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陶继新老师的读书
反思陶继新老师的读书
作者:李朝环         更新时间:2013-12-30

反思陶继新老师的读书

李朝环

陶继新:山东省教育社的总编,他晓通中国古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功底,他相信读书是生存的需要,读书可以拉长人的生命,读书可以疏离浮躁,读书可使教育赋有神韵,读书是人生活的寄托,读书可使人愉悦,总之,读书是使人心神宁静的港湾,他平和诚恳的语调,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例子,说服了在场所有人,特别是平时不爱看书的我,为什么我的许多教学实践形不成理论,为什么我要表达对某一件事的看法总感觉不到位,不能恰倒好处,就是因为我内心太干涸了,缺少知识的浇灌,书恰恰就是这甘泉,能使心灵的荒漠变成绿洲,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告诉我们要多读书,犹太人读书人均每年64本书,而在我们中国教育工作者尚且做不到这一点,更何况让我们学生有如此的境界呢?

老师说,他作总编的日子里,采访了无数个教育界的名人,他们都是好读书,名读书的,他说读书可使人产生一种境界,它使男士变得优雅,女士变得娴静,使人变得心态平和,波澜不惊,坦然的面对人生,甚至是人类最畏惧的死亡。如此神奇的力量不可估计,不可想象,有人说教育者那么需要读书呢?回答是肯定的,他列举的成就的教育者,教育家无一不是通过读书而滋润了新的教育理念,把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观点,,使得教学有了神韵,教育有了新的风景。

风景一:七年班主任的艺术  王立华

王立华老师今年27岁,是山东省临沂的一名中学教师,从那浓浓的书卷气中可以看出他是爱读书的,他告诉我们七年中他买了1万八千元的书,读书充实了他的头脑,丰富了他的人生,使得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彰显辉煌,他扬扬洒洒的介绍了他七年班主任工作的历程,感触颇深的是他的“激情七班”这是他位自己班级取的名字,而且设计了“班徽”制成了班旗,图案溶入了老师的“王”字和“广“字,所有的活动,就连师生合影也要带上班旗。这一艺术性的班文化,成了班集体的向心力。它时刻告诉学生要有热情,因为你在“激情七班”,学生亲切的叫他老王头,最受感动的是老师用给每位学生立课题的方式激励学生学习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用自己的爱让一个生命即将结束的孩子鼓起了生存的勇气,孩子用一颗从容的心坦然的面对了死神的挑战,那一刻在场的人大多数是热泪盈眶,我也不例外。我想:老师和那孩子携手河边谈心时那伤感与哀愁的背后正孕育着一种幸福,那幸福源于他让孩子有限之年感受到了什么是坚强、自信、成功、温暖,最另人意外的是老师和学生鉴定合同,相互监督,老师也不抽烟。如果老师带烟或抽烟,学生有权让王老师在操场上捡十个烟头,然后在教室门前罚站,不许上课,直到有人把他的烟头接过去为止,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恶习消除了,老师还介绍了诸多巧妙的工作方法和实例,都是我们见所未见的,即使教学中略带一、二,也远远不如老师到位。他每天将工作心得写成笔记,七年下来有几百万字了。

如今大多数教师都在抱怨:“学生不好管,管不好”听了老师的报告,我的看法是: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而老师如果一成不变,如何能应万变。我们只不过是缺乏对学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对教育的思考罢了。

风景二“打造诗意课堂”  苏静

难以想象苏静年仅26岁,教学经历才三年,就被教育界的全威人士朱永新博士誉为“中国教育第一人”而听了她的报告我深感到苏静配得上这个称号,她开辟了中国古诗教育的先河。她酷爱中国古典文学,从她文采飞扬的演说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她的五年级学生能在自由命题后二分钟内赋诗一首。能给每篇语文课文赋诗一首,那风采不亚于曹植的七步诗,也敢于古代文学大家相媲美,这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的,苏静想:中国博大精深的古文化就不能在当代学生中开花吗?于是她大胆让学生接受古文化,畅谈古诗词,创作新诗文。“兰若轩”和“青云案”两大诗社就是她在班内的杰作,每周进行背诗词擂台大赛,使得学生激越昂扬、斗志大增,名显神通。两年的读诗涌词活动成了学生创作的基石,后来她开始指导学生写诗,就这样2分钟作诗的奇迹在苏静的手下诞生了,学生的诗上网后,许多人都在问,这是五年级学生写的吗?这是真的吗?听完报告之后我确信那是真的。敬佩之情悠然而生,眼前这个秀丽、纯朴的小女孩,创造了中国教育的奇迹。

现在才明白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天赋,不是天才,而是缺少挖掘天赋,培养天才的那个人。

讲座让我真真正正让我感受到了生命要有源头,生命要有活力与热情,我们的工作要有创新与反思,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定位在多读书,多反思,多创新上,那么我们的人生也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是这样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原来我们的教育工作可以如此精彩,我们的人生也可以如此丰富与美好。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