读则会升华读书的境界。中国第一本教育学论著《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一定要“论学取友”。孔子的高足曾子则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那么,这里的“友”,在中心小学不只有同学之友,还有师生之友,以及亲子之友。

学校要求学生以漂流书的形式,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漂”给同伴,阅读后写下自己的真实感言,然后继续漂流,将好书阅读到底。正是在这个漂流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因为书缘而有了共同的话语,也缔结了新的友谊。而好书中的精神,也在这种漂流交友中绵延。

马翠萍校长认为,教师不但是学生读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还应当是学生的共读者。正如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因此,组织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节”活动,利用晨读课、读书课为学生朗读经典书籍活动等等,教师在与学生共读共背的过程中,不但融入了学生之中,同时也在书的滋润中有了持续不断的成长。

家庭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之地,家长也是对孩子影响极其重要之人。所以,学校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让家长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建设者。为此,学校要求家长将每天晚饭后半小时的时间定为“读书时间”,和孩子共同阅读。有条件的家庭,还要定期不定期地带着孩子到书店购书,到图书馆借书。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时以书为礼品;过春节的时候,送好书压岁。恰如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侯瑞斯·曼恩所说:“习惯就仿佛一条缆绳,我们每日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而培根更是一再强调:“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养成过程。”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家长不希望孩子更好地成长,因而学校与家庭更应该有效形成教育合力,培养一个人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而这往往可以使之受益终生。而有了终生阅读的好习惯,也就等于拥有了一生发展的精神支撑。

4.搭建交流平台,享受阅读乐趣

孩子们喜欢活动,有了成果更喜欢展示。如何通过活动与展示,让孩子们更加热爱读书,中心小学作了精心安排。

一是设立一年一度的读书节,这也是中心小学孩子们快乐的节日。因为学校要举行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评比、读书小报展评、读书征文评比、“阅读童书、亲近文学”教学研讨、书香论坛、诗文诵读成果展示、“征集名言,制作书签”展示、游园等活动。届时邀请家长参加,让他们观摩孩子们读书的成果。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活动。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关注点,有组织地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如以“童话滋养童心长”为主题的童话节活动,通过读童话、送童话、绘童话、集童话、写童话、演童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多形式的亲近童话内容,多角度的感悟童话故事,从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三是组织开展不同层面的读书会。班级读书会: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读书会上交流读书的心得,畅谈读书的体会。教师读书会:学校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组织教师读书沙龙,在交流中不断形成教师读书的文化氛围,实现教师的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有效提高。亲子读书会:学校定期举办亲子读书会,通过向家庭分发倡议书,开展“亲子共读、家家书香”活动,将“孩子最早的老师”动员起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引领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

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点燃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展示的舞台,则让孩子们充满了自信。当书香弥散到校园甚至更大的时空时,就会形成一股无处不在的力量。这力量,不只会支持着孩子走好当下的路,也会让他们步入未来的幸福之路。

三、清泉小学:写作教学步入佳境

有的小学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往往感到不得要领,学生写作起来不知所云。如何让教师教得从容,学生写得轻松?清泉小学通过积极探索,创建了“问题导学、自主发展”语文教学模式,从而让作文教学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写作是基于阅读经验与生活情感体验的自然表达,因而,如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其提供生活的体验,进而教会他们写作的方法,当是破解写作困境的必要条件。

1.指导写作方法

对于学生而言,课文既是阅读的文本,也是习作的范文。但多数学生对此所知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为此,老师们便在教学时进行有效的点拨,让学生明白课文的妙处所在,以及用什么方法才能增添写作的亮色。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师恩难忘》时,有的老师就启发学生,让他们体会作者是如何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并在叙事之中融入真实情感的。于是,学生懂得了通过典型事件凸显人物性格的妙道,以及“情动而辞发”的重要意义。在写作某个人物的时候,也许有好多事件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但一定要学会过滤,诚所谓“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事例虽少,却因其具有“这一个”的特点而有了生命的张力。同时,感情是自然流淌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的,更不能无病呻吟。陈修梅校长认为,这不只是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问题,也是让他们在写作中学会如何做人的问题。据此,课文不再是枯燥的字词阅读题的训练,而成为学生思想和个性化语言的凝练与流淌的过程,孩子们在自己的、思想的世界观之中成为真实的个人。

对于某些写作方法,并非教师在课内指导之后学生就能很好掌握的,它需要继续强化与训练。比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之后,老师们又让学生课外阅读有关写老师的诗文,还从网上下载优秀文本,供学生阅读,并要求撰写读书笔记。

此外,学校要求学生每天晨诵20分钟,午读一小时,晚读半小时。开始的时候,学生读书的兴趣并不太大,可是,越读越有兴趣,以至阅读成了其生活的重要部分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大脑中存储的优质语言也在持续增多。可以说,多读书,读好书,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

通过课内与课外的指导与训练,学生明晰了如何写好事物以及人物的路径。初始写作之时,一个班里只有三五个学生的作文尚且可以,而今,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学生已经可以提笔成文了。即使突然袭击似地要他们写类似体裁的作文,他们也能做到心中有数,甚至还有的学生有了得心应手的感觉。

2.走进自然与生活

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在谈到阅读的时候,特别强调了阅读自然的重要性,它不但会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还会让孩子们的心灵更加丰盈。清泉小学就特别关注了学生对自然的阅读。

学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后,老师们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要他们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耳朵听,用手去摸,用心去感受等,于是,各种感观的感受汇聚在一起,就在学生的心里形成鲜明的形象。这时,写起作文来,不但可以写出自然之美,还将喜爱之情非常自然地注入行文之中,有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美感。

《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所写的内容多与自然有关,老师们除了指导学生阅读之外,还要求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书中所写的自然之物,然后再返回来继续阅读作品。学生第一次走进文本的时候,其中的不少内容在脑海中的印象并不太深,可是从自然中再回到文本之后,顿时产生“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而且也生发了继续阅读与体悟的兴趣。

清泉小学的阅读,在课内,也在课外;有文本之读,也有自然之读。而这种大阅读观下的写作,也不拘一格,因文、因事、因人、因景而写,进而让学生爱上了写作。

生活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可如果学生虽有生活却不知如何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话,也是不可能写好作文的。对于这一点,清泉小学是这样做的——

一天,老师们带着学生在田地里除草,他们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兴奋不已。尽管干了很多活,可没有一点儿疲惫的感觉。直到要“收工”的时候,孩子们还叽叽喳喳地乐个不停。

回到教室之后,老师们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描写除草的经过与感受,很快,一篇篇自然流畅、跳跃着喜悦之情的作文出笼了。老师们顺势告诉学生,写作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只要有了生活,有了感受,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就是好的作文。所以,希望学生以后再有了生活与感受,即使学校没有布置写作任务,也要即兴写下来。只有写得多了,才能熟能生巧。

有的老师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麦地里去观察露珠,然后到微机室去查阅露珠的成因。当让学生写露珠这种状物体裁的作文的时候,也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了。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的教师还创设了感悟一元钱价值的生活体验活动。清泉小学紧挨着集市,赶集自然也就有了地利之便。有一天,一位教师让每个学生带一元钱,在10分钟内到集市上去买自己喜欢而又需要的东西。于是,学生纷涌而出,飞也似地赶到集市上,去挑选自认为合适的东西。随后呢,便布置学生写下赶集买物的经历及心理流程。这个时候,学生不是愁着无物可写,而是不写不足以宣泄心中的感情。写作不再是要我写,而是变成了我要写;写作也不再空洞无物,而是事真情溢了。正如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中所阐述的:“获得所规定的地理和历史知识、获得读和写的能力又有何益?假如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失掉了自己的灵魂,如失了对有价值的东西的欣赏和对于这些东西有关的价值所有的欣赏,假如他对于自己所学的东西失去了应用的欲望,那么,也就失掉了抽取将来经验所有意义的能力。”生活为学生写作打开了一扇敞亮的大门,也让写作教学变得如此美妙。其实,这不但可以解决写作教学的问题,也为学生关注生活提供了一种支撑。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而又抒写生活的人,其生命的质量自然会不断提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阅读的积淀,有了生活的积累,有了感情的丰沛,写好作文,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教好作文,也就步入了游刃有余的境界。

四、柴里小学:科技创新结硕果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路易斯×埃姆斯曾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了竞争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来自竞赛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过程与效果呈现显著影响。正因如此,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积极广泛地引入各种形式与类别的学习竞赛。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即作为这类学习竞赛的高级组织形式,充分发挥着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保持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独特价值。

然而,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大奖,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可是,地处农村的柴里小学,近年来却连创佳绩。当人们对其刮目相看的时候,也在探索其致胜之道及前因后果。

1.为伊消得人憔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曾倡言:“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而鼓励与示范则永是儿童教育的基本要义。

在2010年7月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之前,柴里小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对于如此高层次的大赛,还只是“徒有羡鱼情”的况味。

当看到参赛小学生站在展台前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负责柴里小学科技创新的李心亭老师的心里就忍不住发痒。他对他的学生说:“你看那些获奖的小学生多么自豪,明年我们也参加比赛吧!”结果,他的学生一个个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来看看还可以,比赛我们可不参加!”可以感受到,彼时孩子们的自我评价及其效能感处于极不理想的生命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卡文顿早在上世纪末即提出自我价值理论,他认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自我接受的前提即是肯定自我价值。可以说,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应该是以学生自我发展与成长为最终目的。

诚如李心亭自己所笃信的,任何学生都内蕴着巨大的潜能,只要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出来,就有可能创造奇迹,但这需要契机。他想,不妨先从自家做起。

2011年3月,他们一家三口,每人准备了一件作品,参加了在莱芜举行的26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

尽管未得头筹,但却满载经验。回到学校之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李心亭亲力亲为购买了诸如电钻、电磨、小型切割机等工具,又托人借来了电气焊工具。

这么多新奇好玩的小玩意摆在面前,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只是苦于不会操作而已。李心亭考虑到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与学习能力,先作示范,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只有遇到难度非常大的操作环节,他才亲自动手。于是,孩子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每当他们成功制作出一个部件的时候,都会高兴得跳起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不止如此,在辅导孩子制作的同时,孩子们的热情与激情也洋溢与激荡着李心亭和他的爱人,共进携同,鼓足干劲儿,准备冲击第(27)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那是一个寒假,李心亭的家里简直变成了一个小型加工厂,孩子遇到问题就问父母,父母不会就到网上寻找答案,网络百度成了全家人的老师。此外,还有不少平时少见难得的零部件,只能通过网购快递到家。而一些连网上也找不到的小零件,就必须找人随即加工。更有意思的是,一家三口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只要走路发现地上有小螺丝之类的东西,就会弯腰捡起带回家,放在专门的工具盒里。久而久之,盒子里就盛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零部件。不少时候,急需哪种零件,随手取来,往往恰到好处。为此,全家人还给这个盒子起了一个很雅致的名字——百宝盒。

那些时日,李心亭像着了魔一样,为了解决一个难题,往往深夜方才入睡。有时一觉醒来,灵感一现,马上起床,记录下来,立即上网查找验证。早晨起来去买早点,往返路上还在想着解决问题的方案。好多次买完早点,接过找回来的零钱,没拿早点,转身就走。即使蹲在厕所里,满脑子想的也是科技制作的事情。真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2.三结合的活动范式

李心亭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如痴如醉地进行科技攻关,他品尝到了进行这项活动的酸甜苦辣,也为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且颇见成效的“三结合”的活动范式。

(1)扩充知识视野与培养动手能力相结合

传统的学习论观点中,认为知识与能力是两个维度的问题,然事实上,新学习理论则提出:“知识作为一种行动,考虑的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因而,知识、经验与活动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知识就是求知,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扩充知识视野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显现出其必然的内在关联。知识视野的延展程度对于小学生行为表现能力的表达程度具有同一性。

农村学生的科技知识视野相对比较狭窄,而要想在科技创新上与全国一流学校抗衡,不打开其视野是绝对不可能的。为此,李心亭指导学生阅读科技报刊与书籍,组织观看科技知识与竞赛的录像等,让孩子们在农村小学,就了解了全国甚至世界上学生科技创新前沿的科技知识与相应的动态新闻,打开了他们创新求索的思维。恰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知识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的注视和反应。”将知识、活动与经验融于日常生活,去认识、去探索。基于此,再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搞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可以说,已有的知识如果不与行动者个体的行动联系起来的话,那么这种知识对于行动者个人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

(2)点和面相结合

通过启发、示范、选题、构思、设计、制作、完善等流程,对全校学生进行科技发明创造的指导与训练,从而让他们乐于参与、学会制作,并享受创造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全体学生的科技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天赋与爱好不一,李心亭将他们组成科技兴趣小组,针对那些在科技创新表现出特殊兴趣和较高创新能力的孩子,进行原创小发明、小论文以及科技竞赛的专门辅导,让他们在群体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可以说,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无形中成为志趣相投同学间交往对话的最有效形式。正如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中所述:“儿童的发展源于交往。”也正是由此,他们逐渐成为各项大赛中的“中流砥柱”,努力为学校争光。

(3)校内校外相结合

除了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品质外,柴里小学还将这种意识向课外拓展。他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知识竞赛以及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组织高年级学生搞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例如在学校小课题“玉米秸秆的处理”和社区服务活动项目“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组织并带领学生进行走访养殖户、走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走进社区发放环保建议书等校外实践,还要把收集来的数据汇总提炼,然后再为学生们提出建议与意见。虽然时有为完成一项社会调查,老师们加班加点查阅资料、制定活动方案等;甚至有时还要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走到街头、社区,发放调查问卷等的情况。但是,令人欣慰与欢喜的却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可谓科技创新无处不在,这不仅大大激发了他们科技创新的兴趣,更逐渐萌发了孩子们科技创新的意识与智慧。

科技创新需要像李心亭这样的教师率先垂范,然而,随着学生对科技创新热情的日渐高涨,形成规范化专业特长教学团队,构建合作型科技创新教研体的规程亟需展开。为此,学校把具有科技特长的教师集中起来,组成一个有9个成员的科技创新团队,涉及到科学、美术、语文、信息、综合实践等学科。这个团队同心协力、不辞辛苦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进行指导,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两年来学校分别获滕州市第二、第三届“中小学生实践与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枣庄市“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在枣庄市第二、第三届中小学生“小哥白尼”杯实践与科技创新大赛中,《便携式投影仪》等8件创新作品获一、二等奖;在全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师生作品《多功能白板》《夜间行车专用眼镜》均获二等奖,《光电显微镜》荣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2012年8月这个团队辅导的学生李颂的作品《手电筒显微镜》在全国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中国科协主席奖”,它是以国家科协韩启德主席的名义颁发的一个宁缺毋滥的奖项。李颂不但为学校争了荣誉,也为整个山东争了光。

五、西岗镇中心幼儿园:让孩子玩得更有意义

大人们在谈幸福指数的时候,是否关注到幼儿园小朋友是不是幸福?这里的幸福的含义,除了玩得快乐之外,还应当包括生命成长所具有的更加丰沛的意义。笔者在走访西岗镇中心幼儿园时发现,那里的孩子可谓幸福满满。

1.主题活动丰富而有意义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与分科活动相对而言的课程组织形式。犹如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幼儿对世界的感知是整个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整体的。”相较成人所熟稔的学科知识体系划分,综合性的主题活动往往更能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学习特点,更贴合幼儿经验与体验生活世界的整体性要求。所以,也就能够提供给幼儿能力范围内更多的表达机会与更充分的想象空间。基于此,如何让孩子喜欢这种活动,又让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西岗区幼儿园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径。

每逢端午节来临,幼儿园便会在走廊上悬挂自制的各式各样的彩粽、龙舟,在班级门口插上艾草、挂出粽子;在班内主题展示墙上展示幼儿收集的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实物或图片等;还利用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为孩子播放有关端午来源的故事动画和龙舟比赛的场景等。当这些新的物象初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他们观看以至探问的兴趣也便随之而来。而作为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而死的壮烈,以及折射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便在无形之中投射到了小孩子的心里,甚至悄无声息地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爱国主义的种子,这颗种子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上,就有可能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

而自幼儿园教育的创始者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这一经典论断,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谈“幼儿学习的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再到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所秉持的不赞成只研究认知发展,而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发生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认识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在儿童智力、认识甚至情绪表达、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中都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西岗镇中心幼儿园积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将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根据需要把主题活动的内容提前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或把主题活动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让两种活动内容互相融合。如在中班开展的“我在马路边”主题活动中,他们在建构区请幼儿搭建各种各样的小汽车模型,在计算区给各种小汽车分类,在语言区展出“各式各样的汽车图片”,在美工区开展“绘画各种小汽车”“设计未来的小汽车”的活动,在科学区进行“小汽车为什么跑得快”“小汽车有哪些功能”的探索。

一项主题活动,连续性地在不同区域活动中进行,不但可以持续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可以让他们的想象力在这些活动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孩子们有其自己的世界,尽管有些想象未必合乎大人的推理,可是,他们构建起来的想象大厦,却往往异常的瑰丽,且有其神思天外的合理之处。

2.编织工艺成为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之“本”是对课程性质的限定,意即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的课程,指向的是适宜幼儿园本土化的课程。然园本课程开发绝不是任性而为,亦不是单纯发展特色,更绝非教材开发。而是要考虑当地文化、民俗风格、社会资源、本园条件、师资情况与幼儿需要等等要素。

西岗镇地处农村,老百姓种植了很多玉米。幼儿园则就地取材,对“玉米皮制作”进行研究,并把“玉米皮贴画”引入课堂,从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编织园本课程。

编织工艺制作起始阶段并不容易,因为玉米皮很脆、易碎,不管是用来贴画还是编织,制作出的作品都不太好。但幼儿园的领导知难而进,一次又一次地组织老师们想办法,做实验,终于发明了煮、晒、熨等方法,使玉米皮湿而不卷、燥而不裂,解决了“玉米皮贴画”的防腐、着色、粘贴、护膜、装裱等难题。于是,由此制作出来的“玉米皮贴画”,具有了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颜色艳丽、永不褪色的特点。

这给幼儿园的老师们以极大的鼓舞,并促使他们继续对诸如草编、藤编、柳条编、绳编等其他编织工艺进行开发和研究。晨间和午餐后,让孩子利用毛线、呢绒丝、纸条、彩带等练习简单的结、辫、捻、搓、拧、串、盘等多种编织技法;自主活动、间歇休息时,让孩子去欣赏家长、孩子和老师收集或合作制成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开展了《编织挂饰》《彩色花瓶》《稻草编织时装》创意制作活动等。

在离园时,老师让家长逗留参与班级编织活动。看到孩子能熟练掌握一门编织技能,家长们非常高兴,都争先恐后为孩子们准备材料,给幼儿园提供好的建议和新的线索,以至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参与到编织艺术活动之中。

在编织活动中,由于发自内心的喜欢,孩子们就有了乐此不疲的感觉,这在无形中拉长了他们注意力的持续时间,经历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发现,不少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在延长。而注意力品质的提高,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无疑起到了奠基作用。

真正完成一个优质的编织艺术品,并非“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某些时候,还会有失败,所以,它还锤炼了孩子不怕失败的品质。同时,艺术品是一个“细”活,稍不小心,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所以,久而久之,也就使孩子们提高了耐力,养成了细心的习惯。这些属于情商的品质,能够更好地支撑孩子们将事情做到最好的品质的形成。

编织是一门艺术,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地制作,进而生成编织艺术品,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与兴趣,并在无形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古人之所以说“心灵手巧”,并非信口而言,而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在编织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进而促进了幼儿审美情趣的养成,并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所带来的心灵的愉悦,这,恰恰是激活思维的要妙。于是,“心灵”也便不求自得。持续的“心灵”,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孩子的幸福指数。而儿童时代是不是幸福,还往往有其生命延续的特点,它会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以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园本课程,也是为孩子的未来构建幸福。

迈克·富兰在其经典著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所说的:“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个不尽的旅途。”透过西岗镇中心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与发展历程,我们已然深刻感受到,园本课程是幼儿园经过长期努力所追求和达成的结果,是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的过程,是幼儿园的现实资源转化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因素,其构建与开发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然而也许因之所向的是那些童真幼儿,所以这里的幼儿教育者们才始终惟以不懈追求与坚定改革的立场、信念。

原载于《基础教育课程》(下半月刊),2016年第6期。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