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是一杯好茶
国学经典是一杯好茶
作者:荣成市实验中学 张丽芳         更新时间:2014-01-02

                             今天,我第一次聆听陶继新教授有关《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报告。陶教授十几年如一日地不懈行走在国学之路上,且行且思,愈积淀愈深厚,愈思索愈睿智,他的风采向我们展示了国学的魅力,他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经典的力量。

陶老师说是在49岁才开始结缘的。算到今日,十几年的时间,他受益匪浅。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们这一代人何尝不是如此呢?除了上学背过几句“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外,其他一无所知。直到30多岁我才开始系统了解《论语》、《庄子》、《大学》。

走近经典,爱上国学,我也想把自己在国学经典中收获的点滴与大家分享。

阅读经典要由简入难,慢慢培养兴趣。

最初接触经典是从于丹的《论语心得》开始的,这得感谢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于丹把论语讲解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了我许多的人生启迪,她让我知道了: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我们就是要以一种朴素的、温和的态度面对生活;真正的贤者,不被物质生活所累,始终保持那份恬淡与安宁;用自己快乐的心态去温暖他人,自己就会成为快乐的源泉。

后来,我又在《庄子心得》中领略到了庄子的超脱与豁达。因了庄子的超脱,他看淡了生老病死;因了庄子的智慧,她看透了丑恶与自私;因了庄子的豁达,她看清了荣华与富贵。庄子告诉我们始终以智者的姿态,仙人的风骨行走在淡定从容中。

就这样,初尝了经典的甘果之后我把目光探寻到更深远的层面上。于是,南怀瑾的国学经典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更为精彩的画卷。阅读南怀瑾是从《论语别裁》开始的:精致的封皮,密密麻麻的铅字,让我爱不释手。等真正走进去才知道这样的书绝不像《神雕侠侣》那样引人入胜,也不像《山楂树之恋》那样唯美浪漫,我实在不能做到废寝忘食,沉迷其中。南老先生的文字是那样朴实无华,他的许多话语是耐人寻味的,许多道理是需要反复推敲的。所以,一个小片段,愚钝的我往往需要读上几遍才能有所领悟。但反复琢磨之后《论语》中生涩难懂的道理便如山间的清泉般汩汩流出。这丝毫不影响它带给我收获的欣喜,这就是越是得来不易的东西,越值得珍惜吧。所以,我总是把它带在包包里,一有闲暇便拿出来读读,画画。一本《论语别裁》我读了四个多月年,直到精致的书皮读烂了,崭新的铅字变旧了。

看完《论语别裁》我才知道流行与经典的区别就像喝饮料与品茶。喝饮料一饮而尽痛快淋漓,但各种防腐剂、添加剂只会让你痛快一时。而品茶却需轻轻泡,小口啜,慢慢呷,唯有这样才能尝到茶的温、香、厚,亦或清、柔、润。一番茶功夫之后,它给人思想以醍醐的灌顶,灵魂以虔诚的洗礼,心灵以甘甜的滋养。

当然,这种滋养与提醒更多的是表现在现实生活与工作学习中。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尚且谦虚的说这三件事自己一件都没有做到,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反身而诚,责备人家要宽厚存心,要求自己要严格检点。“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想做一个好教师更得多听,多看,多积累经验,并且做到说话谨慎,没有过分的行动,这样处事就会少后悔。“辞,达而已矣。”带来全新的写作启示是:真正好的文章,是表达意思,而不是雕琢,文辞不过是学问的枝末。

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像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虽然我们不能像贤人那样完全征服自己,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反省之人;虽然我们不能像圣贤那样挑尽天下人的烦恼,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多替别人考虑,胸怀宽广,豁达通透之人。

经典没有外在的灌输,只有心灵的唤醒;经典没有喧哗的标榜,只有静心的参悟;经典不是高调的言论,只是言行的风标。于丹说论语是温暖而朴素的,作为教师我们是否有义务让这朴素的经典温暖着我们的校园,温暖着我们的学生,温暖着我们身边的人?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真理穿过千古尘埃,依旧生命青葱。所以我说,国学经典就是一杯经得起细品,耐得住琢磨的好茶,它“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让这杯好茶的沁香一直芬芳下去,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肩上应有的担当。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