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鲲鹏起——济北小学飞速发展纪实
东风浩荡鲲鹏起——济北小学飞速发展纪实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6-07-24

东风浩荡鲲鹏起

——济北小学飞速发展纪实

陶继新

第一次到济北小学,就为其现代化的建筑所吸引;可是,人们很难想象,这所学校竟然是2004年才横空出世的。

2004年4月,苗荣华开始筹建济北小学,4月16日奠基动工,8月底,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便突兀而起,成为济阳县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的人说,这是“超深圳速度”!

这个速度的带跑人,就是苗荣华校长!

学校建设刚一完工,苗荣华又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第二个超深圳速度——当年创建全县一流学校,第二年创建全市一流学校,第三年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

苗荣华没有高亢的声音,可是,他的坚韧与决心,却令人对这种速度预期有了美丽的期待。

三年目标盯的是省级规范化学校,而且苗荣华盯着这个目标不遗余力地做了起来。两年之后,苗荣华感觉学校已经具备了省级规范化的条件;可是,申报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基本条件是三年,而就在两年半的时候,苗荣华提出了书面申请。他说,我们不抱希望,但是,却希望评审组的领导到学校进行指导工作。

评审组真的来了,而且还一一进行了审查。随后,评审组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破例批准济北小学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这令苗荣华与老师们大为振奋!同时,也使苗荣华的“野心”进一步扩张——

2006年10月份,学校通过了省级教学工作示范学校验收。

11月份,又通过了省级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验收。

一年通过三个省级验收!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可以想见,学校的迅速腾飞背后,一定有很多很多支撑其发展的动力原因。由于篇幅受限,记者选其几个侧面,进行了采访。

构建先进的学校文化

一所年轻的学校,如何在强手之争中立足并创出自己的品牌?苗荣华校长和济北人将目光定格在了学校文化建设上。建校以来,学校始终遵循“让每一位学生成人,为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搭建桥梁”的教育理念,以构建学校文化为载体,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人文化的环境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走进济北小学的校园,就感到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学校五栋大楼分别命名为明德、明慧、明礼、明信、明哲楼,足可以看出这一班人在激发学生成就美德、培养智慧、讲究礼仪、诚信为本、学会包容、崇尚纯朴方面的殷切希望。不同楼层设置了济阳人文地理、中华传统美德、生活中的科学、法制、安全、礼仪等内容的楼道文化。如此,校园如同一本大书,使师生在不经意间受到了思想的洗涤、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

二、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凝聚全体人心

在济北小学,科学与民主已成为学校管理的灵魂。学校创设了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以情感人,以事业凝聚人,用公平竞争机制吸引人。学校逐步形成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严而有度、情理相济的科学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行动机制,建立起了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执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同时构建起充满人文关怀的运行机制,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从教的幸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以先进的理念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中,学校形成并落实了“教育就是服务,价值在于奉献”的工作理念,“师生平等,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和“每位学生都能成人,每位学生都能成功”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提出了民主、和谐、吸取、创新的校训,形成了活泼、进取、关爱、合作的校风和严谨、优质、灵活、创新的教风及善思、乐学、持恒、探索的学风。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即创办省级示范性、规范化、具有一定社会声誉的名校;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进取的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团队;培养品行良好、身心健康、体魄健壮、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宽容、合作、激励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目标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

启动提升教师素养工程

济北小学迅速跻身省级名校的关键,不重在现代化的建筑,也不重在获得了众多的荣誉,而是有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地地道道的名师。名师需要高素质,苗荣华就是从提升教师素养处咬住青山不放松,从而锻造了一批名符其实的名师的。

一、名家请进来

当苗荣华提出名师工程之后,不少教师认为这只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美梦,甚至连名家都未曾见过。可是,苗荣华却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既然没有见过名家,那就将名家请到学校,让大家一睹他们的风采,为老师们现场培训。学校先后邀请全国30余名知名专家到校现场授课并作理论报告,让老师们与专家零距离交流,掌握课改最新动态。国内知名专家于永正、窦桂梅、吴正宪等还亲自为学校带徒,大大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

开始的时候,当只在报刊上看过的专家名师出现在教师面前的时候,大家大多心存好奇与敬仰,听起课来全神贯注,甚至将专家和名师的每一句话当做“圣旨”,颇有惟命是从的况味。一时间,崇尚专家名师,学习专家名师,就成了济北小学老师的一种时尚。

大家的引领,不但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也使他们开始有了成为名师的梦想。特别是全国小学教育界的三十多位专家名师陆续来到学校,与老师们面对面地交流之后,有的教师的胆子大了起来,开始与专家名师直面交流,甚至有的还“胆大包天”地对专家名师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

从2004年开始,连续四年暑假期间,半个月的培训,就成了教师最幸福的时段。因为那是专家名师来校最多的时段,也是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精神营养,向着名师目标快步行进的幸福时期。

二、教师走出去

苗荣华认为,全员培训固然可以使所有老师都能够得到提高,可是,老师们对外部世界究竟何等精彩,还是所知甚少。而一个缺失眼光与视野的老师,是不可能从井底之蛙跃进碧波荡漾的湖泊之中的。

只要收到来自全国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研讨会的邀请函,苗荣华就会与有关人员进行商讨,一旦认为确有价值,就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后来,有的老师也会收到相关会议邀请,只要感到必要,给苗荣华一说,他就会当即敲定,让老师有一种喜出望外的回应。

于是,济北小学的教师们从济阳县起步,先后有800余人次,走遍大江南北,欣喜地领略各家各派的教育教学风格。他们感觉胸襟和视野开阔了,对不同流派的教学名家,有时还可以“指点江山”地评论一番。苗荣华认为,“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是成就大师的一种规则,也是名师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如果说读书是向未曾谋面的大师聆听教诲的话,“走路”则是扩展教师的胸襟与视野。这可以使老师们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起来。而这些,又可以从不经意间提升老师们的思想与文化品位。

2008年下旬,在首届全国“两岸四地同文异教”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记者曾与济北小学的卜令花、郑勇等老师进行过交流,感觉他们身上流淌的,有一种融入都市的大气,同时,又不失其农村人的质朴。在与大城市的老师们在一起的时候,不但让他们感受到了齐鲁教育文化的品位,也彰显了齐鲁文化传承者的风采。郑勇老师在与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内地的名师同课异教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当他荣幸地手捧一等奖的证书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容光焕发,流溢出的是特殊的自豪与幸福。

除了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各种业务活动,济北小学每学期还派出中层以上干部等到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名校挂职培训。2008年,董作泉、卢士民副校长分别到上海市金苹果学校、上海宝山红星小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挂职培训;2008年9月,徐希红到北京市清华附小跟窦桂梅老师学习了一个学期;2009年2月,王秋莹又到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学习。能有这样的大手笔,能有如此大的培训力度,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做到的。济北小学做到了,所以,她才以“超深圳”的速度前进着。

三、拜名家为师

要想成为名师,就要经常性地接受名师的指点与熏染。苗荣华不但让教师到外地名校挂职,拜师于名家的门下,还鼓励老师们主动拜名家为师。而他,则几乎是见缝插针,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会与专家名师联系,让他们收下徒弟。现在,学校已经有36位教师成了专家名师的弟子,通过和专家名师交流,这些徒弟有了更大的动力,于是我们听到了这些老师源自心灵的自求超拔的声音,也看到了他们不断自主地行进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堪称济北小学的常客,据教务处主任卜令花讲,不管多么繁忙,他每月总有至少两天在济北小学。对于他的学生,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对于很多老师的课,他既听又评,还示范。有的时候,老师将自己的思路说出来,于老师则帮助其重新设计,然后形成教学设计,甚至对于某个段落的朗读、某个老师的体态语言,他都一一指导。此后,老师再进行讲课,就有了超越意义的飞跃。有的时候,于老师甚至会中间叫停,指出问题所在,有的时候还要亲自出马当“演员”。卜令花对记者说,其实,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成了于永正老师的徒弟,因为他把我们全体教师当成了徒弟,我们也在他的指导下,有了较快的提升。

四、开放性课堂

苗荣华认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开放,让任何地方的老师,甚至是家长,不打招呼地走进课堂,“指手画脚”地进行评论。这样的课堂,带有原生态的特点。同时,让更多的人听课和评论,可以吸纳多方面的意见建议,也可以培植教师的开放性的胸襟。为此,学校启动了课堂开放工程。

任何老师,只要认为具备了开放课堂的条件,都可以进行申请,通过专家与家长的评定认可,就可以启动这一工程。学校为这样的老师每月补助200元工资。而且可以收受弟子,如果徒弟也达到师傅的水平,再给师傅加200元。苗荣华认为,这点钱算不了什么,关键是这是对课堂教学优秀的老师的认可与肯定。

五、承办业务活动

2008年5月,全国第二十三届“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在济北小学举行。在这个高层次的平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通过讲课、说课、才艺展示等活动,展现了全国各城市先进课改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济北小学校作为承办单位,享有优先参赛的资格,而且,全体教师也有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领略到全国教育前沿课堂教学艺术专家和老师的风采,把握到教学艺术发展跳动的脉搏,真正体味到“创新教学艺术”所赋予的特殊魅力。同年6月13-14日,全国首届“文本细读暨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又在济北小学拉开了帷幕。在这次研讨会上,国内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较早开展“文本细读”研究的沈大安先生围绕“文本细读”的理论及方法作了精彩报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窦桂梅、薛法根、谢立清演绎了基于“文本细读”的精彩课堂教学。无疑又为老师们提供了一次拓展视野的机会。苗荣华校长经常说:“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优质的培训是送给教师的最好福利!”

是的,作为这样一所小学,他们从没许诺给教师多少物质的激励,但我们却从老师灿烂的笑容和阳光的神情中分明感到他们对学校生活的满足,因为学校已将教师最需要的福利植入他们的内心。

六、规范的教研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校本教研制度上,以教学研究带动教学改革,以爱心促进课改。为了突出这个主旋律,学校把主要精力置于全员启动上,加强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周六大教研之外,每天安排适当时间组织教研活动。在校本研究中,注重小课题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反思形成课题——研究制定方案——实践予以检验——总结深化提升——成果推广应用”的课题研究思路。每一节新授课前,教研组全体成员提前2-3课时进行研究,共同商定教学的大路子,然后选出代表执教“样板课”,大家共同听课评教。每一节新授课后都要写出教学反思录。定期开展“一堂好课的标准”大讨论,确立其基本标准:教学理念正确,认知的构建过程科学,能艺术性、创造性处理教材,教学手段新,学生学习的方法活。树立无常规即无改革的意识,在规定的时空做好规定的事:作业批改及时、认真、按要求去做,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信息,共同指导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前预习、课堂听课、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巩固练习、课后复习等方面,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要求,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学习。通过家长会,学生自主交流会以及结合各科课堂教学的学习方法指导等形式,逐步养成体现“自我导向、自我激励”特点的自主学习方式。

济北小学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身发展规划。据董作泉副校长讲,学校引导老师们制定多种目标,为老师们设计多层阶梯,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合格教师、名教师等,并对各类目标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定期评价,同时将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同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学校激励教师主动参加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术交流、课堂开放等项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以老带新、骨干示范、青年教师素质展示等,促进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自我造就,自我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提升,带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工会主席刘兆祯非常欣喜地告诉记者说,济北小学在教学研究领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勤于探索敢于挑战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成果显著:如刘祖文老师执教的《小数乘整数》在全国第三届小学优质课大奖赛中获一等奖,艾倩倩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获市优质课一等奖,王宝文老师的《培养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获国家级一等奖,王全云老师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位置》的教材分析与建议被刊登在《山东教育》上;郑勇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王秋莹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母爱》分别获市级一、二等奖;在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课堂教学大赛中,学校推出的四节课有三节课获得一等奖,一节获得二等奖;李成林老师远赴澳门参加的两岸四地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张学盟、李先英、徐希红、刘华、卫静、李芳、李崇海、王凤霞、王桂兰、徐智勇、杨等先后有十几名教师在全国二十三届、二十四届“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中获奖,同时张学盟老师获得“十佳教学魅力奖”;2009年4月,王娟老师在全国第二届两岸四地“同文异教”活动中也获得了一等奖;获省市级论文者达500百余人次。

经验由反思而升华

有人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每一位教师都有或多或少的教学经验,但是,有的教师善于对既有的经验进行反思,有的则省减这个过程。结果是前者大多有了快速的发展,而后者多在教书匠的层面滑移。这说明一个问题,教学反思不但是对个体经验的思考与升华,还是其生命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必然链条。

一、李成林在成功之外找问题

2008年7月17日,李成林老师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主题分层探索创新”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复习》之后,赢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可是,他并没有沉浸于成功的称赞之中,而是结合自己教学细节方面的失误与欠缺,对照其他讲课老师的亮点,进行了冷静地思考。

他发现,这次讲课的一些老师,内容并无特别之处,可是,由于用“头脑的的风暴”“思维的奥运”“龟兔赛跑”等新奇的名字,从而给课堂增添了一份神秘,给孩子带来了一份新奇,也让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于是,他在想,如果将自己讲课的题目改为“地先生和篱笆先生的故事”,就可以拨动孩子那根异常敏感的好奇琴键,从而使教学伊始便燃起一把求知的火把。

有老师在点评中说,在课堂的前半段,李成林老师语言上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幽默而不失其严谨,语调舒缓有致,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不过,这种语言风格并没有贯穿到底,特别是没有达到语言整体上的优化状态。李成林老师由此想到,如果讲课前在发音方面没有语文老师刘翠屏的帮助指点,前半段的突出表现也会大打折扣。于是他就有了这样的思考结果:数学老师不能只顾教学内容,还要在语言锤炼上下功夫,向语文等学科的老师学习,让语言艺术走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

二、卫静在审美之中寻不足

在全国第二十三届“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现场,卫静老师执教的《金孔雀轻轻跳》近乎达到了美仑美奂的境界。当她与孩子们一起全身心陶醉于傣族风情的余韵、孔雀舞的优美舞姿、音乐的美妙旋律时,听课的老师也如醉如痴地感受到了这特殊的美。但当一些小的环节没有达到预设的时候,她有时有点慌乱,从而给活泼优雅的课堂氛围增添了一点不和谐的音符。卫静在反思这一成败的过程时,有自我的肯定,也有遗憾的坦承。肯定可以增强自信,遗憾显见真实。一个自信的人,才能去不断地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一个真实的人,才不至于躺在成功簿上忘乎所以。是的,尽管当时她的课引起了一定的轰动,即使课后,孩子们依然是意犹未尽,甚至要拜卫静为师学吹葫芦丝,希望能像傣族小朋友一样成为吹奏葫芦丝的能手。可是,她通过反思,真切地感到,孔雀之美是全方位的,不但有旋律之美,舞姿之美,也应当有节奏之美。教师在授课时,还应注意展示语言之美。教无止境。她认为自己应当继续努力,不然,就不可能真正抵达“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三、尹海霞在文本细读中生感悟

2008年6月,全国“首届文本细读暨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在济北小学举办。会上,尹海霞和老师们一起聆听了沈大安等知名专家的报告,欣赏了于永正等名师的教学艺术。在激动、兴奋、感慨的同时,尹老师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全力研究教案教参吗?不是,应是研讨文本。以前讲课之前,她总是先阅读教参和教案,然后再解读文本。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陪伴了她很多年,今天才如梦方醒!

阅读教参或优秀教案,不能说全无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可是,如果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拿来”,就少了自己的思想,少了自己的语言,非但形不成自己的教学个性,甚至还会滋生依赖教参教案的思维惯性,从而淡失对文本意蕴的研读与审美感悟,没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张力。

尹海霞还反思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的表面“热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活跃的呈现,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深入把握,这种“热闹”就会成为一种杂耍,变得华而不实。她发现,沈大安等名家不管是对文本的读,还是悟,都是与文本的思想、情境以及生命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一旦诵读起来,便声情并茂,让学生顷刻进入到文本的意境之中。而悟呢?正是在与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走向等契合的那一刹那间升华成的一种具有生命启迪意义的感悟。

记者在翻阅刘华、田淑芳等老师的反思笔记中发现,他们反思的触角不但在课堂上,也在学生那里;不但有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也有对其他老师教学的反思;不但对名家的课堂教学反思出了经典意义,也有时从名家那里“吹毛求疵”寻出“大意失荆州”的瑕疵。

苗荣华对记者说,济北小学老师反思的面在不断地扩展,甚至有了一定的厚度。反思不但使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上“渐入佳境”,还有了生命成长深层上的飞跃。

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了感恩

感恩系中国传统美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的一个分支。可是,当下独生子女却越来越多地不知道感恩,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对自然、对朋友等,可以受之于恩,却往往视之自然,更是不思回报。为此,济北小学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

据负责学生管理的郑勇老师讲,在感恩教育的启动仪式上,专门请来有关专家,为学生讲了三个感恩父母的生动故事,从而拉开了感恩教育的序幕。看来,感恩教育伊始,学校就关注了情趣性与可接受性。

为了搞好感恩教育,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由父母与孩子分别填写。结果发现,父母写孩子的一部分十分详细,而孩子写父母的内容则相对简略。于是,学校就抓住这个不同点,在学生中深入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知道,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之多,而孩子却往往是无动于衷。随后,让学生写出体会感受。有很多学生写得真实感人。随后开展的感恩父母的教育系列活动,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感恩教育不但需要说与做,还需要长期的文化渗透。为此,每个班选出感恩的标语,作成感恩名言,让学生铭刻心间,有的则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对于出现的典型,则及时宣传。“国旗下的演讲”也有感恩教育,而且选其优者在校刊上发表。同时,设计感恩长廊,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可以接受感恩教育。

苗荣华认为,感恩教育要想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就应走进课程之中。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感恩教育校本课程,一个单元一个感恩方面的内容。记者翻阅了一些校本课程内容,感觉具体生动,特别适合孩子们阅读。

副校长卢士民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爱心体验家庭作业”,它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来感受父母之爱的。或为父母煮一次饭、炒一次菜,或为父母梳头、洗脚等等。不是讲讲而已,而是作为“作业”的形式,与语文、数学作业一样布置学生完成,不但要求学生亲自做,还要自己去体会。

刘华老师对记者说,六年级一班的王元林的父母是快餐店的老板,他在快餐店一天体验之后,感慨不已地写下了如下的文章:“我爸开这饭店可真不容易,虽然是老板,但整天忙里忙外,与跑堂的没什么两样,整天累得腰酸背痛。而我以前却不了解,我真对不起我的父亲。我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主动多做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六年级二班的陈霞在为母亲洗了一次脚后,也感慨地写道:“妈妈的脚洗好了,我用毛巾仔细地擦干净。我抬起头,看见妈妈欣慰地笑了,眼中有泪花在闪烁……‘孩子,你长大了!’妈妈一把搂住我,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

苗荣华告诉记者,学校在校刊《萌芽》中开辟了“感恩”专版,其中有“感恩大家谈”“说说心里话”“感恩的心”“我体验我能行”“换角色”等栏目。在“感恩大家谈”这个栏目里,刊载的是家长对感恩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一年级二班张涵的家长写道:“感恩教育好似春风催进我们的心间,打开了我们的一扇心门,让我们听见了孩子们感恩的心声,增添了对感恩的思索,同时也获得了许多美好的情感和回忆……我由衷地感谢学校,感谢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将积极配合学校,来呵护孩子的成长。”三年级六班的刘稀琛的家长写道:“学生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使学生从感受身边人、身边的事开始,学会感谢父母,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是感谢老师,继而是感谢学校、社会、自然。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素质就会在潜移默化得到提升。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快乐生活是别人付出带来的。当感谢他人时,第一反应是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暗示,让他们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从而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2007年,《人民教育》第23期刊登了苗荣华的《学会做人,学会感恩》的感恩论文,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学校和教育组织纷纷邀请苗荣华介绍感恩教育经验。

少先队活动生动活泼

少先队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将这一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意义,则成了济北小学领导与少先队辅导员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周一的升旗仪式

王秋莹老师认为,对于孩子而言,升旗台犹如圣台,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且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每学期的开学的第一次升旗仪式,就更要精心设计。

六年级七班王蕴之同学今天回忆起当护旗手的情景时,依然激动不已:刚入学时,每当星期一升旗的时候,我总会羡慕地望着升旗的大哥哥、大姐姐,盼望自己快快长大,也能亲手将那面象征着祖国的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她说,当国歌响起,迎着朝阳,我有节奏地庄严地将国旗缓缓升起时的感觉,是神圣,也是荣耀。

五年级四班董逸群在他的班级承担升旗任务时,他虽然不是旗手和护旗手,可是,却感受到的是一种庄严和郑重。国歌奏起、红旗闪闪的那一瞬间,他向国旗敬队礼,感觉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因为他成了一名光荣的礼仪队员……

据高均青、路燕、张玉华等老师讲,济北小学的升旗仪式已经成为济阳县的一道特别的风景。每逢升旗的时候,即使过路行人,也多伫足凝神而观,为这个特别的时刻,也为这些孩子的庄严肃穆。

2006年的第一次升旗仪式,要求学生将对老师、学校、家庭的美丽期待,写在一张纸条上,系到学校专门准备的大大的气球上。全校三千多学生,三千多张纸条,就在升旗时冉冉升空。全体学生仰望天空,似乎每个人的希望与期待,也同时飞上蓝天。那份心灵的期待,那份持久的热情,将升旗仪式演绎得美丽绚烂。

在2007年的新学期升旗仪式上,苗荣华校长宣读了新学期寄语,少先队员为老师献词,最后,由各个班级选拔出来的100名学生同时放飞了100只鸽子。象征着和平的鸽子展翅飞向天空,孩子们几乎同时激动地欢呼雀跃。至此,升旗仪式达到了高潮。总务主任姚汝友对记者说,休说学生,那天整个餐厅里的师傅也都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他认为,这可能会为孩子的一生留下美丽的印象。2009年,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王秋莹老师远赴宁波挂职培训,李芳老师在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创新思路,使每周的升旗仪式成了每个孩子心中最美好的向往和神圣的期待。

二、社团文化建设

 济北小学的每一位教师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而只有营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全面发展,个性特长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实施了“萌芽工程”。成立了书画社、舞蹈团、武术队、乒乓球队、葫芦丝乐团、雏鹰乐队、科技社、快乐英语俱乐部、小记者团等社团、文苑30余个,寓教于乐,丰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综合能力。学校先后有9名队员被评为“济阳小名士”、 7名同学被评为“济南小名士”、 7名队员入选“七彩少年军”并得到市少工委的好评。学校体育队连续五年在我县中小学运动会上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两年来先后有30余人次打破县记录,学校篮球队在济南市的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骄人;校乒乓球队获济南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男子第二名,济阳县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散手队摔跤队荣获济南市第四届青少年运动会古典式摔跤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雏鹰乐队在济南市鼓号操大赛中获银号奖;葫芦丝乐团的《阿瓦人民唱新歌》获第二十二届全国“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文艺项目金奖,受邀参加即将在香港举行的“同庆奥运亚洲杯艺苑童星汇演”。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集体项目获奖60项,学生获奖600余人次,辅导教师奖200人次,文艺队参加大型演出20余次。社团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特长的小明星、小健将。

家长们由衷地说:“能在济北小学度过童年生活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因为学校没有只让读书和识字充塞孩子的时光,而是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向着自己最好的方向发展……”

三、传统节日和重大事件活动

传统节日或重大事件,是济北小学对少先队员进行教育的有效载体。他们不重热闹,而重体验、感受。

植树节,开展的是热爱大自然活动,捡一片废纸,植一株小树;三八妇女节,布置的是爱心作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体验父母的辛劳;中秋节,晚上赏月,体现全家团圆,亲情其乐无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济北小学特意安排了一场少先队活动——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主体内容是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卡活动。孩子们不但捐款,还要送去精神祝福。每个孩子将自己对受灾地区的小朋友写上一句祝愿的话,写到小卡片上,贴到爱心树上。

教科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们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能力和智慧,而不是照搬书本。”爱因斯坦这一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论断,启发着济北小学的每一位老师:教育的过程不是照搬书本,也不是照搬自己或他人经验的过程,只有浸润过大脑、展现着才能、凝结着智慧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苗荣华校长也经常讲:“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我们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科研寻找到教育的真正艺术,才能成为造就自我幸福的工匠。于是,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用研究的足迹串起了成长的岁月,学校也形成了“教研提升素养,科研助推发展”的教科研格局。学校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中师生与学校同步发展的研究》主课题,下设九个子课题,内容涵盖管理文化、校园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等多个层面。济北小学的老师们就在不断的研究中克服强大的“教育惯性”,在改变“习以为常”的过程中创造着心悦诚服的教育力量。

2009年4月21日,学校举行了“享受阅读享受童年”课题阶段性展示。一二年级部分学生家长也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课堂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感受阅读的幸福。一年级的张召波老师执教了绘本课《猜猜我有多爱你》,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在和家长的互动中,让大家体验到阅读绘本竟是如此美妙。二年级的孙霞老师执教了绘本课《我爸爸》,不仅使每位家长感受到绘本带来的那份柔软的润泽,而且,也被孩子们那声“我爱爸爸”深深地感动了。卜令花主任、张玉华老师、程灵燕老师分别为家长们做了精彩的报告,不仅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做了细致明确的阐述,而且分析了现在的阅读现状、阅读的几种误区,并对亲子共读提出了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建议。家长们纷纷激动地留言:感谢老师们从孩子的一生出发,为孩子的一生着想,更感动于老师们乐此不疲的工作态度和研究精神……

2009年4月22日,济南市语文学科“单元整合、比较阅读、拓展训练”课题成果展示会在济北小学举行。学校三年级组全体教师历经两年多的研究,不仅向全县语文教师展示了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而且也彰显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者的幸福。

教育科研是一个最富有生气的舞台,这里有一群最忠于自己角色的演员——学生们,还有一群最尽责的导演老师们。因为有了这个舞台,才使我们的教育如同一部充满时代气息的戏剧,在这部戏剧中思维的碰撞是它的高潮,而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一定是它的结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建校五年来,济北小学创造了一年接连通过三个省级验收的奇迹,又被评为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全国校园文化创新先进单位。苗荣华校长也被评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4年,从济北小学横空出世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济北小学人一步步坚实地走来;从人们对济北小学“扶摇直上”的美丽期待到充分认可,济北小学人一步步幸福地走来。相信年轻的济北小学,有了这样的动力支撑,一定会走得更快,飞得更高!

(原载于《新世纪文学选刊》(教育文学),2009年第4期。)

(收入《校长的谋略与品质——20所名校的发展之道》书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