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敞开些,再敞开些!
让思维敞开些,再敞开些!
作者:陈培瑞         更新时间:2014-01-01

山东省教科所    陈培瑞

阅读陶继新同志发表在《现代教育导刊》上的长篇通讯《横看成岭侧成峰——昌乐县“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多元透视》,不由为盛开于潍坊大地的又一教改奇葩所深深吸引,并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昌乐的这项实验从1999年起,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已由12所试点学校扩展到全县的所有中小学。改革内容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施教渠道、教育主体等属于当今教改前沿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先由少数试点学校的“散点参与”扩展到所有学校的“群体参与”和决策层的“有效介入”。改革成果由最初的一些“散点成果”扩展为“连点成片”的“整体成果”,进而形成了一项“立体架构工程”。这项成果在当今教改领域的价值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这项改革是当今基础教育领域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可贵尝试之一。
   
当前,我省基础教育又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时刻。中等以下各级各类学校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硬件建设和布局结构调整,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布局结构。校园校舍、内部设施、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等项硬件建设都超过了山东教育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轨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由外延扩张为主转到内涵发展为主的轨道上内涵发展,就是着重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包括管理、师资、课程、教材、教法等内容在内的软件建设,力争使我们的教育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真正为民族复兴准备好智力和人才。昌乐县开展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这项大型改革实验,符合“转轨”的要求。从这项改量的缘起看,忧思教育现状,以改促变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对本地教育的反思诸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学习方法不活、学科分离脱节等问题,不独存在于个别地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普遍存在。这种状况,同多年来硬件建设的巨大投入和突破性进展形成巨大反差。实践证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之间不一定成正比。办学设施差不多的学校,办学思想是否端正,管理是否科学,师资有无活力,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有些致力于改革创新的学校。即使办学条件差一些,也可以办成高质量的学校,相反,有些学校办学思想不够端正,沿袭陈旧的运作方式,徒有现代化设施而无法发挥作用,甚至会给“应试教育”提供便利条件。昌乐县在从对教育弊端的反思中吸取沉痛教训,痛下决心,加强软件设,以改促变,这是“转轨”的明智之举。
   
这项改革是把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问题。创新的要旨,不外三“下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三是培养创新人才。尽快缩短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需要创新;要使我们在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创新;要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需要创新;要实现我国诺贝尔零的突破,需要创新;要使中华民族真正站立起来,需要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什么是人才?一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二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三是高素质的精英人才。培养人才的艰巨历史使命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但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确实令人担忧。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滞后,教材教法陈旧,学习者和办学者存在狭隘功利,德育被严重削弱,智育被严重扭曲,学生政治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体质下降,人格不健全等等。这种状况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在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路予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昌乐初步摸到了一些门径。他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外活动为延伸,以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为主要途径,构建了一个创新教育的立体框架。他们设计的“创意思维训练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把新信息、新知识引进教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他们的创新教育面前无“差生”,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外“渗透”活动,体现了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才能的目标追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项改革把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作为突破口,抓住了教改的关键。
  
昌乐的教改实验从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这两个环节上加以突破,抓住了教改的关键和核心。他们敢于向权威们构建的教材“殿堂”发起挑战。教材中不合理、不科学的篇目就要删除,篇目中不科学的内容就要纠正,新信息、新知识的甘泉就要注入,学科之间业已存在的“门户之见”和“人为壁垒”就要打破。像通讯中提到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祖国的骄傲》一文称“中国一共发射了30多颗卫星”,显然是陈旧过时的数字。他们经过检索有关资料,否定了教材所输出的错误信息,用自豪而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中国已成功地发射了50多颗人造卫星!”这是多么可贵的求真务实精神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更可贵的是,他们在优化教学过程方面做了大胆和大量的改革尝试。从一些试点学校的教学过程看,教师死板生硬的知识灌输不见了,而代之以生动活泼的启发式教学;教师扮演“独角戏角色”不见了,而代之以由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及以我为中心的情形不见了,代之以教学相长和以学生为主体。这些都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许多这方面的生动教学案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如有的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群鸟学艺》一课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文,然后每小组再把这篇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其他小组的同学既是观众又是评委,真正地进入了角色,把握了课文内涵,其他同学在观看、评述、辩驳中,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愉快的笑声,有真切的体验,有创造力的发挥,有和谐民主的氛围。我还听说一则案例:有的教师讲《愚公移山》,不像我们过去学此文那样,教师一定要分析出“智者不智,愚公不愚”,歌颂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说:“老师,干嘛一定要移山呢?不就是山挡住去路了吗?移民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比移山容易多了。”有的说:“实在过不去,也不一定要移山,打个隧道通到那边去不就行了吗?”还有的认为移山破坏了生态平衡。教师对同学大胆“冒”出的这些想法予以肯定,分析了历史上的愚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鼓励同学们做当代的“新愚公”,以更加先进的手段和科学的办法改造大自然。这些生动案例,体现了教师善于控制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激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开发了学生智力。由此,我想到了胄人方式:可以“骄阳似火”,可以“大雨滂沱”,可以“惊涛骇浪”,可以“千锤百炼”。但经常的、大量的、更为有效的方式,则是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熏陶感化。昌乐“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点点滴滴在心头”,效果是很明显的。
   
这项改革实验体现出来的全方位多维度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作者的多维探索和思考,也是值得称道的。
  
许多教育现象,这样看可能是成绩,那样看可能是不足;这样看可能是困难,那样看可能是机遇;这样看可能是压力,那样看可能是动力。比如有些人一味抱怨教育得不到重视,群众对教育的支持度下降,这的确是事实。但是,想没想到我们在办学中存在的脱离实际、教育质量不高、短期行为、误人子弟、个别教育者行为不检点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形象?有没有想到很多家庭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学,到头来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时的痛苦心情?有没有想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企盼创新人才,言之凿凿,盼之切切,千呼万唤,可教育多年来就是难出这神人才?对此,决策者怎么想?当前,教育面临复杂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教育工作者要从容应对当前的形势,应当学学“苏东坡观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多角度观察中发现新的亮点、捕捉新的机遇、寻找新的路子和办法,开拓新的天地。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