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四式与“戴着脚镣跳舞”——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的教学改革
三主四式与“戴着脚镣跳舞”——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的教学改革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6-07-19

三主四式与“戴着脚镣跳舞”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的教学改革

陶继新

钱梦龙——中国中学语文界的特级教师,近乎为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所知晓。但将他的“三主四式”与“戴着脚镣跳舞”联系在一起,却又使不少人大惑不解。

这,必须在认真地研究他的教学改革之后,才能将其联系在一起思考。

教学观念的更新——“三主”

上海市嘉定县南翔镇中学。

钱梦龙教初一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书上有一幅浮雕画,钱梦龙自己有一组挂图。这个,他的学生知道,前来听课的老师知道。他们认为,钱老师将会循着课文,讲到哪里,将挂图依次显示出来,以增强直观性与层次感。然而,钱老师却打乱了挂图的先后顺序,并将图上的序号与标题预先遮掩住,然后才不慌不忙地挂在黑板上。

“图挂乱了……”前来听课的老师窃窃私语。

钱梦龙不急不慌,有节奏地对学生们说:“你们能不能给这组挂图标上序号与标题,按照它的原样理清挂图的先后次序?”

学生情绪很高,立即认真地看书,认真地看图,就连一些细节也看到了。

下一节课,钱梦龙让学生合上课本,自排顺序,有条不紊地说出挂图的内容。结果,就连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也顺利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学生由此感到了自我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感到了自己是主人的自豪与愉悦。以致下课之后,他们还喜形于色,津津乐道。

一位前来听课的青年教师握住钱梦龙的手,激动地说:“您,办法真多!”

实际上,钱梦龙并非十分聪明的人。

他上小学时,就留过三次级,初中又留一次级。真是既笨又不用功。

但钱梦龙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初二时,他开始总结教训,探索自学的途径。他爱诗,为了读懂《唐诗三百首》,买了《辞源》。于是,他读懂了,兴趣也来了。他自读韩愈的诗文,读《古文观止》,读各种各样的书。后来,自己也写起诗歌与文章来。无法发表,便自己出钱办墙报。而且从初二到毕业,愈写愈多,越写越好。初中毕业时,成绩居然名列前茅,语文成绩独占鳌头。

原因何在,他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道理——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习成败的关键。

初中毕业,正当二十来岁,钱梦龙便留校任教了。

他学会了思考,也充满了自信。他刚刚初中毕业,却要去教初中的学生!

钱梦龙没有因袭一些老师的教法,极少从头讲到尾。他将自读文章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兴趣,并支持学生自办墙报。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课外生活丰富多彩,不仅学习兴趣浓,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好起来。教了三年,他居然被评为优秀教师,并作了《必须打破语文教学的常规》的大会发言,还给加了一级工资。

1957年,钱梦龙被打成右派,降了三级工资;但是,他的教学改革的信念并未动摇。

………

此时他对这位青年教师说:“我知道,要教好学,观念的更新很重要。按照传统的教法,挂图是帮助教师讲清楚的,就应当按顺序显示出来;但我现在却想,我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知识与探索未知的兴趣,将他们真正地视作教学的主体。因为教学观念的更新,必然带之以教学方法的革新,也必然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可以说,是‘观点出方法,观点出效果’吧。”

一、学生为主体

钱梦龙又说“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学生为主,也不是将教学的权利完全放给学生。我所说的学生为主体,仅仅确认学生为认识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施以引导、启发等,这与儿童中心主义不是一回事。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发展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是说学生是认识的过程,也是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像导游。比如我这次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学生看书,我并不是不管不问,而是经常地随时地提醒学生注意。教学中,有无教师的引导,其结果大不一样。没教师的引导,效果是不会太好的。”

二、教师为主导

既要以学生为主体,又要以教师为主导,会不会形成难以协调的矛盾呢?

不会的,钱梦龙这样肯定地回答。他解释说,主导与主体,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其一,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能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其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三,带有鲜明的训练色彩。其间,教师的讲解不可缺少,关键是为什么讲、如何讲。

一次,钱梦龙教《苏州园林》,他便将教学现场挪到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古园林里。

上课了,没有讲台,没有课桌。但师生都像平时上课一样认真。

钱梦龙说:“同学们,《苏州园林》中所写的园林,在我们这个古园林里都可以找到印证。”他让学生拿着课本,一边读,一边观察,一边有机地引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真的从课文中找出了印证,一个个高兴得又说又笑。

回校之后,钱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谈古豫园的构景艺术》的作文,结果学生写得既快又好。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所谓教师为主导,简言之,即因势利导也。在教学中,钱梦龙总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流向、学生的智力状况、学生的能力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

三、训练为主线

即整个教学过程必须贯穿着训练。不论是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还是《苏州园林》,始终有着较强的训练,这其间有观察训练、阅读训练、说话训练,也有思维训练以及写作训练。

当然,“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并非彼此割裂的三个方面,而是互相关联、有机和谐的一个整体。在教任何一篇课文时,这三者都会充分地体现出来,从而显示出他的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学方法的变革——“四式”

教学改革要打破僵死的模式,同时还要探索教学的规律。

钱梦龙在变革教学观念,也在变革教学方法,在探索体现他的教学个性、适宜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终于总结出了教学的几种基本模式——“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当然,这几种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自读式

自读是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它是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钱梦龙教学体系中的最核心的部分。

语文课中传授知识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般的知识,一是阅读方法的知识。而后者,既容易为人忽略,又是最为重要的。要想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高境界,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此,钱梦龙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种学生自读的具体步骤,反映了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规律。

自读式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认读。

钱梦龙要求学生从文字的表面去读,包括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他要学生用红色的圆珠笔作读书笔记,并有其各种各样的符号,还要有眉批、总批等。在阅读习惯上,要求八个字——圈圈点点,墨纷呈;在解决生字生词方面,则要求学生自查字典、词典或看书上的注释解决。

第二,辨体

这个阶段,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体裁,而且要让学生从具体的课文内容中,体会这些内容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第三,解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因此,为了把握课文内容,有必要让学生理解题目。在教《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时,学生是这样解题的:“印刷所”是中心词,“第比利斯”限制了地点,“地下”则是题眼、关键。    这比教学一开始教师解题,学生听讲,要好得多。因为这通过了学生的思索,是他们在把握了课文一定的内容之后提炼出来的。有的解题   较难,则需要学生去找材料,抑或教师提供材料。

第四,问答

要求学生自问自答,结合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自问自答。

①写的什么,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与理解。记叙文要从时间、地点、原因、事件、意义五个方面问答;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问答;说明文要从说明的对象、特征等方面问答;散文要从线索及各部分写的什么等方面问答。

②怎样写,这是对写作方法的探索。记叙文要知道如何叙事的:叙事的人称、叙事的顺序、叙事的重点,还要知道是如何写人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等。议论文则要知道如何提出论点的,用了什么样的论据与论证方式。说明文则要了解如何说明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散文不仅要把握线索,还要知道意境等。

③为什么写,这是进一步地理解作者构思的匠心。读到这一步,学生便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第五,质疑

这一步渗透于前四个步骤之中。明确要求学生读了课文之后,不受教师思想的影响而质疑,尤其是主张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也可以自问自答、生问师答等。

钱梦龙非常注重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同教师商榷,同作者商榷。在教《猫》一课时,学生便质疑说:作者郑振铎在课文的后半部分说“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似乎弄出了个水落石出;其实,作者不仅没弄出个水落石出,而且继续做着不合理的推想。

学生之间的争辩更是经常的。教学《茶花赋》时,一个学生说:“作者杨朔说‘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这句话不对,例如‘泰山日出’等,尽管美,却并非劳动创造的!”但立即有一位同学起来反驳:“你说错了!作者是说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而你却说的是自然中的美的事物。”

在质疑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能力也从而得到了培养。

第六,评析

评析在自读与问答等阶段便进行了,圈圈点点,了解文章怎样写的,为什么写等,这实质上便是在简单地评析了。不过,到了高年级,则不再停留在这样的层次上,而是让他们写评析的文章。比如,学了《潘虎》,则让学生写《从潘虎看农民起义的独立与局限》;学了《孔乙己》,则让他们写《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

自读贯穿于整个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初一开始,便要求他们写出自读笔记,而且不少学生写得相当不错,初二、初三便更好了。

每篇课文,一般给学生一节至二节课的时间。自读笔记并非每课都要求写,一般是每单元要求写一篇;其余的,是在书上勾勾点点,品品评评。

这样,语文课本就成了一本训练的手册,教师要对学生在书上所做的练习进行检查,每次重点抽查一个组。

于是,自读便成了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体系。学生的能力,便在这种训练中循序渐进地提高。钱梦龙老师说得好:能力,只能是训练的结果,而绝不是训练的前提。

二、教读式

教读即教给学生读,与自读同步进行。钱梦龙认为,教读是一门艺术,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案要简明可用。钱梦龙写的不是一个详细的教案,而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方案。他只是确定几个训练项目,设计几个大的问题。  他认为,重要的不是写教案,而是进行科学的设计。当然,不写详细的教案,并不是不好好地备课。他一般在确定了教学要点后,用简明的文字写下来,以便在教学时既可突出重点又可随机而变。因此,他的教案,文字虽少,但却都是深思熟虑之后产生的。备课时,他常常在地上走来走去,反复思考教学中的问题。见了这种情况,有的人说:钱老师的教案不是用手写出来的,而是用脚写出来的。

其次,要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钱梦龙之所以反对写详细的教案,原因便在这里。他认为,注意力应当集中到学生身上,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如果教师将所有知识,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写上,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所写的教案上,那实质上还是教师的意志,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再次,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让我们看看他教《故乡》的一个片断——

“碗碟是谁埋的?”

生:闰土埋的。

生:杨二嫂埋的。

生:迅哥的妈妈埋的。

师:不论你们说是谁埋的,都要到书中找根据。手不离书,言必有据嘛。

生:肯定是闰土埋的,因为他已变得迷信、愚昧了。

生:不是闰土埋的,因为书上明明写着他用什么东西都可以由他自己去捡;是杨二嫂埋的。

生:不知道是谁埋的。

师:这是一个历史悬案,不去考证。

其间,教师三次说话。第一次是提问,促使学生思考,但学生对课文理解并不深刻。教师的第二次说话,便将学生带进研读教材、认真思考的境地里。但这个问题学生一时难以理清,争辩下去,只能是白白地浪费时间了,老师才第三次说话,结束了这次讨论。可见,钱老师几次说话,都反映了他的教学机制。

此外,他还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一次,他在教《故乡》——

生1:为什么老写冬天?

生2:冬天有象征意义。写景为了写情,写鸟语花香与本文的气氛不协调。

师:不可以写鸟语花香?

生3:写也可以,关键是要写好,反衬有时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乐景写哀。

师:你们同学比我高明。(肯定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还有一段精彩的教学片断:

生1:为什么详写吃螃蟹?

师:谁能回答?

生2:(手举得特别高,并拿着一本书。)

师:拿的什么书?

生2:教学参考书。

师:这种参考书本来就是让大家看的,希望同学们到课外去找一些类似的书看。不过,我们现在暂时可以不看,试着凑一凑,看看是否比教参书上说得更好。

(结果,学生谈了四点,比教参书上的还多了一点。然后,钱老师让那位拿教参书的同学谈谈。)

生2:先想后看好,因为这样是用自己的脑子想出来的,并真正知道了为什么对与为什么不对。

教师如果在学生一拿出教参书就斥责一番,势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如此教学,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到了真正的知识,而且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教读中,要真正收到良好效果,钱梦龙还有四条具体的措施。

第一,把握重点,整体设计。

教《孔乙己》时,钱老师先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孔乙己》的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写《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的评析文章。他提请学生注意,关键词在于“笑”与“悲剧”,请他们围绕着这些去写。结果,给了学生三个课时尚且不够,于是,又让他们课外写。作文交上来后,钱老师浏览一遍,感到学生对“笑”写得较好,对“悲”写得不够,挖掘不深。于是,他便确定了教学重点——悲剧,从字里行间启发学生思考这一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在于封建科举制度与文化制度对他的戕害。此后,钱老师又让学生修改作文初稿,并誊写清楚。这时学生写的作文,则明显地提高了一大步。

第二,巧于设疑,引导求知。

钱梦龙的提问从来不多而杂,他总是抓住涉及课文中心的问题设疑,尤其善于用曲问的方式提问,曲折而富有波澜,给学生以充分思考的空间。这种问,问在此而意在彼,颇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我们不妨看一个曲问的教学片断——

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钱老师神态自若地走上讲台。这一节讲的是传统的文言文教材《愚公移山》。一开始,钱梦龙只用几句话就把四十多个学生带到太行、王屋两山脚下的老愚公家里。课堂气氛顷刻活跃了起来。

“有个孩子也要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肯让他去吗?”

这一问,把学生问住了。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不知从何回答。望望老师,他那不算太大的眼里光华灼灼、神采飞舞。这些“小脑袋”不知怎样,慢慢地获得了启示,一只只小手陆续举了起来。看着这情景,钱梦龙脸上的皱纹,随着微笑渐次舒展开来。但他并没有抽问,而是让一位欲举手而又未举起来的坐在前排的小同学回答。

“这孩子没有爸爸。”小同学迟疑地说。

“你怎么知道?”

“他妈妈是‘孀妻’,‘孀妻’就是寡妇。”

钱梦龙连连点头,听课的老师也连连点头。

学生智慧的火花被他点燃了。

哦,这就叫“曲问”。同行们茅塞顿开。

走廊里洒下了一串铃声。咳!下课铃打得这样早。

那些坐在阶梯教室后面的领导同志和各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缓缓起立,一双双眼睛向他传递出赞许的目光。

又一次,他教《冯婉贞》一课,在让学生理解“骑”与“旋”的词义时,并不直接提问,而是曲折地问道:“从侦察到回来时间长不长?”学生说:“不长。”钱老师问道:“为什么?”于是,学生从课文里找到了答案:“课文上说‘旋见一白酋印度卒约百人’,不就是时间不长,快吗?”“为什么快?”钱老师又问一句。“‘谍报敌骑至’嘛!”这种曲问法,已经从单纯释词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将理解词义与理解文意、思考问题联系了起来。

第三,组织讨论,多向交流。

钱梦龙教学,绝不只是单纯的师问生答式,而是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生问师答交错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反难、争辩,从而形成了一个网络式的思维多向交流的局面。在他教学的时候,学生情趣盎然,思维异常活跃。

第四,教给方法,授以规矩。

钱老师不仅教给学生辨识各种文体的方法,教给学生读书的规矩,而且教给学生写批语的方法,甚至用什么颜色的笔,都有一定的要求。久而久之,他的学生都学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练习式

练习即让学生通过作业进行综合训练。学生的作业,主要在课内完成;如果量大,再适当延伸到课外。一般地说,钱老师给学生布置大约半个小时的家庭作业。

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补缺改错。

老师发现学生自读时有遗漏或错误,让他们自己补缺改错。前面谈到的《孔乙己》教学中对“悲剧”的再认识、再写作,便是这一类型。

第二,迁移应用。

钱梦龙旨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教一篇课文,目的是教给学生会读这一类的课文。比如他教《食物从何处来》后,又让学生自读两篇类型相似的说明文,并写一篇运用举例法的说明文。这样,知识不仅迁移,能力也在迁移;不仅会读了同一类课文,而且会写了这一类的作文。

第三,强化记忆。

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钱老师也让学生背诵默写诗文,有的还要背抄某些词语的解释。但是,找出内在的联系,这样,既把握了内在联系,又促进了记忆。同时,他每天让学生做列夫托尔斯泰的记忆保健操,以促进他们的记忆力。

练习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于强化学生自读与教读的效果,使他们进行综合的思维训练,使所学知识与增强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复读式

复读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

钱梦龙教初二课文《茶花赋》时,他不就这一课教这一课,而是让学生把它与在初一学过的《香山红叶》、《荔枝蜜》一块儿读,并让他们分析、比较,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浓,思维非常积极。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杨朔的散文,语言像诗一样美;构思也十分巧妙,往往采用托物喻意,“卒章显其志”的方法。但也有的同学说:单看某一篇,的确构思巧妙,但将三篇放在一起看,又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成了一种模式化。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但竟然与当代文学评论家的基本观点大体相同,真是有见地、会思考的中学生。

教初三课文时,他将教过的鲁迅的所有文章,以及别人写鲁迅的一些文章组成一个大的单元,并起名曰“认识鲁迅”。让学生纵横观察,反复阅读,认真思索。于是,学生便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了鲁迅的伟大,以及他的思想的演变、卓越的贡献。

这种复读法,摒弃了机械简单的复习单篇课文的方法,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从同中、异中、思考中、比较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对于钱梦龙的“三主四式”,笔者已经做了一个基本的介绍。但“三主四式”与“戴着脚镣跳舞”有何必然联系?听听钱梦龙下面的一段话,便可以茅塞顿开了——

“既要参加现行的考试,又要进行教学改革,这恰如戴着脚镣跳舞。我们就像《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一样,学点戴着脚镣跳舞的艺术。”

原来如此!

细细品味,教师还的的确确需要这种本事,而且要真正地教给学生这个本事。他们学会了,就不仅具有了知识,具备了能力,还可以应付各种名目的考试,而且每每可以考出好的成绩。就连钱梦龙教的“快班”(由37名“差生”组成的一个班,他不叫它差班,而叫它“快班”),毕业时成绩也都比较优秀。这也许就是“戴着脚镣跳舞”的技艺吧。

采访钱梦龙老师,总感到有一种幽默机智在他那里环绕,令你感到趣意横生的时候,又感受到一个改革者、思索者的思想轨迹在行进。他没有因循既有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而是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工程的教学新框架,规划了一条适合自己教学个性,又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具有启示作用的新路子。这种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未知、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泼融洽的教学氛围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品质。这无疑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可以说,钱老师在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人才方面,已经捷足先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在,钱梦龙已经成了上海市嘉定县实验中学的校长,但他却仍在教学第一线教课、听课;他早已成了著名的特级教师,但仍在不骄不躁地学习与探索;他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他已58岁,一身疾病。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钱梦龙也有一句名言:“我倘能生存,我仍要探索。”

改革者,就是这样不息地奋斗,为学生,为社会。

(原载于《教坛名家》,知识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收入陶继新著作《教坛春秋 ——20位中学教师的境界与智慧》一书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