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市实验小学听陶老师报告有感(二)
文登市实验小学听陶老师报告有感(二)
作者:文登市实验小学老师         更新时间:2014-01-02

谈书“色”变

   张健

谈书“色”变,是因为我感觉书并不像老人说的那么重要,所以我远离书。

小时侯,在大街凹凸不平的石板墙上,经常会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字,不知道是谁写上去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写上去的,但是从它们的样子上看,它们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它们依然像具人一样挺拔在人们的眼前。当时不明白什么意思,因为那时我还不识字。后来,我上学了,老师的口中我认识了那几个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那时的我经常回家问妈妈:“为什么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妈妈说:“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幼稚的我总是对妈妈施以还击:“不对,我所学的知识都是老师教的吗?哪是从书上得的啊!”弄的妈妈很不高兴!现在想想:自己不愿意读书的习惯如果可以追朔的话,应该是从那时候产生的!

我应该算是生在书香家庭,曾祖父是教书先生,奶奶呢是一名教师,爸爸呀,也是教师,他们都是书痴,可以说家里的书那是相当的丰富啊。按常理来说,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应该是继承他们的遗传基因,爱看书。可是到了我这一代,基因却突然发生了改变,一谈到书,我的头就疼。爸爸对我的表现也很苦恼,没办法,我就经常在爸爸面前说:“虽然我是你亲生的,但是样板却在妈妈的肚子里发生的戏剧性的变化。”爸爸牙口无言。

就这样不愿读书的坏习惯,伴随着我从小学到初中到师范到大学,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对于每天沉浸在书的海洋中的同学,我也没有感觉到少了什么?

谈书“色”变,是因为经历一些事情以后,我发生了改变,感觉书还是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我想书!

其实在大三准备考专升本以前,不愿读书还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但是就是在考学的那短短的几个月里,我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感觉自己喜欢看书了,我是搞专业的,所以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感觉书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提高专业的唯一办法就是只有苦炼!只要你下苦工夫,就一定能取得成绩,俗话说的好:“只要工夫深,铁能磨成针!”但是我却忽略了一个外在的关键“书“。那时,我才对书有了真正的认识。我在书中可以找到很多技法上的问题、可以找到很多优秀的作品,可以看到中外美术发展的现状,可以知道美术的发展形式……,真是应了那句话,不试试怎能知道甜,从那以后我开始依赖书。

谈书“色”变,是从依赖书到爱上书。

参加工作了,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教师。从参加工作之日起,我发现了,其实知识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而真正的知识是从书上得来的,所有的知识来源于书。从此我就徘徊于学校与书店之间,书架上的书也多了起来,由依赖变成了喜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

谈书“色”变,感慨颇多!

上个周听了山东省教育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教育报高级记者陶继新教授的报告,让我的感慨颇多,没有想到我们中国人还有那么多的人沉浸在不看书的海洋中。由一个从小讨厌书到现在爱上书,这期间我的感慨最深。就觉得自己好象是白活了二十多年,我曾经一直以为自己年龄很大了,已经过了读书的年龄,但是学习是不分年龄的,晋朝时有个大臣叫周处,当时在他的家乡有三害,他就是一害,横行街头,老百姓把他与山上的老虎,河里的蛟龙一起称为三害,但是后来他知错悔改,从三十多岁开始奋发图强,读书,最后也成为晋朝时有名的大臣。所以,我从大三开始一直坚持读书,看书。在此我也想劝劝那些整天碌碌无为的人们,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看一会书,虽然对你的的现在可能没有多大用处,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还能石穿啊!时间长了,对你肯定会有帮助的!

谈书“色”变,反思!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假。我们有很多时候感觉外国人坏,讨厌,也有很多人感觉学习外国人就是崇洋媚外,但是外国人的很多东西的确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比方说:“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告诉孩子: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书上。在灾难来临时,他们拿走的是书,是智慧!”当说到这时,我们作为青年一代人,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做了什么?

书,好东西……

高山仰止  心向往之

说实话,对于这样的报告,若不是学校统一组织,哪里会有倾听的意愿?更何况作为一个过敏性哮喘病患者,今天是约定好的到烟台接受专家诊疗的日子,错过了今天,可能就意味着前期治疗的前功尽弃。怎叫我心里不生反感?更由于外伤的折磨,不敢久坐,于是找了最后一排坐下,准备随时起身到外面溜达溜达。

未曾料想,四个小时的报告竟在轻松、愉快、感慨中浑然不觉地过去了。老师的报告,在我面前开启了一扇窗户,展示了一种别样的人生,让我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震撼。老师睿智的哲言、渊博的学识,让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五体投地”,什么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第一次近距离地领略了大家的养学深厚,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的井底之蛙。我被老师见解的精妙,思想的深邃,脱俗的谈吐所深深吸引和陶醉。我不仅用耳,更是用心,聆听着老师这场精彩的报告,生怕漏掉其中的一个字,更别说起身溜达了。

陶继新老师报告的题目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一)教师读书,生命成长的必需

授业解惑---文不在兹乎。完善人格----君子求诸已;生也有涯-----逝者如斯夫。他说,教育有很多的东西是道德的层面,生命要放光彩。有的人活着的意义只是生命的长度而已,没有思想,没有奉献,没有作为,只是一个吃饭的工具,所以我们要有生命的亮度,那就是有道德和智慧。
                 (二)教师读书走向:取法乎上

鱼龙混杂---有舍有得。要舍弃一些低层次的文化,接触经典的、高层次的文化。一以当十----拉长生命,通过读高层次的书来使精神生命、文化生命拉长。与狼共舞----远虑无忧。要意识到我们面临着强有力的挑战,要树立远虑思想,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真正的狼来之时,便是被淘汰之日,要读高层次的书。
             (三)诵读有方:经典中的经典

中国的经典名著要以诵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外国的经典要以阅读为主,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境界。中国古代的经典应当背诵,尤其是原始儒学。他说,对于《红楼梦》,他百读不厌,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他百读不厌,英国皇帝曾对人说,我愿抛弃50个印度,不愿抛弃一个莎士比亚!,列宁高度评价《战争与和平》。
                (四)疏离浮躁,单淡泊名利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当今社会浮躁盛行,要静下心来搞学习和研究,要读书。他列举了目前在中国教育界几个出名的人物,如李秀伟,孔繁金,朱永新,杜维明,他们都是儒家思想大家,常常读经读到百事而不顾的程度,而其思想却高出常人不知几何。杜维明是哈佛大学教授,但他的儒学思想造诣令人敬佩,堪称大家,这些都是他学习得来的,主要的是读书;朱永新既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是苏州市副市长,他的成功之路的80%都是静下心来读书学习,疏离浮躁,可想而知他的时间是多么的紧张,他的工作是多么的繁忙,但他坚持天天读书,天天写随笔,而我们呢?不是常常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吗?老师说,读书时间是挤出来的!你总不会比市长还忙吧?
                 (五)读书与教学相得益彰

他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他举了几个出名的通过读书而成为教学专家的教师,其中有曲师大教授刘振东,潍城区小学教师韩兴娥,还有于漪,苏静。他们的课堂各有风格,有的是用两周时间把一学期的课程都讲完,而拿出时间来搞课外阅读,考试每次都能保证第一;有的是在上全国优质课时,不按照专家的指导方案,而用自己备的课。其效果呢?学生当堂用三分钟就能做诗,而考试成绩遥遥领先,归其原因就是他们读的书太多了,是厚积而簿发。不能抱怨没有读书的时间,实际上是没有寻找时间,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是底线!多么发人深省呀!
             (六)读写结合,生命成长之双翼

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临沂八中的王立华,上海八中的沈红旗,济南十九中的张晓梅,李兰铎这几位是典型的读写成名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便读便写,读写有机结合。如沈红旗,通过读书写作,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要用一生的储备去准备一节课,这个储备最重要的就是读书与勤写老师说,不写是最可怕的事情,与人谈话就是短文,与人争论就是议论文,不能放下写,一放下就不会写了。作为一个记者,采访每一个人,都是对自己思想和文化的提升,他出差当晚就写,采访回去的火车上就写,从不放弃,越写越快乐。教师不写作是不行的!

(七)思考与读书同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收拢别人的东西,写是收拢自己的东西,要经常思考,打造脚印文化,脚走路不能歪,一生也不能把脚印走歪,要有哲学魄力。上帝造人,要求人每时每刻都要十全十美。(十个手指,十个脚指)。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师刘建宇经过思考以后,能打乱所有教材,重新构建,他教数学而深入研究哲学,研究教育理论,他创造了数学课堂具体化。清华附中的韩军,经过思考,提出了文学返魂,重文写白(重视文言文的阅读,用白话文写作)。还有杨屹,牛志刚……无不是读书与思考的结合。

(八)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

他分析,自孔子出生到1949年的中国没有多少学生,却出了不少大家,每个朝代都有响当当的人物,而从1949年到现在的学生数要超过中国以前几千年的学生数,却出了很少的大家,造成了古今成才的大反差,古人取法乎上,古代的学生一上来便接触《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所以起点很高;今人取法乎中下,学生一开始只是接触中级的作品,学的是下级的东西。鲁迅曾在上海说过,多读多写老师说,学生不能以读学生的作品为主,因为是一个档次的水平,没有多大的提高,要读经典的高层次的作品。他说,在苏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图书室。而我们国人呢?有几人在读书?
              (九)奇才问世的教育启示

老师列举了许多少年奇才读书成长的例证:“千手观音”黄思路,书画天才曦曦,少年哲学家老咪……的成才经历,无不是多读书读经典的受益者。教师更要让读书伴随自己的一生。
                (十)终生幸福的文化之旅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行百里者半九十。让读书成为习惯,乐读者幸福一生。把读书当做生活的寄托,精神的愉悦。

老师的报告,感触最深的首先是他的人。老师的人,在我心里就象一座高山,雄伟,大气,厚重。渺小如我者,在山下反思良久。老师的大气来源于他对四书五经的熟读精思,他的激情缘于他对经典文化的至深之情,他的学养丰厚得益于饱读诗书,他的满腹经纶得益于他“取法乎上”博览群书。胸中有沟壑,才能谈吐自如,妙语连珠。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

感受最深的还有老师给我们展示的精彩的世界。老师以记者的敏锐洞察力,以开阔的视野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个全国优秀教师和少年天才的世界,那是中国厚重的古典文化滋养出来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从陶老师口中闪亮登场,面对那些大智大勇者,我不能不羞愧于自己的浅薄与庸俗……
    尤其当老师讲到锐意改革的韩兴娥、苏静的事迹时,我的触动最深。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有所变化,但说实在的,还是没有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老路子,也没有试图去找一条好路子。归根结底是自己文化底蕴的浅薄,文化储备的不足!

曾几何时,我也沉迷于古诗词的奇丽哀怨,也喜欢字字玑珠地吟哦,也翻开线装本的《论语》,也故做姿态地圈圈点点……如今,都已束之高阁。是什么捆住了我翻书的手指?是什么挡住了我追寻的脚步?是什么诱惑了我求索的眼睛?是那些琐碎的日子吗?是那些老去的岁月吗?还是自己那颗碌碌无为的心?

老师的人,老师的世界,如一盏灯,照亮我读书的欲望。我要与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感受经典。让读书伴随生命成长。

学问改变气质

一份从容淡定,一身谦恭儒雅,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静坐于台上,无需开口,自有一份恬淡让人仰目!一场动情演绎,一腔激情喷洒,一位胸有家国的壮士!他驰骋于文字之间,慷慨激昂,那一股浩气催人动容!整整三个小时,一句句采撷自古诗词的精妙之语,一个个详实鲜明的教育实例,一位位生动质感的教育圣手扑面而来,我来不及消化、来不及回味,只能忙乱的用笔记下片言只字,希翼抓住那闪光的精髓!

老师起身告辞,我有一种膜拜结束的幸福与充实!不经意间,高尔基的一句话闪现脑际:学问改变气质!

一、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人格的魅力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要考虑的事太多,要做的事太多,要走的路太远,可人生又何其短暂,人又何其渺小,能力又何其有限?于是就有了几多烦心事,几许孤独,面对匆匆世界、残酷现实、无奈生活,智者说人格是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砝码,可说时容易做时难,在这浩淼纷杂的人世间,又有几人能真正享受此等层次的人生!而,老师做到了!他淡泊名利,一心向学,对于自己敬佩的人,即使自己出钱,即使追着人家也要报道,“英雄不论出身”,他不管这个人是否出名、是否有职权,只要他觉得值得报道;但是,如果这个人很有权,或很出名,或很有钱,不管怎样,只要他认为不值得,都不会报道,即使出再多的钱。这是他的职业操守!

面对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现状,老师三拒高官,几欲“归隐”,此等胸怀,犹如一道春雨洗过的亮丽风景,它使我的灵魂得以净化,使我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高雅与快慰。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仿佛就是一串串的公开课、优质课连接而成,六年了,我在备战中“成长”!(之所以用上引号,是因为我忽然意识到这并非真正的“成长”,但脑中匮乏又不足以表达!)于是在胜利的快慰中得意,在失利的懊恼中低迷,便是我六年的心路历程!对照老师,我,一介莽夫,何等惭愧!“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它提示我们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是的,不以荣辱为目标,不以功过劳心神,这才是真正的成长!老师认为,善待他人是美丽的,他不陶醉于别人的赞美,也不计较别人的反对,保持心灵的一处净土,快乐就在其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种知识分子恬静的心态,儒家思想的人生哲学,学者的宽广胸怀,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塑造了一位山东汉子的儒雅风范,让我辈心折之中滋生许多慨叹。

二、教而不学则罔,思而不教则怠——善意的提醒

从淡泊名利的李秀伟、潜心研究古代文化经典的李兰铎,到恬静自然的朱永新市长,从心如止水的杜明远教授、学养深厚的于漪、锐意改革的韩兴娥,到腹有诗书的苏静老师,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读书让我们变得智慧、宁静而又祥和,让我们远离了追逐名利的浮躁社会,有一片自己的净土和乐园,让我们陶冶身心,怡养性情。老师说:“读书是生活的寄托,是精神的愉悦。”可是想想我们自己平时读了多少书?转眼毕业已六年,大部分时候是迫不得已读一些和业务有关的书报,那些名著早已被遗落在灰暗的角落,蒙灰叹息!

每每提及,我都会以工作忙、没时间等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敷衍,且心安理得!老师的一棒“硬喝”,让我汗颜!你忙,有我忙吗,我每天坚持读书!你忙,有朱永新市长忙吗?可他每天坚持两小时读书!天,与他们相比,我活的多么匮乏!

“笔随意到平生乐,语自天成任所遭”, “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先生胸藏万江,所以能吞吐自如,妙语连珠;先生胸怀万壑,所以能挫万物于笔端,任其翕张,滔滔不绝;他那富有磁性而优美的男中音萦绕在会堂的每个角落,深深地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扣击着我们的心弦!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书思考,“取法乎上”,寻找“道法自然”的境界,提升思想品味,影响更多的孩子。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纵观一位位成功者,他们每一位都不是死读书的人,在精背经典书、广博读杂书的前提下,潜心研究,苦心琢磨!

三、取法其上,打造亮度生命——经典的推荐

聆听陶继新,你会感觉先生就是一本书,一本让我们翻阅不尽读而忘忧的大书。他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读书是生命成长的必需,可以拉长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忙碌是懒惰者的托词,智者善于运用时间,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和追求。

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教师是文化人,应该拥有文化。教师在授业解惑时,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的与学生侃侃而谈,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愉快地的感悟知识,学习知识,主动探索实践。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大量的读,诵读经典名著等高质量的书,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陶老师的报告让每个听者臣服,因为矗立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一位笔耕不缀的记者,一位学养丰厚的学者,还是我们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实实在在的师者、一位宽容博爱的君子、一座坚挺沉稳的高山。正如侯校长所言:陶老师讲的话我们要听,陶老师推荐的书我们要读,陶老师的人品我们要学!陶老师是我们 “行的标准,做的楷模;事业上的榜样”。让我们在陶老师的感召下,与经典同行,与圣者对话,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必需,打造属于自己的亮度人生!

心灵净化

实小幼儿园  邹爱萍

人生的故事总有一个归宿,书里的风景却永远充满诱惑。总喜欢一个人坐在如茵的绿地上,津津有味地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西下的夕阳柔柔地照着,把我从头到脚镀得一身金黄,身后的树林里传来倦鸟归林的鸣叫……我深深地陶醉在这样的情境里,真想化成一缕清风,融入这片纯净怡然的自然了。还喜欢一个人倚在床头,摆个舒适的姿势,捧读一本书,可以是清新优美的散文随笔、可以是拍案叫绝的千古奇事、可以是勾心斗角的帝王传说,甚至可以是天马行空的《哈利.波特》,在书中流连忘返,任心领神会的自我无拘无束地飞翔在古今中外的思想才情里。

那天得到通知,说要利用周日时间去听一个叫做陶继新的人做报告,心想不知是哪个沽名钓誉的无名小卒,还得让我们浪费休息时间,劳师动众地去听他胡扯,总之是一肚子的不愿意。没想到短短的几个小时下来,自己的态度却有了一个360度的大转折,心里在为自己的无知、肤浅汗颜不已。同时也在暗自庆幸,自己真是太幸福了,能有幸享受到这样一场豪情满溢而又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盛宴。听罢报告,凝神长思:自忖自己也是一个热衷于读书的人,也常对别人夸耀自己10岁时就查着字典看完了古典四大名著,至今看完的书也是数不清了,但是真正能登上的台面的又有几本呢?真正对自己的人生有价值的又有几本呢?真的是需要“取法乎上”的呀!老师为我们指出一条读书的捷径,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去走这条路,我们肯定会事半功倍地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的。

带着听报告的收获,我把经典带进幼儿园,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感受经典的美。我们利用兴趣活动的时间让我班孩子学习经典,从《三字经》开始,以后还准备学习唐诗,学习《论语》,学习更多的经典。我们还利用餐后时间给孩子读《格林童话》等世界经典,把喜爱经典的种子播入彼心,育化成苗;把童心洗涤成一面不沾惹尘埃的明镜。

让我们走近老师,去感受他的大智慧、大手笔,去学习他的那份平静淡泊。把读书当做乐趣,不为写书著述,不为闲谈卖弄,就为这一份怡然自得的乐趣,为这淡淡的墨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能永恒的是人的精神,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失信心,不失乐趣地去读书,让生命在五彩缤纷的书中世界舞蹈,享受最平静最淳朴的美丽。

幡然醒悟

以前就曾读过不少关于陶老师的文章,每次感觉犹如清风抚面,每次看到老师的名字敬意油然而生。

今天,我们学校的老师们非常幸运,能零距离聆听老师的报告。一开始涓涓细流的报告,并未引起我的注意,无非又是一个“文骗”、“文吹”罢了——我想。后来愈听愈觉出了不平凡,愈加觉得报告之神奇,气势之宏大,乃大家风范,为师之师表。老师的报告除了他独到的见解之外,最精妙的是他送给我们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实例,一个个鲜活的教育圣手扑面而来,立刻有了聆听苏静课的冲动,有与李镇西、王立华、沈红旗等教育名家面见直谈的愿望。不仅如此,更多的是使我们认识到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有那么多我们所不知的教育童话,有那么多的教育圣手,黄思路的妈妈,老咪的的爸爸不都是我们这些为父为母者的榜样吗?唯有执着,读遍天下书,心中才能装下这千万种学问,只有大气魄的人才能有大教育,教育才能有大收获。我最深的感受是“相见恨晚”,为自己之前的枉度青春而惭愧。

其次,他的人格魅力让每个与会者都会产生一种无限的敬意: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让每个听者都有一种深深地感受:在我们面前纵论儒家文化与天下教育的不仅是一位笔耕不缀的记者,一位学养丰厚的学者,而且还是我们一位实实在在的师者、一位宽容博爱的君子、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座心灵深处很沉稳的山。

 陶老师的报告虽然听完了,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的思绪在翻腾。我要说,今天陶老师是棒喝而来:一棒直击我的脑门,让我清醒,不要做“井底之蛙”了,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与大师相比,你只不过是一粒微尘;二棒再击我们的脑门,告诉我之所以没有成为名师,关键在于读书不够多,面不够宽。上周到烟台听课,还反复:思考张齐华老师为什么那么年轻便成为名师,陶老师的话使我恍然大悟,也使我想到张老师的导师张兴华说过:“张齐华老师的阅读面特别广。”;三棒还是直击我们的脑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并非要做官,只为的有书可读,育毓俊秀,与生命一同成长。

 叹为听止,惊呼哉!浩浩然贯九霄之灵气!

 从此催生一个个教育的神话。我们将开始更高层次地学习和思考, 一生读书,读书一生 疏离浮躁,激情工作,诗意生活,采撷阳光,享受教育!陶老师,衷心地谢谢您!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