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教师优质发展的“高速路”——青岛市李沧区国培研修试点成功探寻
驶向教师优质发展的“高速路”——青岛市李沧区国培研修试点成功探寻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6-08-31

驶向教师优质发展的“高速路”

——青岛市李沧区国培研修试点成功探寻

陶继新

国培(201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是教育部示范性远程研修项目,也是我国网络研修走向社区、走向校本、走向常态化的标志性项目。李沧区作为山东省五个试点区之一,积极参加“国培计划(201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

据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王智星介绍,李沧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教育的不均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而不均衡的重要元素,是教师水平高下的不同。国培项目试点的实施,则让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接受省级、国家级专家的引领与指导,甚至还可以与高层次专家直接对话。在采访一些原来相对薄弱学校的老师时,他们颇有大开眼界、大获丰收的感慨。他们说,国培不但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而且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方略。有些老师雄心勃勃地说,学以致用后,我们同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从而满足老百姓期盼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国培七大特点

对于国部,李沧区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在采访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张炳宏时,他便不假思索地谈了国培项目的七大特点——

特点一,成立以区教体局局长为组长,由区人事科、宣传科、教育科、政工科、督导室、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对全区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协调管理,对项目设计、组织实施等进行质量评估监控,为项目开展提供政策和条件保障;成立综合协调组、技术保障组、学科教师团队指导组、宣传报道组、督导评估组等职能工作小组,负责项目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各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学科的所有教师全员参加,确保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目前,参与研修的学员共有1602人,编为155个研修组。其中小学1005人,编为93个研修组;中学597人,编为62个研修组。

特点二,国培是在教育部项目组有计划有组织中有序推进的,具体到某个县区,则由整个区域行政部门来具体落实,所有学校所有老师全部参与其中。同时,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专家指导团队。它的顶端有一个层次很高的专家指导组,几乎汇聚了所有学科的知名教育专家,然后各省又有省级专家团队,县区专家团队则由各学科教研员与骨干老师组成。到了学校,则按照不同学科,将老师分别组合成不同的研修小组。每个研修小组,都有一名有一定研究水平的老师担任研修组长。如果有的学科只有一两个老师,则跨校组成研修小组。这样,就由上到下构建了一个业务指导的团队系列,全覆盖地让所有老师都可以得到指导。

特点三,这一研修将线上与线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打开了老师们研究的视野,让他们可以随时在网上向省级甚至国家级专家请教,又可以结合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让当下的研究落地生根然后开花结果。网络平台是一个共有的宏大平台,可以为老师们的校本研修提供随手可取的教育资源,学习者也可以上传自己搜集整理的学习资源供大家选用,从而让网上“教学相长”成为可能。于是,老师不只是单打独斗地搞自己的教学研究,也不只是局限于与本校教师之间的交流,而是有了来自天南地北网上老师与学习同伴的更宽视域的研究。这对于那些自觉且好学的老师来说,无疑有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翔”的研修新时空,从而让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一个持续提升的可能。有了理论的支撑与学习的园地,较快提升研究水平与教学能力便会成为现实。

特点四,可以融教学、教研、科研与培训于一体,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教师发展系统。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如何上课问题,而且还有了与教研、科研维系在一起的研修。遇到某个难解的问题,可以随时到网上请教,得到理想的回答。这既可以让当下的教学得到网上名师指点,也是通过网络进行了理想的培训。而线下的社区团队,又会与网上研修相得益彰。因为备课、议课、磨课、观课、评课等研究,不只是个体研究,还有团队的共同参与。团队还要对这一研修的过程设计、组织实施等进行过程评估、质量监控,形成科学、规范、易于操作的校本研修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推动研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特点五,这一国培项目特别注重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个学科各个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情况,来探索符合自己学科的有效研修方式。它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有的放矢的研修。其研修内容和形式从教师中来,再回到教师中去,符合教师需求和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计划,有利于大面积地提高各个学科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校本研修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提供了保障,从而为学校软实力的打造提供了一个持久的平台。

特点六,可以聚合群体智慧,将课程整体校本化。培训与进修,不只是个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还有了社区之中的分享与互助。那些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学生何以主动学习与乐学善学问题等,经由集体的研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破解,且能形成共享的精神资产。以前备课效率低下的问题迎刃而解,高效教学不再是一个神话。

特点七,可以对整个区域所有老师进行一视同仁的培训。以前尽管也请专家到李沧讲课,可是,受益者仅是部分老师。也曾与有关师范大学进行过合作,做过一些项目,各个学科都外聘了指导专家,但仍然是顾此失彼,甚至有始无终,要么培训人数有限,要么所来专家寥寥数日,人走茶凉。

正当苦苦思索找不到路径的时候,国培项目来了。去年,张炳宏主任带领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人员,反复与省项目办接触,终于将国培项目引进李沧。

张炳宏主任信心十足地对笔者说,我们提出了明确的研修目标,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李沧区就会形成网络研修校本化、校本研修日常化的科学的研修机制,构建出属于我们区的校本研修文化。

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成为培养名师的摇篮

2013年暑假期间,经学校及个人申报、区教体局组织评选,李沧区挂牌成立了5个区级“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分别以5名李沧名师的名字命名:“李雅慧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成玉丽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姜增红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宋道晔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演欣荣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学科分别为中学语文、物理、英语,小学语文、数学。

区教体局韩川德局长说,工作室的建立,旨在充分发挥本区优秀教师资源的凝聚、辐射、指导作用,推动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更快成长,奠定李沧区教育发展的人才基础,促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横跨二十七所学校的研修“部落”,一直在如火如荼的研修着,而且取得非常可喜的成绩。2013年国培项目的引进,让这些工作室如虎添翼,因为国培中网络研修模式,不但与这些工作室的研究内容相契合,还为老师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据韩川德局长介绍,为推动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的发展,李沧区教体局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每个工作室每年可以获得20万元的专项发展基金,经费主要用于工作室购置图书音像等资料,课题研究经费,聘请专家的费用,外出考察学习以及维持工作室正常运转的办公经费等。

李沧区的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的建设周期为3年,教体局已经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工作室运行机制。工作室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在任期内“带一支中小学教师队伍、抓1-2个项目、出经验见成果”,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工作室每个核心组成员每学期至少讲授2次以上的教育教学示范课,提交2份以上优秀教学设计或优质课例实录,开设至少3次以上教育教学讲座。建立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网站,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在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网站,与李沧区中小学教师互动探讨,较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韩川德局长说,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中已有3位山东省特级教师,有的还是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在他们带动下,还会产生更多的名师。期待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能够成为培养名师的摇篮,进而促进整个区域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一、宋道晔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

以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宋道晔命名的“宋道晔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是以小学语文骨干老师汇聚而成的一个研修团队,来自八所学校,多达四十余人。之前,她在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作教学方面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结合国培项目,工作室决定在低年级语文课程改革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因为这是平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上海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在这方面很有研究,是国内这一领域为数不多的著名教育专家。于是,他们就邀请吴教授作为工作室的指导专家,参与到这项研究之中。每月一聚的工作室研究活动,吴教授都会从上海专程赶来,面对面地对工作室成员进行指导。吴教授还经常走进课堂,其独具特色而又切中肯綮的点评,往往让老师们敬佩不已,收益良多。

课堂教学的改革,离不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没有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老师“呻其占毕”地在讲台上讲个没完没了,甚至还对学生“多其训,言及于数”,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以至出现“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的尴尬局面。结合国培项目与吴教授的指导,宋道晔带领工作室的老师们在课堂改革上动了大手术。为此,他们制定出了有效教学的量表,测定老师一节课究竟讲了多长时间,又有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生发言者占了多少比例,效率高下如何等。这一量表不是从外面不加改造地“拿来”的,而是工作室的老师们全员参与研究制定出来的。谁不执行,不但是对这一量化制度的违背,也是对自己研究取向的悖逆。况且,吴教授还坐阵现场,课后点评呢?这种真刀实枪的课堂改革,让不少老师有了一种凤凰涅磐的重生的感觉。

令人可喜的教育景观出现了,学生不再是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变成了积极思维、大胆言说,甚至争辩不休的富有生命张力的当代学生。

工作室的牵头人宋道晔欣喜地发现,永宁路小学于艳老师不但是位优秀的老师,还是一个很有研究才华的人。于是,宋老师就鼓励她出版著作。尤其是引进国培项目之后,于艳老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热情也水涨船高。宋道晔老师提出某个研究问题之后,旋即会得到于艳老师的精神回应,其后则是日夜不舍地将它写成文章。

说及此事,于艳老师总是感激不已,她说,如果没有这个工作室,没有国培项目,没有宋道晔老师的指导与激发,再过多少年,她都不可能会取得这些成果的。是的,她现在已经完成两本著作,即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可她说,这不只是她一个人的研究成果,这其间不但有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功劳,更有与她同甘共苦的学校里的老师们的群体努力。说起他们的老师,于艳老师就是有一种特殊的自豪。她说,在整理出版这两个书的相当一段时间,她与她的同事们几乎天天加班,以至深夜不能归家,老师们的孩子在家里哭着要妈妈回去的时候,她们依然是痴迷其中。于艳老师说,没有这一批“拼命三郎”,没有一种牺牲精神,没有为了学生而积极向上的品质,是断断不可能出版这两本书的。

据宋道晔老师讲,不只于艳老师,工作室里还有一批老师在一边研究一边收获着,尤其是其中的经典课例,已经积累甚多。仅于艳老师就积累了十六个课例,发表引领性的文章二十多篇。国培项目中有了话题,她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写出文章,而且颇得好评。宋道晔老师对笔者说,我们现在正在对其进一步筛选与修改,准备作为研究成果正式出版。

宋道晔牵头的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研究的《语文课程视野下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获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山东省一等奖,被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其子课题“小学语文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的研究”荣获该项评比山东省三等奖。

宋道晔老师认为,在研究中提高,在交流中提升,课题引领是实现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根据工作室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她帮助团队成员结合国培磨课中的具体问题梳理,将问题进行提升后确立为小课题,一年的时间就确立课题20余项。她满怀希望地说,相信有更多的老师在这个工作室中脱颖而出,也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二、李雅慧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

以李沧区教研室主任与初中语文教研员李雅慧命名的“李雅慧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是一个专门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室,聚集了40多名李沧区的初中语文教师,占到全区初中语文教师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我们工作室里的名师是按梯度招募的,有9名核心组成员,每个核心组成员带领三四名骨干教师。”李雅慧说,核心组成员教师在李沧区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教学经验也比较丰富,而骨干教师则有新入职的教学新秀、也有已经在教学中崭露头角的骨干教师等。

李雅慧老师认为,“名师出高徒”是一个不变的规则。多年来,她一直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山东省语文特级教师毕淑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三人也经常到李沧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对提升工作室老师们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2013年国培项目的引进,让李雅慧老师又结识了更多的名师,与余映潮和郑桂华不同的是,这些名家名师有些从未谋面,是通过网络研修所拜的老师,虽不见面,却可以随时请教,并得到指导。用李雅慧老师的话说,她得到了线下与线上、认识与不认识的名师指导,她所牵头的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也与她一样,享受到了更多名师的指点,并有了持续不断的发展。

国培项目的目标是走向校本,服务校本,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是混合式课例研究。国培(2013)启动之时,也正是李沧区申报的市级课题“初中语文‘类文阅读’教学法实施策略研究”被批准立项之日,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正好与国培(2013)的目标相吻合,课题研究的内容,正好可以通过“混合式课例研究”来实现。经过反复研讨,课题组的老师决定,用课题研究引领国培研修,用国培研修推动课题研究。

“类文阅读”指的是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精选与课文具有相类点的、贴近学生阅读水平需求的文章、书籍,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感知、感悟语文的美点,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大家知道,语文学习,如果没有大量优质语言的吸收,是不可能形成自己优质语系的。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甚至害怕作文,以至有的语文教师也写不好文章,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阅读的量小而质低。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他就是告诉我们,不但要研究这个“例子”的特点与规律,还要拓展开来,去进行与之相关的阅读。创建与教材同步的“类文阅读读本”,则走向了语文学习的正道。当然,这里的相类点,还不只体现在人文层面,还有了写作方法与写作风格;不但有文章,还有图书。同时,还要将探索“类文(书)阅读导读教学法”,从而提升阅读的实效性。

据青岛市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张合宝讲,“类文阅读”课题研究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精编与教材同步的阅读读物,在国培研修过程中,在“混合式课例研究”的同时,课题组的老师还精编了与七年级教材同步的阅读读物《七年级上册类文阅读读本》、《七年级下册类文阅读读本》,共计20多万字,为老师们课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类文阅读素材。根据大纲推荐名著,以及同步教材中贴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者名作,他们深入调查,阅读实践,比较分析,最后选定了适合初中三年六个学期每个学段学生阅读兴趣与需求的同步阅读书籍共计38本,为老师们课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类书阅读素材。

潘宏达是李沧区61中的语文老师,他是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的及门弟子,曾在“第五届名家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教学《喂 ——出来》一课,且获得普遍好评。潘宏达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他的进步,与工作室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自从进入工作室后,自己的思路被打开了。他说:“我们每周都有一次‘头脑风暴’,老师们各抒己见,讨论得都非常激烈,有时也会因为一个问题争论得脸红脖子粗。”潘宏达说,但很多精彩的观点和看法就是在争论中产生的,很多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会被他借鉴到日常教学中。

李雅慧说,潘宏达老师是他们工作室的骄傲,而他自己却是那么的谦虚好学,相信未来他会发展得更好。同时,李雅慧也高兴地告诉笔者,工作室里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而又精诚合作的风气,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老师如潘宏达一样走向全省乃至全国的。

校际联合打造共同发展的研修社区

长期以来,各个学校的教学研究各自为战,虽然也收获了研究的成果,可是,有时也会因为“闭关锁国”而难以学到其他学校的经验,甚至老大自居,不思进取。为了破除这些弊端,青岛市李沧区乘着国培的东风,构建了以校际合作教研的研修社区,来共同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

据青岛虎山路小学隋玉华校长讲,研修社区是有着共同办学理念的兄弟学校,以“交流、合作、提高”为宗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定期开展活动的研修社区。研修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

由虎山路小学、浮山路小学与李村小学组建而成的三校教研共同体,分别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学,而且明确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主要通过学习语文、英语两个学科进行共同研修,开展说评课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专题研讨、教学案例撰写与研究等,并邀请青岛市学科专家张元和徐惠春老师定期到学校诊断教师课堂,且呈现出明显的特——

一是联合教研体现教研内容的专题化。本学期的联合教研逐步从单一的听课发展到专题化的研究。即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探究同一专题知识链条的梳理,探究同一类学习的共性的方法。据青岛浮山路小学刘燕老师讲,在语文学科中,就低年级识字方法进行了研究。识字不仅仅是方法,还要将识字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对汉字的理解结合起来,只有将方法与孩子对汉字有感情的理解与认识产生共鸣的时候,孩子才会与汉字建立感情,形成识字的能力。同时,识字还要注意这些字所在的语言环境,避免孤立而片面的识字。此外,还有有意识识字与无意识识字的结合,也是识字的很好方法。再如英语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要想学好英语,就不能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识记单词,而是要有意识地创造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多动,多说。还有,创设英语学习的语境,特别在无意识记忆中让学生学好英语,也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是实施方式的多元化。教研共同体除了关注课例研究与某个学科的研究之外,还不断的向外延伸,比如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专业引领,实现教研方式的多元化。例如:“语文研究共同体”在开展主题为“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课例研究”活动。学科专家张元老师就以“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课例”为题,引领现场的老师在具体课例中分析如何体现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计算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对比,让老师们改变那种在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的现状,从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维碰撞与思想交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活动中,指导专家徐惠春老师就结合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与共同体的老师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并参与了课题会,就学科专业问题进行引领。

刘燕老师告诉笔者,仅浮山路小学,每个学期就有五六次的专家进校指导活动,参与课例打磨10余节,并进行多次专题报告。专家的引领,不只是让老师们在专业方面有了提升,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更新。特别是老师们生命状态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参加研修,已不再是被动之举,而成了份内之事,成了主动之行。2014年,学校也喜获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校的荣誉称号。

比如“校际联合推进语文教学研究共同体”还专门聘请了山东省优秀研究员、北师大课程中心名师工作室的专家担任“导师”,采取“分段实施-课堂展示-自主发展”的研究模式,引领3所学校的语文老师集中在一所学校,共同研究每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并且通过展示优秀课堂,确定分析的案例,因为研究创新是一方面,最终要落实到教学实践,而且典型案例分析后还会有总结反思,真正形成最适合教学的研究成果。共同推进语文学科教学,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在课例教研活动中主要分低、中、高三个年段集中进行,专家对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诊断”,点明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专家还就语文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诊断,开出了 “药方”: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将教学目标、教学思路逐一作了梳理,给老师们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指导。这样的教研活动,任务重,压力大,但老师们对“课标”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各年段的教学流程和具体实施策略有了清晰的认识。

“校际联合英语推进教学研究共同体”同样走进了深层次的合作共赢的境界。今年3月26日在浮山路小学举行了英语学科研讨活动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虎山、李村、浮山相关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研讨活动共呈现了两节课例,六年级M8U1 Helen Keller和三年级M5 U1 We’ll pick fruit。徐惠春主任前来听课,并进行现场指导。徐惠春主任指出,对于高年级的阅读课,一定要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关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对于中年级的课,一定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多动、多说,调动学习积极性。这对让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关于高年级英语阅读课和中年级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注意事项,为有效的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李沧区实验小学王春蕊老师与春雨小学王文琼老师说,她们参与的社区是由八个学校凝聚而成一个共同体,彼此有着共同的研究方向,有着相近的精神追求,是志同道合的研修共同体。它要解决的问题,多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社区研修,不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让参与其中的老师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当然,在研修过程中,网络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是获取外部资源的一个平台,同时又是破解问题与生成教师智慧的一个必要条件。网络发展迅猛,可谓势不可挡,在课堂教学上也显现了其独特的魅力,诸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可汗课程”“慕课”等在打破文本结构与教师言说方式的同时,也让课堂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奇观,从而让学生走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快乐学习境界。

研究有共同的取向,参加培训也是一体的。2013年11月份三校派了语文骨干教师教师集体前往深圳参加“主题阅读实验研究高级研修班”,学习“大单元教学法”。老师们不仅亲眼目睹了大师的课堂教学风采,也亲耳聆听了大师对课堂教学的阐释。回校后,大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借鉴名师的经验,进行自己的教学实践。2014年暑假期间三校教师又去了上海师范大学进行近一周的集中培训,每校都有至少一名教师在培训中做了课的设计、进行汇报,都受到了小语界知名专家的认可。

以前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三校老师,现在已经成了不断见面交流的文友。大家的眼界开阔了,资源共享、彼此合作的意识形成了。于是,大家都从这个共同体中获取了收益。

《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两个人同心做事,尚且可以取得如此的成效;那么,如果几所学校的老师们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教学研修的话,成果就会更加丰硕。

李沧区教体局刘科长认为,社区将不同学校的优质资源集合起来,形成一种智慧场域。在共同研修中,大家思维是开放的,常常有很多奇思妙想纷涌迭出,让研究摇曳出千姿百态的美丽。这不但让大家共享了研究的成果,也让不少人有了在更大范围内的展示机会,且由此生成特殊的自信与自豪感。同时,校际教研共同体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这些共同体的学校分布在东部、中部与西部等的不同的方位,办学规模、师资配备、生源情况等不尽相同。共同体的构建,让优质资源不再属于哪个学校,某个老师,而是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从而,解决了相对薄弱学校师资力量、研修能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共同研修中,学会了展示,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竞争,也学会了合作。

学科研修成生机无限

在李沧区众多研修队伍中,与优秀教师成长工作室、校际研修共同体相映成趣的还有学科研修团队,他们从汇聚了某些学科的骨干教师,从学科本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彰显出了学科本身研修的内在的规律。

一、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水平在“磨”中提升

国培研修的研课方式——混合式课例研究,其“三备两磨”的研课程序,正好与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郭钰峰引领下的英语研修团队所做的“课堂观察促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有着内在的联系。于是,他们将两者进行了整合,在线上学习的同时,线下在原来课堂观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首先进行了课例研究。

1.一备与一磨

作为研究主体的课题组,学期之初便制订计划,确定教研主题,设计观察量表。先由课例执课教师根据已有经验备课,然后课题组全体人员听其说课,并对如何上课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对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讨论与定稿,进行课堂观察分工及约定观课的时间和地点。

2.二备、上课与二磨

在课例教师一备一磨的基础上二次备课,并按照约定的时间与地点进入课堂上“一教课”,课题组则随堂听课。课后,课题组召开会议,交流“一教课”的优长与不足,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与建议,并确定“二教课”观课的时间与地点。

3.三备、上课与课后会议

执教老师在二磨的基础上,第三次修改教案,然后在全区内上“二教课”,课题组成员除认真观课之外,还要写出课堂观察报告。同时,向全区观课的教师说明“一教课”与“二教课”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所在。目的是合力打磨出一个磨课样本,供老师们参考与学习。

几次备课、上课与磨课之后,对执教者来说有是甚至有可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尤其是对那些有了一定名气的老师,有的时候还会出现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因为“观察者”们个个都是铁面包公,一点也不留情面,特别是对于备课上课中出现的问题,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可是,当最后让大家称道不已的课上完后,又多有一种万般滋味在心头的感觉。如果没有“观察者”的“挑剔”,也许很难达到这种水平,也很难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所以,这些上课的老师走到最后,几乎又都感谢这种“三备两磨”的研课方式。因为这个成功课例的背后,有无数个教师的无私“援助”,而自己这个上课者,则是最大的受益者。

“观察者”也是受益良多,他们在观察他人的时候,发现了他人优长的时候,不由自主地生成“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心理;在发现别人问题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生成一种“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心理与行动。所以,“观察者”不是被动者,同样是主动者,也是学习者,也是进步者。

二、生物团队研修破解生物“生命课堂”的“方程”

陈伟伟老师是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生物教研员,于2011年11月开始了市立项课题“课堂观察促进初中生物‘生命课堂’构建研究”。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他及他所领导的生物教师团队,已经在课堂观察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及许多成功案例,探索出了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对指导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产生了较显著的作用。

2013年的国培计划,为李伟伟老师的这一课题研究中的线下磨课,得到了线上研修有力的理论指导,为普通教师的研修,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通过网站上开设的网上论坛、教研沙龙、线上讨论等专栏,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从理论上汲取的丰富资源,注入到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后,有效地提高的课例打磨的实效性。

33中、62中研修团队还从不同维度自主研发出了生命课堂的观课量表,但在观课应用时却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国培研修,则很好地解开了这个“方程”。通过请教专家与团队集体研究,终于形成了“生命课堂”的观课量表。记录相当简单,大大减少了观课老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观察学生。配合上课教师提供的座次表,能够更好地聚焦解决他们团队研究的学优生和学困生的问题。多人观察一个方面,可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准确性,为评课议课提供了较客观的依据。

国培项目与“生命课堂”课题研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磨课也好,量表也好,都是让课堂成为学生挥洒生命的地方。比如62中的老师们,借助国培这个平台,以课堂观察作为有效手段,特别关注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确定了以“师友互助”教学策略为中心的磨课计划。孙晓梅老师在执教《病毒》一节中将“师友互助”教学策略与国培网络研修中所倡导的“概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课堂上组织有序,思维特别特别活跃,彼此合作景观频频闪现。它让学生感到,学习成了打开思维、放飞心灵的快乐之旅。

借助国培研修与课题引领,生物研修团队已经在线上研修过程中创建了5个学习园地,有18篇作业被指导教师推荐,其中15篇被国家和省专家点评推荐,推荐率名列学科第一。多位老师带领学生在省创新实验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学校校本研修热火朝天

“国培计划2013”的主题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因此如何借国培的平台,深化学校校本研修就成为各个学校的研修任务之一。参与国培项目的各校教师全心投入、潜心研修——看视频、写作业;读简报、写随笔;讨论发帖、在线研讨,可谓热火朝天、精彩纷呈。

一、青岛惠水路小学的“磨刀”与“磨课”

国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教学水平,何以抵达这一目标,青岛惠水路小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学习、小组学习、互评互学、课例研究等,采用“磨刀+磨课”的方式推进,研究项目教师自己提出,增加了大量和专家互动的环节,大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磨刀”的形式不是固定的,而阅读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从表面上,它也许与当下教师的教学没有直接关系;可是,从长远看,却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因为好书是一个教师精神成长的必须营养,这些营养越充足,其教学的水平就越高;如果营养缺乏,教学水平就会低下。纵观中国所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师,几乎没有一个不是饱读诗书者。因为好书之中,不但摇曳着一种智慧的光华,也多流泻着一种思想的要义。持续不断地阅读好书,就能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进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系统。这个时候,不管研究什么课题,不管教学什么内容,都会大有收获,而且还会有一种乐在其中的美感。

据史超老师讲,青岛惠水路小学为老师们提供了必读与选读书目,固定了读书时间、地点,建立了QQ群,还开展了读书沙龙,形成了一种读书的浓郁氛围。同时,他们还特别阅读了某些生长点背后的经验,比如吴忠豪教授的故事教学,宋道晔老师的习作单元改革等,并亲自聆听他们的教诲,甚至与他们直面交流,从而大大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能力与研究水平。

在“磨课”中,青岛惠水路小学将重点放在了教师怎么教与学生怎么学方面,目标叙写当是其重要特色之一。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教学亦然,而目标叙写就成了教学成功的必备素质。好的课堂教学目标,除了关键性的知识点之外,还要关注学生思维扩张的生成点。学校打了一套组合拳:第一步,各学部引领教师学习崔允漷的《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明确目标叙写的几个要素;第二步,请每个教师提交一份自己最满意的教案,并强调重点把目标写好;第三步,进行专题展示培训,之后,进行培训效果的检测,即重新改写自己提交的教案,作为参训成绩;第四步,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叙写目标的专项竞赛。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研修,老师们不但明确了目标,会写了目标,而且还能写得言简意明,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二、青岛沧口学校的书香研修团队

青岛沧口学校的研修同样关注了阅读,尤其是历史组的书香研修团队,更是读得热火朝天。据矫立华校长讲,在教研组长姜蕊老师的引领下,历史组建有自己的书吧,书的种类很多:哲学类、文学类、人物传记、教学期刊等等。更加可贵的是,这些书都是教师自己精心挑选购来的,而且文化品位比较高。在他们看来,读书的品位,决定了人生的品位。因为读书有一个规则,那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们读世界大师的作品,很难达到他们的“上”层水平,可是,却多能走上“中”的层面;如果读“中”层水平的水,就只能在“下”的层次徘徊复徘徊。当下不少教师读书不少,而进步不快的重要原因,多是在读书走向上出了问题。当然,只是读还是不够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们正是在学思结合中前行的。思则有疑,疑则有辩,辩方能明。历史组的老师们从来不回避问题,哪怕是很小的问题能进行“友好而激烈”的辩论与争论,而且做到了“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彼此争辩的结果,打开了彼此的思维大门,共享了相互的研究成果,提升了研究的水平。

矫立华校长认为,国培研修指向问题追踪式的研究,就历史学科而言,新课本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增加了一节活动实践课,但是不少老师对此关注不够,使得历史越来越与现实脱节,导致学生学习也没了兴趣。通过老师们的热烈讨论,通过对整个教材的各个单元体系的分析之后,最终确定把历史活动课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这个课题就是老师们在集备的过程中“争论”出来的。经过大家的一致探讨,确定由有着深厚音乐功底的历史老师丁彦彦承接这堂课的磨课主要任务,大家共同协助,于是,《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课题应运而生

三、青岛永宁路小学国培事例

国培研修期间,青岛永宁路小学坚持在主题的统领下,把研究和学习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师生,在统一的方向下,让大家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事,真正做到了“享受工作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

据于艳老师介绍,永宁路小学语文学科团队借助齐鲁名师宋道晔工作室平台,依托国培,以课题为引领,严格按照研修流程进行磨课,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团队科研能力的提升。

尤其是课例打磨阶段,老师们为了验证课题研究的成效,在宋道晔老师的建议下,他们进行大胆的尝试,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进行了统整备课,将本单元的《东方之珠》《石榴》《小露珠》分为两个表达主题,一是借用《东方之珠》进行“认识并运用总分的段落结构写介绍风景的片段”;二是借用《石榴》进行“运用总分的段落结构写介绍植物的篇章”,这两个单元分支,需要8节课完成。借助三备两磨,他们充分发挥着教师的主体作用,所有磨课环节都是围绕研究目标进行的成体系、导向性活动,从计划制定、教案设计到课后评议,经过8轮修改、4次试讲,全校25名语文教师全部参与其中,大大激发了老师们的研究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老师们懂得,所有的好课,不只需要想,还需要亲自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原先所想,有的只是处于一种理想状态,有的甚至与预想的完全相反。这种“失败”的经历十分可贵。纵观一切大科学家的某项实验的成功,几乎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才能成功的。而老师们的8轮修改、4次试讲,以及25个老师的认可与反对,都成为成功课例的一份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成为老师不断成长的一个必历的生命过程。因为从开始的尝试到最后的成功,还不只是归纳出了某一教学的经验,还有对失败与成功的人生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矢志不移的精神。

韩晓燕是一名工作7年的教师,可以说到了工作的第一个迷茫期。参加国培,开启个人课题研究之路。在专家的指导下确立研究课题——“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日记微课”。通过国培平台与各地名师交流,倾听大家的观点,并运用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之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水平。不但不再迷茫,而且有了参与研修的热情,而且感受到了自己生命价值实现的意义。

参与国培研修一年来,仅永宁路小学教师发表文章17篇,承担课题11项,教师个人荣誉26项,执教市级课9节,区级课18节。2人当选青岛市教学能手,有效助推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区教体局韩川德局长欣慰地说,近三年,李沧区教师先后上市级以上观摩课、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达150多节。涌现出37位全国、省、市优秀教师,6位省市级特级教师,117位省市级教学能手。区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专业人才等各类骨干教师已占到教师总数的40%以上。

这些成果的取得,显然与国培有着不解之缘,而更重要的是,由国培而形成的李沧区的教育教学研修队伍已经形成,老师们积极研究的风气已经形成。显然,这为李沧教育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让它飞得更高,更远!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22日,第4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