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打造进行时——向优质均衡化挺进的山东省昌乐教育
品牌打造进行时——向优质均衡化挺进的山东省昌乐教育
作者:陶继新 赵长忠        更新时间:2016-08-03

品牌打造进行时

——向优质均衡化挺进的山东省昌乐教育

陶继新  赵长忠

 

编者按:昌乐县地处山东半岛内陆、胶济铁路的中点,县域面积1101平方公里,人口60万,境内蕴含丰富的蓝宝石矿藏,逐渐发展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宝玉石集散地,被称为“宝石之都”;地方特产西瓜,享誉全国,被称为“西瓜之乡”;该县属西周封齐之首地,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脉流长,被称为“齐国首城”。

昌乐县委、县政府有着重视教育发展的深厚传统,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支持教育发展的氛围十分浓厚。近年来,该县特别致力于教育品牌化建设,教育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提升。在当地,人们把教育与蓝宝石、西瓜并称为昌乐的“三张名片(三大品牌)”。陶继新先生与昌乐教育有着十余年的情缘,2011年1月6日,再次走进昌乐,与该县教育局赵长忠局长进行了交流和对话。现摘录部分登载,以飨读者。

发展定位:优质、开放、创新

一、调研现存问题

【赵长忠】在过去十多年中,昌乐的教育质量一直比较好,教育的影响力比较大。目前,县外学生到昌乐就学的很多,特别是高中阶段,外地学生数量占到四成左右。这对我来讲,既是一个动力,也是一个压力。我到教育局后,先是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深入调研。在调研中,我感到昌乐教育在面上主要有五个值得注意的现状:一是教育质量高,有影响力,但还远远不能称之为品牌;二是校长勤奋能干,但专业化不够,观念不够新,管理办法陈旧;三是教师很敬业、能吃苦,但专业发展不足,科研能力不强;四是虽有叫得响的学校,但数量不多,没有形成体系;五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学校布点分散,规模效益较差。昌乐教育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要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县、教育名县,就必须进一步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牢优质教育的根基;必须扩大对外交流,更多地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形成开放的态势;必须把探索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营造创新的氛围。因此,我对昌乐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定位归纳为六个字:优质、开放、创新,以此作为打造县域优质教育品牌的基础和方向。

【陶继新】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您是在调研基础之上的“发言”,所以,就有了可靠性与可行性。您所谈的五个“现状”,对于你们县的教育发展来说,有优势,也有劣势。如何变劣势为优势,让优势更优,“优质、开放、创新”当是致胜之道。于是,“打造县域优质教育品牌”就成了必行之事。品牌不但是一笔无形资产,也是你们全县人民的心理向往。因为有了优质教育品牌,最受益的是老百姓的孩子。他们可以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可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的品牌建设工程,也是一个民心工程。而一位教育局长,如果始终关注民生问题,就有了群体基础,同时也就有了良知,有了责任感。

二、提出品牌战略

【赵长忠】您说的对,正是基于这种良知和责任,我和我的同事们在优质教育品牌建设的路上开始了新的征程。所谓“优质”,实际上就是要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我们认为,一个县域优质教育品牌,至少要包括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等几个要素。而“开放”和“创新”则是实现优质教育品牌建设的途径和手段。就是不要“夜郎自大”,不满足现状,要敢于直面问题,把教育的不足摆出来让社会各界评价;敢于走出去向先进学习,请进来让专家把脉;还要敢于打破常规,在探索和创造中把昌乐教育不断推向前进。

【陶继新】近几年昌乐教育发展很快,可是,是满足于现状,还是继续以至更快地发展,是考量一个教育局长的重要标尺。《周易》有言:“有大者不可以盈。”看来,“夜郎自大”违背了生命发展之道。在这一点上,您非但没有“盈”,反而提出了三个“敢于”。第一个“敢于”是需要胆识的,因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说三道四者也并非个案,一旦让社会评价,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是指责。可是,正是从这些声音与指责里,你们才更加冷静地思考如何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更好地让教育快速发展。第二个“敢于”不是否定既有的成绩,而是为了让你们县的教育“更上一层楼”。第三个“敢于”可以说是最关键的,只有打破常规,勇于创造,教育的发展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这样,您对于品牌的期待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三、确定两大策略

【赵长忠】打造县域优质教育品牌从理念上说容易,但在实践上如何突破是一个策略问题。经过多次研讨,我们确定了两大实施策略:一是推进品牌学校建设,实施教育亮点工程,让昌乐教育呈现一个“群星璀璨”的局面;二是推进品牌项目建设,从教育的内涵上深入挖掘,将教育的问题研究透,解决好,真正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

【陶继新】品牌学校越多,优质教育资源也就越丰厚,老百姓也就越满意。品牌项目则是支撑教育发展的科研动力源,有之则会整体推进全县教育质量的提升,加速教育品牌的形成。在你们县采访的时候,我欣喜地看到,你们已经有了品牌学校,而且正在不断地扩展与提升;你们的品牌项目已经初步确定,并且彰显了巨大的生命张力。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两个品牌会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品牌昌乐教育也会得到更多人士的认可。

品牌学校:打牢基础,软硬并进

一、“一个目标”:打造教育强县

【赵长忠】我县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跟全国各地大致一样,主要经过1991年和1995年两次校改,彻底改变了学校“黑屋子土台子”的落后面目。但从今天的现实看,虽然有了相当一批省、市规范化学校,但在整体上距离标准化、现代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很不适应。要彻底解决教育发展问题,关键要有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财力、物力上的投入;关键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教育的浓厚氛围;关键要建立一套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制体制,进一步激发教育内部活力。2009年7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率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一次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围绕加快学校建设改造、提升办学水平、激发教育内部活力等方面制定了若干重大政策措施,特别在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方面给与了大力支持,从而为创办品牌学校和打造教育强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更大的产出效益?我们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出了一个决定,就是不再搞“撒芝麻盐”式的全面铺摊子,更不在修修补补上作更多的浪费,而是要集中力量推进新校建设,为高标准打造品牌学校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这样,投资4.5亿元的及第中学以及外国语学校、新城中学等一大批标准化学校就应运而生了。自2009年以来,全县共开工建设新建和改造学校项目46个,总投资10多亿元,总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其中每个镇(街)都新规划建设了一处高标准的中心中学、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

【陶继新】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经费不足,则让这种百年大计成了几年之计。更加可怕的是,仅靠修修补补的校舍,往往经不起“考验”,休说较大震幅的地震,就是大的暴雨,也往往会出现问题。孩子的安全,就在这种修修补补中没了保障。你们心系孩子安全,才有了超越昌乐经济负荷的多处新校的大建设。而且,不但是百年大计,还是优质与现代。可以想象,名校长与名师,也会与这些新校一样应运而生。教育品牌,就在这些大手笔中,露出了端倪。

二、“三个集中”:加快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赵长忠】在推进学校建设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结合起来,重点推进了“三个集中”。一是高中阶段学校和街道初中向城区集中。2010年及第中学建成后,我们撤消了原来地处农村的两处高中和城区的两处高中,全部整合到新校,实现了高中全面进城;通过新建新城中学等城区初中学校,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县城周边的街道初中学校全部整合进城。二是农村初中向镇区集中。目前,县域内共有四个镇,每个镇有4处初中,规模小,办学效益差,我们计划每个镇都在镇驻地新建或改造一所初中学校,争取在2-3年的时间内完成整合任务。三是小学和幼儿园向社区集中。随着农村合村并点建社区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社区化居住趋势越来越突出。适应这一新形势,我们要求农村新建社区必须同步规划建设小学和幼儿园,逐步将农村分散的小学和幼儿园纳入社区之中,形成人口集聚与学校集中的有机统一。目前,我们已建成农村社区小学和幼儿园10处。

【陶继新】“三个集中”让一处又一处新的高档次、高品位的学校拔地而起,也让更多的优秀教师“集中”起来,从而让更多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了与城里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看来,你们的均衡教育并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造峰,创造更多的优质学校,进而逐步实现全县教育均衡的优质化。在您的带领下,我参观了这些新建的学校,特别是农村新建的学校。这些学校,成了农村最美的风景,成了当地最有文化味的教育圣地。而且,几乎与新建学校同时“诞生”的还有“物美价廉”的教师公寓。这些安居工程,让教师有了安居之所,也有了安心之所。安居乐业之后,他们会更努力地工作,也会更愉快地工作。而农村孩子走进这些新的高品位的学校之中的时候,也就有了与教师一样的心情。而这种快乐心境,则是实现教与学高效的本质力量,也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心灵所系。

三、两个“建设”:软件建设逐渐变“硬”

【赵长忠】诚如您所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观不是立足于平摊教育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想办法让落后的变先进,让先进的更先进,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所有学校都处于一个创优争先的状态中,从而使县域教育在优质的前提下实现均衡发展。我们推进品牌学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只能说是解决了“硬件”问题,而真正的均衡是让所有的学校教育均有丰富的内涵,需要有过硬的“软件”。为此,我们重点推进了两个“建设”,一个是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让城乡学校结对子,从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教师发展等诸多方面实现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对接;另一个是推进了特色学校建设,让学校先从特色项目入手,不断总结、改进、完善,进而形成学校整体的办学特色。

【陶继新】共同体的构建,使得原本薄弱学校的软件建设逐渐地变“硬”了。这种改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薄弱学校的思想与行为结构,从而让最具创造力的人不再“薄弱”,特别是学生有了品尝优质教育“美味”的可能。同时,那些原本优质学校的校长与教师向薄弱学校传递思想观念与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从心灵上得到净化。当帮助别人且收到效益的时候,多会生成一种具有高尚品味的愉悦情感,从而使人变得真正幸福起来。可以说,这种共同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特色学校建设,是形成学校品牌的必经之路。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资源,只不过有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罢了。所以,学校要很好地挖掘这种特色资源,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校个性。唯其如此,才能构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色。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魂兮所系,也是品牌形成的精神品质。所以,注重特色学校建设,就成了学校“生生不息”的生命动力。

四、“四个方面”:激发各方办学热情

【赵长忠】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教育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新时代的瞬息万变要求学校要永远处于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优质学校品牌的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此,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品牌创建的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我们对此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解决现代教育理念问题,办既符合人民群众对成才的要求又满足国家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教育;二是处理好政校关系,简政放权,给学校“松绑”,真正让校长成为学校办学的第一责任人,发挥校长的主动性能动性,给学校办学自主权;三是鼓励学校从机构设置、教师发展、课程教学、学生管理、学校与社区共建等多个方面推进深层次的变革;四是推动多元化办学模式,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教育,创办具有突出特色和活力的学校,如我们去年新建的育才双语学校和今年新建的昌乐外国语学校,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这些学校所迸发出来的办学活力让社会刮目相看。

【陶继新】人之成才,真可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可是,对于何为人才,有的人还是固守原有观念,所以,要在改变群众的人才观上下功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人们从一条人才路上行之不通的时候,当在一般人看来并非人才者反而有了相对比较好的工作时,人们的人才观也就会发生变化了。

给学校“松绑”,给校长应有的权力,才能激发他们办好学校的积极性。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是,有的局长却往往谋了校长之“政”,有的校长则谋了副校长甚至是主任之“政”。当属于自己的权力被上级领导控制之后,消解的还不只是积极性,还有一种自尊性的挫伤。结果,原有创造力,也就在这个过程中烟消云散了。您是深得这其中奥妙的,所以,才有了对校长大胆的放权之举,继之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校长的生命活力被激活了。

民间办学有着巨大的潜力,开发则可以让教育由死变活,甚至起死回生。看看你们县民间办学那么大的热情,以及结出的一个又一个的丰硕之“果”,短期内让昌乐的教育有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它让昌乐教育提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步入到优质均衡的方阵,让一方百姓的孩子实实在在地受到了优质的教育。

五、“赶”“坐”“舞”:让名校长脱颖而出

【赵长忠】“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们说,校长是整个学校品牌创建中的“牛鼻子”,要抓校长队伍建设,我的理想就是让每个学校的校长尽快成为教育专家型的校长,而不是整天忙于事务的校长。只有专家才能引领和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首先是把校长“赶出去”。近年来,先后组织了苏南特色学校考察、省内三所小学考察、胶东名校民校考察、北京名校学习等不下十次的校长考察学习活动,把外出学习考察作为校长年度必修课程,把考察报告、心得体会以及落实发展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二是构建“校长论坛”机制,让校长们“坐而论道”。为此,我们在内部刊物《素质教育》上开辟专栏,给校长们一个展现办学思考和实践的平台,交流和碰撞特色办学的新思维;三是让校长们“舞起来”。我们不听千篇一律的汇报,而是每年组织一次学校发展观摩点评活动,充分展示学校的特色和魅力,由全县的中小学校长去当评委,自己当运动员,又当别人的评委。通过这三项措施,校长们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陶继新】名校长之所以成为名校长,不是因为学校有名而有名,更不是因为天天忙于事务而有名;而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思想与持之以恒的有效的教育实践才有名的。校长需要上传下达,更需要创造性地工作,特别是需要开展一些具有思想文化含量的工作。这需要内力,也需要外力。“赶出去”就是外力,它不但可以让校长学习他校经验,开阔眼界,还可以撞击校长沉寂不动的心。他们有了心动,才能有行动,才能有在自己学校里改革的企望。校长要想在“校长论坛”上论出个真正的“道”来,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理论话语与改革实践,不然就会在“论坛”上与其他校长相形见绌。“舞起来”更是一个真功夫,不管是当自己的运动员,还是当别人的评委,都要行之有方,言之精当。不然,就会在“运动会”的“比赛”中败走麦城,贻笑大方。校长大都是有自尊心的,所以,谁也不愿意成为大家的笑料,为此,就必须努力创建自己的学校特色。于是,每个校长就都有了自我发展的内力。在内力与外力结合的过程中,一匹又一匹的“黑马”就会一跃而出,从而成为昌乐教育的一大景观,并会慢慢地走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

六、名师工程:奠定品牌学校建设的根基

【赵长忠】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品牌学校的打造,教育强县的建设,都需要一大批有着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教育方法的名师作支撑。为此,我们把名师培养作为建设品牌学校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利用暑期较长的时间狠抓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主要聘请全国各地的名师来昌乐现身说法,直接引领。二是鼓励学校做实校本研训。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让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做“领头羊”。三是大力推进“影子”培训。组织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到名校去,到名师身边,做名师的影子,全面学习名师的品质。今年,我县进行了“首届昌乐名师”评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主动发展的热情。

【陶继新】一个好校长的先进理念要想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有水平的教师去执行和落实。集中培训力度大,校本研训实效高,影子培训为教师提供了直接借鉴的榜样。昌乐县重视名师培养无疑是有远见的,而且一些做法也是着眼现实,立足实际,成效明显。

七、品牌输出:名校影响力初显

【赵长忠】在推进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建设的几年时间里,我县许多学校包括一批农村学校都打出了自己的特色招牌,有了自己的特色项目,校长们也有了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让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一所所学校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开展品牌建设较早的一些学校如昌乐二中,品牌名声做得更大一点,最近二、三年内已在潍坊市区建立了两所分校,趟出了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今年春天,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先生来昌乐二中考察后很快做出与昌乐二中合作的意向,于是,云南省农大附中全面引进了昌乐二中的办学模式,成为昌乐二中大家庭的一员……当然,从全县面上看,我们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

【陶继新】特色学校成批的发展,是你县教育品牌建设取得的令人欣慰的成就。昌乐二中走出本县,跨出山东,既有学校自身发展的魅力,也是你县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看到你们县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绩,我有理由相信,在你们走出“万里长征第一步”以后,肯定会出现“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局面。

品牌项目:突出特色,彰显优势

一、品牌项目初见成效

【赵长忠】除培养一批品牌学校之外,一个县域教育内部还应有一批教育改革项目,以此统筹和带动整体教育科研和创新,形成对教育强县的强有力的内涵支撑。在推进品牌项目建设中,我们注意抓住教育问题的核心和焦点,经过系统而缜密的思考,找到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瓶颈的方式和方法,着力在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上下功夫、搞突破。同时,注重组织研究团队,落实牵头部门,深化研究与探索,力求将每一个改革项目做细、做实,做成精品。截至目前,高效课堂建设、中小学作业改革、三好学生评价改革、中考改革等教育项目经过几年的系统推进,已经做出了一定成效,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让我们清点一番了。

【陶继新】要想构建品牌教育县,不但要有一批名校长和名师,还要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你们的高效课堂建设等,已经初步形成了品牌项目。可喜的是,这些项目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有着“昌乐”的特征;同时,它又是开放的,吸纳了国内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并将这些理论有机地融入到了自己的“土”质之中了。所以,它有地方特色,也有现代性,可以运用于当地,也可以推广于他方。

1.高效课堂:关注教育教学效益

【赵长忠】谈昌乐高效课堂建设项目,首先要谈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可能有许多学校已经有所了解。我个人认为,昌乐二中这个高效课堂模式不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流程,而是既有理论建树又有实际可操作的体系,是一个系统的模式。他们按照2:7:1的比例,将课堂教学时间、教师情况、学生情况进行了理论划分,描绘了一个高效课堂的“蓝图”:要抓住的核心就是“271”规律中的每个70%的部分,让通过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起来的70%的中间力量,去把握班级上70%的主流学生,把每堂课70%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互动、探究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其导学案、训练案的科学设置,班级行政小组、科研小组、学习小组的创建,让师生在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中互动热火朝天、课后复习温故知新。昌乐人在学习外地经验时,不照抄照搬,而着力于找人家之所以先进的内在规律,这让我更加欣慰和兴奋,已经看到县内许多中小学都在探索符合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的高效课堂模式,一种关注教育教学效益的研究氛围在全县已经涌动起来了。

【陶继新】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具有推广的价值,它不是凭“感觉”“摸”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一步步总结出来的。其中有先进的理论支撑,并非“土法上马”的意外产品。我听过几节昌乐二中的课,让我感到,其中不仅有科学的构建,还有当堂生成的很多教师与学生意想不到的亮点。这些亮点一次又一次地被点燃的同时,也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激情。有的时候,他们的思维甚至可以进入到巅峰状态,让灵感之火尽情的燃烧。有的时候,学生的创造力甚至超越了他们原有的能力,让在场的教师与学生同时感到惊诧。这自然与学生的认知与能力“积蓄”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有关,同时,也与一堂又一堂的才智得到即时的释放不无关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信系统建立起来了,学习的意志品质也自觉形成了。于是,学习的高效也就有了“道法自然”的奇妙。

2.作业改革:轻负高质高效

【赵长忠】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反思已有实践的习惯。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个老问题,包括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关注过,社会和学生家长更是关注有加。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的做法就是“减法、加法一起做”。“减法”就是减少作业量,减轻作业负担;“加法”就是增加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感到是一种负担,而是成为一种兴趣,成为一种动手、动脑的过程,从而彻底解决了过去那种重复抄写、机械训练的让学生讨厌的惩罚性作业弊端。从2008年起,一场旨在重建作业“新概念”、减负增效的改革在全县迅速推动,从作业布置改革(管理)、作业内容改革、作业评价改革三个层面同时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陶继新】衡量学生作业是不是必要,关键是作业的质量与数量。在很多人指责学生负担过重的时候,却很少有建设性的行动。因此,在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就显得更加可贵。你们之所以废止那些重复抄写、机械训练和令学生讨厌的惩罚性作业,不只因为这样的作业低效甚至无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业会不断地向学生传递一些负面能量,让学生对作业望而生畏,以至对于一些有价值的作业也产生了反感。其实,作业是非常必要的,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们的实践性和探究性的作业,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功效。所以,才有了您所说的轻负高质高效。这样做之后,你们的学生就会将作业视为自己理应完成的学业任务,以至产生兴趣。这个时候,做作业就不再是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有了“温故知新”的快乐。这种情感,又会生成积极的学习动力,从而让作业与课堂教学相映成趣。

【赵长忠】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借助多媒体网络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着手建立学科及实践探究类作业的作业库。在作业库建设中,我们主要把握了三个环节:一是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让每个教师参与优质作业创新的氛围;二是建立完善优质作业的评价筛选机制,开展了一条优质作业进入作业库的渠道;三是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教育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一个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在改革实践中,我们又发现这项改革有了更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在“作业”这个点上有了突破后,更让我们看到了整体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契机,让我们看到作业改革实际上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背后是对课程标准的深入探究,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延伸探索,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有效途径。这一项目,被评为“十一五山东省教育创新成果奖”,并确定为省教育厅十二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项目。

【陶继新】“建立作业库网络平台”是你们的一个创举,它有效地解决了作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也解决了作业量太大的问题。而由这项作业改革而引发的相应的教育教学的变化,更是巨大的。它成为课堂教学改革、深入研究课程的一只无形的手,有“扭转乾坤”的伟力,从而让全县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展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3.“三好”评:让学生成为立体的人

【赵长忠】对于三好学生评选,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先生曾在一次会议上建议废止。实际上,早在顾先生提出这个建议的半年前,昌乐就在全县7000名中小学教师和众多家长中对此进行了大讨论,收到了书面建议近千份。“穷则变,变则通。”我们认为“三好学生”作为一项激励学生发展的荣誉称号,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顾先生批评的实质只是说评选本身出现了偏颇和问题。于是,《关于改革和创新三好学生评选的意见》成为昌乐县教育系统一场轰轰烈烈大讨论后的一个巨大成果。这个意见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分别评价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并在不同层面确立了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建立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这个项目得到了市、省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被评为市级素质教育优秀活动项目和教育创新工作项目,省教育报也以“让学生成为立体的人”为标题进行了深入报道。

【陶继新】三好学生评选之所以受到诟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评选的时候“三好”被成绩好这一项代替了。所以,应当还“三好”本来的面目,让身体、品德与学习真正都好的学生获得这一称号。当前不少学生身体质量的每况愈下,已经成为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德育的假大空,也让品德成了一张可有可无的招牌;也正因如此,德育才更应重视。不过,学生良好品德更多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从书本学来的。从孔子到王阳明再到陶行知,更为重视的都是“行”。你们让三好学生的评选步入正途,可谓正本清源,是真正关注了学生一生的成长。

二、项目盘点:归纳“五步工作流程”

【赵长忠】盘点教育的改革项目没有尽头,我更想说的是,通过推进教育品牌项目建设,让我们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工作创新机制。这个机制归纳起来可说是五步工作流程:一是“问题平台”发现问题,坚持“从实践中来”,找准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保证研究方向正确;二是“问题课题化”确立科研方向,坚持科学精神,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推进项目研究;三是“行动研究”解决问题,坚持“到实践中去”检验课题研究与真理的距离,以帮助改进和深化;四是“项目推介”推动成果共享,经县专家组现场考察、集体评议通过的项目成果,要向全县推介,扩大成果;五是“问题反刍”促进深化,防止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让项目研究的成果真正服务基层教育教学,服务优质教育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陶继新】“五步工作流程”绝非“得来全不费工夫”,它是你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实践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成功中总结出来的。它具有普世的意义。尽管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可是,如果“拿来”为我所用,适当进行改造,就会节省很多“成本”,收获丰硕的成果。所以,你们的研究成果不应当只在昌乐推广,还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教育品牌,而且也有了无形资产的价值。

美丽期待:教育强县,势在必行

【赵长忠】昌乐县确立的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教育强县、教育名县的思路举措,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探索创新是无止境的,我们今后的改革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为我们今后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着力点,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我们坚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昌乐建设教育强县、教育名县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陶继新】您的这个期盼并非乌托邦式的假想,而是在昌乐教育现实基础上的合理推断。相信通过你们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昌乐这个教育强县就会破土而出了。

赵长忠局长简介

赵长忠,男,汉族,1963年2月生,山东昌乐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加入中共共产党,大学学历。现任山东省昌乐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完稿于2011年11月16日。)

(收入《打造区域教育名片——陶继新对话教育局长》书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