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谱写心灵变奏曲
读书,谱写心灵变奏曲
作者:书香小生         更新时间:2014-01-02

如火的七月,到达中国的大都市——上海,一下车,热浪就扑面而来,现代化的气息也随之感受。林立的高楼,如梭的行人,穿流的车辆,无不让人感觉这个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上海人很自豪的说“刘翔代表的是上海的速度,姚明代表的是上海的高度!7点半到中午12点,下午两点到六点,有时候晚上也要进行交流活动,累是不在话下的。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认真的听过。感受最深的却是陶老师的讲座。

一、漠视

讲座之前,朱文君充满热情地介绍了陶公其人,说他是XX报社的资深记者,是一个儒雅之士,总之极尽赞美之情。我心里想:这样的学者一定大有人在,可是他们对教育了解多少,对教师又了解多少?听一次报告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吗?简直是太不可能了。就这样,带着怀疑陶老师开讲了。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看了这个题目,我不由得哼了一声:这个题目也太大了吧,也太夸张了吧。好吧,就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他讲到淡泊名利的李秀伟,不为外界的利益所引诱,而一心扎根于自己热爱的课堂之中,在课堂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恬淡自然的朱永新市长,两栖于为官与治学之间,借助于副市长之职,推行的是教育;心如止水的杜维明教授等。说实在的,这几个人并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因为感觉他们的境界太高了,与我之间的距离太远了,是我学也学不来的,对于他们只有仰望的分,而并无学习的热情。看来,这位学者也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就这样,我以一个冷眼旁观者的心态漠然地注视着台上的演讲人。

二、认同

本来以为我会一直冷眼到报告结束,可是我错了,接下来老师所列举的另外一些例子,却让我产生了兴趣。

1.读书与教学相得益彰

他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他举了几个出名的通过读书而成为教学专家的教师,其中有曲师大教授刘振东,潍城区小学教师韩兴娥,还有于漪。他们的课堂各有风格,有的是用两周时间把一学期的课程都讲完,而拿出时间来搞课外阅读,考试每次都能保证第一;有的是在上全国优质课时,不按照专家的指导方案,而用自己备的课。其效果呢?学生当堂用三分钟就能做诗,而考试成绩遥遥领先,归其原因就是他们读的书太多了,是厚积而簿发。“不能抱怨没有读书的时间,实际上是没有寻找时间,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是底线!”多么发人深省呀!

2.读写结合,生命成长之双翼

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临沂八中的王立华,上海八中的沈红旗,济南十九中的张晓梅,李兰铎这几位是典型的读写成名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便读便写,读写有机结合。如沈红旗,通过读书写作,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要用一生的储备去准备一节课,这个储备最重要的就是读书与勤写”。老师说,不写是最可怕的事情,与人谈话就是短文,与人争论就是议论文,不能放下写,一放下就不会写了。作为一个记者,采访每一个人,都是对自己思想和文化的提升,他出差当晚就写,采访回去的火车上就写,从不放弃,越写越快乐。教师不写作是不行的!

3.思考与读书同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收拢别人的东西,写是收拢自己的东西,要经常思考,打造脚印文化,脚走路不能歪,一生也不能把脚印走歪,要有哲学魄力。上帝造人,要求人每时每刻都要十全十美。(十个手指,十个脚指)。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师刘建宇经过思考以后,能打乱所有教材,重新构建,他教数学而深入研究哲学,研究教育理论,他创造了数学课堂具体化。清华附中的韩军,经过思考,提出了文学返魂,重文写白(重视文言文的阅读,用白话文写作)。还有杨屹,牛志刚……无不是读书与思考的结合。

4.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

他分析,自孔子出生到1949年的中国没有多少学生,却出了不少大家,每个朝代都有响当当的人物,而从1949年到现在的学生数要超过中国以前几千年的学生数,却出了很少的大家,造成了古今成才的大反差,古人取法乎上,古代的学生一上来便接触《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所以起点很高;今人取法乎中下,学生一开始只是接触中级的作品,学的是下级的东西。鲁迅曾在上海说过,“多读多写”。老师说,学生不能以读学生的作品为主,因为是一个档次的水平,没有多大的提高,要读经典的高层次的作品。他说,在苏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图书室。而我们国人呢?有几人在读书?听到这儿,我深表认同。确实是这样的,就象吕洪芹老师,她是一个善于积累的教师,每年订阅的教育类书籍达十几本,她的课堂是睿智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这都充分显示出她的厚积薄发,正如教研员的评价:她是用四十年的时间来备课。的确,只拥有一个好教案并不一定能上出一节好课,只有具备充分的教育理论与文化底蕴,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三、钦佩

接下来,先生又讲了锐意课改的韩兴娥与腹有诗书的苏静,这两位教师都有着改革的勇气与激情,她们敢于向现有的教育现象说“不”,而大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是苏静,听了她的事迹之后,我深感钦佩,一个小女孩,在面对优质课比赛时,临时推翻了老教师为她设计的教案,而按照自己的设想上课,上出自己的特色,这是多么地自信呀,而这一切,来自于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与掌握。此外还有与国学共同成长的李兰铎更让我钦佩,因为苏静的文学积淀期在她的学生生涯,而李兰铎的积淀期则是教师八小时工作之外的业余生活。从2001年至2004年,仅仅三年的时间,李兰铎由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化一知半解的三流国学教师,变成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化无比精通的国学高手,不能不钦佩她的好学与韧性。她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可能只有两个字:“读书。”

四、激情

作为一个老师,从孩子一入学,便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是如何去培养他们,我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可是老师接下来讲的智者老咪、宠辱不惊的曦曦、黄思路等,却让我内心翻涌着激情,憧憬着未来。一部好书会让人产生如此大的变化,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终于明白不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天赋,不是天才,而是缺乏挖掘天赋,培养天才的那个人。值得庆幸的是这样一场报告,就象是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我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行。也许我不会教育出第二个老咪,但是我会努力实践,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也能领略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们的祖先喝彩,为我们幸福的明天奠基。

五、感动

听完这场报告,真是感觉畅快淋漓,同时又感到心中充满着感动。不为别的,就为传播美好的老师。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为了教育的明天,为了教师的成长,不辞辛苦,远道而来。儒雅的风范,从容的感觉,让人感觉无比亲切。

曾几何时,我也沉迷于古诗词的奇丽哀怨,也喜欢字字玑珠地吟哦,也翻开线装本的《论语》,也故做姿态地圈圈点点……如今,都已束之高阁。是什么捆住了我翻书的手指?是什么挡住了我追寻的脚步?是什么诱惑了我求索的眼睛?是那些琐碎的日子吗?是那些老去的岁月吗?还是自己那颗碌碌无为的心?

老师以记者的敏锐洞察力,以开阔的视野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个全国优秀教师和少年天才的世界,那是中国厚重的古典文化滋养出来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从陶老师口中闪亮登场,面对那些大智大勇者,我不能不羞愧于自己的浅薄与庸俗……

是呀,读书对愚昧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读书可以完善人格,净化心灵,让我们能够从容自若地对待周围的是是非非,读一本好书更是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