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 真做教育——走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前沿的历城教育
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 真做教育——走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前沿的历城教育
作者:陶继新 郭建军        更新时间:2016-08-01

《中国教育报》“教育奠基中国”栏目

【陶继新对话教育局长系列之十】

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  真做教育

——走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前沿的历城教育

陶继新  郭建军

编者按: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要在“真”上下功夫,而“真”就要遵循教育规律,见真功,出真效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陶继新先生多次到济南市历城区的农村学校采访,每每都会有“又不一样了”的感觉,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城教育“风景这边独好”的美丽。历城教育的迅速崛起,让陶先生萌生了采访一下郭建军局长的念头, 以破解历城区教育不断腾飞的内在密码。

郭局长一向低调,非常务实,陶先生数次请求,才勉强应允下来。郭局长说:“我区是以农村教育为主体的大区,让城乡孩子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抓均衡发展就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就要真正让我们的孩子受益,让老百姓满意。”

于是,陶先生与郭局长的访谈对话,就拉开了序幕。现将部分对话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硬件先行,敬畏规律

【郭建军】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的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局的局长,我认为遵循教育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发展。教育情况是不一而同的,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教育特点,作为历城区也不例外。历城区地处济南市的城乡结合部,是以农村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大区,全区153所中小学,有137所都在农村,因此,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直是我们为之思考和探索的路子,2003年,历城区启动实施了农村教育城市化战略,吹响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号角。基本均衡---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历城教育正循序渐进地发展着、提升着。

【陶继新】不但要遵循规律,还要敬畏规律。因为任何违背规律的结果,都会受到规律无情的“报复”。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教育良性发展的规律,遵循敬畏它,才能有教育上的公平与科学,才能有更多的人对教育的关注与信任,才能有更多老百姓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其实也是民生的大问题,是教育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的生命根基所系。

【郭建军】教育要发展硬件需先行,没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谈教育的均衡发展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上,历城区委区政府下了一番大功夫,是在“真”重视教育,“真”做教育。五年来,历城区委区政府投入了8个亿用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提升,实施了校舍升级改造、信息技术装备、农村学校取暖、课桌凳更新、仪器更新、农村中小学211等工程,农村校舍89%实现了楼房化,88%的中学和33%的小学实现了班班多媒体,整个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跨入了全省先进行列,在某些指标上,农村学校甚至优于城区学校。走进我们的乡村,最美的是我们的学校,是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笑脸。

【陶继新】促进均衡教育,就要在“真”上下功夫,而“真”就要有触目可见的“真相”在。每次到历城农村学校采访,都让我感受到了教育“风景这边独好”的美丽。环境是可以迁移默化影响人的情绪的,优雅的校园,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这种感觉,无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是学习,都会“于无声处”产生影响。同时,人们在无形中还会形成一种攀比心理,当年农村校舍破旧不堪,与城里崭新的校园形成巨大反差的时候,也在农村师生的心里埋下了“低人一等”的不平等感。而现在,他们拥有与城里学校同等优美的校园,甚至有的还要略胜一筹。这样,原有的自卑感就转化成了欣慰感,从而生成了一种弥撒不去的幸福感。这点,可以从教师与学生洋溢着的笑脸上呈现出来,也可以从他们兢兢业业的教学与学习中寻觅出来。

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郭建军】教育是教师的天地,教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脊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更多的幸福感、价值感、归属感,如何让他们更加热爱教育,固守教育的这方热土,留的下,干的住,干的好,我们也从人本的角度挥写了几个大手笔。首先是从生活上,让我们的教师有优越感。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生活的权利,教师也不例外。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到历城区来当教师,很现实的一点就是历城区的教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老师们的的优越感越来越强。2003-2006年,历城区投资2.5亿元实施了教师安居工程,全区农村有住房需求的教师每人拥有一套90--120平方米的住房。2006年,我区又全面落实了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村教师的工资、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全都由区财政统一发放,2008年,城乡教师又实现了规范性补贴的统一发放,2011年1月1日起,全区教师一次性加入城镇医疗保险,农村教师不敢看病、看病困难的现象将得到彻底解决,这就是说我区率先在全市实现了的城乡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同工同酬,住着宽敞的大房子,拿着和城区教师一样的薪酬,我们的农村教师幸福之情溢于言表,用一句农村教师比较朴素的话说:“以前找对象很犯难,人家嫌农村教师穷,现在,年轻的大姑娘都愿意找我们的老师当对象,住的好、拿的多、工作稳定又高尚,呵呵,在同学面前,我都觉得自豪三分。”

【陶继新】“安居”才能“乐业”,这是古已有之的道理。教师是培育人的精神导师,但同样也有一般人的生活需求。所以,让农村每个教师都有一套不错的住房,不但让他们有了安身之所,也有了安心之地,还有了自豪之感,因为这是教师特有的待遇,他们从而有了“高人一等”的自豪感。曾几何时,农村教师的工资等不能足额发放,不能及时领取,这在他们心里无疑埋下一颗不公平的种子;因为城里学校教师工资发放是既及时又足额。从2006年起,这种不公平一去不复返了,由此掀开了农村工资等由财政统一发放的新的一页。其实,统一发放,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收益的还不只是钱,也是一种人格的升值。而且,你们先行一步,为农村教师加入城镇医疗保险,一下子解决了他们看病难的问题。人的幸福指数的高下,健康当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之后,老师们的健康就有了相对的保障,幸福指数也就自然提高了。可是,这一个又一个的举措的背后,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的支撑。这对于方方面面都需要资金的党委政府而言,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没有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就不会有这一个又一个惠及教育的大手笔。这,当是历城区教育不断腾飞的一个内在密码。

优化师资,修炼“内功”

【郭建军】关注、关心教师不仅仅是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成就感。成就来自哪里?来自教师的“内功”,来自他们的专业提升,来自他们所教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给老师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的机会、培训的机会、展示的机会。有句话说的很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就是要让我们的老师主动渴求知识的“心思”更加强烈,乐于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带动他人的“心思”更加强烈,爱学生、教学生、助学生的“心思”更加强烈,因为,我们深深懂得教师的质量决定了学生的质量,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为此,我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用在教师的引进、培训和科研上。这几年,我们连续招聘了1040名新教师,大部分都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农村教师注入了新鲜血液。特别是从2010年起,我们启动实施了三年强师计划,每年将引进200--300名教师来加快教师队伍的成长。

【陶继新】“连续招聘了1040名新教师”,这对很多县(市、区)来说当是一个天文数字。尽管教师老化问题日趋严重,可是,由于编制等问题,一年、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教师不进的地方依然不是一个小数。可是,教师队伍不能吐故纳新,就会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你们大刀阔斧,竟然新进这么多的教师,历城教育自然就有了“流水不腐”的生机与活力。而且,现在在就业比较困难的现实中,能到教育上工作,他们都会倍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这就从原初阶段,在他们心里积聚了一种积极工作的动力。

【郭建军】在培训方面,除了常规的定期培训之外,我们还实施了菜单式培训,网络培训,力求按“需”培训,把培训变成课程,让教师修满相关培训课程,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同时,我们还实施了三名合作培训,让教师优质发展。2006年,我们年投入100万元与上海方略公司合作实施三名工程合作培训,年投入几十万元用于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为了激励教师,我们以名校长和名班主任、名教师的名字来命名工作室,并亲自为他们授牌,每年给他们科研经费,鼓励他们快速成长并发挥自己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快速发展。2008年,我们对进修学校、技术装备科和教研室的相关功能进行了整合,建立了研训一体的平台,真正做到了科研和培训的一体化。

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相比,在艺术、英语、信息技术三方面的差距,我们率先在全省推出了农村教师的三项培训工程,着力提升农村教师艺术、英语、信息技术能力。事实证明,我们的“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区先后有600多名教师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有近100人在全国性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农村教师占到了56%。

【陶继新】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培训无疑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措施。培训正如读书一样,不但要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还要适当地“取法乎上”。当下培训的机构与会议越来越多,而良莠不齐、优劣不等也就成了一种常态。所以,选择“上”自然就成了一种明智之举。同时,培训也应当多元化,因为校长与教师水平不一,需求各异,所以,提供菜单,供其自我选取,或者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为其提供培训之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的目的,不是“镀金”,而是提升校长与教师的思想与文化品位,正如道德一样,不是审视他人的劣势,而是自我的一种修为。

如何让其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名师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你们不但认真思考了,而且付诸行动了,特别是见到效果了。

对农村教师进行艺术、英语、信息培训,既是当务之急,也有巨大的潜力。这三项是以前农村教育的“短板”,是师资与办学条件所限造成的。同时,他们又有特别的渴求,甚至还有一定“隐藏”起来的教师资源。通过培训,这些“隐藏”资源就会浮出水面。在你们一些农村学校采访的时候,我感到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有着特别的积极性,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而且很受学生的欢迎。

【郭建军】科研是教学的引领,教学工作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学和科研是一体的。因此,在科研方面,我鼓励科研部门和学校不要去选择那些高、精、尖的问题去研究,要以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为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我把它叫做“草根式”课题研究。为此,2006年,我安排教研室面向教学一线的教师征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整理筛选后,从教师提出的797个问题中遴选确定了19项区级重大科研课题、33项“金点子”专题教研课题,并专门举办了课题招标大会面向学校进行招标,实现了课题研究的双向选择,也使课题研究不再脱离实际、不再高深莫测,老师们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陶继新】任何研究,如果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都不会收获理想的效果。为什么有的专家穷其一生,最终形不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呢?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有将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所以,其理论建构,就成了悬在太空的一片白云,只能随风而去,不得其终。所以,特别欣赏你们“草根式”课题研究,因为这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特别是当今课题研究出现异化与“趋钱”化的时候,不图虚名,不求闻达,而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草根式”课题研究,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校长学习,“化”人促变

【郭建军】一所好学校离不开一名好校长。对于校长的成长,我认为他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和他的教育视野至关重要。要立足本土,但更应胸怀世界。我一直很欣赏鲁迅先生所讲到的“拿来主义”精神,我也始终认为只有碰撞交流才能擦出上升的火花,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学到别人的长处。2009年,我下决心让全区所有的校长分批到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学习一个月,回来后,我们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全区的校长外出学习交流论坛,每位校长都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为自己学校的发展甚至整个历城区域教育的发展确立了发展目标,拟定了发展举措,描绘了发展蓝图。我经常到学校里去看一看,看看校长们是不是在为自己设想而努力,他们学到的东西是否真正用上了。也就是在不停的走访中,我突然发现,我的校长们变的“不一般”了,“不一样”了,他们学会了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学会了有目的、有选择的“拿来”。特别是这两年,我感触更深,每每到一个学校,校长们都会给我讲他们的理念,讲他们的目标,讲他们的老师和学生的发展,他们还会征求我的意见甚至与我进行争论。外地学校请我们的校长去讲学的越来越多,每每此时,我总是要“窃喜”,以前想找个名校长挺不容易,可现在就容易多了。

【陶继新】真正能够“拿来”有用的东西,是需要眼光与水平的,这其中有取舍,更有自己的思想的在场。你们的校长为什么有这种视野与水平了呢?是因为他们在原有教育实践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学习与新的思考,有了新的思想境界。这就是学习的收获。而更大的收获是,他们回来自己的学校之后,再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因有了新的思想,就有了新的想法,就有了新的行动,就有了“不一般”的表现。古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并不是所有的人变化如此之快的。你们的校长之所以如此,我觉得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您在他们学习初就对他们有了比较高的要求:学习之后,不能再是原来的自己,而应当换脑又换行;二是他们确实没有辜负您的期待,学习得认真、主动、积极,善于思考,勇于进取。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引领者是校长,校长的变化,必然带来师生的变化。于是,您的期待,就成了掷地有声的现实。当整个区名校长不断涌现的时候,这个地方的教育也就有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的景观,就会产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

【郭建军】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一种气质、一种能力、一种游刃有余。为此,我采用了行政的方式推动校长读书,慢慢的,让读书成为校长和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有很多校长都囿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读书,或者读而不思,但我认为读书是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我鼓励校长读书,鼓励校长带动教师读书,努力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已经连续实施了五年的读书工程,今年,我们将评选教育系统首届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并且把它做成历城教育的一个品牌。

【陶继新】读书,特别是读好书,是校长与教师生命再生以至飞跃的本质力量。因为阅读好书,就等于在听未曾谋面的高品位作者的讲课,可以从中获取优质的思想与文化。文化的核心力量,是以文“化”人。当校长与教师习惯以至乐于读书的时候,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就会改变,他们的生命状态也就更加优化。当他们从读书中不断享受其幸福恩赐的时候,就会生成一种正向能量,就会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在学校里形成一种积极向人的文化场。于是,教育发展有会“道法自然”地结出硕果。

因材施教,注重创新

【郭建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办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成绩更要素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既需要袁隆平,也需要刘翔,既需要许振超,也需要李嘉诚。干教育多年,我始终坚持每个孩子都是玉石,就看你如何去雕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培养,他们都会散发出意想不到的光芒。

【陶继新】有一次,一位中国家长问美国某大学的校长:“你们学校有多少好学生,有多少差学生?”校长诚恳地说:“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这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浸透。所以,人各不同,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也不能用统一的尺子去评价他们。有了这种理念,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就不会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会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就会让历城区的所有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

【郭建军】有一次,我去美国参观学习,看到他们在给一些学生补课,我以为是在给优秀的学生开小灶,结果一打听才知道,老师们是在给薄弱学生补课,他们的法律要求教师必须为薄弱学生补课,让他们学会基本的知识,达到基本的要求。这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回国后,我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补偿教育”,也就是面对学生的薄弱学科进行分层次辅导,哪里不行补哪里。城乡孩子最大的差距还是在艺术素养上,为此,我们大力实施了艺术补偿工程,从学会一种乐器、练好一种绘画开始,开始循序渐进的提升农村孩子艺术素养,培养农村孩子的气质。

【陶继新】您为什么能够从美国的“补课”中,想到历城的“补偿教育”?关键是您心系历城教育,特别是心系农村孩子的发展。因为任何联想都是与生命个体的关注点与兴奋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毋庸置疑,艺术教育是农村学校教育的弱项,而艺术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且认为学习的时候应当“游于艺”。因此,当农村学生有了艺术上的一技之长后,学校生活就有了更美的声音,他们的心灵就会充满审美情趣。而有了这种生活趣味之后,学习的质量也会提升。

【郭建军】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和展示的空间,我们又相继实施了社团普及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从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开始,慢慢的发展学生的特长、提升他们的特长,让特长变成他们成长的优势。特别是在创新方面,区教育局每年联合九个部门召开一次全区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对学生的优秀创意进行重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去年,我们联合趵突泉酒厂拿出了10万元对科技创新获奖师生进行奖励,这在历城区尚属首次,在全市也很少见,为什么?因为学生创新的火花是无价之宝。我一直在想,我们的这种举措很有可能会成就一个发明家、成就一个艺术家,成就一个孩子的一生。今年,我们的农村学校郭店中心小学参加了全国的青少年创意大赛,获得了全国创新型学校的荣誉称号,该校参赛的10名学生都获得了一等奖,段元琨同学还打破了全国纪录。这是很让我欣慰的一件事。我们的创新教育有了巨大的进展,全区有1500余项发明创意获得了国家专利,就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历城二中的赵帅同学和家人连夜赶制了1000件自己的专利产品--雨衣式书包,捐赠给了灾区学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想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做点贡献。

【陶继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系。而一个人创新品质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正所谓“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也。您所倡导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让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就有了积极创新的思维,就有了发明创造的意识与行动。而当一个孩子有了创新成果之后,还会在其心里生成一种特别的自信心;而受到表彰与重奖之后,又会在心里生成一种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在他们的心里栽植下一棵创新发明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破土而出,甚至长成参天大树。即使成不了科学家,也会积淀成一种创新的品质,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彰显出其创新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您是为他们奠定了一生发展的创新基础。

特色文化,百花齐放

【郭建军】我们所积极倡导的均衡教育体现在很多方面,刚才,我谈到了办学条件的均衡、师资的均衡、学生综合素质的均衡,在这些方面我们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也获得了点滴成绩。但,我认为均衡发展不是一种低层次的均衡,不是吃大锅饭,只要都有饭吃不挨饿就可以了,我认为均衡发展应该是一种高层次的均衡发展,是一种优质均衡。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运转生辉,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支点,那就是“文化”。一个学校要有美丽的外观但更要有文化底蕴、有内涵支撑。在全区各学校其他条件基本达到均衡的情况之下,我选择了“文化”的杠杆以撬动教育厚重的职责。每个学校所在的区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风土人情不同,它的文化特点也不同,文化打造的着力点也不同。考虑到文化同样有外、有内,我们先从显性文化入手,结合每所学校的特点,投入1200万元进行了有特点的外显文化打造,力求每一座亭台楼榭、每一条小路、每一棵花草都有他的文化气息。沿着由外而内的路子,我们把特色文化的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我认为,特色就是独特,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与其绞尽脑汁照搬别人的东西,不如切入实际把自己的特色做大做强。我想,历城区有城有乡、有高山有平原,独特的区位特点也可以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优势,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百校争鸣让我们的特色文化渐渐成为学校的一种品牌、成为了一种效应。特色文化的建设正是不盲从、不照搬、不折腾的最好体现。现在,我们已经创立了45个特色项目,像历城二中的科技创新特色、历城职专的工厂化办学特色、洪楼高中的课改特色、王舍人镇的艺术教育特色等等已经初步显现了它们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不少区内外的教育工作者前来参观学习。11月27日,山东省区域推进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现场研讨会由我区承办。

【陶继新】均衡教育不是吃大锅饭,也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造峰。这个“峰”,就是特色,即校校有特色。而您在打造学校特色的时候,又抓住了“文化”这个关键。因为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魂兮所系。我到你们一些学校采访与讲课的时候发现,这些学校更像学校,因为很多呈现于物质层面的文化,都有了属于他们各自学校的个性特征。有的学校可谓一草一木皆文化,都可以从文化层面进行解说,都有了一定的思想底蕴。同时,在学校精神文化层面,更是透视出文化的味道。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都有彰显思想文化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有的还有教师誓言,从而折射出各个学校师生丰富多彩的精神风貌。有的学校里的教师甚至学生,也成了精神文化的构建者。而且,我发现,各个学校的精神品格,已经在教师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透视出来,形成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这,也许是高层次均衡的一种更高品位的追求吧。

承载“民责”,均衡发展

【郭建军】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均衡永远都是相对的,均衡无止境。就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一样,在一个区域内,教育体系间的均衡也很重要。除去基础教育外,我们也非常重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民办教育等,因为每一种教育都肩负着不同的职责,在教育生态圈中,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区的职业教育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正逐步由规模的扩张向质量的提升转型,普职教育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稳定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更让人振奋的是我区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已经形成发展体系,在培训农民工,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去年,我们还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免费向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免费开放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资源,对他们进行免费培训,就是想通过这种体系把技能传授给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对他们进行智力帮扶,让他们获得致富的技能法宝。我把这种体系叫做民生教育体系,让它真正担起“民责”。或许因了这种想法和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历城区确定为他们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项目实验区。

【陶继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教育生态的平衡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您不但考虑与关注了义务教育,也考虑与关注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特别是关注了农民工教育。这个令我感动。我出身农民,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很多时候,他们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而他们的发展,又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命运。您将学校教育的外延扩展到农民教育这个视域,足见您的农民情结是多么的深。其实,一个教育局长的水平,不只体现在整个区的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准上,也体现在维系整个民生的教育上。前者是应尽义务,后者则有民族担当意识。如果对当今中国农民的生态置若罔闻,就少了高尚人格的东西;反之,则让人们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其实,这种内在品质辐射到任何方面,都可以外化出怡人的风景。这,也许是历城区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郭建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国家今后10年的工作重点。在7年前我们启动实施了农村教育城市化战略,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天,当我回眸这7年的发展历程时,心中虽有些许的喜悦,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喜悦的是我们一直是在遵循着教育的规律来发展教育,一直是软硬并举、双管齐下,当“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和“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等含金量相对较高的荣誉接踵而至的时候,我诚惶诚恐,因为我知道历城92万人民的期待是无限的,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无限的。区委书记李胜利书记谈起教育来,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说:“教育是发展之本,区委区政府决心把历城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知名的教育强区。”李书记的话时时回想在耳边,发展、努力、优质、特色、人本等等字眼总不时地闪现在我的脑海,激励着我和我的教师队伍不敢有丝毫懈怠,始终向着更好的方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前行。

【陶继新】您当下的些许喜悦,是用持之以恒的努力换来的;而重重的责任感,则永远在您身上承载着。这令我想起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是的,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不可能具有如此“任重而道远”的责任系数。局长的责任意识,又在无声地影响着教育局全体人员,以及整个历城区校长与教师的责任意识。当大家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有了责任感之后,就会积聚成一种生命的合力,于是,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接踵而至,也就成了不求自得的结果。可喜的是,您与整个历城区的教育工作者,还有一个更大的期待。相信这个期待不是虚幻的,也非遥不可及,因为它已经露出了一线曙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这道曙光,也会迎来晨曦万道的。

郭建军局长简介

郭建军,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大学学历,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主编了《活动建构教学体系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索》等书,参与国家级教育课题研究20多项。近年来,他带领全区教职工大力实施农村教育城市化战略,积极致力于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成效明显,连续多年受到历城区委区政府的嘉奖。2007年历城区被评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2009年历城区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荣誉称号。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30日,第3版。)

(收入《打造区域教育名片——陶继新对话教育局长》书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