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陶继新
印象陶继新
作者:张 磊        更新时间:2016-08-13

印象陶继新

培育小学张磊

写一位和自己父亲年级相仿的长者,用这样的题目,多少会有点大不敬引发的惶惶。更何况陶老是那种随和、博学到令人敬仰程度的长者,擦肩一面便能用看不见的能量场深深感染到你。

但我,实在找不到比他的名字更加响亮的称谓。

两年前,也是因为一场讲座,有机会和陶老在工作餐时邂逅。从报告厅出来,他不怎么说话,但每一个人都能感受的到他的随和与谦卑。席间,大家随便调侃时,他是一个顶好的听众。总是用赞许的眼神和恰到好处的点头称道让说话的人兴味盎然。间或话题在某个层面盘桓不前时,他点题般的三两句话总会瞬间让话题提升了高度。等到其他人有所体悟拉开话匣时,他又悄悄然隐后,成了最好的听众。

那一餐饭,时间飞快。要不是考虑到陶老需要休息,可能要延续到夜半时分。

不觉间,两年过去了。再见陶老时,风采依旧。不觉想到了一句话:“读书人永远最年轻”!

约好的7:30动身到学校,我提前十分钟到宾馆,恰好碰到陶老拉着行李箱出门。我的准时是因为要见的人尊贵而刻意造作出来的,陶老的准时则是一种品性。

我接过他的行李箱,他递给我两套自己的书。一套是承诺送给他人的,委托我代送。另一套的扉页上已经题好了字,我的名字和他的名字已然摆在一起。老人家做人太讲究、太细腻了。

来到学校,距约好的报告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开讲前的一个小时,对治学极为严禁的陶老而言,是最为弥足珍贵的。可毕竟机会难得,我们太希望抓住一切机会让他这样的“大家”给予点拨了。所以,我还是半带忐忑地领着他在校园内走走看看。他的心思已经切到了自己稍后将要进行的报告中多半,但他仍然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和修养。陶老耐心的看,耐心的听,对学校的剪纸特色教育赞赏有加。不觉间,我便忘记了小插曲不能影响主旋律的道理,忘乎所以的打开了话匣子。

看完学校,听完我的介绍。陶老坚持要亲自到会场去走场,试课件、调声音、询问听众人数,一桩桩一件件做得一丝不苟。话筒试音他足足用了6分钟,一遍遍问能不能听见,能不能听清?

从一开始,早到的几个老师便回应他“能听清”,但他依然一遍遍地问,不断的调节设备,调节自己与话筒之间的距离,寻找最佳效果。最后,他重新检点了一下话筒、翻页笔、电脑等设备后,才同意到办公室休息。

在办公室,他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冥想自己接下来要讲的课,二是不时看看表以免迟到。

八点三十分,我陪他准时来到会场。他安安静静的站在门口,甚至忽略了听课教师的掌声。但主持人介绍完后,他瞬间成为一位神采飞扬的学者,他的笑,他的自信,他的体贴感染了会场中的每一位教师。

“人生天地间,为一大事来”。陶老绝对是这样的人。

他不看电视,不开微信,甚至不读经典以外的闲书。他坚持和家人一道背诵《道德经》、《论语》、《易经》等,坚持读周国平、余秋雨,坚持只阅读一本有质量的杂志——《文学评论》。

为了自己的大事,陶老成了一个纯粹的,甚至略带些阅读洁癖的人。

陶老先后担任山东教育社总编,《创新教育》执行主编。所以,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推介学校(地域)教育经验,推介有特色的教育人上。《中国教育报》几乎每周都会有他的整版专题文章,每一次,他都要向全国的教育人推介一所办学上卓有成效或特色鲜明的学校。这样的文章在教育类报刊杂志上已经有700多篇,550余万字。

事关他人,细致入微,若关自己,自然随意;市井闲谈,恬淡处之;关乎教育,激情澎湃。陶老就是这样一位清瘦却又内核鲜明的智者。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