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陶继新讲座有感
听陶继新讲座有感
作者:fuhua_1331         更新时间:2014-01-02

三月十八日,听了陶老师《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讲座,感触很多。

讲座中,陶老师热诚地提倡教师们多读经典,告诉大家坚持下去,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和人生都走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境界。他举了很多普通教师的例子,都是因为广泛阅读经典,并且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进而取得教学及个人成功的例子。相比之下,自己是差得远了,虽然本性好静,坐得住,读得下,但阅读的层次实在不够经典。陶老师举例说俄罗斯人均每周读一本书还要多一些,农村的老太太都能大段地背诵普希金,所以他们有大思想家,有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而创造了辉煌的东方文明的我们人均每周不到半本书,且多为小说杂志。也据说,这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过快,工作之余人们不再愿意用脑,因而用一些“精神快餐”填充空余时间。

这让我想到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从小说杂志中了解到的)。那时百废待举,人人奋发向上,工余时间努力学习技能,为取得更好的生活积攒能量。那时,香港连空气中都被认为充满钱的味道。我们的一些正在急速发展的城市,是否类同于此?渐渐的,能够白手起家的成了富翁,小康之家成为主流,但仍有贫穷与罪恶,在文明世界的后院,如阳光与阴影并存。也渐渐地,人们失去了方向感。不管“仓禀实而知礼仪”或者“饭暖思淫欲”,都是说解决了基本的民生问题之后接下来该是精神追求了吧,只不过一高一低。如果整个社会物欲,人欲横流,那读《红楼》《老庄》的人,也许格外不幸吧,因为精神上的孤寂。但也许是幸福的,因为他已经宠辱不惊,孤寂对他而言未必不是一种享受。我们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化断层,因为战争,因为运动,把这个断层弥合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的社会可以说正在发展,但全速前进的同时扬起的尘土也使我们浮躁,看不清周围的景物,有时连心情都雾蒙蒙的。经过近百年的批判与背离,我们终于又要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寻找生命的智慧,寻找精神的家园。

带着一份祥和与虔诚,泰戈尔说:“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他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毕淑敏在她的演讲中很平静地告诉年轻学子们:“生命没有意义。”每个人的一生都通向同一个终点,路途中的色彩与内涵是要由行路人自己去赋予的,生命的意义即在于寻找。我生命的意义在于何处呢?即使没有意外,自己的生命历程也已过半。假如说生命的质量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与宽度,那自己的过半生命是太单薄了,我没有用先哲圣人们的思想去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与深度,在大海还遥遥无际的地方,我思想的河流已经干涸。生活并未给我多少磨难,我却已在安逸之中渐渐淡忘年少时的向往。检视自己的书架,名著经典并不在少数,但很多只是翻了开篇的十几页。已经冷落它们许久,但毕竟还可以重新开始,为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