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辩解,也是一种惊喜!
能辩解,也是一种惊喜!
作者:刘国营         更新时间:2014-01-01

问你一个问题,你批评过学生吗?我想大部分甚至百分百的老师都会说批评过,再问一个问题,你对学生发过火吗?我估计大部分老师也真的发过火,而且不在少数。第三个问题,你批评学生的时候,允许他辩解吗?我估计很多老师可能要有否定的答案了!想一想,如果我们事先从许多同学嘴里已经“清楚”的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如果这个时候,你能控制住不发火,我们认为自己已经够“良师”的了,我觉得我们很难再允许犯错误的学生再“振振有辞”的辩解了!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我们会觉得这个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会认为他还想狡辩,我们会认为他不诚实!所以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你不要再辩解了,这没有用!”,“闭嘴,你又开始撒谎了”。认为,如果有上述看法的话,可能每一个都错了!

   斯宾塞说过:“我认为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它在本质上除了知识传递、道德培养之外,就应该是对孩子权力的尊重。不明白这一点,任何苦心孤诣的教育都会是失败的!”在学生,或者我们把称呼得变一下,叫孩子,在孩子犯了错误后,首先,我们不能肯定他是否已经认识到已经错了,就像我们自己一样,当领导直接批评你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欣然接受吗?你想辩解吗?斯宾塞还说过,“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首先要培养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动物”!其实我们再高级也逃离不了动物的很多本性,比如我们在受到直接的批评时,会在生理和心理尤其是在心理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我们都会在抵触的过程中去接受批评和错误!只不过人们的接受过程长短不同而已!只不过人们接受的程度不同而已!大部分孩子没有成人的相对较好的控制力和接受能力,他们的抵触心理更强,他们的辩解欲望也更强!这个时候,我们认为他辩解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其实恰恰是我们忽略了孩子在这个时候也需要尊重!我们也会讲尊重,但是往往却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在关键时刻总得不到尊重的人,一旦可能,他也会同样的对待他人!我们可能还有一种看法:“到了这个时候他怎么还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这个孩子是在你们谈话开始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因为何事被批评,那么他还来不及去反省自己的行为,他的条件反射在使他的思想重点要么放在如何辩解,要么放在如何逃脱惩罚上!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让他辩解,那么他可能永远都不能体会自己真正错在哪里!因为此时他自己认为是被委屈的,“一个受委屈的人很少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事情过后,每每想到此事,他脑海里委屈、不平、愤怒替代了不安、后悔、忏悔、警醒,试想怎么让他明白自己是真的错了?我们可能还会认为他想狡辩,我们想一想,假如你的孩子长大了,你真的希望他遇到类似的情况不辩解吗?不,你一定会说:“你为什么不辩解?”不能因为是成人就可以辩解,是孩子就是狡辩!不是孩子不诚实,这个时候他想辩解恰恰是他最诚实的心理的表现!我们封住了孩子的嘴巴,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后果吗?我们应该都知道中国几千年以来,婆媳之间关系的微妙,每个儿媳妇在最初进门后,总会受到一些或更多的不平等的待遇,有的可以说是苛刻,有的可以说是虐待。我估计每个儿媳都会心里埋怨,都深受其苦。这个苦要一直延续好多年。但是当儿媳也当上婆婆后,我们发现,大部分又像自己婆婆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自己的儿媳!一代代循环,中国几千年来一贯如此!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人类的内心有很多动物似的本性让我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界!我们封住了孩子的嘴巴,首先他会逐渐不自信,因为他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想想看,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孩子的声音的确是越来越微弱,看一篇文章:在2003年高考中,潍坊市本科上线人数在山东省独占鳌头;而安丘市的本科上线人数又在潍坊市名列第一;安丘四中,则成为全市本科完成率第一,班均进线人数第一,本科升学率第一的一所学校,捧得了安丘市惟一一家“育人突出贡献奖”的奖杯。
但这所拥有196个教职工、2600名学生的安丘四中却是一个农村高中,第一学历本科毕业的教师只有屈屈三人,生源多为沂蒙山区的农村孩子,新生多是城里重点高中的落榜生。那么,这个被人们誉为创造了“青石板上创高产”奇迹的学校,成功的内在原因究竟在于何方呢?韩中玉校长一语道破天机:“自信是成功之母,自卑是失败之父。”四中神话的核心便是全面启动了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摘自《全面启动学生心理自信系统》------安丘四中高考神话诠释——中国教育报记者陶继新)创造安丘四中神话的竟然是自信,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孩子的自信心在10多年的求学生涯里已经逐渐消失了!
   
其次,孩子会模仿,会报复!看看成人社会,仇视带来仇视,暴力产生暴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定:“受到惩罚的人无权申辩”,它很快就会因为愤怒的人民面临危机,我们不让孩子辩解,无非是教给了孩子一种暴力手段,那么将来在适当的时刻,他会原封不动的把自己受到的“礼物”再还给社会!就像婆婆和儿媳的关系一样,即使他自己深受其害,但他还会把这个“传统”一直传下去!万一他将来做了老师,也会像升为婆婆的儿媳一样,把自己遭受过的“待遇”潜移默化的传输给下一代!这样想来,我们的教育是否在陷入“囚徒效应”的同时,又出现了“婆媳效应”?这样看来,我们还是让孩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