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与成绩“得兼”的奥妙——王祥高校长成功之道侧记
素质与成绩“得兼”的奥妙——王祥高校长成功之道侧记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6-07-25

素质与成绩“得兼”的奥妙

——王祥高校长成功之道侧记

陶继新

在人们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有的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成绩好坏已经无足轻重。甚至有人认为,一所升学率高的学校,素质教育就一定搞得不好。可是,四川省蒲江县实验中学不但学生升学考试成绩特别优异,而素质教育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什么能够做到“鱼和熊掌得兼”的呢?记者从其校长治校的“道”与“术”中,揭开了其中的奥妙。

“六字格言”构建和谐团队

“欣赏、合作、分享”,是王祥高管理上的“六字格言”,也是他走上校长岗位之后的经验总结。他认为,只要学会欣赏、合作与分享,学校管理就会易如反掌。

一、欣赏

校长在看教师和学生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欣赏的眼光,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很多闪光点,领导的心里也会特别快乐。反之,如果用挑剔的眼光看师生,就会处处发现他们身上的毛病。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毛病,再有意挑剔,就会诸事看不惯,就会只看到人们的短处。这个时候的领导,就会顿生无名之火,火气发泄到师生身上,他们心里就会受到伤害。而一个人的不愉快,还会不断地蔓延;而几个人的不快乐,就会传染给更多的人;而一个团队都处于消极情绪之中,休说工作做不好,身体也会受到影响。

从本质上说,王祥高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加上他的聪明过人,其管理学校就有了超越他人的艺术水平。他也有看不惯的人和事,但他会很温婉地给予告诫,让对方感到不改就有愧疚之感。而且他特别善于发现人的长处,包容他人的短处。他经常说,人无完人,自己也有很多短处,教师与学生都包容了他,甚至还表扬他。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包容他们,就不能欣赏他们,就不能表扬他们呢?

王祥高当过教师,一些一度被人们认为不可救药的学生,都在他的“欣赏”下变成了优秀学生。他对记者说,在他教学期间,还没有遇到过一个教不好的学生。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学生则特别需要教师的尊重与认可。当然,教师也需要校长的尊重与认可。而欣赏呢,超越了尊重与认可,长期处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就会特别快乐,就有了工作的热情和学习的效率。

王祥高认为,你将别人看作天使,他们也将你看作天使;你将别人看作恶魔,他们也会将你看作恶魔。如果整天盯着教师的短处,那就只有下地狱了。心态一变,看到的人和事也多会令自己有一种愉悦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与人交谈的时候,也就情不自禁灿烂地笑起来。

记者从老师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容里,已经感受到了他们心灵的快乐。和他们在餐厅里一起吃饭的时候,老师们也将我视作他们的朋友,令我有一种归家的感觉。这就是很多人在追求而却得不到的和谐。可是,一所学校里如果校长没有欣赏眼光的话,这种理想状态的和谐就不可能形成。

2007年之前,学校里的花刚刚绽放,就有个别学生采摘。于是,校长与教师开始说教,让同学们爱护花草。可是,收效几乎是零。

在近乎无路可走的时候,王祥高想起了他读的《全国学习解放军》这本书。他们的品质高尚固然重要,而一旦立起这样一个学习的标杆,他们也会自觉将自己作为榜样,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为什么不能在学生中也树起这个标杆呢?

还是要用欣赏的办法,在王祥高看来,那是屡试不爽的绝妙一招。于是,他向全校响亮地喊出了“学习初三好榜样”的口号。成了“好榜样”的初三学生,自然就成了全校包括校长在内的全体学生欣赏和学习的对象。于是,他们也将自己当成榜样。结果,以前令学校最头疼的初三学生,整整一年,竟然没有一个违例的。而初一初二的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在看初三学生的时候,甚至有点神圣的感觉。心向往之,也在自觉地学习。况且,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成为全校学习的榜样呢。

2007年,树上花朵开得特别鲜艳,后来又结出了小小的果实,最后挂满枝头,直到成熟,竟然无一人采摘。

由此在学生心中所结出的果实,就更加丰硕。它会随着他们走向高一级的学校,以至走向社会,都会硕果累累。

二、合作

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喜欢窝里斗,所以就有了所谓的“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是条虫”的说法。特别是在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就更是如此。不是见贤思齐,而是看到别人取得成绩之后就嫉妒。这种风气如果得不到遏止,就会成为一个集体的毒瘤,且会迅速传染下去。

王祥高对这种变异了的心态进行过研究,而且决心铲除这种毒瘤。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形成群体的合作意识。大力倡导优秀的教师帮助一般的教师,让一般的教师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为此,学校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性制度。比如评价制度,对某一个学科的教师,不是奖惩哪一个人,而是整个学科。即使异常优秀,如果不是整个学科都先进,身处其中的个体也不会得奖。可谓一荣俱荣,一耻俱耻。于是,优秀教师主动帮助一般教师,一般教师主动向优秀教师学习,就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因为优秀者有了一种难以推卸的历史责任,一般教师有了一种不进则深感愧疚的自责。

在一些学校采取末位淘汰制的时候,有人也建议学校效而仿之。可是,王祥高认为,这种办法尽管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向上,可是,也会给很多教师心里投下阴影。而一个天天担心自己被淘汰的教师,生命质量必然低下,教学水平也不会有更大的提升。于是,他想到了设定最低分数线的办法。就是如果哪一个教师低于年级平均分数线12分以上者,就要被淘汰。这就使得教师只要努力,就一定不会被淘汰。既让人人努力,又不会担心被学校炒了鱿鱼。况且哪个小组如果有一位教师低于10分者,整个小组都会感到奇耻大辱。所以,即使有个别差一点的教师,大家也都会伸出无私之手,帮助其共同前进。

三、分享

分享有无私的味道,也有展示的况味。人在有了收获之后,一方面会因为有了收获而欣慰,另一方面也希望将这份收获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群体心态,就为分享奠定了一种心理基础。

王祥高希望全体教师都要学会分享,都要在分享中享受幸福。哪个教师有了一个好的解题方法,快乐地讲给大家听,大家明白了,他自己也成了这种方法的第一发明人,荣耀而快乐。分享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时候可以几个人坐在一起交流,更多的时候则在教研组,有的时候也在全校里进行。

教师幸福论坛,则是全校分享的一种有效形式。2008年12月6日下午,记者有幸参加了他们的这一论坛,而且进行了即兴点评。一个半小时里,一共有八位教师登台演说,逐一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展示出来。有的教师讲得特别精彩,妙趣横生中透视着自己的智慧,让大家感受到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来的拥有价值的成果。于是,阵阵笑声就洋溢在整个礼堂里。我发现,他们在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的时候,也在享受大家给予的鼓励。

长期分享,特别是形成习惯之后,人们之间彼此敌视的情绪就会逐渐消散,代之以互相关心与帮助,甚至是欣赏与鼓励。

构建和谐团队,是需要一个个个体的和谐才能构建而成的;而欣赏、合作与分享的合力,人们理想化的和谐团队就会自然形成。

管理上的“人味”与智慧

科学管理好不好,当然好;但是,如果其中没有人文情怀,这种管理就会出现问题。王祥高甚至认为,管理中如果没了“人味”,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所以,有的时候,为了更具“人味”,还要勇敢地对所谓的规定说“不”。

一、对教师心慈手软

2006年中考期间,蒲江县实验中学设了一个中考考场。考前点名的时候,一位老师迟到了两分钟。按照规定,要严厉批评,进行通报。教育局一位领导说,必须严格按规定处理。王祥高没有立即回应这位领导的意见,而是让他看看这位迟到教师发来的一个短信:“校长,太对不起了!我因事晚了些,不仅丢了我的脸,也丢了学校的脸。我做深刻的检查。”教育局的这位领导看后,也很感动,深思良久,没有再说什么。

王祥高有一个理念,就是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是想干好工作的,即使一时干错了,领导也有责任。所以,他从来不在大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任何一个老师。

王祥高发现,有的老师由于常常连续几节上课,声带出现了问题。如果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找到教导处的老师,要求他们排课的时候,一个老师连课最多两堂,一定不要三堂,最佳是上午一节,下午一节,从而给老师一定的休息时间。这样,长年讲课的老师,嗓子就不会出现问题。

一个男老师恨铁不成钢,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有点过火行为,学生怕惩罚,跑出去一天,家长因此告到教育局。根据规定,撤销了他的班主任,扣了当月一千多元的奖金。

王祥高对这个教师批评和处理之后,又语重心长地找到这个老师谈话,且安排他到政务处工作。这个老师感动得直流眼泪。之前他甚至担心,学校领导会不会在大会小会对他进行没完没了地批评?据王祥高讲,这个老师在政务处工作积极负责,大家对他的评价也很好。

记者给老师们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说在这里工作太愉快了。有的可以调出去当副校长也不去,宁愿在这里当个一般教师或者中层干部。甚至当教育局领导找其谈话的时候,他的态度也非常坚决:一定要让我去的话,我就只好辞职了!

一位从湖北来的女老师,开始的时候课讲得不好,家长意见很大。可是,王祥高认为,她从心里一定想着讲好,帮她一把就可以了。结果,三年之后,她一个班里的学生考入重点高中的多达30人,成了家长特别拥戴的一位老师。所以,在王祥高看来,每一个老师都有教好的期待,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就一定会还给你一个惊喜。

王祥高甚至对记者说,他特别感激他的老师们。不管他在不在学校,他们都是那么认真地工作。有的时候自己连续七八天出差在外,学校运行一如既往,甚至比他在的时候还要好。当然,他也特别想念这些老师,不仅平时早晨,就是特别辛苦地出差回来之后的第二天一大早,他也会跑到学校,到各个教室里看上一遭。他说,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这所学校,对这里的老师和孩子,有了一种深深的依恋。他说,这么多的老师跟着我干,我如果不好好工作,真对不起他们啊!

说至此处,王祥高的眼睛甚至有点湿润。他颇为动情地对记者说:“老师们那么好,在他们一旦出现一点问题的时候,你能不心慈手软吗?”

二、让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一个人心态的积极与否,不但直接影响着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影响着对学生的态度及工作的质量高下。比如有两个人同时走了很长路而走至树荫下之后,那里只有一杯茶。心态积极者会心怀感恩之心,一边快乐地喝着,一边还说着感谢的话。可是,消极心态者却不是这样,他会将自己的一半几口喝下,还会十分不满地抱怨说,为什么只有这点水?

提供这杯茶的人如果就在现场,心理的感受也是可想而知的。

在王祥高看来,教师就是赶路者,一路辛苦,得到的回报却是微乎其微。可是,如果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即使是学生一个小小的进步,家长淡淡的一笑,都会感动不已。而消极心态的老师则不然,他会感到自己付出得太多,而得到得太少,于是,怨天尤人。这两种心态的老师教学水平可能不分上下,可教育出来的学生却会千差万别。

2008年暑假期间,王祥高将全校教师集中到四星级宾馆朝阳湖酒店,读书,听报告,谈体会。而王祥高则更多地谈的是积极心态的培植。他说,家长将希望寄托到我们身上,我们要感谢他们,而感谢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心怀感恩之心,将他们送来的孩子教育好。而这个教育好,不只是考试成绩好,还要使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有一个幸福的当下,也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三、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蒲江县实验中学有近三千学生,一些小商小贩就瞄准了这些学生,认为这可是发财的一块宝地。于是,校园墙外,几乎成了卖烧烤的闹市。结果造成满地是纸和塑料袋,风一吹来,漫天飞扬,甚至会越墙而过,飘入校园。况且,这些食品多不卫生,学生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为此,学校向城管局等相关单位打过多次报告,请求制止。他们“雷厉风行”地进行制止,甚至实施了罚款措施等。可是,一两天之后,他们又会“卷土重来”,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于是,再请有关部门干涉。结果,再演“昨天的故事”。

看来,只好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于是,王祥高安排专人,扛着摄像机,逐一录像,让学生收看录像。学生看到了自己以前所吃的东西那么不卫生。于是,再也不去吃烧烤了。

没了买主,那些小商小贩不赶自走。

王祥高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蒲江县是郁金香之乡,学校四周的围栏上装饰了各色郁金香图案,一些好动的孩子,往往在不经意间将其损坏了。按以往的经验,损坏罚款是不管用的。于是,王祥高在全校学生大会上提出一个“缤纷校园”的美丽口号,并对他们说:“学校不担心你们会损害自己学校的设施,担心的是其他不懂事的孩子无意损坏它,请大家及时提醒这些不懂事的孩子。”这一讲之后,围栏上的郁金香图案再也没有受到损坏了。

这是教育管理的智慧,智慧不等于手段。所以,当有人问王祥高,你究竟用什么手段让这些教师如此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呢?他说,如果用“手段”的话,可能一时起点作用,但不会长久。其实,他是用心、用真诚、用信任来与老师们心灵沟通的。如果没有这份真心,老师也不会回应这份真心。

让各个年龄段的教师都受到关注

一般学校里,都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是,有的则由此忽略了中年教师,冷落了老年教师。王祥高也知道,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但是,他认为,不管是从学校的发展考虑,还是从校长的人格思考,这三个群体的教师都应当受到关注。于是,他提出了“逼迫青年人,重用中年人,善待老年人”口号。

一、逼迫青年人

青年教师大都积极向上,有的甚至可以成为名师。学校理应关注他们的成长。但是,关注并不等于立即让其出名,而是要让其在走上名师之路时做好雄厚的文化准备。为此,逼迫他们不断地听课,读书。经过相当一段时间之后,这样的教师就有了成为名师的真正资本,而后则必然成为持续发展的后起之秀者。而如果过早地出名,无异于拔苗助长,其结果是昙花一现。所以,不过早地让其成为名师,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其成为名师。而从本质上说,成为名师并不等于为了出名,而是为了其价值的体现,生命的提升。这样,就会为青年教师打好一生成长的准备。

有的人也许会说,这样不重视青年人,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会不会高技别依呢?

王祥高听后,只是轻轻一笑。他用一个事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学校一位特别优秀的英语老师所教的学生中考时考了140多分,成为成都市的第一名。这个老师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优秀教师。于是,成都市的一所重点中学以月薪五千元的条件引进她,然而却被她婉言谢绝了。当人人都想往大城市里走,况且还有高工资诱惑的时候,这位老师成了一个“另类”。有人问其何以如此“不识时务”,她笑笑说:“跟着王校长干,感到安全、放心,能够快速地成长。这些都不是钱多能买到的!”

二、重用中年人

王祥高认为,中年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也到了应该出名的时候了。孔子说:“四十五十无闻焉,斯亦不足畏矣。”他提出,要重用中年教师,他们能飞多高就让他们飞多高。所以,在外出参加培训,举办公开课的时候,中年教师往往受到特别的关照。

厚积才能薄发。这些有了一定教学经验和文化积累的教师,在受到校长的重视之后,又增添了一份积极向上的生命活力。而后者,恰恰是一般学校的中年教师所缺失的。

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决定着他的行走方式。记者在学校里随便与几个中年人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那股跃跃欲试的激情,是很多学校的中年人所不具备的。有了精神储备,加上“斗志”,中年教师的腾飞就有了可能。

三、善待老年人

记者到不少学校采访的时候发现,很多老教师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因为校长和老师们认为,他们对学校的发展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而他们自己呢,也感到已经江河日下,心理消沉下来。但王祥高认为,没有老教师过去的奋斗,就没有现在学校的辉煌。他们是学校的功臣,理应善待。

蒲江县教育规定,学校领导50岁可退居二线,但王祥高却没有执行这一规定。他认为,60岁以前,不能算作老年人;世界卫生组织甚至说“65岁以前是中年人”。所以,只要不到正式退休时间,就不让他们退休。办公室刘主任56岁,总务赵主任52岁,仍然积极快乐地工作着。王祥高认为,这些老师的人品与能力都相当不错,用起来教师放心。特别是他们本人在受到学校的善待之后,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开心。

一位52岁的数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突然间感觉大脑一片空白,3分多钟回不过神来。他找到王祥高,提出要退出讲坛。他担心因为自己的身体问题,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自己会感到良心不安的。王祥高说,不能讲课,还可以干其他工作嘛。于是,让他当了体育保管员。这位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受到了大家的拥戴。而且每天坚持在运动场上跑步,身体也好了,甚至变得比以前年轻了。

一些退休老师身体健康,有很高的思想文化品位,闲下来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为此,王祥高找到县关工委,主动要求为他们提供人力支持。关工委的领导特别高兴,立即吸收他们学校的一些退休教师进入关公委。这些成为关工委员的老教师,不图钱,不图名,但干起工作来却是乐此不疲。他们所到之处,不只是优质地完成关工委领导交办的任务,还成了蒲江县实验中学的义务宣传员。因为他们认为,是王祥高为他们提供了这个继续发挥余热的机会,是蒲江县实验中学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减负增效改变师生教学状态

连年来,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县一直保持遥遥领先,2008年省重点中学蒲江中学招100名学生,实验中学考进98人。该校各年级期末考试的平均总分,比第二名学校的成绩竟然高出120多分以上。

那么,是不是这所学校加班加点?是不是学生的负担特别重呢?

一、减负之后照样出成绩

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老师都笑了。他们说,我们从来没有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过一次课,孩子们学习并没有感到什么过重的负担。特别是从2005年9月份开始,王祥高向老师们下了一道“死”命令——周六周日一律不补课,将学生的时间全部还给学生。据老师们讲,当时有的老师也在私下里议论,这样下去,我们的考试第一名还能保持得住吗?可看看王祥高,一脸轻松的样子。结果,全县期末考试,实验中学又是遥遥领先。

身体健康是一个人的生命本钱,而为了中考和高考而忽视甚至践踏学生身体健康的事件却屡屡发生。王祥高认为,一个真正有人文精神的校长,就不会不关注学生的身体。所以,在他的“死”命令里明确规定,每天下午之后的一个小时时间里,所有学生必须到操场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而且严格考勤。俱乐部里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而且都有教师辅导,但是绝对不允许辅导文化课。如果有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兴趣小组,就去操场上锻炼,但条件是必须跑足800米。

有了这一个小时的锻炼与兴趣,学生的精神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健康。其实,那些试图通过加班加点来提升学生考试成绩者,却没有想到,没有健康做保障的学习,质量是低下的。王祥高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学生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人们孜孜以求的高成绩,就在将休息时间和锻炼时间还给学生之后,却出人意外地不求而自得了。

二、让学生走上讲台

在成绩面前,王祥高并没有忘乎所以。他发现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尽管考了很高的分数,可是,当让他站在公众场合讲话的时候,往往“欲说还羞”,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而一个口才不好的人,一旦走上社会,就会遭遇很多尴尬。于是,王祥高提出新的教学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可是,在一个教师作主导的课堂上,学生言说的机会少得可怜。只有让他们走上讲台,让他们也做教师的时候,才有锻炼口才的机会。

王祥高想起自己1993—1996年教学高中时的一个情形——

有一位老师年龄大,身体不好,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质量不高。可王祥高发现,有一个叫向勇的学生特别好学,成绩也格外优秀。于是,他做通了那位教师的工作,让向勇走上讲台给学生讲课。很快,全班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起来,成绩突飞猛进,结果成为全年级高考成绩最好的班级。向勇后来成了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而且只用一年时间,就完成学业,继续攻读博士。毕业之后的向勇,已经成为美国因特尔总部的一个中层领导。每年回来,都要拜访他的老师王祥高,而且每每谈及当时让他讲课的事情,他都会感慨万千。他说,如果不是当时让他走上讲台,就没有今天他的成就。

于是,王祥高在想,能不能让更多的“向勇”走上讲台。他发现,很多优秀学生,在教师讲第一遍的时候,已经基本明白了。可是,教师为了照顾学不懂的学生,就一遍又一遍地讲,甚至一讲就是四五遍,直讲得这些优秀学生越听越烦,越听越不想听,迫不得已,只好偷偷地搞点小动作。而“眼明心亮”的老师一经发现,就当场批评,甚至批得这些学生在同学们面前没了尊严。结果,绝大多数聪明的孩子都成了教师眼里的调皮鬼,最终沦为学习上的“差生”。王祥高甚至认为,更多的差生,是老师讲出来的,是老师批出来的。谈起这些问题,王祥高甚至有点愤怒,他说,这无异于伤害生命。

他决心解放这些聪明的孩子,让他们堂而皇之地走上讲台。他甚至对老师们讲,这些大约占三分之一的学生比我们教师强,让他们当“小老师”,会比老师们讲得更好。

此语一出,全校哗然。老师们甚至说王祥高有点“胡言乱语”。教师只教一个学科,而学生则要学许多学科;况且教师有多少年的教学经验了!难道他们比我们强?

“是的,他们比你们强!”王祥高一点儿也不退让。他在大会上讲了如下的道理——

其一,他们大都可以考上重点大学,可你们没有考上。其二,学生在讲的时候可能存在问题,可是,教师可以去帮他们;而教师讲错之后,学生大多不好意思说出口来。特别是全班几十个学生,一方面在听小老师讲课,一方面也在“吹毛求疵”。所以,这样的课堂,即使有点问题,也逃不出师生的“火眼金睛”。其三,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全班几十个学生全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必然超过一个教师的水平。由于参与其中,由被动听课变成了主动学习,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学习效率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老师们半信半疑。

当学生走上讲台之后,老师们惊诧了!那些在老师看来并不怎么样的学生,竟然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而且言之成理,大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况味。于是,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告别了死气沉沉,迎来的是热火朝天的新气象。

但有的教师又说了,热闹不能代替成绩,分数才是“硬道理”。是的,不光教师看分数,学生也看分数,家长更看分数。况且,搞素质教育也不是不要分数。于是,王祥高又提出一个观点,没有检测的课堂不是好课堂。检测的结果,老师们又大吃一惊,比原来的成绩还要好,特别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甚至有的学生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了。

2008年中考成绩优秀者,又一次走上了讲台,而且是全校的一个大讲台。他们口若悬河,旁征博引,令老师们听起来都有点目瞪口呆。台下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们鼓起热烈的掌声。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很多教师漠视了这种潜力。而教师的越俎代庖,又使学生的这种潜能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于是,潜能进入睡梦之中,最终走向死亡。

王祥高所挖掘的学生的演讲潜能,不只是呈示在当下,而在其一生的发展中,都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让“小老师”一对一地辅导学困生

即使学生走上讲台之后,一般还会有大约百分之二十的学生不能当堂达标。如果让教师一一课后辅导,必定是顾此失彼,难以应付。如何办?王祥高又将目光转向了“小老师”。必须发动学生,让更多的“小老师”去一对一地辅导课堂上学不好的学生。

这种设想一出台,就遭到了家长的质疑:如果耽误了我们优生的学习成绩,你校长能担当得起吗?

王祥高对他们说,如果提高了你们孩子的成绩,你们高兴吗?家长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于是他说,优生帮助学困生,看起来是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可是,在他们向学困生讲解的时候,必须吃透这些内容才能行。自己学不懂,就一定讲不懂;自己讲得懂,就一定学得懂。况且学生整天在一起,优生的一个眼神,学困生就会心领神会;而学困生的一点困惑,优生就会马上明白。况且,每一个“小老师”都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在,而责任的作用大于兴趣,兴趣会因条件的变化而消减,而责任则是一贯的。而且只要讲得懂的学生,一定会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家长还要拭目以待,影响了孩子的成绩,你校长所说就成了欺骗人的谎言。

一段时间之后,特别是成绩出来之后,原先持怀疑态度的家长一个个眉开眼笑了,他们的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记者采访一个原先的学困生时,他更透露了一个秘密:我们都是自愿结合起来的,我学不好,就对不起帮我的优秀学生,所以,我从内心里也得努力啊!

四、教师备课的要求提高

在老师们放心的时候,有的老师开始有了新的念头:这样,我们备课就可以轻松了。可王祥高却说,不对,老师备课的难度增加了。教学目标要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要掌握,临场应变能力需提高。事实上也是这样,如果教师不积极面对,就会成为课堂上的无足轻重者,甚至会被学生抛弃。而如果素质不断提升,就会融入学生教学之中,在适当时机的经典点拨中,给学生眼前一亮,甚至是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成为学生心中更加敬重的老师。

在课堂上,要想超过“小老师”的水平,令全班学生佩服,就必须有高人一着之处。那么,这个高,就需要老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包括博览群书。于是,老师们自觉学习的空气蔚然成风。

(原载于《新世纪文学选刊》(教育文学),2009年第1期。)

(收入《校长的谋略与品质——20所名校的发展之道》书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