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陶继新《论语》报告会有感
听陶继新《论语》报告会有感
作者:hanjia         更新时间:2014-01-02

不得不承认《论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愧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很惊诧于25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竟然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治国之道,乃至个人修身养性,人际交往,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陈卫平教授在〈论语〉导读中谈到“仁道原则”和“理性原则”,“仁”就是爱人,强调人的重要性,并要推己及人,把血亲之爱上升到对所有人的爱,这就使我想到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想到最近国务院颁布的有关“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文件,想到“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有关“减负”的精神,我的理解是: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因此,学生健康、全面、协调的发展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南怀瑾先生在分析“学而”一章中的三句话时对“学问”二字作了非常精辟独到的解释: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哪怕不认识一个字,这就是“学问”。我们从〈论语〉中也可以看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循循善诱,重在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他要求学生尽心做事,宽厚待人,他所强调的“仁、义、礼、智、”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在走向富裕的同时,也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机,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不懂得一点“礼、义、廉、耻”,不学一点“温、良、恭、见、俭、让”的品格,又怎么会意识到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因此,我想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意识到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才能真正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

今天听了老师的报告,对论语的理解更发生了变化。我相信,生活阅历越丰富,对论语的理解也越深刻。我总是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来警戒自己的为人处事,而“言必行,行必果”来告诫自己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要少‘言’多‘行’。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