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新的作文训练体系——刘朏朏、高原写作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个全新的作文训练体系——刘朏朏、高原写作教学改革的探索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6-07-19

 

一个全新的作文训练体系

——刘朏朏、高原写作教学改革的探索

陶继新

写作教学改革的路在哪里?

这条艰难曲折的路,吸引着全国许多语文教学改革的有志之士坚持不懈而又充满信心地去探索。北京市月坛中学特级教师刘朏朏与北京师院分院副教授高原夫妇二人,则是这支探索大军的先锋战士。他们自1977年开始实验,所创立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终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脱颖而出,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一、观察

改革写作教学,必须从写作的内容开始;写作的内容,又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作基础;而认真地观察,则是索取这些生活素材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是刘朏朏与高原从成功与失败中,得出的一条合乎逻辑的推论。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开端,便是让学生写观察日记。1977年,刘朏朏带领学生下乡秋收,她要求学生在上车、入村、进户、劳动等时候,细心观察身边的人、事和景物等,然后写成观察日记。刚开始写这种日记时,要求并不太高,只要做到四点就可以了:第一点是真实,记录的必须是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而不是抄的别人的现成东西,或是生编硬凑的;第二点是集中,力求围绕一个中心来写;第三点是具体,写出观察到的事物的形状、姿态、声音、色彩或人物的音容笑貌与所作所为等;第四点是有感受。同时,要每位同学准备一个本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她提醒同学们,写观察日记,不能今天观察,明天再记录或过了两三天再一总补记。初记时,每周至少两篇。

秋收结束,学生满载而归:带着对乡村的感情,对生活的喜爱,对美的追求,也带着写成的一篇篇观察日记。

朏朏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有观察日记,都明显地高出了平时的写作水平,篇篇几乎都是有内容、有感情、有色彩的。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刘朏朏含着喜悦,咏诵起伟大的艺术家罗丹的名言来。

刚回市里,同学们还不时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津津乐道;同时,他们又感到城市不如农村,生活比较单调,可供观察的事物不多。针对这种情况,刘朏朏决定在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方面下功夫。她同高原一道,共同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系列措施。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

1977年年底,刘朏朏与高原终于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序,寻得了改革作文教学的起点。

他们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一般观察训练,分成九步:①观察与记观察日记;②定向观察与机遇观察;③热爱大自然;④留心身边的科学现象;⑤注意平凡的日常生活;⑥重视观察人;⑦努力了解人的内心世界;⑧观察日记的多种表达方式;⑨学习观察与记观察日记的收获。第二个阶段进行深入观察训练,分九步:①深入观察与记观察笔记;②全面观察与细致观察;③比较观察与反复观察;④观察与体验;⑤观察与调查;⑥观察与阅读;⑦观察与联想;⑧观察与想象;⑨观察日记、笔记的编选。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序,放在整个初中一年级实施。训练的方式是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观察日记,是为进行一般观察训练而设计的作业方式。观察笔记,则是为了适应深入观察训练的需要而设计的。训练的方法是交替做定向观察与机遇观察练习。定向观察,是预先确定好了对象或范围的一种观察。机遇观察,则是预先没有确定对象或范围而偶然遇到又引起自己注意的一种观察。此外,对这一级训练中18步中的每一步训练,都规定了具体的目的要求与实施方法。

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获取一部分写作的素材,解决学生作文“写不具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叙述描写的水平;而且还在于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发展他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思想品质,为逐步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文风打下基础。

这一改革实验引起了语文界的普遍关注,不少同行前来探经取宝。就连东北师大教授朱绍禹先生,也来听刘朏朏的作文教学课,并对她的改革实验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北京教育学院则建议她与高原系统地总结这一经验。有关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经验,刘朏朏在会上作过多次介绍,并撰写文章,陆续发表在《福建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上。1979年,刘朏朏与高原编著的《作文入门——从学习观察开始》一书正式出版(现已4次印刷,印数达一百三十多万册,并获得1980~1981年度国家少年读物优秀奖),体现科学性、新颖性、序列性的实验课本与教学参考用书,也相继编写完毕,并运用于实践之中。

学生的观察视野拓宽了,思路打开了,“无米之炊”的现象不复出现。由于有了作文教材,有了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作文教学已与数理化教学一样,对学生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

学生写作的兴趣浓了起来,一学期尚未结束,学生的观察日记便记了许许多多。在老师让他们总结“记观察日记的收获”时,每个人都写了自己的进步。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过去作文,最使我头疼的是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每逢拿到作文题,就拼命地想呀,想呀,绞尽脑汁,才好不容易做成一篇作文。可是等作文本发下来,得的批语不是“写得不具体”,就是“内容较空泛”! 因此,我对自己的作文越来越失去了信心,心想,我的作文就这样了。 但自从学习观察和记观察日记以来,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现在作文,我感到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了。实践使我体会到作家老舍说得对:养成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将观察到的生活随时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脑子里的东西就会多起来了。12月16日,我接到表姐写来的一封信,读后立即写了一篇日记,这篇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我对观察的认识,也反映了我当时的心情。

我们不妨将这位同学表姐的来信摘录几句,以进一步地看看这位同学的变化——

想不到仅隔两个月,你竟然变得如此能写了。我是远离北京的人,很想知道首都各方面的变化,渴望了解各种新事物的面貌,但你以前总是“没见过”、“没有”。可现在怎么啦?一下子讲了这么多,讲得头头是道,既具体又清楚。快告诉我,你是怎样变得这样快的?

观察训练体系的建立,为实验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有志之士传递出新颖而又科学的信息。

二、分析

观察训练这一突破口,为刘朏朏与高原建立作文三级训练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9年,他俩将建立一个全新的作文训练体系的设想正式披露出来。

他俩认为,有了观察,有了生活,写作便有了内容,表达自然会应运而生。于是,两个人日夜兼程地编写了一些有关表达训练的教材。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表达并不令人满意,他们的观察兴趣并未像预料的那样持续高涨下去。他们觉得城市生活单调贫乏,可资观察的东西寥寥无几,即便硬着头皮去做观察,也远没有刚去农村劳动时的新鲜感、情趣性。因此,所写的习作,大都平平淡淡,没有生气;只是在平面上移动,缺少理性的分析,缺乏深度、力度与质感。

失败与教训使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观察到表达,其间必须具备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分析。

人们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认识它;而认识到的东西,却可以更好地感觉它。而认识水平的提高,则来自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真理,但刘朏朏与高原对它的理解,是在苦恼与失败中更深地感受到的。

对作文分析训练规律性的探索,便成了他们工作的当务之急。

编写作文分析训练教材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两个人的意见往往发生分歧。高原在北京师院分院教写作与文艺理论,有雄厚的教学理论做后盾;刘朏朏在月坛中学既教初中实验班,又教高中毕业班,有异常丰富的教学实践做基础。所以,两人提出的意见,几乎都有难以驳倒对方的论据。况且两个人个性强,坚持真理,不管研究任何问题,从不迎合对方,唇枪舌箭,辩论争鸣之风自然地在夫妇间形成。

1979年,夫妇二人就作文分析训练的问题撰写文章,并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问题,他们又自我否定,重新探索新的途径。

作文分析训练的讲义几经反复,终于写成了,厚厚一叠,足有十几万字。他们自筹钱款,自己印刷,准备发给学生。但理论与实践再一次无情地提出这一讲义的不可行性。怎么办?两个人含着泪,又用自己的手将它焚毁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两个人继续求索。

作文分析训练的研究逐渐深入,日趋明了。作文分析训练的实践也在双轨同行:刘朏朏在任教的初中实验班与高三毕业班实验,高原则在他所教的中学教师那里实践。采用同一的实验方案,经由不同的实验对象,得出同异均有的结果。然后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一个综合的平均值。

就在反复实验、反复研究之中,写作分析训练的序列明朗化了。他俩终于成功地写出了15万字的《作文入门续编——要学会分析》一书,并于1982年正式出版。

于是,作文分析训练成了一个科学的序列,它像作文观察训练一样,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分析起步训练,分为八步:①分析与记分析笔记;②命题分析与选题分析;③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提出问题,给予解答;④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二——了解情况,实事求是;⑤要研究分析的具体方法;⑥分析的角度之一——条件分析;⑦分析的角度之二——因果分析;⑧分析的角度之三——演变分析。第二阶段进行分析入门训练,也分为八步:①多角度分析;②特点分析;③本质分析;④意义分析;⑤分析与认识;⑥分析与联想;⑦分析与情感;⑧学习分析的小结。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序,放在整个初中二年级实施。训练的方式是写分析笔记。分析笔记,是将分析与表达统一起来进行训练的作业。通过写分析笔记,可以达到分析能力与论说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训练的方法是交替做命题分析与选题分析练习。命题分析,是由教师或学生将情况及问题摆出来让同学们分析给予回答的一种练习。选题分析,是由自己选定对象提出问题而又自己做出回答的一种练习。此外,对这一级两段16步中的每一步训练,又都规定了具体的要求与实施的方法。

进行作文分析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爱好分析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使他们的思维进一步活跃起来,并逐渐趋向深刻而缜密。这是开发智力的一项重要训练。

朏朏与高原有关作文分析训练的系列文章,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6期连载过,并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1982年,《作文入门续编——要学会分析》正式出版。体现这一精神的实验课本与教学参考书也相继编写完毕,并应用于实践之中。

和观察训练一样,由于有了固定的教材,教师又有了把握教材的参考书,所以,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紧紧环绕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这一主轴而在旋转。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在这个主轴上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他们不再是感到无啥可写,而是觉得写作的材料俯拾即是。我们不妨举一个小小的例子。

作文分析训练进行到“特点分析”时,教师要求学生写出事物的特点,即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写,而且分析得体,特点突出。我们可以看一篇习作《酸奶与变酸了的牛奶》——

昨天的牛奶变酸了,奶奶说倒掉可惜了,要煮煮吃掉。我告诉她不能吃。她说:“你们常到外面去买酸奶吃,这家里的酸奶就吃不得了?”奶奶的话真好笑,这酸奶与变酸了的奶是不一样的呀!从外观看,酸奶凝结的样子细腻、均匀,像一块嫩嫩的豆腐,没有渗出的液体;而变酸了的奶,却结成疏松散乱的碎块,像被捣碎的豆腐脑儿泡在黄汤里,有的还带着气泡儿。闻闻气味,酸奶有一股诱人的清香,吃起来,酸中有甜,凉爽可口;而变酸了的奶,却有一股刺鼻的馊味儿,尝一下,除了酸味儿,还是酸味儿!

更重要的区别,酸奶是一种加工制作的食品,它含有大量的乳酸菌,利于消化吸收,富有营养价值;而变酸了的奶,却是一种自然变质的食物,它含有大量的腐败菌,不但没营养价值,人吃了还容易生病。虽然它们都是具有酸味儿的奶,但这两种“酸”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变酸了的奶——准确地说,应该叫馊奶——当做酸奶吃。

这篇笔记是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说明酸奶与馊奶的区别的。在分析这两种奶的区别时,小作者先从它们的外观与味道上加以分辨,这是来认识事物的外部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这两种奶的形成、性质、价值方面加以分辨,指出这是它们“更重要的区别”,这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入到对事物内部特点的认识了。如此分析,便把握了“特点分析”的精髓,达到了认识事物特点的目的了。学会了分析训练,学生便不单单停留在对事物的观察上,而且观察的面也扩展了,理性的分析加强了,分析的兴趣浓厚了,写作水平也由此而产生了质的飞跃。

在年末进行“学习分析的小结”练习时,学生都深有感触地谈了自己对分析训练的认识,谈了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一个学生写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自述。再过一年零三个月,我也要‘十有五’了,到那时我能不能做到‘志于学’呢?过去不敢说,而现在,我想:行!为什么敢夸这个口呢?因为我现在学会了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习分析的情况,不妨再将刘朏朏的一位学生的习作《果实累累,汗水晶晶》完整地展示出来——

从开始学习分析,到如今我已写了近六十篇分析笔记,可以说,分析的方法、角度、重点,我算是基本上掌握了。掌握了这些,我的作文内容丰富了,深刻了,思想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近,我听到妈妈对人说:“我家小军懂事了,像个大孩子了,这可使我省了好多心哪。”的确,过去大人们总说我没有主见,办事不果断。学了分析的角度,我便试着从条件、因果、演变的角度,分析自己身上的毛病。通过分析,我找到了病根,改正了错误,自觉地加强了修养。此后遇到什么问题,我总要先分析分析,辨别出是非好坏,判断出怎样去做才是对的,再采取行动。这一来,妈妈自然就少为我操心了。从我个人感觉说,我也觉得是比以前能够掌握自己的言行了。这也许就是妈妈说我“懂事了”的意思吧。

不仅如此,通过分析的学习和练习,我还发现了生活中大量的新人新事,进而激发了我探求美好事物的愿望,使我更加热爱生活了。例如,弟弟的同学小强,原先留着老长的头发,一天突然剃了个秃光头来到我家,接着跟来了一大帮同学,嘻嘻哈哈地说来“观光”,拿他的光头取乐。我以为小强又出什么洋相了,等他们走后就叮嘱弟弟少跟他们在一起瞎闹。没想过了两天,弟弟也剃了个光头。我生气地责问他,他只是一笑了之。又过了几天,我发现弟弟的小伙伴一个个都剃成光头了,其中还有他们的班长。这事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分析这里一定有名堂。老师讲,分析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经过一番调查,原来是小强的姐姐刚分配到理发店去工作,小强为了支持姐姐尽快掌握理发的技术,就让姐姐拿自己的长发做练习。弟弟他们的光头也是这么剃成的。这事使我非常感动。从表面看,一群小男孩个个剃成了和尚头,好像是在淘气,而其实,这行为里却包含着闪光的思想。我们的生活里的确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如果你不去分析,不去了解,那就不能发现。

我体会,学习分析,培养爱好分析的习惯,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确实有许多好处。让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王立同学把我借给他的数学练习本弄丢了。他一说,我顿时火冒三丈。好呀,我好不容易写的练习,竟让你轻易地丢了,这怎么能轻饶了你。我刚要责备他,但观察与分析的习惯却使我注意到他眼中透露出的不安,而闪电般的联想又使我想起了他的过去。记得去年寒假,他从我家借走一副扑克牌,十天半月过去了,也不见还,我找他去要,他竟毫不在乎地说丢了。对比之下,如今他丢了练习本主动找我承认错误,向我道歉,有了这样大的进步,我怎么能再责备他而去增加他内心的不安呢?我立刻冷静下来,去安慰他,尽力减轻他的思想负担。就这样,通过分析,我控制了自己的情感,正确地处理了这小小的矛盾。

学习了一年的分析,我现在也成了个爱好分析的人了。我体会到,动脑筋分析问题,有苦恼也有快乐。碰上自己认识不清的事,一时理不出个头绪,这时候,感到分析是艰苦的劳动;可是一旦分析清楚了,认识提高了,就感到自己是个能独立处理问题的人,心中十分的自豪。在学习分析的过程中,我反复品尝过这种甘苦,我要说,这种果实累累汗水晶晶的劳动,我还是真喜爱呢!

这位小作者的小结,尽管只是刘朏朏的学生学习分析训练之后所写小结中的一篇,但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我们却完全可以看出分析训练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加强他们的思想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作文分析训练体系的建立,为刘刘朏朏与高原整个作文训练体系的建构解决了关键性的问题。他们怀着激动,怀着喜悦,又奔向了作文表达训练的改革实验中去。

三、表达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离不开章法训练,但是否就从章法训练开始,刘朏朏与高原并没有轻易地决定。

他们认真研究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学习著名教育家的理论论述和伟大文学家的创作体会。

叶圣陶先生的话给了他们深刻的启示。叶老说:“多思索,多观察,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他还强调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语感,则是对于语言的直接感觉。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他俩决定将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点放在语感上。同时,他们又认真地阅读了郭沫若等作家关于培养敏锐语感的精辟见解。

和观察训练与分析训练一样,表达训练也要有一个科学的序。刘朏朏与高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浓缩出了着重提高表达能力的序,即作文三级训练体系的最末一级训练——第三级训练。这一级训练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语感训练,分为五步:①加强语言的修养;②分寸感的训练;③畅达感的训练;④情味感的训练;⑤形象感的训练。第二阶段进行章法训练,也分为五步:①要在章法上下功夫;②角度的选择;③剪裁的设计;④层次的安排;⑤衔接的处理。

第三级训练的方法是:交替做借鉴性表达与创造性表达练习。借鉴性的表达练习,是研究分析他人表达方面的特点与优长的一种练习。创造性的表达练习,是将自己研究表达的心得用于写作实践的一种练习。这一级训练方式是: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语感随笔,是自我训练语言敏感性的一种作业;章法随笔,是自我训练文章构造能力的一种作业。通过这两种作业,来着重提高学生运用语言与架构文章的水平。

既然语感训练是表达训练的一个重点,那么,我们就不妨粗略地看一下语感随笔的写法。

语感随笔是专门记录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的随笔,凡是自己在听、读中对语言(他人或自己的)发生了敏感,哪怕只有点点滴滴,都可作为语感随笔的内容。我们不妨看看刘朏朏的一位学生所写的一小段语感随笔《不是笑话的笑话》——

昨晚电视台播放“梅县足球”节目。编辑者显然是想称赞那些从小立志成为优秀足球运动员的小朋友。可是,话一出口,却是“你不要小看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我听了觉得很不是滋味。立刻去查成语词典,见“乳臭未干”条中写着“讥刺人年幼无知”,足见“乳臭未干”不仅是贬义词,而且有特别轻视年轻人的意思。小时候,常听别人骂:“这群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乳臭未干,轮不上你插嘴!”说人“乳臭未干”是决不会让人感到亲切和体验出受到赞赏的滋味的。节目的编辑者当然不会有意骂人,而且,从电视报道的前后情节看,作者原是想告诉观众:那些可爱的小队员,小小年纪,就对足球发展史和足球技术有着怎样的了解;他们振兴祖国足球事业的雄心壮志是多么深地打动人的心弦……偏偏一句并非由衷的解说词却大煞风景。其实,改成“羽毛未丰”不就行了嘛!

不分褒贬地用词,常常事与愿违,闹出不是笑话的笑话。

这一小段语感随笔,达到了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它写的是作者自己品味语言的心得;第二,这心得写得具体,结合语言环境与生活体验进行了分析;第三,写得比较集中,就一个语言实例深入开掘,终于取得了运用语言的真切体验;第四,讲究章法、语言,初步做到了边研究,边实践。初写语感随笔,只要达到这四点要求就可以了。

但敏锐的语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在语感训练中,还应抓住一些基本的内容,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经过对中学生语言实际的调查研究,刘朏朏与高原选定了语感训练的四项基本内容,即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

语言的分寸感,即对语言运用准确的一种敏感。语言表达思想,反映客观事物,首要的是准确。因此,分寸感的训练可以说是其他类型语感训练的必要基础,在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言的畅达感,就是对语言的通顺以至畅达的敏感。畅达是通顺的高标准,它不仅要求语言的连贯性,还要求用语言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白、顺畅。有了分寸感与畅达感,在说和写的时候就可以达到“畅通”,就可以接近“渐能驾驭文字”的地步了。

语言的情味感指的是在听、读、说、写中对语言所包含的情味的敏感。语言表达情感,常常不是浅白直露的;而且,随着语言表达环境的变化,语言所蕴含的情味也会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情味感,才能在“治事接物”中把握住语言的真实而丰富的含义。情味感的训练不但对于说话、作文,而且对于语言风格的形成也是十分有益的。

语言的形象感是指对语言所表达的情态、意境的敏感。为什么呢?因为在字面的背后还有意境和情味。语言形象感与情味感,都意在探究语言的最大容量。因此,具有这两方面的语言敏感的人,无论吸收语言与运用语言,都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刘朏朏与高原不仅列出了语感训练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在每一类型语感训练的过程中,做出了具体的安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使接受训练的人有所遵循。例如在进行分寸感的训练时,他们不仅从“符合对象、把握程度、划定范围、确认褒贬”这四个方面,结合语感随笔的实例,具体分析说明了分寸感的主要表现;同时,他们还指导学生从这四个主要方面去研究,并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篇刘朏朏的学生所写的语感随笔《“轻视”的教训——读〈讲话〉有感》,小作者是从“把握程度”方面着笔的,全文如下——

语感训练以前,我曾在手抄报《长鸣》上发表过一篇谈体育锻炼的短文,谁能料到其中的一句话——今天我班荣获年级课间操比赛殿军,没说的,完全是平时轻视体育锻炼的结果——竟会在班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同学们有的说我无的放矢,有的说我以偏盖全,有的说我乱抡棍子。纷纷声明自己没有轻视体育锻炼,而轻视体育锻炼的是作者自己。当时我真不明白,一句话怎么招来那么多人的反对。

参加语感训练以后,特别是在这次做作业的时候,我终于弄明白了。

当我读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批评某些人不重视文艺普及的问题时,我注意到了这样的语言:“有些同志,在过去,是相当地或是严重地轻视了和忽视了普及,他们不适当地强调了提高。”在这里,用了“轻视”,又用了“忽视”。这两个词都有不重视的意思,但细细品味又是有差别的。轻视,多指思想上的不重视,是主观的有意低估;忽视,多指行动上不重视,是疏忽大意没放在心上,它没有低估的意思。用这两个词来说明某些同志对待文艺普及不正确的态度与行为,这在程度上已经显出了轻重的区别。可作者还嫌不够,又用了“相当地或是严重地”这样的词语来进一步加以区分,这样就将不重视普及分成了:相当地轻视,严重地轻视。相当地忽视,严重地忽视等不同的情况,再加上用“有些同志”在范围上给以限定,用“在过去”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这批评就极有分寸了。

可在过去,我却将一次课间操比赛失败的原因,毫无分析、毫无区别地归结到“全班同学”对体育锻炼的“轻视”上,这就难怪大家要反对了。且不说造成一次比赛的失败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就单说“有些同学”不重视平时的体育锻炼吧,这在程度上也是大有差别的。岂能用一个“轻视”来包容?学习《讲话》,仅这一句话的语言表达,就使我获益良多,别的这里不谈。

要学会区别,要掌握分寸。千万别再“轻视”了!

这篇随笔,主要的是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程度的区别。小作者在学习典范的语言时能够密切联系自己的实践,这对加深认识与提高语感水平当然很有好处。

用写语感随笔的方式进行训练,最大的好处是容易帮助学生养成喜欢研究语言的习惯。无论课内课外,读书读报,讨论问题,促膝谈心,处处都能找到研究语言的对象,因而也时时都能感受到语言敏感性增强的快感。语言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由注意揣摩他人的语言转而注意审慎对待自己的言谈,听读说写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因此,这种训练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整个初中三年级,则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主。由于刘朏朏与高原编写了实验课本与教参书,这一级训练也像前两级训练一样,可以有节奏、有层次、有序列地进行,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训练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而不是彼此割裂的三大块。三者之中,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而每一级训练,既是一项基本能力的着重训练,又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整体训练。

四、考查

作文三级训练体系的建立,不仅使写作教学形成了一个显示着改革精神的科学的序,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习作的质量明显地上升,习作的数量急遽地增加。一个学期,有的学生竟写六十余篇习作,即使最少的,也达二十来篇。这样一来,如果按照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刘朏朏与高原即使只改一个班的学生习作,也难以应付。但作文考查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的情绪,而且也关系到三级训练体系可否顺利实施的大问题。为此,刘朏朏与高原又经过认真地研究,制定了一个处理作业的方法——       “程序编码积分法”。

所谓“程序编码积分法”,就是以训练程序的要求(具体内容即训练教程的每一步要求)作为考查作文的依据,以固定编码(1~10)来反映作文的不同质量、表示不同的评语信息。其中1和2表示的评语是:交了作业但不符合训练程序的要求;3和4表示的评语是:接近训练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语言毛病较多;5和6表示的评语是:基本符合训练程序的要求,语言也通顺;7和8表示的评语是:既符合训练程序的要求又语言好;9和10表示的评语是:既符合训练程序要求,语言也好,而且还有新意。这样,每一次习作的考查,只要依据这些既定的标准打分即可。教师可以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紧紧扣着训练程序的要求,系统地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一学期结束,学生作文的成绩便以学期作文训练的积分总和自然地显示出来。比如,全学期总成绩按20次作文计算,满分为200分。全学期累计总成绩达120分~149分者为及格,达150分~179分者为良好,达180分~200分者为优秀。

采用“程序编码积分法”,不仅大大减轻了老师作文批改的负担,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平素写作水平较低的同学,为了达到与成绩较好的同学的“积分”水准,便在保住质量的前提下,试图以多写取胜。于是,他们大多在教师规定的写作篇数内自愿加码,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定的写作篇数。这样不仅锻炼了写作的能力,提高了写作的水平,“积分”也往往跃入“优秀”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平时写作水平较好的同学,更不甘落后,也在质与量上向更高的层次进击。于是,便自然地出现了一个持久的竞争局势。结果,每一个同学都大大超过了教师规定的写作篇数,从而真正地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

显然,“程序编码积分法”是一个科学的序,它有利于达到训练的目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提高处理作业的效率。但程序、编码、积分是一个“三结合”的统一体,如将其割裂开来或只取其一二,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影响

作文教学改革伴着辛勤与艰难,终于结出了非常丰硕的果实。

朏朏的学生,普遍热爱作文,尤其善于观察与分析。学生的不少习作,见诸全国许多报刊上。语文考试成绩,也每每名列前茅。

同时,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的实验,也引起了全国语文界的瞩目。不少教师主动上门求教或写信求教;对此,刘朏朏与高原一一热心接待与复信。据河南沁阳教研室张凤华同志统计,1982年到1985年间,刘朏朏就给他写信多达四万余字,对他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作了非常认真的答复。

为了搞好这一实验,刘朏朏与高原又办起了一个“作文三级训练体系实验研究联合体”。全国各地的教师,凡愿参加这一实验的,均可申请参加;尔后履行一定的手续,成为这一联合体的正式成员。迄今为止,全国已有一千五百多所学校,五千多个班级主动参加这一联合实验。除台湾省外,每一省市自治区都有了进行这一改革实验的学校和班级。这样,由民间(实际上是夫妇二人)发起,从而在全国组织起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作文三级训练联合实验大军。这支大军有领导、有组织、有教员、有教材、有学生,遍及天涯海角,影响愈来愈大。

不仅如此,这一改革实验还有自己的刊物——《说写月刊》,主编便是副教授高原。这一改革实验的情况,通过一期期的《说写月刊》系统地反映出来。同时,刘朏朏与高原还组织了一年一度的发奖大会,对在这一改革实验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物质与精神的奖励。此外,刘朏朏与高原有关作文三级训练体系的讲习班已经举办八期,以后,还将继续举办。

朏朏与高原编著的18本书已经正式出版;师生共用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的《实验课本》第一册至第六册与教师用书《实验课本教学研究》第一册至第六册,也已源源不断地分送到全国各个实验班级。

在刘朏朏与高原的精神感召下,在他们的教学指导中,全国各地涌现了无数教学改革实验的尖兵。湖南桑植县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但由于县教委的重视和县教研室主任谷利民同志对这一实验的积极倡导,全县已有二分之一的学校班级进行这一实验。为此,自治州电教馆进行了录相,并拟通过卫星,向全国播放。四川省云阳县“三长”(局长、校长、教研组长)挂帅,开展了热火朝天而又扎扎实实的实验。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则通过层层立军令状的方法,将这一改革实验推广开来。大庆油田34中的宋洪杰、四川蓬安周口中学的蔡一建等老师,都是共立誓言,同搞实验,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乡10中的袁大想老师,为了搞好这一实验,竟将一家人全都调动了起来……而这一系列的教改典型和实验情况,又都通过《实验通讯》小报及时地传递给各地实验的老师。

朏朏与高原的这一改革实验,不仅在大陆的许多报刊上作过报道,就连《澳门日报》也发了新闻消息,而且澳门中国语文学会会长胡培周先生还写诗称颂,发表在《澳门日报》上:“去岁羊城初见面,今朝珠海又逢君。训练作文欣有法,高刘伉俪立奇勋。”

1986年,刘朏朏被评选为北京市十大新闻人物。

全国进行作文三级训练体系实验的学校班级愈来愈多,影响愈来愈大。刘朏朏与高原的名字,也与这一训练体系的实验一样,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中被传诵着。但他们并没有骄傲,也并未就此却步。他们不仅继续深入地进行实验,而且试图从理论上作进一步的探索;不仅在作文教学上进行探索,而且还将在阅读教学改革上进行探索。

(原载于《教坛名家》,知识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收入陶继新著作《教坛春秋 ——20位中学教师的境界与智慧》一书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