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就业来自优质素养——陈爱峰校长和齐河职业中专的发展之路
优质就业来自优质素养——陈爱峰校长和齐河职业中专的发展之路
作者: 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6-07-26

优质就业来自优质素养

——陈爱峰校长和齐河职业中专的发展之路

 陶继新

  2002年5月17日,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和职成教司司长黄尧到齐河职业中专“微服私访”,对学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陈至立说:“你们走出了一条农村职业教育的成功之路。”

  2007年1月15日,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到齐河职业中专视察。学校给他留下了特别好的印象,他甚至说这是他看到的“职业中专中最好的一所学校”。

  那么,这个地处鲁北平原且系经济欠发达县的齐河县的这一所职业学校,何以受到各级领导的如此重视?2008年仲春时节,记者怀着好奇,对这所学校进行了采访。

黄金素质,钢铁技能

  职业学校大都特别关注“入口”和“出口”,不然,就会步履维艰,江河日下。而“出口”的多少、优劣,又直接影响着“入口”的人数多少。一般认为,要想在“出口”上实现突破,就必须让学生拥有过硬的本领。所以,职业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有的甚至将学生技能的提升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可是,陈爱峰校长却说出了这样的话语——“黄金素质,钢铁技能”。黄金不但永不锈蚀,还可以保值。素质的优劣,当是学生就业和一生发展的根本所系。

  通过调查研究,陈爱峰发现,有的学生不适应一流企业的工作,不是因为技能不过硬,而是个人素质过不了关。要么身体支持不住,要么思想出现问题,要么心理遇到障碍,要么生活不能自理。所以,他竟然在齐河职业中专大张旗鼓地实施起“素质教育工程”来,对学生在校思想、学习、锻炼、活动、生活等多方面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规定,将学生的各种表现全部纳入考核,以学分评定学生,且最终记入档案和家庭通知书之中。从而,实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措施、培养要求和评价体系的一致。

  陈爱峰认为,要想提升学生的素质,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学校专门制定了德育评分的规定,并将德育评价融入课堂甚至假期之中。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既有考试分数,也有平时思想表现。几乎在学校各个环节都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

  身体、心理、习惯等也属于素质的范畴,从不同层面决定着人的生命状态。它以显性或隐性的形态呈示出来,超越技能,却又被人所忽视。所以,学习知识和技术,不能以损害身体健康为代价。目前,高中和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令人堪忧。而身体健康一旦出现问题,所有的理想、前途都会化为乌有。陈爱峰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在并不太大的校园里,开辟了一个占地50亩的操场,而且还要另扩一个操场。这在一般人看来,有点本末倒置。可是,陈爱峰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都不改初衷。记者到学校采访时,看着身穿校服的学生精神昂扬地跑步、做操,感到那是一个个健康的孩子正在张扬着生命的活力。

  通过深入调研,陈爱峰发现,一些学生毕业之后到了企业,不能与其他工人和谐相处,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受到批评就心怀不满,少领工资就大发牢骚。结果,本来有一定技能的学生,却无法继续工作,要么主动退出,要么被企业解除合同。出现这些问题,大多数是由心理问题造成的。于是,陈爱峰就把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来抓。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谈话等,从而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具备知过能改的品质,具有宠辱不惊的胸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者。而一流企业,恰恰需要有优质心理素养的人。

  以前,齐河职业中专规定学生两周回家一次。由于时间不算太长,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便将替换下来的衣物一并拿到家里,让父母代劳。而且由于回家间隔时间不长,学生的恋家情结始终挥之不去。结果,很多学生走向企业之后,技能过了关,却输在了自理能力差和过度思恋家人等方面。所以,为学生未来着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锻炼他们离开亲人之后的适应能力。为此,陈爱峰就任校长不久,就规定学生每月回家一次。衣物脏了,如何办?只好自己动手。不会,怎么办?只好学着做。慢慢地,学生不但具备了自理能力,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想家,如何办?和老师、同学多交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之中。渐渐地,他们感觉自己成了大人,将思念亲人的那份感情转换成努力学习的动力。即使回到家里,大凡自己能干的事情,学生也不再让家长动手。

  学校还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开放所有实验实习室,组建各种文体活动小组,开展专业比武和各项文体活动,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青岛奔达公司担任车间主任的高树臣同学非常自豪地说:“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做事,更学会了做人。所以,到了企业,我们都有了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出色表现,汽修专业毕业生席到明,机电专业毕业生吴秀秀、张开美、彭建华等13名毕业生先后被公司派往巴基斯坦、韩国、日本进修,回国后又在一流企业走上了管理岗位。

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

  目前,“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是一些职业院校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对于电子电器、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专业,以企业为载体,推广这一教学模式是十分可行的。但是,陈爱峰认为,面对“技术密集型”专业,比如数控、机电、财会等专业,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就比较困难。因为,对于那些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的精密设备,企业是不会对只有一定理论知识却缺乏操作经验的学生开放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和实际训练,具备一定操作技能,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然后方可进入企业。这类专业就更需要把课堂搬到实习实训车间,更需要加强实习实训室的建设。同时,“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往往使教学与实习在时间和位置上分离,理论教学与专业实习脱节,不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难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基于这种思考,陈爱峰创新性地提出了“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

  一、理论解说

  所谓“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就是模糊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的界限,使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甚至统一。陈爱峰提出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理论和技术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1.关注实践性特点

  陈爱峰认为,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学生的认识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打破了课堂与实习车间的严格界限,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动手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通过加强实习实训,教师(也是师傅)必须要求学生(也是徒弟)严格按照工作规范进行操作,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检测和评价。真实的生产、科研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实习实训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构筑起了适应企业和社会要求的“匹配性接口”,从而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还是产生内驱力的最佳环境。抽象的理论通过实践物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2.澄清模糊认识

  提出“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之后,有人认为这一教学模式是与“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截然对立的。其实,陈爱峰认为,这是一种模糊认识,因为二者是可以兼容的。所谓“技术密集型”专业和“劳动密集型”专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地区间、学校间,甚至一个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条件都是不一样的。采用什么专业教学模式,应因时、因地制宜。而且,两种甚至多种模式可以共用。

  还有一种模糊认识,就是把“课堂”与“教室”视作同一概念。其实,“课堂”与“教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课堂”可以设在教室,也可以设在车间,“课堂车间化”不是“教室车间化”。但是,不要把“课堂车间化”与“车间课堂化”分裂开来,甚至当作两个概念来看待。因为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车间,都应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理论。

  3.处理好两个关系

  陈爱峰认为,“课堂车间化”与“车间课堂化”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教学与生产的关系。实习室和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有偿服务,但应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生产的关系。实习室和实训基地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人,而不能像企业那样把提高效率和经济利益当作首要目标。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应该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生产实践中,在实训中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职业教育如果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就会缺乏后继发展能力,难以立足于未来。

  二、基本条件

  实习室和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这一教学模式必须具备的两大基本条件。

  1.实习室和实训基地

  目前,国家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可以说抓住了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因为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实习实训这个关键教学环节实现。实习室和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练兵场。没有实习室和实训基地,就难以实现培养目标。

  陈爱峰认为,对于“技术密集型”专业来讲,“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更实际、更有效。它突破了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并且,鉴于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技术性、超前性、储备性和企业效率优先、利润优先的原则性制约,职业教育将专业实训寄希望于企业,显然是不成熟的和一厢情愿的。相反,国家通过税收等有关政策从企业中收取资金,用于学校实习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实习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既能培养合格学生为企业更好地服务,也能通过生产获得一定的收入来降低学习成本。所以,“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这一专业教学模式是一种更有生命力、更为实际的教学模式。

  2.“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往往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但是,“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不仅要求专业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高,而且特别要求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能和学生一起实践。

  工人或技工也完全可以教给学生手艺。但师傅教手艺给学生往往带有经验性质,教的结果是学生只知道这样干,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干。“课堂车间化”要求教师不但要知道如何干,还要知道这样干的理由。所以,课堂要创设车间的氛围,教师要有师傅的意识和视角,要有师傅的思维和能力,像面对工人一样来谋划教学;要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前提来组织教学,讲理论要联系实际,广泛使用模型、图片、影像资料等来阐述理论,传授知识。即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车间课堂化”要求车间创设课堂的氛围,教师要有逻辑思维,要结合学生实际来组织实践,并做到以掌握操作技能为前提来组织教学,练技能要实践联系理论,通过实践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即实践联系理论,生产结合教学。所以,“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教师的素质又要具备师傅(或技师)的素质,既能胜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又能有效地结合实践进行理论教学,站在更高层次上做好指导工作。

  总之,这一模式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能说会做的“双师型”教师;上讲台能授课,到一线能操作;既能传道、授业、解惑,又能解决实践问题。而学生则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学习理论,毕业时成为一名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技术人才。

优质就业工程

  现在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好转,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好就业”不等于“就业好”。有的学生虽然已经就业,但是,就业的趋向较差,甚至是季节性和临时性的,随时有被企业停职的可能。

  一、跨越就业难的门槛

  据陈爱峰讲,前几年,齐河职业中专学生的就业趋向很不乐观。所谓的就业,只是在城里给学生找个活干而已。至于这个活好不好,能干多长时间,学校就无暇顾及了。即使齐河本地的企业也不要齐河职业中专的学生,他们认为这个经济欠发达县的学校的学生素质与技能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在齐河落户的莱钢等大企业招的人,大多是从青岛、济南等一些大城市里来的大学生。

  齐河职业中专的学生的素质与技能不断提高之后,仍然得不到这些企业的认可。于是,陈爱峰便到这些企业“游说”。尽管说得天花乱坠,企业的领导还是疑虑重重。陈爱峰使出最后一招。他说,让他们先免费试一试,感觉不行,可以马上退回来。这样,这些企业半信半疑地要了一些齐河职业中专的学生做“试工”。不试不知道,不长时间,他们就发现,这些学生踏实、认真,有技能,特别是有素质。与此相反,那些从青岛和济南来的学生,开始陆陆续续地离去,甚至不辞而别。齐河职业中专的学生一个个被重用起来,不少还成了中层干部。现在,职专与莱钢合作七年,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甚至在学生没毕业的时候,他们就提前来要人。莱钢永锋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问张渤说:“这所学校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我们企业十分欢迎。不比不知道,其他学校与齐河职业中专的学生没法比。用人,我们就用齐河职专的毕业生。”晨鸣集团等企业的负责人甚至说,非齐河职业中专的学生不要!于是,原先就连当地老百姓都不看好的齐河职业中专,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称道。

  目前,在齐河当地企业,2/3以上的班组长和90%以上的业务骨干都是齐河职业中专的毕业生。

  二、实现“三个一流”的优质就业

  能否让学生有一个满意的“归宿”,是职业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齐河县职业中专提出的县内、省内、国内一流企业的“三个一流”就业目标,则实现了“高素质育人”与“高质量就业”的无缝对接。能出县的就出县,能出省的就出省。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出县,也一定让他们在县内一流企业就业。

  优质就业必须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着想。齐河职业中专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等课程,就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陈爱峰对记者说,他们出去之后,再回学校提升这些素质几乎没有可能。也许有人认为,这些素质与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的这些隐性的素质,常常在不经意间呈示出来,显现为一个人的良好素养。

  同时,适时调整与就业趋向相关的专业。对没有就业出路或者就业趋向不好的专业进行压缩,新开设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及应用、计算机、汽车维修、市场营销、服装、化工等14个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数控、畜牧兽医等专业是全省骨干示范专业,电子、计算机、服装等专业是市级重点骨干专业。学了这些专业技能,学生就业之后,就不至于工作几年需另寻他路,也不会因为年龄增大而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记者在采访一些学生的时候,感到他们对于就业开始“挑三拣四”起来:就业单位的工资要高,要有养老、医疗等保险,工作环境要好,企业要有发展潜力等等。陈爱峰欣喜地对记者说,齐河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既可以获取经济上的收益,也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特别是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

  学校专门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将就业与创业教育全程纳入课程体系,配备专业指导教师,采取辩论会、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建立实名网站,通过“山东省职业学校毕业生省外就业网”、“中国求职网”等3个用人网络,搜寻用人信息,先后与青岛海尔、中国重汽、富士康(北京、杭州、烟台公司)、中芯国际、大唐电信、中玮积体、奇美电子、摩托罗拉、三星等160余家大型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建立稳定畅通的就业渠道。学校还定期开展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工作、生活情况,协助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及时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了解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适时调整培养政策,实现家庭、企业、社会三满意。同时,学校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与大唐电信、富士康、奇美电子及当地的晨鸣、莱钢永锋等企业签订培训订单,并成为宁波保税区友好合作单位及23家大型企业的人才后备基地。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一次性就业率、优质就业率始终保持98%、85%以上。五年来,已有近万名学子从这里走出,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企业的“香饽饽”。每名毕业生每年平均可为家庭带来1万元经济收入。截至目前,2008届毕业生已有80%顺利就业,99%的与用人单位签订了用人意向。

  三、向国外拓展就业市场

  2007年下半年,陈爱峰又提出国外就业的新思路。他认为,国外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齐河职业中专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素质与能力。

  自2007年起,学校便招了两个可以走出国门的专业。服装专业便是其一。这一行业在国内就业形势不好。有活儿的时候,企业会让你昼夜不停地忙;没活儿的时候,就会闲起来,没了工资。通过国外市场调查,陈爱峰发现,日本服装业市场需求量大,在澳大利亚等国,焊接专业很有发展潜力。为此,学校新开设这两方面的专业,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到外国工作。

  2008年初,学校又从过去的就业办公室分离出一个国际部来,专门负责国外就业工作。

  现在,齐河职业中专已经有15个学生出国就业。他们在国外工作三年,大多可以收入二三十万元,相当于国内十年的收入;而且还可以通过国外就业,学会一门外语。陈爱峰认为,在国外三年,挣几十万元,回来后可以创办一个企业。有的则因为有了在国外工作的经验,学会了外语,到大企业工作之后,不长时间就被安置到中层领导的岗位。

据陈爱峰讲,几年来,学校招生年年爆满,规模年年扩大,国内知名企业纷纷来预订毕业生。2002年,学校总资产约700万元,在校生1200余人;6年来,学校总资产增加到3000多万元,在校生增加到6000余人,分别是6年前的4倍和5倍。现在,年招收全日制学生达2000余人,函授短训学生近2000人。陈爱峰高兴地对记者说,他们将在现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再征地450亩,创办一所占地面积达600亩,年招生2000~2500人,在校生6000~8000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条件优越、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并努力发展,择机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0日第4版。)

(收入《校长的谋略与品质——20所名校的发展之道》书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