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作者:黎志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不记得这是谁的诗句了,只记得两年前我以它为题写过一篇论文,谈的就是语文教育生活化的问题。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运用语文这一生存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 缚,成为“生活语文”。很佩服张晓梅老师,她做到了这一点。一场雨雪让她无法《向沙漠进军》,临时改变预设的课堂,而一节自然生成的作文课让学生情思飞扬,冰凌花不仅仅是作文课,更是美育课,学生对美的认识,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对美稍纵即逝的悲情全在文字中,这种从心底里汩汩流出的清泉比任何一篇充满假大空语言的作文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体验语文还是分析语文?一直以来我头脑里都有这个疑问。看着一篇美文被支解得零七八碎,看着一篇文章的中心被限定在一根柱子上,看着富有文字美的语文被课件的光色图音炫人耳目,我真的迷茫而困惑:语文,到底分析重要还是感受重要?我佩服张晓梅老师,她敢于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十几年来,我们学校就没组织过春游秋游,封闭式管理让他们远离了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大自然。而我,虽也有“语文要和生活接轨”的思想,但也不敢“违上命”私自带学生走出校门。我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人,只敢把富有生活气息的东西在课堂上穿插。我身处百色,我曾为我们的教育没有抓住这一地域的人文精神进行语文教育而遗憾。我曾在一篇写过这样的文字:“百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养育着英雄的儿女,无数英烈为了百色人民的幸福,赴汤蹈火,视死如归——明代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当倭寇侵犹我国东南沿海,焚毁房屋,抢劫商船,大肆掠夺,无恶不作,严重威胁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时,瓦氏夫人请命应征,表现了极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清代,勇敢的西林人民将非法传教勾结坏人横行乡里的马赖神父等三人处以极刑,成为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它掀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现代,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了苏维埃人民政府,百色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代,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无数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兵沉睡在祖国南疆的土地上……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等于背叛”,我们不能忘记世界发展史,不能忘记祖国解放的历史,更不能忘记家乡人民的奋斗史!正如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祖宗一样!我们的家乡就是一座富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粮食,用它们来激发年轻学子的热情,是最好不过的了。……”

其实,在李镇西的《从批判走向建设》一书中,曾提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观点,或者在他之前就有,而我找不到它的源头。“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些句子我早就能耳熟能详,但是,我找不到更好的方式让语文和生活更紧地联系起来。而《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中,老师大胆而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我耳目一新,“电脑公司招聘大会”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尽情地抒发性灵,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她还把《红楼梦》当成必读书引进课堂,还请红学教授请来讲学,她已经把经典名著阅读课、语文活动课和国家规定的阅读课一样编入课表!平时,我们常常唉叹高中生都患上了“名著缺乏症”,对身边的语文牢骚满腹,但回头反思:我们为改变语文环境而努力了吗?我们对学生患上的“名著缺乏症”开出药方了吗?我们自己能真正地投入心力去阅读名著吗?这样想的时候,我是脸红的。

有很久以前,我就懂得“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道理,但是,更多时候,我停留在埋怨环境而无所作为这个层面上。究其原因,我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因为书读得还不够,还没有张晓梅老师那份智慧;二则没有勇气去改变,十年来,我校没有进行过效游活动,我也没有胆量带学生走出校门,有经验的前辈们总是告诫:“别做傻事。”领导也总是三番五次地声明:“别弄出乱子。”在这种告诫下,我们都成了“别里科夫”。同为女子,老师大胆创新,勇于“搭桥”的精神让我敬服!明白了理,就要大胆地尝试,持之以恒地实践——这也是老师给我的启示。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