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上下求索——“得得派”陆继椿改革与思考
他在上下求索——“得得派”陆继椿改革与思考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6-07-19

 

他在上下求索

——“得得派”陆继椿改革与思考

陶继新

陆继椿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轨道上齐驱并进。他广泛地研究了我国的传统教学方法和参考了国外的有关教学情况,根据我国四化发展的语言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扬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大胆地走自己的路,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途径。他撰写锐意改革的论文,编写自成体系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初中教材,而且以自己明显的实验效果和新的教学观点,汇集成浩浩荡荡的改革大军。现在,全国除台湾、西藏外,每一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一些同行在使用他的教材。甚至日本、香港也有了这套教材,尽管教材限于国内发行。40多岁的陆继椿,以他大胆改革与“得得派”的大名,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瞩目。

《多收了三五斗》的风波

1980年春,上海市虹口区成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需要陆继椿上一次体现改革精神的课,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议论,打破全区教学上的沉闷空气。

这是陆继椿“双分”教改之后第一次在全区上公开课,但他同时预感到会有一场冲突。

还在前几天,便有一些教师来关照过他:“要下大功夫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决不比平时备课多花1分钟。”他说得坦率而平静。

“为什么?”

“公开课是要大家共同研究探讨的课,应该是家常便饭、日常营养;如果把公开课当成赴筵席,搞摆设,图热闹,那就不真实,失去了研究的价值,这样的公开课我是不上的!”

“你呀,还是‘文革’前的死脑筋!”

陆继椿笑笑,用无声的语言来坚持自己的意见。

又有好心的人来了:“小陆,公开课首先要符合听课老师的口味,要从适应他们的角度去备课。”

“这……”陆继椿大惑不解。

“他们听了说不好,你的课就砸锅了!”

“可我教的是我的学生,讲究的是语言训练的实效,并不是给听课的人做表演啊!”

“你……”好心的人深感遗憾地走了。

陆继椿感激这些同志的关心,但他却不能改变自己要走的路。

课,上的是《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方法是他大胆独创并坚持实践着的“得得法”。

根据陆继椿的教学安排,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要完成“一个场面中的群像描写”的训练。这是在完成了单个人物的描写训练之后的一个新的训练点。第一课时是指导学生预习全篇课文,以对范例的具体语言环境先有一个综合的印象,并为深入钻研范例做好准备。这已在公开课前进行完毕。

第二三课时,也就是公开课的第一二节,教学便进行到钻研范例的单项训练阶段,要求学生在综合体上解剖范例,把指导阅读与指导写作统一起来,为第三阶段的写作综合训练奠定基础。但是,这一教学过程脱离了传统教学的轨道与人们固有的思维惯性,因此,也自然地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第一节的教学取例是群像外貌描写,紧紧围绕着训练点的要求同学生一道分析研究。

刚刚下课,就有人议论:也不过教了几顶旧毡帽而已。

陆继椿听到了,和善地笑笑,又上第二节。

第二节教学取例是对话层次,旨在通过这一训练让学生把握多层次对话的具体写法。

但又有人窃窃私语:“让学生理解叶圣陶的著名小说,除了旧毡帽外,就剩了几句对话,支离破碎,不成系统。”

“他大概没认真备课吧,要么,就是没吃透教材!”

早在意料之中,陆继椿也视为自然,心里极为平静。

正当陆继椿安然地走出课堂时,一位青年教师拦住了他:“你是否意识到这样讲是肢解了课文内容?”

“没有。”

顷刻间,围起了许多人。

“能讲出道理来吗?”

“能!”陆继椿十分自信地说,“大家认为这种教法肢解了课文内容,主要是我没有将自己的改革尝试交代清楚,其一,我的教学不求面面俱到,而求目的单一,课文只作例子,弱水三千,取饮一瓢,这样,主攻方向明确,才能使学生集中思维的优势,以强化印象。其二,我教的学生,对单一的对话与单人的肖像描写已经基本把握,而对多层次的对话与群像描写难于动笔,我的主攻方向就放在他们为‘难’的‘点’上,这样,学生学自己之未知,‘一课有一得’,就产生了兴趣与新鲜感,具有主动探求的企望……”

“还有吗?”拦住他的青年教师也产生了兴趣。

“有!”陆继椿胸有成竹地说,“其三,我的系统性不重在一篇课文上,而在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的108个训练点上;我的取例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在整个训练点上有价值,这也是我所提出并实践着的‘得得相联系’说。”

“真是名符其实的‘得得派’!”有人脱口赞叹道。

“还有,”陆继椿又说,“即便从一课出发,也并非教师不讲的东西学生就不理解,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完整与综合;那种惟恐有漏地将课文内容全部讲给学生的方法,不会给学生留下多深的印象,也窒息了他们自我探索的火花!”

“不过,”又有人提出了质疑,“语文水平的提高,靠的是多读多练,潜移默化;你主张一课一得,立竿见影,是不是有些心急了?”

“我是有些心急,总想尽快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陆继椿坦率而自然,“我之所以提出‘一课一得’的主张,是因为考虑到每学一课之后,思维正处在兴奋点上,这是形成转化的最佳时期。如果时间一过,兴奋减弱或消失,便失却了这个良机。课课有所得,让学生看到影子,也就是见到了劳动的效果,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便会高涨起来。所谓潜移默化,实质上是立竿见影的积累。我把整个训练点分为记叙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说明能力、论述能力与文学作品赏析能力五大类,每种能力训练再分成若干训练阶段,每个训练阶段又分成若干训练单元,最后,落实到训练的基本项目——训练点上。初中‘双分’体系教学,共有108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逐步循环的训练点。这108个训练点都可以立竿见影。如此久而久之,量变到质变,也就达到了你所说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了。同时,这也就有了一个‘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教学的‘序了’。”

惊讶。叹服。钦佩。

但更多的人没有听到陆继椿的“自白”,还在不理解的王国里尤怨;然而,他无暇多顾了,他要去完成教学进程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指导学生读写的综合训练,这是学生把学习所得,转化为智能的一环,也是训练效果的反映与检查的阶段。

效果若何?有人在悄悄地检测——

当时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的老师正带着学生在华东师大附中实习,他们分头到陆继椿教的班级去深入地了解调查,惊讶地发现:陆继椿没有讲到的内容,学生自己学懂了,他们已经具备了综合理解的能力。翻开学生的作文:生动的群像描写,条理清楚的多层次对话,组成一篇篇趣意横溢而又井然有序的文章。潘琴同学的习作《教师办公室里的议论》后来还发表在《作文通讯》上呢!实习的师生从实践中给陆继椿的这一课作了一个充分的肯定!此后,《山西教育》登载了他整理的《多收了三五斗》的教案,《语文战线》发表了他写的《我教〈多收了三五斗〉》,在全国语文教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但是,当时百分之二提级时,学校报了陆继椿,却没有被批准。

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小陆教了《多收了三五斗》,自己却少收了三五斗。”

陆继椿认真地解释说:“这个责任不在虹口教育局,他们始终支持我的教学改革。是我当时没讲清教改的具体情况,酿成了这个结局。再说,一级工资能不能提是件小事,我考虑的是大事,是事业。”

他只知道在教学改革上执著地追求,哪里有时间去想那微乎其微的一级工资呢!

这是一条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路

1981年暑假,华东师大一附中。

 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八十多位代表,正参加《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专业讨论会。

自编教材,亲自实践,并汇聚成一支自愿参加的教改志愿兵队伍,这是中学语文史上的一大壮举,是中学语文史上的头号新闻。

掌声里,教材设计与编写者陆继椿走上讲台,作体系设计的专题报告。

他说,这一教学体系,是一个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体系,要培养学生应用于现代社会的一般语言基本功。它的目标是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以适应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当时,第一轮实验刚刚结束,陆继椿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他的学生学的是这套“民间”的实验教材,但升学却要考试部颁的统编教材,学生的升学成绩如何,一些老师在担心,不少家长也在担心。

但陆继椿却在讨论会上公开宣称:“有能力不怕考!”

这需要气魄和胆识,也需要实践的验证!人们拭目以待,也在猜测着。

不几日,虹口区教育局的升学考试成绩揭晓,陆继椿的45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平均84.53分(仅90分以上的就有11人),在全区名列前茅,特别是作文成绩,更是独占鳌头。

全区讶然,代表们叹服。

但陆继椿却平静得似一湖波澜不惊的水,因为他对自己学生的能力有个基本的估价,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陆继椿的实践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也在全国引起了更大反响。

第一届专业讨论会还是华东师大一附中自行组织的,而此后的讨论会便是许多地区主动请求出人出钱召开了。1982年在河南南阳,1983年在湖北黄石,1984年在安徽屯溪,1985年在陕西咸阳,1986年预定在黑龙江大庆。尽管每届讨论会都在想方设法限制代表名额,但每次到会的人数还是不下二三百人。如果说开始的实验还是陆继椿与童朋友、卢启之“三驾马车”的话,此后的实验便是一支雄壮的大军了。

每届讨论会都由陆继椿作专题报告,他的大胆改革的精神,也总是感召着每一位代表。他的影响遍及全国,“得得派”陆继椿成了中语界广为传播的新闻人物。

同时,他也由此而结识了一些立志改革的同行们。

一天,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叩开了陆继椿的房门:“陆继椿老师在家吗?”

“我就是。”陆继椿请她进屋就坐。

“你?”她惊奇地打量着这个自称陆继椿的人:身高1.7米左右,相貌平平常常,身体清瘦,一头黑发,脸上没有任何皱纹,完全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轻人。

“你不会是陆继椿的弟弟吧?”

陆继椿哈哈大笑:“这怎么有假呢!”

“有30岁了吧?”年轻教师尽量往大处估量。

“我1937年生。”陆继春回答得真实而委婉。

“不像,”她摇摇头,又感叹地说:“真不敢想象,你就是‘得得派’的创始人,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哪里是大名鼎鼎!”陆继椿说,“你是……”

“我姓徐,在祖国的大东北兴城县教书,用你编的教材进行实验,孤军奋战,困难重重,现在专程前来,希望得到您的帮助与支持。”

“相逢何必曾相识”,陆继椿像对待所有的求助者一样,把她作为自己的同志、朋友,给她释疑排难,指出前进的方向……

临行,她信誓旦旦地说:“这是一条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路,即便千难万险,我也要坚决走下去。”

1981年,陆继椿应邀前去参加在兰州召开的甘肃省中语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由此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讨论时,兰州市铁三中的黄老师问他:“你三年要学生写多少篇作文?”

“108篇命题作文,108篇自由作文,216页抄读文。”

“批改呢?”

“命题作文教师浏览后打印象分,从中选出三至五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评改,然后张贴公布,让学生揣摩。此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谈话式、交换式、调查式、舆论式、重复式等多种批改形式。自由文还可以在前后排四人小组中交流,由学生交换批改,改后署名,以示负责。抄读文则主要由教师检查,学生间相互交流、传递信息与扩充知识。”

黄老师十分感概地说:“以前,我总以为我们语文界就那么几个屈指可数的专家,了解了陆老师的教改理论与实践之后,我感到我们的国家有了新的教育改革家!”

此后,她使用了陆继椿编写的教材,后来得了眼疾,退休了,又介绍给别人,继续实验。

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尖锐地指出当时的语文教学费时多、效果差、学生语文水平低的现象,呼吁必须改革教学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陆继椿反复学习,颇有同感。不久,于上海市举行的公开课上,他提出了“一课一得”的教学新主张。

1978年5月,华东师大刘佛年校长自京返沪,召开教改座谈会,深有感触地说:“语文教学从来没有一个‘序’,我们要寻出这个‘序’,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一条龙。”在座的陆继椿老师反复地品味思索着,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思想与方法。

同年,华东师大一附中校长徐正贞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正式宣布:一附中的教学改革实验,全权授予陆继椿同志!当天晚上,陆继椿激动得一夜没有好好入睡,这是莫大的信任啊!他躺在床上吟了一副对子:“五颜六色世界,添它几笔秀色;七高八低人生,增我一腔豪情。”

陆继椿有沸腾的热血,也有冷静的思索: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仅要适应新的形势,而且要赋予新的内涵。

必须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必须编写新的教材,必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探索一条科学的途径。改革既要具备时代的特征,又不摒弃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精华。查阅“五四”以来的教育资料,他惊讶而兴奋地发现了叶圣陶等编写的《国文百八课》,其中已经谈到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对于国外的教育资料,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审视评判,发现了练习题的设计比较实用。此外,同外地许多教育改革者取得联系,与上海市的同行共同商榷。于是既抽象出了编写的指导思想,适应现实生活与时代发展,要求语言准确、简洁与严密的需要,给学生以科学的语言训练,打好必要的应用语言的基础:同时也寻出了一条以写的能力为主线的“序”。

他呕心沥血编写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初中实验教材终于问世了。先是油印,接着是师大一附中铅印的“白皮书”,1982年,华东师大出版社正式出版。

个人设计教学体系编写教材,总结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自成一派,这在解放后的中国大陆上,还是独一无二的!但这一教学体系却愈来愈多地得到了全国教育改革者的认可。1981年《语文教学通讯》就用了10篇文章集中介绍了上海、天津、黑龙江、湖南各类学校试点班的情况,并请专家作了初步的评价,此后,许多省、市教育杂志和报刊相继作了介绍与专题报道。目前,全国已有七百多个班级使用了他编写的教材。

陆继椿并没有满足。他曾在编写中吸收过学校副校长季克勤将统编教材内容纳入实验教材的建议,甚至吸收了不少学生的意见。现在,他们在吸收着各方面的意见,以期对这个体系、这套教材进一步修订与完善,并且开始了这个体系向高中阶段发展的设计。

“你这个改革不会是短命的吧?”有人担心地问他。

“不会的!”陆继椿坚定地说,“成功了,为大家铺平一条通往胜利的路子;失败了,也可以给有志于改革的同志提供些教训;我自己也可以另辟新径继续前进嘛!”

但更多的人却说陆继椿已经成功了,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1982年,他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师;1984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出任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成为上海市中语界惟一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同许多卓有建树的知识分子一道,跨入全国劳模的行列。

鲜花与荣誉,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他常常自谦地说:108个训练点的教学资料需要积累,更需要分析,要建立各种类型的测试网络,并要对典型的学生进行一定时期的追踪记录,这样,才能得出成功与失败的科学结论。

是否取得了真的成功,他还没有做出肯定的答复;第三轮实验已经开始,高中实验教材科学化的问题正在思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陆继椿还将上下而求索。

(原载《教育改革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收入陶继新著作《教坛春秋 ——20位中学教师的境界与智慧》一书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