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射进我心灵的阳光
一束射进我心灵的阳光
作者:黎志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一、走近陶继新

     回过头来读自己写读书笔记时的标题,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极狂妄的错误:我如何能“走进”陶继新!

细细清点自己读过的每一篇文章,看着各色笔写下的旁批,读着每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札记,我深深地感慨:对老师的了解的确是由无知到有知,但是仍知之不多,读得越多,发现离作者越远。三四十篇人物通讯,十来篇游记散文,我无法估算自己读了多少字,但不管怎么说,要走进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并与之平等对话,几十万字仍是不够的。我想起东坡年少轻狂时曾写下的对联“识尽天下字,读遍人间书”,在一智者的启悟下,他将之改为“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没人启悟我,今天我回过头去翻阅自己的文字,回味自己最初写下的标题,读出轻狂的味道,也许当初是想把“走进”当成一个目标,但如今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个“手误”,将之改为“近”字。

阅读几十万字,写下四万多字的读书笔记让我“走近陶继新”。

二、一束射进我心灵的阳光

这一个“文件包”虽说不上跟着我“走南闯北”,但也随我走过很多地方。每次出差,我都习惯随手将它放进行李袋里,就象收拾急需的日常用品一样自然地将之收到旅行包里。每一次到达目的地,把衣物从旅行包里取出来,看到静静躺在衣物中的一包“作品”,就没有了人生地不熟的孤寂,内心涌动着一股温暖的情绪,这种“习惯”给我的旅途生活充满阳光,于是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的心空总是阳光明媚。我常常充满感激地说:“用老师的文字来取暖。”

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读陶继新的文章,而且还写了这么多读后感?”我回短信的时候用了一个比喻:“它就象一束阳光,让我的心空一下子明媚起来。”我知道深居僻壤的我孤陋寡闻,正如当初我不知道陶继新是谁一样,我不知道的优秀记者作秀作家也很多很多,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很多很多,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能从文字中体验到温暖体验到感动,我就觉得这些文字于我而言就是最佳的。

读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他谈读书时说:“愉快是最基本的标准”,我很认可这句话。又想起,有一次看一个有关读书的谈话节目的时候,有一位不知姓名的嘉宾回答主持人的“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什么”的问题时,他说:“一拿起某本书,就能很快地进入文字,并且激发你的联想和想象,让你迸发灵感,快速地产生创作的欲望,这就是一本合适你的佳作。”听到这话,我很高兴,因为读老师的文字我同时拥有这两种感觉——不仅仅让我愉快,而且也能激发我的灵感,甚至让我沉迷其中。

这些文字,说是“书”其实是有些不恰当的,因为我的确没读过老师的“书”。在“教育在线”网站,一个偶然的点击让我发现这些宏文,于是我从网上搜索下载打印,独立成篇。后来,我收到老师寄来的报纸,看到登在报上的文章,才有了享受沁人心脾的墨香的幸福。于是,任由自己长时间地逗留在这些美丽的文字里,任由自己感动,任由自己写了旁批仍意犹未尽,再一篇篇地写感想。

我曾经想过这个的问题:“如果让我早点遇上这样的文字我会不会觉醒得更早一些?非得让我在有了10年的工作磨砺之后才能在这样的文章中找到幸福感?”遭遇无解后我笑自己的愚:“如果没有这份磨砺也许也就没有这么深的感悟。”是的,经历了风雨,有过迷茫和困惑,有了这些文字的启悟,才会有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

回首来时的路,才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好远好远,尽管时间不长。我不是评论家,我无法从理性的高度去评价这一篇篇人物通讯;但是,那四万多字的读书笔记记录的是每一次阅读时的怦然心动,我写下的每一行文字都是每一次阅读后的“高峰体验”。作品中的人物也由陌生而变熟悉而变成我的师长朋友,在我遇到困难身陷困惑的时候,他们会突然跳出来,对我说声鼓励的话,对我展颜而笑。这些天,我常常感动地想:我要永远珍藏这束射进我心灵的阳光,因为我每一次仰望天空的时候,都能感受到洒在我脸上的阳光,感受到温暖。

三、唤醒沉睡已久的潜能

老师的视野之开阔令人惊奇,他的人物通讯不仅有世界级大儒杜维明教授,有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孔范金教授,有集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与苏州市副市长于一身的朱永新老师;也有中国名校长卢志文,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还有青年才俊王立华、初登讲台才华出众的苏静;甚至还有躲在深山不求“闻达于诸侯”痴爱教育的张广祥、为了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乡村教师代光乾……

老师既来往于都市关注城市的教育发展,也奔波于乡村关注乡村教师的生存状况。我们无法丈量他走过的路,但将他文章里提到的地名列出来,也可估算出几万里路在他脚下延伸……

就这样,作为一个正直勤勉的记者,他为我和如我一样工作在一线的普通教师们树立了一个个榜样,让我和如我一样曾经对现实困惑过失望过无助过的普通教师找到了奋起的理由,又抬起了追梦的双脚……

200311月,参加工作八年之后,我第一次读与教育有关而与教学无直接关系的书《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双泪涟涟之后,我立志开始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后来,读到《享受教育》(朱永新),精神为之一振——原来“教育”是可以“享受”的!心海已经开始涌动,但是朱老师和李老师都是名家,我穷尽一生心力也无法达到他们的高度。心灵深处的土壤开始有了一粒种子的萌芽,只需要一束阳光一场春雨,它就会蓬勃生长。当陶老师的《苏静:一个诗意流彩的女孩》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激动万分,读完这篇宏文,我心海涛涛,泪流满面——不是伤感,不是惆怅;而是佩服,感动,为她,更为作者!曾经的迷惘曾经的徘徊都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信念:教育就是可以这么诗意!

从此,我追随着老师的脚步走进一所所名校,认识了一个又一个享受教育的如我一样平凡但却不普通的老师:那个自称是“蠢人”、“狂人”和“废人”,对老师和孩子充满爱的李升勇校长;那个立志让“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追求“诗意栖息”,创设新型校园文化的张萍校长;那个“让人人都成为幸福的成功者”,善于用慧眼去捕捉师生闪光点的刘金华校长;那个不断地给学生注入强心剂,发誓要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的沈红旗老师;那个带领学生奔向诗词的百花园,在花间吮吸营养采撷花香的苏静老师……我常常迷失在作者用文字为我营造的世界里,我常常假想文章中某个情景就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假想我和他们一起工作一起微笑一起打招呼一起享受每一次日升日落。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日子变得有滋有味了,我不再迷惘,前方的路我看得很清楚;我不再孤独,在这条路上有许多和我一样平凡的老师在走一条不普通的路;他们每一个人都用经历告诉我:“先改变自己,再改变环境。”

当我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时,我为自己惊呼:这哪里是用眼去读啊,这分明是用心在读!这哪里是读啊,分明是“煮字疗饥”!

    从何时起,我不再倦容满面地走出家门,而是精神抖擞地来到学生中间?从何时起,我不再为学生的一点小事大动肝火,而是心平气和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何时起,我不再在办公室议论学生的是与非,甚至还劝慰和我一样被琐事困扰的同事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不记得了;但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变化。当这一束强光照亮了我心灵深处的每一个角落,我看到每一处都写着“享受教育”四个大字。是的,这些文章这些人物把我的心灵彻底地擦拭了一遍,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我开始思考“教育的至高境界是创造幸福”这句话,我努力“向学生展示教育的无限魅力”,我渴望通过自己传达出“在教育面前,人人都是幸福的成功者”这个理念。作为语文老师,我希望自己也能如张晓梅老师一样享受语文;作为班主任,我希望自己也能如王立华老师一样让学生沐浴在人性光照的温情里。

我从常态生存中醒过来,睁开惺松的眼睛,惊奇地打量着曾经那么平淡如今却如此精彩的教育世界!冬眠很久的潜能被唤醒——久旱逢甘霖,换来的是更强势头的生长!

四、激起读书的欲望

初读老师的文章我一度追悔:“工作之后我为什么不读书!”是啊,青春年少的我也曾经畅游书海,不醉不归,体验流连于书中的乐趣。但是,工作之后,除了课本和教参,我真的没读过什么书!在追悔的过程中,我试图为自己找借口——“我工作太忙了,要备课要改作业要处理班级事务”;“这儿是偏僻的西部,买不到什么好书”;“很多人不读书也一样教了一辈子书”……当我还要继续找借口时,陶教师笔下的每一个人都跳出来对我一声棒喝:“没有借口!”我无言以对,汗涔涔地。

是的,看看吧——朱永新老师,“几乎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两个小时读书,成了令教授心迷神痴的精神之旅”,事务如此繁忙,但每天仍能读书写作,我自问:“我再忙,有老师忙吗?”张洪生局长,“2003年一年,日常工作之外,平均每天接待来人15人次,有记录的会议413次”,“就任局长三年读书200多本”,我再问:“我有张局长忙吗?”于春祥校长,“每天坚持早起1个小时,读一些文学艺术或者科普方面的书,这样一天的生活非但不会枯燥,而且生气盎然,活力四溢。晚上晚睡一个小时,读一些哲学或者现代教育理论的书,这样一天的生活便会增加一个理性反刍、反思、过滤的过程”,这个“18年一以贯之的读书习惯”使他与众不同。沈红旗老师进入书的世界便常常“不知东方之既白”,他撕书背书的方法让人敬服。

我开始反思:离开了书,任何人都是一尾没有生机的鱼,我之所以匠气十足了无生气,就是因为我离开书(真正的“书”而非课本教参)太久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心中涌动着读书的欲望,在这个偏僻的小县城买不到书,就托朋友在外地买;在现实中买不到书,就把手伸向了网络书店。无论是晨曦微现之时,还是夜深人静之时,我徜洋于书的世界,也体会到了快乐,收获了幸福。

如今,我常常记诵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我常常把吴非老师的话挂在嘴边:“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

五、朴实自然的文风

报纸杂志上人物通讯的文章太多,何以有如此大的热情去关注陶老师的文章?朋友们不止一次地问过我,我也不止一次地追问自己。报刊上失实的报道层出不穷,花钱买文的现象难以计数,这让很多追索榜样的心灵失望。但是,读老师的第一篇文章开始,我就固执地认为,这必定出自一个记者的心灵之语,而非外力所逼,我喜欢字里行间那份从容不迫的气质,透露出的朴实自然的文风。

说其自然,更多的体现于文脉的流畅。我曾经在读书笔记中写到过那种感受:“读老师的文章总能感觉到他写时的酣畅淋漓,因为一进入他的文字,那种不读完不释手的感觉异常强烈,一旦读了一半被迫搁下,则有一种懊恼的情绪。好比爱喝酒之人,尚未尽兴被迫打住,对他是一种痛苦。很多时候,酒不醉人自醉,我就常常醉在这样的文字里。”后来,曾经和陶老师聊过这种感觉,他说他写文章的确是一气呵成,文不加点的。听了老师讲他写作的感受之后,我常常想起李白的诗,一气呵成,文脉一贯而下。

说其朴实,更多的体现于对人物个性的捕捉上。老师笔下的人物个性张扬,风格各异,无论是世界级的大儒,还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教师,让人过目难忘。他只抓属于人物自身个性的东西,他无意于去美化任何一个人。比如他采写胶州向阳小学校长韩珍德,他无需用太多的夸饰之词去美化人物,只用事实来使读者明白这是一个很有创新精神的校长——“一所镇办学校,不足9亩地,人均占地3.7平方米,只有一座1800平方米的教学办公楼”,就是这样一所“袖珍式学校”,在韩校长的智慧经营下变成一所全国颇有知名度的学校,让我们感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校长爱财,用之有方”,因为他深爱教育!比如张晓梅老师,也许她的教育行为引起争议,但作者无意于将她美化为一个完人,只是通过事实来说明她是一个有先进教育理念的语老师。当今的语文教育是一种狭隘的封闭教育,在四方墙内教语文,割裂了生活和语文的联系,而老师在“大语文教学观”理念的指导下,“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把传统的“分析语文”变成“体验语文”,作者只是再现朴实的教学场景,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再如采写李庆平校长的文章《为“书香人生”奠基》,在“引子”里作者说:“与诸城市实验中学李庆平校长相识已久,听过他精彩的演讲,也拜读过他激情澎湃的文字;听过大家对他的赞赏,也耳闻过人们对他的非议。毋庸讳言,他不是一个完人,但他个性张扬,有自我对文化的追索。”因为“特”,所以“优”,他无须将人物美化为完人,他用独特的慧眼发现人物独特的个性,将之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份朴素的真实就足够了!

六、文有诗书气自华

“厚重”——惊叹老师文笔中透露出来的这份文化底蕴

“大气”——佩服老师文章中透露出来的这份气质。

我喜欢反复研读老师的文章,很喜欢其表述方式,常常含英咀华,唇齿留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古代典籍信手拈来的化用,我常常摘录品咂:

比如,读《一个思想者的理论话语》,我摘录如下:

◆不是比而不动,而是在比中寻找不足,在比中激起“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内在动力,开启最大的智慧,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因他的正确选择而终生受益。

◆高素质的教育行政人员,可以抒写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绚丽风景;低素质者却只能是步入后尘或者原地徘徊,让本不应有的教育悲哀在受教育者那里流转回旋。

◆他喜欢正直的人,容不得小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孔明此言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

◆每当拿到一本好书的时候,他就会激动万分,即使“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

比如,读《“袖珍式学校”的大手笔》,我摘录如下:

◆韩校长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里行走,一遍又一遍地“寻寻觅觅”,甚至有了“梦里寻她千百度”的笑话。一天深夜,他沉沉睡去,梦见学校教学楼中两间洗手间变成了廓大宽敞的阅览室,不由得高兴得惊呼起来。醒来方知南柯一梦。

◆“美景可以宜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而这种全方位的美丽构成的和谐美,也使向阳小学教师的美育在特色独具的同时拥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

比如,读《用智慧经营教育》,我摘录如下:

◆自从1997318走马上任向阳小学校长之日起,韩珍德就有了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悲壮感。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非常”行动。……原先还为市计划委员会的批复文件兴奋不已的韩珍德,越来越感到平地起楼比“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还难攀援。

◆其实韩珍校长可以筹措资金的路子还很多,但他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旦有悖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利益,韩校长就会毫不犹豫地舍弃。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孔子之言,早已成为韩校长和他的学校经营教育的道德守则。

………………

品味这些句子,我常常想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文章也如此——文有诗书气自华!但是,要“文有诗书”,首先得“腹有诗书”。

后来,读到老师的一篇短文《读书将我带进一个宁静的港湾》,在文章中,他谈到他的诗书方法:“我所说的精读,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即必须是中外公认的精典名品,必经反复诵读,深入把握。2000年我精读的一本书是《论语》,以前虽已读过七八遍,但离精读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论语》凡20篇,共500章,我选了400章左右,熟练背诵,深得要义。在诵读中,不仅要发现他人之所发现,还要发现他人之未发现,在自己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孔子思想体系。最后,写出一篇长篇论文,形成对《论语》‘横看成岭倒成峰’的多元审视,完成对《论语》再认识的超越。

2001年拟选老子的《道德经》作为精读书目。如是每年一本,数年之后,便有许多思想家的智慧驶入你的心灵世界,使你发生脱胎换骨似的蜕变。

博览不似精读,它要不舍古今中外,书的内容也奇彩多姿。既然是博,就要跳出行业的界限,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尴尬,去读与本行业有关乃至无关的书。这样,便可以将你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上。我是一位教育编辑,必然要读不少教育方面的书,但同时,也读文学、美学、哲学、历史、经济方面的书。今年我便读了《中国思想史》《美的历程》《在北大听讲座》《大自然的诗化哲学》《丞相李斯》《北京法源寺》《霜冷长河》《毛姆读书笔记》《各自的朝圣路》《柏拉图对话录》《死去活来——与世界企业巨头的对话》等书。读后我感到思路十分开阔,再看当今教育现象时,就有了更宏远的视角,更从容的把握。读这些书,一般不予背诵,但至少要认认真真地读一遍,有的还要读三四遍,对特别好的内容要摘抄。年底之时,再将这些摘抄阅读几遍,这时候,就会有一种回味无穷、思路又开的感觉。”

读到这篇文章,我破解了陶老师能如此娴熟地化用古代诗文的密码——他是个时时刻刻与书为伴的人!我也知道了老师的文章具有如此大魅力的秘诀——“一个文化人笔下流泻出来的每一行文字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一个文化人写另一个文化人当然得心应手,从容大气。”

于是,“见贤思齐”之心让我不满足于仅仅捡拾散落在文章中的珍珠,我要自己拥有这一串串诱人的项链。于是,我也开始沉下心读古代典籍,那些经过千年的浪淘洗过的经典一旦沉入心底,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这个角度去说,老师又把我领进了另一扇门,那扇通向经典文化的大门——走进那扇门,我领略了旖旎风光无限。

随着老师的文字,我走进了一所又一所名校,我认识了一个个老师,我亲聆了他们的教诲。我无法言说那份幸福,无法掂量我手中的份量——我只知道,我的收获是巨大的!“巨”到何“大”,我自己竟也无法将之具化!只是,我迈着坚毅的脚步,胸中涌动着“踏破坎坷成大道”,“笑对豪情凌九宵”的豪迈,跟着他们一起去追梦!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