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击起千层浪
一石击起千层浪
作者:樱桃         更新时间:2014-01-02

阳春三月,在市审批中心礼堂里,我第一次见到了陶继新老师。他看起来只有四十多岁,长身,平头长脸,态度平和,嘴角一直流露着淡淡的笑意,穿一身简单得体的蓝色西装,里面是一件休闲T恤衫。于简单的外表中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儒雅气质。
     这之前,我并不了解他,只知道他是《中国教育报》记者,而且是资深记者。

然而他一开口,我便被他深深吸引住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状态,对于《论语》《道德经》等书中内容熟读成诵,信手拈来。对外国文学,更是随意罗列,侃侃而谈。老师的视野开阔的令人惊奇,他采访的人物上至世界级大儒杜维明教授,下到默默无闻的山村小学教师,既来往于都市关注城市的教育发展,也奔波于乡村关注乡村教师的生存状况。而且学识渊博,文章流光溢彩。
    他从“教师读书:生命成长的必需”、“读书走向:取法乎上”、“诵读内容:经典中的经典”、“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等十个方面阐述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必然关系,解决了一直存留在我们心中的诸如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等一系列问题。在我们每一位实小老师的心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从来没有一场报告老师听得如此专注,从来没有一场报告能径直走入老师的心灵深处,从来没有一场报告影响如此之深远,也从来没有一场报告能如此直接而迅速的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老师的报告在我们心里击起千层浪毫不为过。下面我从千层浪中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厚积薄发,一日千里
      我只是在大学时读了几本书的。记得当时很喜欢外国文学老师,读的外国名著相对来说多一些。对古文老师的印象也不错,可是因为懒,能背下来的文章很少,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对古体字很感兴趣,现在拿过一本古体书,我能够轻而易举的阅读。从毕业到两年前,是我读书的盲区。那时不知怎么就相信了一句话,读书多的人都是书呆子,我不愿意做个与世隔绝的书呆子,因而与书失之交臂了近十年。前年,遇到一位大学同学,谈起文学,我茫然失措,悔恨于自己近十年的宝贵光阴挥霍一空。在他的鼓励下,我重新开始了读书生涯。最先读的是张中行的书。张中行是北大三老之一,他的书风行于九十年代,最著名的《顺生论》被称为“中国现代论语”。老师在报告中点出的读书要“取法乎上”,我最早就是从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中看到的。紧接着,我又读了他的《散简集存》、《流年碎影》等数十本书。阅读让我的眼界顿时开阔起来,就像老师说的,我感觉自己在潜移默化中,语言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让我欣喜若狂。紧接着,我又开始读季羡林的散文……书读的虽然多,但我在其中却时常感到很大的困惑。那就是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对我到底有什么意义?怎样的读才能让我有更大更快的提高?老师的报告话点开了我心中的迷团。他说,阅读虽然不可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会让你的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芒,博览古今中外的人,会让别人感受到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们比那些一生庸碌的人更懂得人生,从而更豁达的生活。
    在怎么读书这个方面,老师所举的一些点型人物事例的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比如他提出自己的博学很大程度来源于背诵论语,矛盾之所以能写出《子夜》,是因为他把《红楼梦》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巴金之所以能写出《家》、《春》、《秋》这样的大作,是因为他把《古文观止》全部背诵下来了。当然,只凭呆板的死记硬背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研究、思考,然后记忆,就像老师说的,没有量的积累,绝不会有质的飞跃。他说,可能你一开始背的慢,但是慢慢的,你会越背越快,记忆力会越来越强。他是从五十三岁开始背《论语》的,每天利用早晨跑步的两个小时背诵,两年的时间里,他就能把《论语》全部背诵下来。与这位已过了知天命年龄的老人相比,我们这些刚过而立之年的小辈又有什么借口不坚持读书背书呢?
   
 二、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一直以狭窄的眼光看待我的课外阅读,总以为这是不务正业的事,与教学似乎是相悖的。作为一名教师,不去看教育理论书籍,天天捧着看的是散文是哲学,与人生有益,与教学是否有害呢?这个疑惑心存已久,听了老师的报告,我豁然开朗。原来不仅无害,而且有益,有大益处。他说,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我要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接着他列举了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刘振东教授,他在讲《变色龙》一课时,把文章中人物性格的塑造用美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剖析的深刻,是听课老师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如果没有博学多才,是决达不到如此之精彩的。他讲课基本不用备课了,因为胸有千仞,即使不备课,他也会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因此,老师最后说了一个点精之语:“经典著作由少到多的读,备课就可以由多到少的写。”这是教授,还有与我们一样的普通的小学教师,他们的成功也在于多读好书,比如锐意进取的韩素娥老师,两周内教完一本教材,其它的时间便带领学生去学习其它的名作,教学成绩遥遥领先,学生的文化素养令人惊异。她每周至少3次上书店买书,一直没有停止读书。还有把自己称为读书的动物的小学语文教师苏静,随意出题,她的学生就能在三分钟内写出一首首精彩的诗。这一切都缘于她自己的博才多学,腹有诗书。当然,光读书不思考也是不行的,那样真会成为一个书呆子,所以我们应该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在教育的领域里游刃有余、纵横驰骋。
   
 三、疏离浮躁,上善若水
      如果说老师的博学多才在我心里击起一层不小的浪花的话,那么,他的疏离浮躁、上善若水的品格则会成为影响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老师做报告前,我观察到一个小细节:服务人员给他倒茶时,他摆摆手,从自己的背包里取出一个用过的罐头瓶子,示意服务人员把水倒在这个瓶子里。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罐头瓶子,是一个在我们看来很寒酸的瓶子,但它却陪伴着老师到过名流云集的会场,到过普普通通的学校。
      很遗憾,我没有和陶老师直面接触过。但是听说,老师见了被采访的老师,总是立即从椅子上站起来,鞠个躬,然后热情的握手,让坐。他的这一谦逊态度,不正体现了他的儒雅风范和上善若水的品格吗?
        作为一名优秀记者,他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令人叹为观止。他可以自费去采访某一个值得采访的人,而且不辞辛苦,不达目的不罢休。可是当有人出钱让他采访时,他却断然拒绝,如此淡泊名利,刚正不阿的品质,问今大千世界能有几人?
      以上所选事例虽然有些琐碎,但是我却感觉正是通过我的眼睛,我的耳朵看到的、听到的才是最真实的东西。
      廖廖数言,实难写出我对老师的崇敬和热爱,更难写出我心中所激起的轩然大波。最后,我只想说,祝愿陶老师写出更多灿若星辰的文字,推出更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师。也希望我和我的同事们听了这场报告后,能把心中掀起的波浪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一路坚定地走下去,永不放弃!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