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浸染我们的心灵
让书香浸染我们的心灵
作者:吉林省 陈丽娜         更新时间:2014-01-02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看到这段话,眼前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个很平和却又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的形象-----陶继新教授。听完他的报告,至今留给我的感受是震撼,是感动,是一种永受益远的精神。

反思我们的工作,虽然教育思想在不断改进,可是好多老师的工作方法却总是一成不变。我们以为自己有了“一桶水”,倒给学生“一杯水”是轻而易举的事。殊不知,时代是变迁的,社会是发展的,知识是新陈代谢的。我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除了与师友、与学者、与他人在交流中智慧火花的碰撞,最重要的、最主要的还得依靠书本这个博大精深、涵盖天地的“知识库”“智慧库”。或许,饭后手中的一本小册子,会让我们于不经意间,就有了灵感的启发、思维的“顿悟”。或许,在朋友饭桌上的一张报纸,偶然间的一瞥,便有了知识与知识的整合,观点与观点的碰撞而产生新的智慧。或许,我们于书架上随手抽下的大部头随意翻到的一页中,甚至于只是几个字,便会让我们“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知识能够孕育知识,智慧能够点燃智慧。教师的头脑,一旦燃起熊熊的智慧之火,学生的头脑这些个小火把,岂有不被点燃的道理?更何况,书能带给我们快乐。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头脑)和我们的脸一样,是需要常洗常新的。书,便能静化、净化、美化我们的心灵。“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读书不能达到这样高远的境界。正因为如此,书使我们因美好的心灵外化而呈现的面貌,比实际上要年轻许多。此中之意趣和快乐,读书者自知!我们应该,终生与书为友!的确,有时候我们与谁同行,比要去哪里更重要!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教师,需要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终究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业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兴趣。”这里的“梦”,即是“理想”。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如果教师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读书,应该成为学习型教师的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口”。

请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