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陶继新关于《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报告有感
听陶继新关于《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报告有感
作者:吕东海         更新时间:2014-01-02

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陶继新先生的报告-----《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此我特别感谢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和专家零距离接近学习的机会。

陶继新先生主要从十个层次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书与教师成长,二是读书与做人,三是读书和育人。先生娓娓道来,旁证博引,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说到了大家的心里,与我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有一种茅塞顿开相知恨晚的感觉。我在教育战线十几年来始终没有新的发展,终日里也是忙忙碌碌,至今却仍然是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心有遗憾却又不知为什么,在这里先生给出了答案,指出了教师成长所必须的基本要素——读书,为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想自己工作十几年的读书学习情况,真是惭愧。读的书屈指可数,但也只是为了获取文凭带有功利性的读,要么是为了消遣而读那些低级的武侠之类的娱乐书。而那些好书或中外经典文化之类的书却几乎不读,即使看了一两本也都是走马观花,领会不到它的文化精髓,体会不出它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可能专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内化成文化,成长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知识的滋养,没有文化的积淀,作为教师,教学就不会那么精彩。是呀,要想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自由翱翔,不读书怎么能行呢?正如先生说的“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这桶水始终有用完的时候,所以必须不断地给予补充使之变成活水、矿泉水、有营养的水,读书就成了变死水为活水、为矿水有营养水的源泉。知识用时方恨少,学生喜欢有文化有幽默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自己也很想把课堂搞得精彩,但却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正是缺乏了知识的滋养吗?写作也是如此,由于不读书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为写总结材料等而发愁,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却又捉襟见肘,明明是自己做的工作,甚至有些做得很好,但在总结时却又表达不清,写不出东西来,结果自己抹杀了自己的成绩,可悲!听了先生的教诲,这才恍然大悟,一种柳暗花明的喜悦顿时涌上心头。

“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还怎能管好他的学生。”这是我曾听到的一个学生家长对一个教师的评价。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是每个家长特别是作为教师家长的困惑。在全课程大力推介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等。在陶先生列举出的那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身上,我们应领悟到什么,反思些什么。我非常赞同陶先生倡导的读书这一成才之道,读书----应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上学期学校布置了读四本书的硬性任务,有的老师不理解,埋怨等,当然也包括我。但当我认真读完第一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了一个真正的自我——多么浮躁的心态,一个无知的教师。而当我读完四本书的时候,读书彻底转变了我消极的心态。仔细想想,总是说忙喊累的那些人,那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重新认识自己,让我对领导的读书要求心存感激,要是在刚参加工作时就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该多好呀!作为一个教师,忙忙碌碌一辈子,把别人的孩子教育成才了,而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成才,不是一种悲哀吗?有的教师说孩子不喜欢读书,让读也不读,单纯的说教显得是多么苍白无力。我们如果能够精心坐下来,坚持读书,说教改为身教,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不读书恐怕都不行了。我们在成长的同时,自己的子女离明天的成功也会越来越近。等到将来我们退休时,我们将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教过的学生、无愧于对子女的教育了。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读书,读好书,把积淀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听了先生的报告,在深受启发而慨叹的同时,我将为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坚持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带动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写作能力及审美情趣,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教师。

(原载于全课程教育网)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