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黑河市爱辉区“一校一品牌”览胜
创建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黑河市爱辉区“一校一品牌”览胜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6-09-01

创建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

——黑河市爱辉区“一校一品牌”览胜

陶继新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地处祖国边陲,是黑河市政府所在地,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区。可是,它的教育,却一点儿也不落后,而且校校都在创建特色,锻造各自的品牌,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喜人景象。

爱辉区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这届领导,无论在政策支持、教育投入、还是人文关怀上都是空前的。他们每年不但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递增。区委书记徐飞、主管教育的副区长徐峪多次带领校长们到教育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经验和作法,对全区的教育现状作了详细分析,明确了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张建国区长每个学期都要到每所学校调研,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不多见,这是爱辉区教育人的福气。那么,如何提升全区教育的质量,就成了党委、政府和老百姓一个期盼。

毋庸讳言,如果把爱辉区基础教育放在全国格局中做一番比较,还是比较薄弱的。如何尽快实现教育的突围,就成了教育局领导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2008年邵奎芳走马上任教育局长后,就带着校长们到全国教育改革的典型学校学习,发现有些改革典型学校原来也非常薄弱,当地经济也比较落后,之所以异军突起,迅速走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前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畏困难,矢志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这令邵奎芳局长及校长们振奋不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学校亦然。根据学校实际,创建各自的特色,当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于是,一校一品牌的工程由此拉开帷幕。

六年来,在教育局的领导下,每个学校都在特色创建与品牌锻造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正值北国千里冰封的冬至时节,笔者赶到爱辉区,领略其不同学校的特色与内涵,感受其品牌的意义,感受到其“专利”的“独占性”和核心竞争力。

六年来,教育局的领导用热血与智慧,汗水与拼搏,引领与探索。让每所学校一改旧容,化蛹为蝶,从夹缝里勇敢地钻出来。终于,在特色创建与品牌锻造上走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黑河市实验小学:国学教育

目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持续升温的趋势,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而黑河市实验小学在一年前,就以国学教育为办学特色,提出了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儒雅少年的口号。

这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

一、国学教育应运而生

2013年夏天,孙艳红校长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正好上的是国学班。她一下子爱上了国学,这当然与她本人对国学的感情有关。而更重要的是,她发现在小学开设国学教育,对于提高小孩子的语文水平,以及培育其真善美的情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回到黑河后,旋即召开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会议,谈到自己在北京学习的感受,提请大家商讨构建学校特色文化的问题。讨论十分热烈,对开展国学教育的认识不谋而合。

于是,国学教育应运而生。说干就干,全校46个班,全部开设国学课,每天早晨与中午各有10分钟的国学诵读时间,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的国学课程。

二、经典文化滋养孩子心灵

开始的时候,老师们对于国学教育的认识还不十分深刻。认为那么深奥的东西,小孩子很难喜欢;即使学,也多是“食”而不知其味。

事实超出老师们的预期想象。小孩子背诵国学经典,不但快,而且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因为记忆有一个规律:年龄越小,记得越快,忘得越慢;年龄越大,记得越慢,忘得越快。在孩子那里,尤其是低年级孩子那里,没有什么难易之别。在大人背起来感到“难于上青天”的经典之文,小孩子竟然很快背下,且乐在其中。原来作为六年级国学教材的《大学》《中庸》,四年级学生很快背诵下来。非但没有形成心理负担,反而更加爱上了经典。

还有惊奇与意外,那就是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比较快的增长,就连气质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为国学经典中,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也多流泻着思想的要义。而孩子诵读过程中,这种智慧与思想,也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视察北师大时,在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时,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黑河市实验小学正在把国学经典嵌在了他们的脑子里,从而让他们受益终生。

是啊!小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如果从小让他们大量诵读国学经典,就等于为孩子们种下了一颗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上,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如果从小让他们学习一些三流四流作品甚至垃圾文化,以后就有可能长出一片又一片的荒草。每一个孩子只有一个童年,我们要让孩子们的童年快乐幸福,同时,我们也要为他们长成参天大树种好种子。不然,我们将对不起孩子,也有失一个教育者的良知。

三、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由诵读经典,黑河市实验小学对学生又提出了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的要求。为什么要读好书呢?因为读书有一个规则,那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一个人阅读世界大师的作品,很难达到大师的水平;可是,却有可能走到中层。如果阅读中层的书呢,则只能在下层徘徊复徘徊。所以,读好书,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写好字也很重要,古人说,文如其人。其实,字也如其人。写好字的过程,也是一个修养心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注意力的过程。久而久之,孩子就少了浮躁,多了宁静。那么,如何作好文呢?除了大量诵读好书之外,就是要多写多练。写好作文没有多少捷径可走,唯有多读多练,才能写好作文。那种只关注技法,而不注重读写的写作指导,只是舍本逐末,终难抵达下笔成文的高层境界。

四、经典诵读让老师教学游刃有余

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作为老师,也对国学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也与孩子们一起背诵起来。奇迹同样在这些老师的身上呈现出来。他们语文教学的水平高了起来,以至拥有了淡泊以明志的心怀。其实,这只是一个开端,持续数年之后,这些老师会走上“更上一层楼”的境界。纵观当今中国一流的名师,没有一个不是大量诵读经典文化者。正是在这种长期的诵读中,他们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优质语文系统,拥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生命能量。再教学的时候,就有了游刃有余的从容,以及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堂教学的精彩。我们以前孜孜以求的名师,也许就在这种长期的经典诵读中一个个横空出世,为实验小学的更好发展点燃亮色。

孙艳红校长对笔者说,国学教育刚刚起程就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这让我们惊喜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一定要更好地研究国学教育,构建好自己的国学教育课程,锻造出自己的国学教育名师,从而让实验小学的国学教育品牌更见光彩。

黑河市第六小学:童话教育

《中庸》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教育叫做“教”。

童心童趣是孩子的自然禀赋,童话中无处不荡漾着童心童趣,老师有效地引导孩子阅读童话,就打通了孩子本然的天性之“道”。同时,每一个学生又都有其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即“率性”才能发展其个性。基于这种思考,黑河市第六小学确定了“回归天性,发展个性,构建精彩校园”的办学理念。

童话是用儿童语言来歌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的一种文体,让小学生大量地阅读童话,就等于对他们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儿童的心灵世界犹如一张白纸,染赤则成赤,染黑则为黑,诚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实,这就是“修道”。为此,刘北虹校长和她的班子提出了“学会尊重、发掘灵性、完善人格、促进成长”的童话教育理念。

刘北虹校长认为,一个人童年是不是快乐,是不是富有个性,是不是崇尚真善美,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阅读童话,就是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基。童话中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有形态各异的动物植物,以及神思天外的幻想。在孩子的眼里,那都是一个与他们的生命相维系着的超常美的世界。所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他们很快就能入乎其中。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展与“人物”命运的兴衰、兴奋、悲伤,同苦同乐。一股书香,一阵春风。如同摧开梅花的芬芳,引春天提前到来,从而体验其审美的奥妙,并在无形中直接享受真善美的精髓点化。

如果说阅读文本形态的童话可以让孩子们陶醉其中的话。那么,创设相应的童话场景,开展与之相关的具有童趣的活动,则让学生体验到童话的另一番如梦如幻的美妙。

一、构建童话教育的环境课程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其构建的“文化性”,不但要有品位,还要与学校的整体文化建设相和谐。第六小学的办学特色是童话教育,他们竭尽全力地用儿童的眼光与童话的背景来设计学校的环境文化。走廊文化与墙壁文化,则有了童趣流彩之美。每个楼层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是童话教育的一个子系统。一楼是“童话长廊”,上面既有优美的童话故事,又有孩子创作的童话。孩子们徜徉其中,个个乐而忘返,流连不舍。二层楼的主题是“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优秀童话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当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关注与关心自己大多超过关注与关心他人,主动帮助他人者也是凤毛麟角。通过这种墙壁文化的耳濡目染,他们逐渐懂得关心与帮助他人,既是一种美德,也会让自己更好的成长起来。因为只有关心与帮助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关心与帮助,也才能形成一种和谐成长的班级与学校环境。

走进教室,墙壁几乎全是童话文化,可又有各个班级的特色。而每个班级的门口,都有一个属于这个班级的展示平台,上面的班训、班风等,不但有积极向上的内容,还烙印着童话文化的色彩,让人感到那么可亲与可爱。童心活了,童趣醒了,童语有了……于是,美好的童年就在欢笑中幸福起来了。

二、开发童话阅读校本课程

课程是最能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作为具有儿童教育特色的第六小学,则开发了《童话故事里的童年》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个课时。课上,教师不但与学生共同阅读文质优美的童话,还总结出来多种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形成了童话教学的模式。2009年,学校在专家的引领下,又开发了“童话随笔习作训练课型”,这一课型受到了随笔化作文发起人成浩老师的高度认可。

刘北虹校长认为,在童话教育课程中,让孩子“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回归了孩子学习的天性,使童话教育和各学科教育有本质上的互通。学校每月开发了一个读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编童话的系列活动,从而让学生走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童话世界里。于是,孩子的大脑里积淀下童话的思维与语言系统,加上小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创作童话,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于是,“人人都爱说,生生都会写”的童话随笔习作教学氛围自然也就形成了。

三、举办主题童话节

每年6月,是第六小学的童话节,活动时间整整一个月。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且显示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主题、口号、节徽、吉祥物等。就连家长也欢天喜地地与孩子们一起走进节日。童话节的内容与形式每年情趣不同,创新各异。逐渐形成了“十个一”系列活动:“为童话节设计一个活动口号”、“评选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听一个童话故事”、“看一部童话片或动画片”、“讲述一个童话故事”、“画一幅童话想象画”、“学唱一首童话歌曲”、“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制作一个童话饰物”、“演一个课本剧或童话剧”……一个个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孩子如同泛舟五湖,童趣盎然。

学校还将童话节中的一天作为童话狂欢节。学生身着各式服装,头戴动物头饰。伴着童话音乐,走进各自喜欢的“童话放映厅”“童话人物我体验”和“童话小剧社”……游乐场,开始一天开心快乐的童话游园狂欢。同时,邀请黑龙江对岸俄罗斯的小朋友一起共度童话节。童心将两个国家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终生难忘的节日让孩子忘掉国界、地界、语界。童话节举办过10届,童话教育也有了10年的跋涉,10年的穿越,10年心灵放飞。

邵奎芳局长感慨不已地说,童年的记忆,本应当是缤纷多姿的,可是,在应试教育逼迫下,一些学生除了上课学习与课外作业之外,则少了应有的童趣。而一个没有童年快乐的孩子,会在其心理埋下一颗心灵扭曲的种子,长大之后,说不定会在某一个节点上爆发出来,进而给人生抹下阴影。童话教育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呵护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充满乐趣,甚至会成为其终生的铭记。这样,就为他们栽种下一颗快乐幸福的种子。

黑河市第三小学:写字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在给教育带来诸多便利的时候,也让一些学校的写字教育渐渐地边缘化。有人认为,打字既快又好,何乐而不为?

可是,黑河市第三小学的办学特色却是写字教育,还确立了“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校训。在他们看来,写字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并不矛盾,绝对不能“舍鱼而取熊掌”的非此即彼的取舍法。而是二者兼得,且各有其妙之举。

杨慧荣校长认为,作为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对于方块形的汉字有着化解不开的姻缘。正是这种神奇的文字,才让中国文化数千年而不衰,越来越彰显出其巨大魅力。

写字不仅可以明智,也可以明德。

一般而言,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不是太强,而当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更让小孩子的心灵喧嚣起来。而写字需要静心,也需要坚持,长久之写,如同轻敲心灵之门,在无意中增强了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的心灵归于宁静。另一方面,它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锻造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在写字教育熏陶下的孩子,从小为心灵安顿之后,长大成人,就有可能明志致远。

一、写字教育的墙壁文化

黑河三小为写字教育创设相应的墙壁文化,大胆使用“绝招”,专挠学生心窝子之“痒”。不但让写字教育随处可见,还把学生自己写的字贴,张贴在学校门外的墙上。故意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让孩子找到力争上游的自信。

黑河三小为写字教育创设相应的墙壁文化,让写字教育有了随处可见之妙。

大家知道,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其间还有着很多个时代的更替,以及文化的进化。作为一个中国的学生,不能不对其有所了解。

第三小学的一楼墙壁上的展板是汉字发展史,墙壁展板内容通过列举汉字中几种主要文体的一些字例,附以字源绘写图解和浅释,让学生简明形象地感受到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体味这些汉字背后的中国文化的悠久与丰富。

二楼墙壁上的展板是汉字世界。汉字源于图画,以象形为本,这种独体造字法,属于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如日月马鱼等。然后才有了指事、会意、形声字。这四种造字法对于理解文字,以至参悟中国文化,都大有裨益。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走进博大精深的汉字世界里,去感受中国汉字的奥秘与神奇。

三四楼的展板是书画世界。主要是学校老师的书画与手工作品,以及黑河市书法协会和省内外名家的书法作品。它让学生感到这些美仑美奂的作品,就出自当下人之手。如果好好学习,自己也可以完成这样的作品。向往与敬仰之后,则是走进书法的世界里。

东侧楼梯缓台依次悬挂着学校的“一训三风”,西侧楼梯缓台分别镌刻着韩愈的《师说》、荀子的《劝学》、国学经典名篇《大学》节选。学校要求学生在每日的晨读中去背诵理解。于是,经典文化就这样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写字教育的课堂文化

第三小学的写字教育已经纳入课表,每周一节。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学校邀请市书法家协会成员对老师进行硬笔、软笔书法培训,同时,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写字常规活动,有效地提升了老师的写字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坚持一个“少”字,一个“好”字。这样,就不至于像《学记》所说的“或失之于多”,从而让学生学起来不感到困难,且从学写之初不但写得规范,而且有了书写之美的要求。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还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写字课堂教学模式,即“归类集群、识写结合”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归类集群——归类指导,揣摩结构——综合拓展,内化提升。这不但让老师的教学有了操作系统,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012年3月,第三小学以三四年级作为试点,开始了软笔书法进课堂的尝试。为了解决毛笔练习中的墨汁使用所带来的不便,学校引入了水写纸,从水写描红入手,使学生练字更加便捷。

为了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学校还开展了师生同练一刻钟的活动,每天下午课前15分钟,师生一起练字。这种被师生们称道的微课程,天天坚持下来之后,就有了师生写字比较快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师生的写字形成了习惯,以至爱上了写字。

三、写字教育的展示文化

孩子们练写书法的热情与日俱增,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为激发他们练写书法的热情,学校在各班教室外设立了写字文化墙。美其名曰“临池学书”,张贴学生的书法作品,每周一换。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出来后,如同胸前带上一朵大红花,增强了自信心与自豪感,并生成更大的写字热情。

随同笔者采访的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晓明认为,任何人有了成绩,都希望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孩子尤其。而第三小学的展示,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着眼未来的。因为长期的激励,会在他们心里积淀下一种积极的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方方正正写字的品质。有了这种品质,不但可以写好字,而且还会有种积极的延伸,学好其他学科的内容,以至于学好做人。

四、写字教育的明德文化

写字不但可以明智,也可以明德。古人说,文如其人,字也如是。方方正正、认认真真写字的过程,也是方方正正、认认真真做人的过程。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一字写不好,何以做好事,做好人?

第三小学将写字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低年级学生,要求通过端正书写姿势和规范笔顺、基本笔画,培养学生“从点滴做起,认真规范做事”的好习惯;对中年级学生通过学写独体字和合体字,让他们学会观察字的结构,培养正直、谦让、包容、自信、团结等优秀品质;对高年级学生通过书法欣赏,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杨慧荣校长欣喜地说,通过写字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越来越好,实现了书写水平与道德品质的共同成长。第三小学在“中俄教育交流暨黑河市爱辉区办学特色展示会”上,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200多人展示了学校的写字特色,与会人员不但对学生的书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对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素养给予了高度赞扬。在全国教学模式展示、爱辉区校本课程展示活动中,关燕飞、邹艳茹、王智芳、张广慧等老师以学校的 “归类集群 识写结合”写字教学模式参加比赛获奖,与会人员对这些教师所呈现出来的高雅的气质与淡定的情怀,给予了更高的评价。

2011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黑龙江中小学写字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这不仅是对写字教学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写字教育的一种认可。写字,不只在教与学上,更在“明明德”的教育中。

黑河市第五小学:中俄教育交流

中国的黑河市与俄罗斯的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分别座落于黑龙江的南北两岸;黑布两市的教育交流,就有了得天独厚的地利之便。早在2004年9月,黑河市第五小学,便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第十四学校结成中俄友好学校;近年来的教育与文化交流,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在特定语境中学习语言

儿童时代学习语言,是其一生中最佳的阶段;同时,无处不在的语言环境,则是学好语言的充分必要条件。为此,两所学校分别在全校开设了俄语训练课和汉语训练课,互赠教材,互派师生交流。课堂上,两国儿童同桌“一帮一”地学习;课下,则在一起玩耍中交流。孩子们就在两个国家的语境中,无意识而又比较有效地学习了对方国家的语言。

在黑河市第五小学参观考察时,有些时候是小学生用俄语为笔者介绍的。我在高中曾经学过两年俄语,尽管现在多已忘记,可是,我还是可以感到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俄语水平。据这些孩子讲,他们在与俄国小朋友学习与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俄语不但快,而且记得牢。孩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外语的速度远远超过大人的想象,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段与语境,以后即使用上数倍时间也难以达到这种效果。

新奇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一个动力源,小孩子在异国小朋友中间,自然也就有了好奇感,而且情不自禁地生成了学习外语的内在需求。所以,这时候的学习,不但学得快,而且学得快乐。

马书彬校长说,我们就要抓住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敏感期,通过彼此交流,让我们的学生尽快地学好俄语。

俄罗斯文学史上产生了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肖洛霍夫、普希金、契诃夫、高尔基等一大批世界大文豪;中国文学史上文学大师也是群星灿烂。当两国小朋友学好对方语言后,就可以更好地穿越时空,打破国界,去领略那些文学大师精神风采。

马书彬校长在思考着:布市第十四学校已经开设了“孔子学堂”,《论语》《道德经》等中国文化名言哲语,成为俄罗斯学生学习的内容。那么黑河市第五小学,也要开始策划将俄罗斯的经典文学作品引进过来,让中国的学生在语言交流中,领略异国更壮美的文学画卷。

二、在交流活动中缔结友谊

黑河五小以篮球为切入点,制定了快乐篮球校本课程,编撰了快乐篮球学生读本,人人一个篮球,个个以球为艺,是黑河市第五小学的一个特色。笔者在他们学校里观看学生篮球技能表演的时候,感到那绝非一日之功,虽不能说孩子们打球水平已经抵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至少是玩在其中,又乐在其中了。

在两所学校交流的时候,布市第十四学校的学生人手一球,开设起了篮球技能训练课。在每年一度的中俄两校师生“快乐篮球比赛”中,孩子们的呼喊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样的活动,不但增进了孩子们的球技,更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与友谊。

历届学生的毕业联欢会上,精彩节目一个接着一个。俄国学员们随着中国的民族音乐敲起了腰鼓,耍起扇子扭秧歌,唱起略带俄罗斯风味的中国歌曲《茉莉花》。他们韵味悠长地背诵古诗《山村》《春晓》等,还挥毫展示了书法作品,甚至连我国传统武术和剪纸,也成了他们的拿手好戏。当学员们高举毕业证书时,难以压抑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之情,情不自禁地表演起精彩的俄罗斯民间歌舞。黑河市第五小学的学生们乐其所乐,助兴鼓掌,掌声不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了。联欢会不只有表演的狂欢与兴奋,还有演出之后留存于两国孩子中的那份美好与幸福。

两校间通过“校长互访、教师互访”,交流办学思想研讨教学方法,双方都从对方学到了有益的东西。据精通俄语的教育局副局长王海波讲,俄罗斯的中小学生下午只上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学校的快乐,且培养其创新与实践的能力。黑河市第五小学由此受到启发,也力所能及地增加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项目,让学校成为孩子的乐园。除了人手一篮球之外,他们还有了人口一竖笛的特色。竖笛成本低,又易学习,而且人人都口吹竖笛的时候,无异于全校一次音乐盛会。

两所学校连续多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六一”儿童互访活动;开展消防知识国际交流竞赛活动;家乡风情文艺书画展示会;英语数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活动;运动场上同场竞技;在“中国-俄罗斯年”、“俄罗斯-中国年”、“中国俄语年”、“俄罗斯汉语年”活动中,双方政府官员和儿童在“纪念中俄儿童六一互访二十周年”、“纪念俄罗斯反法西斯胜利” 为主题的长卷上签名留言,两国儿童在长卷上进行绘画签名;开展的“黑龙江流域野生鱼种类”和“中俄礼仪大调查”小课题研究,增强了学生实践研究能力;走进中俄民族风情园,体会到鄂伦春民族的游猎生活;走进博物馆,感受到摄影的魅力;观看4D动感电影,领略了高科技电影的新奇;并且有机会参加了爱辉区举办的田径运动会。临别之际,中俄小朋友互赠纪念品、合影留念,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每一次交流之后,留下的不只是美好的回忆,还有友谊的延伸,以及对此后再次相见的期待。

两所学校还开展了“走进中俄家庭”活动,建立了25对友好小伙伴和友好家庭。两国孩子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游玩,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两国孩子了解了对方国度的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两颗交流的心彼此共鸣,相互吸引,相互亲密。中国孩子从俄罗斯孩子的身上,懂得了应该提高自理能力、文明行为;俄罗斯孩子则从中国孩子身上学会了彼此理解、相互尊敬和孝敬父母。

马书彬校长说,这样的交流,还不止于加深了彼此的感情,也拓展了小孩子的视野。而小时候有无宽阔的视野,往往对其终生产生着影响。它不只让双方孩子对异国文化风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对方国家孩子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有了一定的认知,有些好的品质,还会或多或少地投射到不同国度的小孩子身上,并在未来的生命征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黑河市第二小学:读写生慧教育

黑河市第二小学的特色是读写生慧教育。正常课程的学习固然重要,可是,如果没有大量之读与大量之写,学生就很难生成智慧。因为好的书中内涵着作家的智慧,读得久了,这些智慧就会流进学生的心里。如果说读书是一种智慧的吸收过程的话,写作则是学生生成智慧,并输出智慧的过程。因为写作不只是生活的再现,还有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还含有生命智慧的感悟。读得多,写得好,也就有了智慧。

一、创设阅读氛围

开发主题读书课的目的,是让老师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更会阅读,主要有三种课型:读书方法指导课,自主读书课,读书交流课。每个学期两节读书方法指导课,每月一次读书交流课,几十节自主读书课。上课不在平时的教室里,而在阅览室里,目的是让教师的教与学生之学有一种书香的氛围。

自由阅读课也叫快乐晨读,上午上课之前,全校朗朗书声。对于小学生来说,关键在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而集体大声诵读,则创设了这样一种环境。

每天的快乐晨读,不同年级的研读主题也不一样。低年级是体验快乐童话,中年级是走进科幻世界,高年级是感受经典名著。学生可以根据年段自由选择校本课程中的内容。

郑海燕校长说,采取这些措施,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学生的阅读量就大了,也就有了丰富的文化储备。不但会让他们写起作文来更加从容,而且也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起到了促进作用。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小时候与书结下不解之缘。而小时候养成的读书习惯,往往能延续终生。而一个一生都喜欢读书的人,也就有了一定的文化品位,不管是做工作,还是做其他事,就会因为这种文化而生成一种生命的能量。

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天背一句经典,每周背一首古诗,每月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每年一次大型的读书节。读书节上内容丰富多彩,如名著欣赏,演讲比赛,汇报演出,与作家对话等。进而评出书香少年,班级读书明星,书香家庭,进行表彰。这项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深受学生与家长的喜爱。

据副校长宁茹艳讲,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读书机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比如课外阅读开发方案,评价指标,老师阶梯发展方案,小学生多元发展方案等。

同时,学校还让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成长方案,记录阅读收获。

二、激发写作热情

郑海燕校长认为,阅读是手段,读写是关键。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写得出,写得顺,写得好。

在他们看来,写作需要技巧,可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泻。写作是作者真诚的呈现,我手写我心,写起来才能有道法自然,水到渠成。为此,由语文教师牵头,成立了小笔尖文学社。老师只作指导,整个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自己组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有了大量之写。有了大量之写的“功底”,也就有了熟能生巧之妙。于是,写作非但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还成了学生倾诉心声的自然生成。每个学期,都有500多篇学生的习作问世,而且写得童趣横生。

这一个学期,已经开发了6本随笔化写作教材,其中一些内容,不少就是本校学生的习作。学生再读这些习作的时候,就有了一种特殊的亲近感,且生成一种努力写作,自己的习作也能走近这个教材之中的心理期盼。

近三年,学校已有106篇学生习作在《黑河周刊》上发表。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参加国家的征文并获奖,一个学生获得了省级读书小状元。学校则将学生中的优秀习作编辑出版了《与书为友,伴书成长》的成果集,让一些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写作成果;那些习作没能入选的学生,也生成一种“学而时习之”的心理愿望,从而更加努力的阅读与写作。

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蔺桂萍欣慰地告诉我们,读书是这里老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老师所写论文279篇,有30多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多名老师在全国随笔化演讲中获奖,有的还走向全国,成为随笔化课题的领军人物。2012年,黑河第二小学的读写课程文化参加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举办的特色学校评选,被评选为百强校。

西峰山乡学校:一对一教育

2014年12月22日上午,笔者乘车近2个小时来到地处黑河西北山区的农村小学西峰山学校。路上司机说,如果大雪封山的话,进出就困难了。这是一所全乡2000多人的唯一的学校,有一座很像样的集办公、教学与食宿于一体的大楼,一个十分漂亮的校园。除家住乡镇的几个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全部吃住在校。教学设施绝对一流,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不但通过了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还成了黑龙江省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先进校。

一、一对一教育成为必然选择

可谁能想到,这所学校只有6个班,40名学生。20位教师,如果加上附设的幼儿园,共 25位老师。而幼儿园大、中、小班共有十几个幼儿,平均一位老师带两名学生。

相对于学生人数来说,这里有充足的师资。每个学生都享有“研究生”的待遇,每个老师都是学生的“导师”。不但是学习上的“导师”,也是思想与生活上的“导师”。教学在课堂上,也在课外;教育在学校内,有时也在学校外。学生就像教师自己的孩子一样,形影不离。

于是,一对一教学,就成了这所学校的特色。

老师们有时间、有条件、有精力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更有把握对他们实施有的放矢地“小灶”教育。

这支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师队伍,有着特别强的责任感。他们说,这些学生全是农村百姓的子女,而且有将近二分之一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家长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又将孩子的成长寄托在老师身上。老师们必须全心全意地爱学生,认认真真地教育他们。只有让他们成人成才,才能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幸福洋溢在脸上,话语是一种相互沟通的符号。看到老师们一对一地“对话”教学,让人隐约听见辉煌的千年回声,孔子当年的教学,不少时候,就是一对一教学。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还可以及时地解决问题,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的导师,也是自己的父母亲人。

面对教与学的宁静、神圣,不由得让我慨然而感——在中国教育的长河中,这里从上到下的教育人,为后人留下一种怎样的不离不弃的信念和执著?

二、真正的教育与百姓心魅相系

学校座落在距城区几百公里的山区。笔者问到老师们是不是向往城里生活?他们微笑着说:“城里有城里的优势,山区有山区的好处。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我们爱他们,他们也爱我们,相对来说我们更喜欢这里。”简单的话语,道出心声,亮出挚爱。这种化教为爱,化育为亲的真情不正是在长期一对一的教育中产生的吗?

20位老师除了两位家住学校附近回家住宿外,其余全部和学生一起住在学校。老师与学生时刻相伴,形影相随,学习、娱乐、生活在一起。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之爱,老师就成了他们的“父母”。有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蒙有一定的阴影,让他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就成了每一个老师教育的要义之一。况且,各个孩子的情况又有不同,即使非单亲家庭,情况也是千差万别。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就有了针对性、及时性的效果。有付出,就有收获。现在,学校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老师成了他们的“再生父母”。老百姓看在眼里,满意在心里。学校成了老百姓敬仰的文化圣地。而孩子们回到家里,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文化的音符。

笔者有幸遇到一位学生家长,问起孩子的情况,她略带羞涩且风趣说:“孩子在学校里一百个放心,真不知道托了谁的福。”

邵奎芳局长说得好:“农村的进步,关键要有文化的进步。而一个乡镇如果没有了学校,也就少了文化;而有了学校,也就有了文化。而且,自古以来,学校就是‘化民成俗’之地。通过孩子们的文化,让家长也文而‘化’之。”

邵奎芳局长的话让我茅塞顿开: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为了40个孩子,投入这么大的资金,建造这么好的校舍。原来,这是区委、区政府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啊!

邵奎芳局长欣慰地说:“办教育,就要考虑老百姓的需求。偏远的山村,由于农民进城打工,家长渴求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而让其进城就读。在乡村的学生越来越少的同时,离婚率也直线上升。现在乡村学校办好了,学生不再流失,甚至出现了‘回流’现象;而且,离婚率降低了,家庭稳定了,社会和谐了。”

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三、校长与老师们爱上了这所学校

在采访肖宝福校长的时候,他脸上充满了自信,也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幸福。他说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3年。他留恋这片热土,也留恋这所学校,与师生亲密无间。他说,老师们对教育工作都很热情,很有责任心。大家相互帮衬,相互学习,相互之间传递的都是正能量。所以,每天心情舒畅,高高兴兴。当地老百姓认可这所学校,他们将孩子送到这里,不再进城择校,相信我们有能力将孩子教育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想不高兴都不可能。

不过,会不会由于处于偏远之地,信息比较闭塞了呢?

一个年轻老师说,一点儿也不闭塞。我们这里和城里一样可以上网,了解全国以至世界的信息。而且,区里的外出学习、大型活动,他们与城里老师享有同等的待遇。所以,他们非但不自卑,反而很自信;非但不消极,反而很积极。

正值银装素裹的冬天,尽管气温很低,可是,室外的空气还是让我有一种美妙无比的感觉。没有了大城市的喧嚣与污染,有的只是宁静与清新。学校周边,漫山遍野都生长着高低不同的树木,与碧蓝碧蓝的天空构造成一幅绝美的画卷。不远处有一条河流,现已冰封。如是夏天,清得透亮的水绵延而流,携一个钓鱼竿,垂钓水中,很快就有活鱼上钩。不长时间,便有一顿鲜美可口的佳肴。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笔者与肖宝福校长约定,2015年夏天,我将再访西峰山学校,到山林深处的农家去采访孩子们的父母,与他们共话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问题。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学校:双语教学

2014年12月22日中午,在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学校的餐桌上,野肴山菜,让我们大享口福,令人难以忘怀。不只是因为菜肴的别具风味,老师们的真诚与纯朴,更成了终生的幸福铭记。

这所学校与西峰山学校有着同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集教学、办公室与食宿于一体的大楼,同样的漂亮的校园,同样的优质的教育教学设施,同样的一对一教育。

新生鄂伦春乡是一个稀少民族的区域,鄂伦春族人只有166人。这个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进行鄂伦春语言教学,就成了突出、独特、继承、发扬光大民族文化,返璞归真,滋润孩子的乐园。

一、鄂伦春语言教学走进课堂

给我们解说的是一位鄂伦春族的孟英武老师,她带着这个民族的原始纯真,向笔者讲述学校所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以及如何进行双语教学的情况。这其中自然也有困难,因为绝大多数鄂伦春族是与汉族结为夫妻而生儿育女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家庭中更多是用的汉语交际。而年轻鄂伦春族人在一起的时候,也很少用本族语言交流。孩子没有了鄂伦春族的语境,说这种语言的也就越来越少。而这个语言源远流长,自有其丰富性与独特性。可以说,鄂伦春语言,已经成为当今的文化遗产。学校教育,就有了保存与传承这一语言的道场。因此,这所学校的老师不但有汉语教学,也有鄂伦春语教学的任务。双语教学,就成了这所学校的特色。

学校把学习鄂伦春族语言纳入课程教学之中,每个班级一个星期两课时,外加两节20分钟的早读。一学期一次鄂伦春族语言语音比赛。每年一次聘请鄂伦春族人来学校为学生进行传授“原始乡音”的“真经”。

二、对鄂伦春族实施的优惠政策

教育局王占民副局长说,这里的鄂伦春人是从原始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在还有原始部落的痕迹。这种民族文化,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化的一种稀有的精神资产,学校虽小,却有着挖掘与延续这一民族文化的神圣职责。

教育局高度重视学校里的民族文化建设。组织这里的老师到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等地取经。延续过去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了很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比如民族体育舞蹈、歌舞、射箭、“狩猎”……这在城里是绝对看不到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豪放、粗旷的场景。

张淑英校长对笔者说,国家对鄂伦春族有很优厚的民族政策。他们可以生两个孩子,学生上学全部免费,且给予择校的权力,初中考高中加50分,即使考不上,至少也要录取一至二名。以前,只要考上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全部分配安排工作。现在上学的越来越多,但本科毕业的学生,仍然统一分配工作。

她感慨不已地对笔者说,学校不但有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老师,就是音体美,也有专职教师。而且像西峰山学校一样,都是正式教师。老师们的工资、进修和各种待遇与城里完全一样。

学校活动丰富多彩,每到各种节日时,老师们和学生一起演出比赛、运动会比赛……土生土长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一起带着这片水土的乡土味,在愉快地“焊接”着古今中外的文化。

张淑英校长在这个乡里有一个平房之家,她说,她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尽管黑河城里有一个家,可是,她喜欢鄂伦春的山山水水,尤其爱上了这所学校,爱上了老师与学生们。她说,他们不是自己的家人,可又胜似自己的家人。她与老师们一块儿研究教育教学,也和孩子一块儿在校园甚至山野里进行各种活动。恩情、亲情、师生情早已融化在她的心里。

张淑英校长用醇香的笑语,勾画出她和老师们在自然中享受着小视野和大境界的妙趣。她说:不但当校长的天天快乐,老师们也天天快乐。师资队伍稳定,大家工作积极主动,教育教学效果让人满意。这正是老师们在大无中找到大有,在大无中让生命独自光彩独自欣赏的满足。

幸福中学:生本教育

幸福中学原系农村学校,生源不好,学生流失比较严重,教师情绪低下,教育质量每况愈下。

为此,校长与老师们也“南征北战”地到全国一些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校去取经,可结果并不理想。

如何改变现状,实现学校的突围?成了学校领导班子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上下求索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时候,“蓦然回首”,他们发现了“生本教育”。在学习生本教育的理论,并进行实践中发现,从根本上讲,教育教学质量出现问题,不是生源问题,而是老师能不能以生为本的问题。有了这个本,就会以生命为本,以生长为本,以生动为本,创设学生好学乐学的教育。

一、以生为本,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变革课堂,当是必行之事。不能再是教师“一言堂”,而应当变成学生广泛参与的“群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演绎生命的智慧场。

几次会议,几次讨论,于是,就有了前置性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流程。

据陪同笔者采访的市教育专家吴守垣讲,幸福中学的前置性学习与一般人们所说的预习不是一个概念,它倡导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己学会了的,教师就不必要在课上讲授;即使有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小组之间通过讨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老师也不必要再讲。于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在小组合作中,人人都有发言机会,更多学生在全班也有了展示的平台。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下有了生命的活力。

采访时,一位语文老师用了两句非常形象的歌词来形容生本教育前后迥然不同的两种状态——

第一句是“我的眼里只有你!”生本教育之前,老师所看到的“你”只是学生的分数。现在,关注的则是学生的生命状态,尤其关注的是学困生上课时是不是学习主动了,积极了,思绪是不是沸腾了。

第二句是:“有一种爱叫放手。”生本教育以前老师对学生总是不放心,不放手。认为没有老师的教,学生是不可能学会。生本教育之后,老师腾出更多时间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探索。结果,孩子们情绪激扬,思维狂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奇。

看来,不是学生不会学,不乐学。而是教师没有弹奏起隐藏在学生内心的那根会学乐学灵动、隽永的琴键,让其原有的生命潜能长期处在睡眠状态。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一颗消极学习的种子。以致于在其未来的生命行程中,也就不再主动学习了。而放手让学生学习之后,同样埋下一颗种子,只不过这颗种子是自信、积极、向上、随意、自由、跳跃的种子。并随着其生命的成长,夯实了根基,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四年的生本教育,不但让幸福中学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各项工作成绩不断攀升。原来的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区末位徘徊不前,现在竞然名列前茅,甚至两次取得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肖艳华校长说,改革之初,他们并没有期待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只是思考着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把学生的生命激扬起来。所以,有人说,幸福中学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其实,看似无心却有心,这个有心是关注了以生为本,本立而道生,必然也就有了好的成绩。

二、生本教育,增加老师幸福指数

生本教育不但让课堂活跃起来,而且还增强了老师的幸福指数。而处于幸福状态下的老师教育教学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

一位地理老师谈起生本教育之前的教育,自称是双痛苦,即她教得痛苦,学生学得痛苦。一个班中三十多个学生,中考时只有一个考试及格。可是,生本教育之后,不到一年时间,百分之百的优秀。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可在她看来,这种奇迹是水到渠成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她改变了学生,学生也改变了她。从以往的非专业到今天的专业,从以往的混日子到今天的每天都可以听到自己成长的拔节的声响。改变的何止是教学状态,还有生命状态,还有未来的前程。

以生为本并不是不对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学科学习,同样也有一个本的问题。在采访几位语文教师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他们明白了推进阅读是语文教学之本,体悟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的真正要义,不再在某篇课文上翻来覆去讲来讲去,而是进行了“课内海量阅读”,课下延伸阅读。于是,学生爱上了语文,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写作,当然,也爱上了老师。有一位女老师说,现在孩子叫我天使,叫我妈妈,一会儿亲我,一会儿拥到我的身边。她戏称自己是在与孩子们“谈恋爱”。她说,这种感觉太美妙了,太幸福了!

教师的幸福,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幸福;学生的幸福,也自然会影响到老师的幸福。当师生都感受到幸福的时候,所谓的以生命为本,不就成为现实了吗?

三、生本教育,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实践证明,生本教育也不只在课堂上独领风骚,在德育等诸多方面都显见了其独特的魅力。以前老师常慨叹于魏书生老师当班主任何以如此驾轻就熟,而且幸福不已。其实,只要以学生为本,做起班主任工作来自然也就轻松自如又幸福不已。以前老师不相信学生也是全方位的,认为他们只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生本教育之后则不一样了,学生还是教育者,甚至是管理者。他们可以管理自己,也可以管理他人。现在学校里的很多事情,甚至重大的决策,学生也参与其中。而这种生命的转变,不但让学生有了主人公的意识,还有了责任感。

肖艳华校长告诉笔者,在生本教育探索的道路上,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他们并不满足,而是从深层次上探寻生本教育的内涵,从而让生本教育在学校这方园地里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黑河市第五中学:五环节课堂教学

前些年,黑河五中在全市是一所公认的薄弱高中学校,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寥寥无几,有些年甚至是零。初中成绩好的学生不可能报考五中,即使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对五中敬而远之。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非止一端,其中自有其外部原因,而学校领导班子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从学校内部寻找原因,并实现教育的突围。

一条艺体生特长培养的亮光,让他们找到突围的缺口,且很快初见成效。五中考入全国艺体高校的学生已占全市的绝大多数。转眼间,学校赢来全社会的掌声和赞誉声。

可是,许多学生并没有艺体的“天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只有全面大“丰收”学校才有立足之地,也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如何让学校站稳脚跟,站出自己的形象?如何让教师在课堂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五中领导班子与老师们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一、坚定不移地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有的学校也曾一度是薄弱学校,通过大胆教育教学改革,异军突起。五中当下的情景,与这些学校有其相似之处。根据这些学校的经验,大胆改革,让五中腾飞,也就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神话。

2009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坚定不移地走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到由弱变强的典型学校寻找“灵丹妙药”,就成了五中必行的第一步。学校领导班子带着相关老师,前往天津、山东、江苏等教育教学改革点上取经学习。

这一学,他们震奋不已!条件相差无几,甚至有的学校条件在教改前还不如五中,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的典型!显然,是改革的活力让学校起飞!

韩寿平校长激动万分,斩钉截铁地对领导班子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要甩开膀子,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路就在前方,可不改革就无法也不可能走到那条路上。而要想真改革,就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动“大手术”!

打破理念上的桎梏,当是推进改革的首要之举。

一般人认为,五中学生基础太差,不可能赶着鸭子上架。生源不好,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可是,老师是不是因材施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不是发动起来……如果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之后,就一定会创造出让教师匪夷所思的奇迹。一连串的问题,在韩校长的脑海里出现。

那就先让愿意改革的老师率先在自己班里实验,让事实“站出来”说话。谁知,老师们个个愿意以身试“法”。

实验一年时间,学生成绩明显提高,更重要的,课堂活起来了,就是那些原来被老师认定的毫无前途的学困生,也有了学习的热情,有了走向成功的信心。

这给更多的老师一个鼓舞!有的老师开始自愿加入到改革的行列之中。

 二、构建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也是改革的主战场。那么,研究总结适合于五中的教学模式,就成了五中人的攻坚战。

通过研究探索,在学习目标引领下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诞生了。

第一个环节:确定一个目标。

以前的课堂教学,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太多,学生学得非常茫然,甚至一个目标也没有学好。就降低目标要求,有的一堂课只有一个教学目标。老师就盯着这一个目标开展教学,学生几乎所有都学会了。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采访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陆继椿老师,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教学观点——“一课一得”。尽管一课一得,可每课都有一得的时候,一个学期下来,一个学年下来,学生不就“得”的多了吗?尤其是对于那些薄弱学校的学生,就更应当采取一课一得法。

第二个环节:预习自学。

教师通过导学案,设置预习的相应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学。这样,上课之前,学生就明晰了课堂要学的核心内容,通过自学学会更好,学不会的,再拿到课堂上解决。

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共同研究一些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些问题,小组内通过兵教兵与共同研讨即可解决。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再将问题抛向全班,由全班学生解决。全班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解疑释惑。这样,自然就培养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不过,这个时候的老师之讲,不再是繁琐之说,而是“其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了。于是,人们所期待的学生“有志于学矣”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第四个环节:当堂达标检测。

评价的即时性,可以更好地提高强化记忆的质量,进而巩固所学的内容。

第五个环节:反馈提升。

无论是口头提问,还是书面作业,把信息当堂反馈给学生,既可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效果,还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从其他学校学习的“影子”,可更多是五中自己探索出来的成果,它更适合于本校教与学的实际,也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011年,实验推进两年,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也已成熟。学校决定,从高一新生入校始,就全面推行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三年之后,全校无一例外地全部使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韩寿平校长说,目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走进了每一个老师的课堂上,也让大家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而一些素养高的老师,在熟练掌握这一模式的同时,也有了适宜于其教学个性的变式,从而让课堂有了更加奇异的光彩。

三、课堂教学改革五步走

有了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等于所有老师都认可它,更不等于全校老师都去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它。

那么,如何改?

他们决定分五个步骤推进——

第一步,推进生本研讨课。

各个学科由组长主持,推出愿意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师开课。开始的时候,上课的老师有些紧张,课上师生互动等方面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通过一段时间研讨后,老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逐渐高涨起来。

第二步,推门听无准备课。

学校领导或相关老师,不打任何招呼,直接走进某个老师的课堂听课。重点是看其是不是按照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如何等。听后再与这个老师进行交流,鼓励其优长,指出其某些教学环节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

第三步,上好示范课。

从大面积听课中选取推进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好的老师,在全校上示范课,让大家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改革课。

第四步,说讲评展示。

以前老师备课讲课是各自为战,现在则充分发挥合作团队的力量。在学科组中,某个老师讲课后,要在学科组内说话,还要有另外一位老师评课。这样,不是某个老师课上好了,其他老师也知道了他是怎样上好的,自己怎样才能上好课。于是,就提升了整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五步,团队展示。

不是某个学科的某一个老师展示,而是整个团队展示。这样,在课堂改革与研究的时候,就不只是某一个或几个教师“叱咤风云”与“冲锋陷阵”,而是一个集合一个团队的力量共同作战。人多不但力量大,还会生成更多的智慧,还会形成凝聚力,从而让所有老师都能有所发展。

韩寿平校长说,改革的路上有没有困难?回答是肯定的。可并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推进改革,学生只有一个高中阶段,如果不在高中培养他们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独立面对困难的素质,对其一生的发展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学生的变化与收获从课堂向外延伸

在推进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还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老师们的生本意识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高了。

语文教师韩慧琳说,开始推进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学生不愿说话,也不敢说,就是让他跟着老师所说的重复一遍都困难。通过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打磨”后,学生慢慢地会说了,敢说了,说得好了。对于比较简单的课文,学生会主动对老师说,这篇课文老师不要再讲了,让我们自己学习就行了。结果,期末考试学生不但有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自信心。

在采访副校长张涛的时候,他说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从两个班的实验,现在已经推展到全校;从原来的不愿意改革甚至有抵触情绪,到现在的主动积极参与其中,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变了,对学生也更加相信了。

不只在课堂教学上有了收获,在德育与学生活动等方面,老师们更多关注了学生的需求,只要学生自己能做的,就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而且取得很好的效果。

比如每年的野营拉练,主要是由学生来组织的。在整个活动中,突出了小组的作用,彼此团结协作。路上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良好素养,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每月一次的生本课程,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的。在淘宝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推销自己的产品。课堂上的化学小游戏、小实验等,也应用到普通的游戏之中。如旅游中,则开展了我作导游的活动,向游客有声有色地介绍风土人情等。

每年一度的艺术节都要持续一月之久。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琳琅满目,很有艺术性。每个班都要有自己编排的音乐节目。开始的时候,从各班所排节目中只选取十几个在全校演出,现在完全不同了,学生情绪太高涨了,有的不让上就哭。后来,学校决定,只要在班内排的节目,全部在全校演出。整整一个下午,四五十个节目,虽不能说精彩纷呈,却也各有其妙了。学生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艺,无形中也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

以前,老师们总是抱怨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认为不管如何教育,他们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可是现在的学生个个变得阳光了,即使过去有过暴力倾向的学生,现在也有了文明的习惯。

五、初尝改革成功之果

改革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同时,喜讯也就频频传来。

2011年,五中有2位学生考取了重点本科,大家为之欢呼,因为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没想到的是,奇迹继续诞生,2012年考取重点本科的人数增加到6人,2013年增为10人。以前许多初中考生不愿意到五中上学,即使上了有的也会想办法转学到重点高中。现在不同了,一位初中毕业生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可是,他执意要在五中上学。因为他坚信在五中更能发挥他的潜能,会让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邵奎芳局长告诉笔者,以前,五中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可是,事与愿违,总没有理想的效果。可推进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后,高考的成绩却不求自得了,五年间,五中高考成绩平均分提高了100分。虽然这与那些重点高中的高考成绩还有一定的差距,可对于这所薄弱高中来说,已经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这次采访只是一个“序言”

笔者在黑河市爱辉区只有两天时间,采访了以上所写的九所学校;耳闻目睹,大都已经形成以上的文字。所以,有些欣慰感。不过,据教育局基教股股长彭晓玲讲,爱辉区有20多所学校,每所学校都很有特色。所以,她希望笔者能够再访爱辉。

爱辉教育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为没能领略更多学校的风采而感到遗憾。彭晓玲股长的期盼,恰恰是我的心愿。

其实,在我初到爱辉的时候,邵奎芳局长就埋下了一个“伏笔”,说我的此次爱辉之行,只是一个“序言”。采访之后,才了知邵奎芳当时的深意所在:他们用艰辛与智慧,改变着学校和孩子们的命运,捍卫着教育的尊严。

临别之前,我已经向邵奎芳局长承诺,2015年5月,将再访爱辉,到爱辉区的其他学校去采访与学习,并希望能将更多学校的特色展现出来,从而让更多的读者去“学而时习之”。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7日第4版,15日第4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