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百姓的教育突围——浙江省海宁市教育局沈林华局长访谈
心系百姓的教育突围——浙江省海宁市教育局沈林华局长访谈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6-08-04

心系百姓的教育突围

——浙江省海宁市教育局沈林华局长访谈

陶继新

教育,无疑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而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教育中还有一些破解起来难之又难的难点,比如择校热、农村教育、民办教育、学前教育等问题。可浙江省海宁市却将这些难点逐一攻克,且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为此,笔者专程赶到海宁,向市教育局沈林华局长了解情况。

笔者一开始就直奔主题,问其究竟用何等的智慧方才破解这些难题的。他回答得直接而简洁:“心系百姓。”在他看来,再大的难题,只要一心想着老百姓的需求,全力为老百姓办事的话,再大的困境也可以突围。

于是难点也在沈林华的回答中逐一冰释——

“零择校”“放逐”特权

择校的危害众所周知,可是,尽管国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尽管一些领导也在一次又一次地谈择校的危害,可是,一些地方的择校热依然是一个有人爱有人恨的难解的“方程”。难道真的解不开这个“方程”吗?其实,如果真的动了真格,就不再是什么难题。

自2007年以来,海宁市已连续8年实现了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零择校”。在全国教师工作会议暨“双基”工作总结表彰会上,该市作为仅有的一家县级单位代表,就“零择校”和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作经验介绍。《浙江省海宁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择校”》一文,被收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书。

海宁,既当今中国教育上“零择校”的先驱者之一,也成了一个“零择校”获胜者。

沈林华说,八年前我们提出“零择校”的时候,难度之大,超出了想象。有的人认为,这一教育部门仅有的权力被自己主动“放逐”了,再也没了可以享受“择校”特殊待遇的可能,纠结与意见在一些人的心里油然而生。而那些有权有势有钱者,也没了或明或暗享受“择校”的便利。为此,教育部门领导还曾一度陷入困境之中。

但是,如果因为有了困难就畏首畏尾的话,择校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教育在老百姓的心里就失去了它本然的光华。

2007年之前的每年秋季开学之前,教育部门总会收到来自各个方面要求择校的条子,到了招生最后的几天,教育部门的领导都要关闭手机,东躲西藏。领导则要连续几夜开会反复研究,以至到了深夜还是左右为难。有时候被逼无奈,只好在有些学校某些班级里既定的班额上再加上几个学生,大班额与超大班额也就“应运而生”,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尽管择校者在众多上学者中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可是,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却非常之大。无权无势无钱的老百姓,面对择校望洋兴叹的同时,对教育公平也自然产生了质疑。

为此,教育部门取消了择校收费,斩断了学校因择校而来的收入来源。可是,依然阻挡不住有权有势有钱者的强攻。结果,招生,就成了以权、以势、以钱谋利的一个竞争舞台。而平民百姓的意见,也随着这种择校热而持续升温,严重影响了教育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教育本应是一个精神圣地,不能因为个别人的择校而消解了教育的光华,要想让“零择校”真正变为现实,就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必须理直气壮,釜底抽薪,断绝所有想择校人的一切后路!

2007年,教育部门出台《海宁市城区公办初中小学新生入学招生办法》,以刚性文件规定新生入学办法,明确新生入学条件,全面实行“阳光操作”,在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施零择校!这一决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公开承诺,不再给教育部门写一个择校的条子。

沈林华说,开始的时候,也有人说领导们只不过口头上说说而已,暗地里还会送上择校条子的,他们能让自己的孩子不进优质学校吗?事实上,从承诺那天起,市里任何领导没有一个人再写过要求择校的条子;教育部门领导带头,全局干部也不再收受任何人写的择校条子。

万事开头难,相关单位的领导认为这种文件与承诺在当今这个社会是不可能真正实行下去的,所以,为了自己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是将条子送到了教育部门。不管教育部门领导如何解释,他们都不能接受零择校这个事实。起初他们还抱有一线希望,直到入学那一天,自己的孩子真的没能择校的时候,心里的怨恨与不满也就油然而生。此后当教育部门到相关部门办事的时候,有时也就出现了“肠梗阻”现象。

开弓哪有回头箭?阻力越大,越说明这个问题非要解决不可;阻力越大,教育人就更要有教育者的良知。人本无贵贱高下之别,为什么只让有权有势有钱者的孩子上好学校,老百姓的孩子没有这种权利呢?

沈林华说,在大谈社会公平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实现教育上的公平;因为这也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热点话题。当农村与薄弱学校的孩子不断流向城里优质学校的时候,教育公平也在渐渐地流失。所以,必须大张旗鼓地堵住择校后门,让试图择校者从无路可走,到无念可想。

沈林华说,教育部门不但堵后门,也在开前门。一些市区务工者的子女,只要合乎入校要求,就可以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入学的待遇。这让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务工者及其孩子感受到了人格上的尊严,品尝到了教育公平所带来的实惠与心灵喜悦。

现在,在海宁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零择校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也不再有人送来择校的条子。即使当时个别心存不满的人,也在为海宁教育这片文化圣地而感到欣慰。孩子是天真与纯洁的,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污染孩子的心灵,只能为他们的生命成长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支持。

农村教育情系百姓

沈林华认为,实施零择校,不但要控制农村孩子流向城区,更要实现农村孩子自己也不想到城市来。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师资水平都远远低于城里学校。要想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与城里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必须加大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与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

仅2013年,海宁市开展的24个学校项目建设总投资规模就达到了10.02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是农村学校建设项目。

位于市区东部的尖山新区行知小学,就是投资将近四千万的面向新居民子女而新建的一所学校,不但有其外在之美,配套设置也超过了城区学校,且由实验小学输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与之形成发展共同体。现在,行知小学已经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优质学校。

在农村,类似行知小学的新建学校并非一所,让更多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孙桥小学、荡湾小学等4所村镇学校2003年已经完成了改扩建;7所村镇学校田径场实现了“灰”改“塑”;中小学校全部安装防雷设施……

一年前的许村镇孙桥小学还是“蜗居”在两层危房里的一个村小,经过10个月的改造,现在已是焕然一新,四层高的新教学楼、铺设着塑胶跑道的新操场、宽敞明亮的新餐厅……有人说,孙桥小学成了当地最美的一道风景。以前村民总是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镇上、城区上学,现在很多人改变了看法,仅这一个学期,就增加了200多名学生。

要想让农村学校留住孩子,提升质量,除了加大硬件投入外,软件建设也十分重要,没有一流的学校管理,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学校。

据沈林华讲,2009年,海宁市就开始构建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成城乡共同体,以文件的形式作出规定:城区必须向农村选派优秀干部与教师队伍,以支教的方式到农村学校上课,农村学校则上派干部与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学习锻炼,尽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实现了管理文化、教研文化的融合。

为了让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教育,教育部门以文件形式规定: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农村与城镇一个标准。没有农村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能评聘中学高级职称。同时,名优教师到农村任教,其名优补贴比城区翻一倍。可喜的是,一些高级职称的教师到农村任教已经开始由被动走向主动,以至爱上了农村教育。南苑中学的陈巧玲老师被派到农村学校——狮岭学校后,不仅勇挑重担上好高效优质课,还经常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向各位“新战友”传授教育科研经验。在她的带动下,该校九年级科学教师工作热忱倍增,大家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了你追我赶,互帮互学的好风气,使得该校九年级的科学成绩在当年全市的期末统考成绩由原来的全市末流上升到了前几名。

同时,城乡还互派学生,到所派学校吃住学三天时间。城区的孩子到了农村,条件差了,可精神好了,他们感到农村各个方面都很新鲜,尤其是农村孩子的纯朴善良,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农村孩子到了城区,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现代化的的气息,并与城区学生交上了朋友。城乡学生之间的融合,与城乡教师之间的融合,已经形成了海宁市教育上的一种特殊文化景观。

沿着服务民生的主线,海宁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城乡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体化建设,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均衡教育所带来的实惠。现在,已有不少农村学校基本达到了教育现代化县(市)要求,并顺利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

沈林华认为,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心里始终要有一个良知在,不管是城区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都需要优质教育。所以,均衡不是基本均衡,而是优质均衡。这种追求永无止境,若干年后,期待海宁均衡教育再次实现一个跨越。

借势合作取得共赢

《劝学》有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海宁教育,就是一个“善假于物”的典范。

海宁是一个县级市,要想实现教育发展的突围,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善假于物”则是一个智慧的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有着丰富的高品质的教育资源,沈林华与这所大学又有着良好的人脉资源。同时,华东师大与海宁相距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交通非常畅达,人员往来相当便利。如果借势发展,当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沈林华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教育突围的机遇。

经过认真研究与多方考察,2011年12月,海宁市与华东师大签署了共建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协议;随后,达成全面合作意向;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海宁实验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华师大教育学博士周彬出任校长;2013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在海宁揭牌。

周彬校长并非有名无实的挂牌校长,而是实质性的校长,一周至少三天在校,起初阶段还要为学生上课。其教育理念、管理智慧,在学校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培植了一些在教育管理与学术研究上领“一代风骚”的学校干部,影响了一批立志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把这所学校办成了真正的优质学校。

周彬欣喜地说:“借势、借力、借智、借平台。海宁时刻关注着教育界的最新成果,虚心好学,积极开放的姿态令人惊喜。”

除了“点对点”的学校合作,海宁利用华师大的智力资源优势与上海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全市教师进行了整体培训。在海宁建立华师讲坛,由华师大教授对海宁市各校干部与教师进行每月一次的高端培训。不但双方均降低了成本,而且让更多的教育干部与教师持续培训有了可能。同时,由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根据本市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选派校长与副校长到华师大培训。

沈林华说,我们一方面在不断邀请专家学者与全国名师来海宁讲学,让更多教师“学而时习之”;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培养自己的名优教师,特别是培养高品质的特级教师。为此,与华东师大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工作站,对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同时,选派他们参加国家培训,为老师们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海宁实验高级中学还专门建立专家顾问团,让更多的专家走进更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教育局则成立专家顾问团队,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沈林华欣喜地说,一些骨干教师已经有了自主发展的强烈愿望,主动邀请某个或几个专家为自己成长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与指导。如有的学校进行小班化的实践与研究,就邀请华师大一位在这方面有建树的教授前来指导,深入到课堂与教师群体中,指导教师写反思文章与教学论文。教育局对这种合作大力支持,拨出专项资金进行资助。

两年多过去了,有些教师已经崭露头角,有的已经在更大的范围有了一定的影响。沈局长断言,不用几年,海宁将有一些名师走向浙江省,乃至跨入全国名师的殿堂。

与此同时,合作办学给海宁的“特色办学”也注入了“催化剂”,使得华东师范大学海宁实验高级中学成功晋级浙江省首批一级特色示范高中,在其影响和推动下,海宁一中、紫微高中、海宁中学也成功晋级浙江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海宁教育将寻找“源头活水”的目光放到了更远处。

近年来,浙江财经东方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相继落户海宁,凭借“近水楼台”的优势,海宁已经尝到了不少高校技术人才资源带来的甜头。此外,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也正在紧张筹建之中,建成之后,预计将有8000多名海外留学生入驻。在教育领域,作为一个县级市的海宁已经拥有了国际化的广阔胸怀。

据沈林华介绍,合作不能是单方面的发展,它是一个共赢系统。比如与华东师大的合作,它让海宁更多学校有了学术研究的支撑与更快发展的可能。同时,也让高校走出象牙塔,将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与实践对接,而且,海宁也成了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实习的一个理想选择。

据沈林华讲,周彬还想组建华师大的海宁教育集团,实现更大范围的教育合作。《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海宁教育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同心”同行,当有更加有利于双方发展的“断金”之利。

民办教育异军突起

海宁市公办教育成为一张教育名片的同时,民办教育也异军突起。沈林华说,两者并驾齐驱,成了海宁一道亮丽的教育风景。

目前,海宁市有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43所,其中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6104人,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30.52%;全日制学校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共7657人;培训学校23所,注册学生2.1万人,年培训4.5万人次。

2013年8月底,在浙江省社会力量办学办医工作交流推进会上,海宁市作为仅有的县级市作经验介绍并受到一致肯定。

海宁民办教育的既好又快的发展,引来人们广泛的关注。问及其中的原因,沈林华如数家珍地说出了个中原因——

一是为民办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自1999年以来,先后制定了6个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文件。1999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意见》后,于2008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若干意见》,其间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中,对民办教育扶持政策予以明确,持续优化环境,鼓励并扶持社会力量办学。

二是实施民办教育分类帮扶制度。对公益类的学校,按民办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下的备案制,学校执行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税收执行公办学校的政策;土地实行行政划拨,财政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给予支持。对其他类的办学机构,按企业法人进行登记,收费实行自主定价,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税收给予适当优惠。2013年5月,出台《海宁市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星级评估办法(试行)》,自2013学年开始对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实行评星补助制度,考核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分别按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50%、60%、70%进行补助。

三是加强教学监管,督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对全日制民办学校采取“三纳入、一加强”措施,强化对全日制民办学校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把全日制民办学校建设纳入基础教育学校建设布局规划,提高全日制民办学校办学准入标准;把全日制民办学校的教学教研纳入全市教育管理指导体系;把全日制民办学校纳入全市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对学校师资配备、教师待遇、教学质量、教学设备、财务收支、安全设施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督导,以规范其办学行为。加强学校安全、公共卫生等综合管理。与民办学校签订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规定新申办民办学校的校园校舍必须经过公安消防部门、房屋质检部门的安全检查,所有民办学校必须配备安防人员和设施,严防人身伤亡事故发生。

四是保障师资力量,增强民办教育动力。开展民办学校(教育机构)教师培训,2012学年共开展师德培训2次;依托市级教育项目、公办学校培训课程等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5次,共500多人次;民办学校教师参与市级技能比赛达到60多人次。开展公办教师到民办新居民学校支教活动,帮助新居民学校进行学科建设、教育科研、学校管理等,五年来共有23名公办教师参加支教活动。2012学年,海宁市民办学校中公办编制教师269人,比上学年增加24人。

五是尽可能地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编制问题。目前,海宁市城区民办教师事业编制占到26.4%,农村民办教师事业编制占农村13.4%。对于非在编的教师,参照事业编制来核定其工资待遇,在编民办教师的收入达到多少,随之增加非在编教师的工资。2011年,民办教师的工资已经相当于公办教师的60%,而且每年增加10%,2013已经达到80%。目前在编教师每年工资5.3万元,非在编教师工资平均已达4.6万;同时,所有民办教师全部享受社区养老保险等。2014年非在编民办教师的工资标准正在制定中,增长幅度至少不少于10%。民办教师工资收入的增加,也让他们在做人上有了尊严感,在工作上有了更大的积极性。

六是给予民办学校一定的特殊政策。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取消了择校,但却允许民办学校学生择校。一些有钱的企业老板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进不了公办学校。如何办?那就花钱进发展好的民办学校。而高中招生的时候,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进行,不少优质生源选择了民办学校。

对招收务工子女的四所新居民子女学校,教育部门不但给予经费补助,还要求优质公办学校与其结对子,选派优秀教师到这些民办学校支教。得到政府与社会认可的这四所民办学校,自身的发展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办学质量逐年提升,不但有了越来越高的升学率,也有了越来越好的整体素养。

据沈林华讲,近来年海宁市民办教育越办越红火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好的典型。其典型代表——海宁宏达教育集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都有的大的教育集团,不但享誉海宁,在嘉兴也有其发展的一席之地。集团董事长原来就是一位民办教师,有挥之不去的民办教育情结。从开办一家校办工厂开始,当有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之后,他毅然选择了民办教育这个事业。自1999年开办以来,集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占地300亩,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教学班132个,学生5200余人,专任教师360人。宏达旗下上外附属宏达国际幼儿园、上外附属浙江宏达学校、上外附属宏达高级中学均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宏达国际幼儿园已成为浙江省一级幼儿园,投资近1个亿的幼儿园国际部扩建项目将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浙江宏达学校成为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绿色学校、浙江省示范学校,在校生占海宁全市总数的8%。宏达高级中学成为浙江省二级重点高中。

海宁市高度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为宏达教育集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允许集团从公办学校招聘教师,保留其公办学校的编制。对宏达教育集团给以核定的公办教师编制,建立与公办学校教师的互通交流机制。

沈林华说,海宁民办教育的发展,让更多孩子有接受优质教育的可能。同时,这也让公办学校感到压力,进而产生动力与发展的愿望。于是,积极主动发展,成了整个海宁市所有学校共同的追求。

学前教育并非“短板”

近年来,中国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毋庸讳言,学前教育则是整个教育发展结构中的一块“短板”;而农村学前教育,当又是学前教育发展结构中的“最短的短板”之一。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真正的均衡教育还只能说在浅层次上徘徊。

海宁,在破译择校难等“死结”的同时,也补上了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这块“短板”。

据沈林华讲,2013年,海宁市级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率从2010年的27.1%提高到96.9%,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建设成为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农村公办园新增111名在编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有了极大改善……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海宁市农村学前教育也像城区学前教育一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让城乡孩子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除了制定发展学前教育的五个配套文件,为学前教育提供政策支持之外,海宁市还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在增强优化资源配置的动力,保障公益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的同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按市属公办幼儿园标准补助生均公用经费,2013年的标准为省一级800元/生、省二级700元/生、省三级600元/生;并根据持教师资格证的比例补助教师人员经费,全额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万元。保障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对农村公办园建设补助按原有标准上浮40%;事业编制幼儿教师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民办、公办园同等享受升等、年审等奖励,三年中共投入了300万元用于该项奖励。建立持证困难家庭幼儿、残疾幼儿入园教育资助券制度,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同步进行。

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围绕“扩总量提质量”的建设目标,新建成幼儿园6所,其中农村幼儿园4所,完成改扩建幼儿园14所,其中农村幼儿园13所;正在建设中的幼儿园10所,计划中还将新建3所。推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重点围绕“四证”(建筑质量检测合格证、消防验收合格意见书、食堂卫生许可证和卫生保健合格证)的办理开展工作,目前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6.9%,比计划目标超出11.9%。同时,加大投入配备教玩具,“教玩具配齐率”达100%,确保了幼儿在园的各类活动需求。

在加大学前教育硬件投入的同时,海宁市还实施幼儿教师专业化建设行动。全面实施幼儿专任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和学历提升计划。一方面,通过招聘学前教育专科及以上毕业生,保障新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在岗教师参加函授、自考等培训,采取逐步将年龄45岁以上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转岗到保育员和后勤岗位等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通过三年的努力,幼儿园教师学历达到了100%合格,其中大专及以上高标学历达90.4%,较2010年上升14.46%,超过省定目标10.4%;持教师资格证的比例达95.9%,较2010年上浮了4.33%。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队伍比起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来,当是一个流动性相对比较大的队伍,没有编制与待遇过低当是流动的重要原因,而由流动带来的心理不安定无疑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此,海宁市实施幼儿教师待遇提高行动。三年来,全市幼儿园共招聘事业编制幼儿教师134人,其中农村幼儿园93人。目前,全市幼儿园共有事业编制教师311人,占幼儿教师总数的26.4%,比2010年增加了147人;农村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有111人,占农村幼儿教师总数的13.4%。各镇(街道)参照市属公办幼儿园预算办法,将所属公办园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同时,对非编教师参照事业编制教师的办法核定工资待遇,2011年达在编幼儿教师的60%,2012年达70%,2013年达80%,实现每人每年核拨5.3万元,平均年收入4.6万元;并使他们享受相应社保、住房公积金缴纳等待遇。

沈林华认为,学前教育发展的要义,是教师思想境界与业务水平的提升。为此,他们在打造优秀教师群体方面“大动干戈”;而培训,则是整个“战役”中的重要一役。通过专家名师本市之讲外出之学,特别是组织“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等专项培训,不但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升了他们为孩子终生成长服务的爱心与责任感。同时,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以名师带新秀,以骨干促群体,进一步打造优秀教师群体,目前幼儿教师中有省特级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嘉兴市教坛新秀5人,嘉兴市名师3人,嘉兴市学科带头人5人。更加可喜的是,一些年轻的学前教师,也在跃跃欲试,向名师方阵“冲击”。孔子说:“后生可畏。”是的,不用几年,这些年轻的教师定将脱颖而出,成为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

目前,在一些地方,幼儿园乱象丛生,没有办园资格与重利轻义者还不是一个个案。据沈林华说,以前,海宁市在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他们很快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措施是,完善幼儿园准入机制,下发了《关于印发海宁市整治非法幼儿园工作方案的通知》,召开了全市整治非法托幼机构工作会议,市、镇(街道)两级政府通力协作整治非法托幼机构,共查处非法托幼机构46所,分流安置幼儿2300多名。目前全市无非法托幼机构存在。同时,落实幼儿园年审工作,每年对等级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进行审查工作,分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进行评审,要求各园根据审查结果进行整改,三年中有2所幼儿园因年审不合格被取消办园资格。目前,全市有公益性幼儿园61所,占总园数的95.3%。

据沈林华介绍,他们还完善了优质资源整合机制,抓实了幼儿园等级创建工作,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6.9%。在城区则探索“名园+新园”的办园模式,依托新建公办幼儿园和小区配套幼儿园使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形成了“一个中心园+两个分园”的办学格局。12个镇(街道)均已设立1所中心幼儿园,100%为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其中2所为省一级;各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均为公办园,对所属村级公办园实施“六统一”管理。在城乡间开展“姐妹园结对”活动,促进了学前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积极推进早教活动,100%的镇(街道)开设了托班或亲子班,并设立了早期教育资源中心,累计为社区提供了300余次早教指导服务。

沈林华欣慰不已地说,海宁市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公益性幼儿园儿童覆盖率从68.91%提高到85.5%,标准化建设达标率从27.1%提高到96.9%,等级幼儿园儿童覆盖率从72.95%提高到94.4%,等级幼儿园覆盖率从60%提高到96.9%。学前教育净入园率达99.1%,城市学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保持在100%。首个小区配套幼儿园——康桥幼儿园移交市教育部门管理。10所幼儿园被认定为民办公益性幼儿园。学前教育,同样成了海宁教育的一个亮点。

近年来,海宁教育一直在全方位与优质并进的系统中发展,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上面访谈所涉及到的零择校、农村教育、民办教育与学前教育,只是海宁市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几个分支。可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几个亮点窥斑见豹,去欣赏海宁教育这个“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景。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19日,第4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