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幸福在哪里?
教育的幸福在哪里?
作者:毕 静         更新时间:2014-01-01

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   毕 静

临放寒假刚刚拿到这本书时,对于这本砖头似的著作,我的心里是本能的排斥。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于理论性的书籍特别读不进去的那种,我更乐于接受那种有着故事情节,把教育理论用实践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作品。这是从我最初的感觉也是自己的心里话,很不情愿看,尤其是学校还要求在寒假读完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时,我就已经把它当成一种负担了。

因为要回河南老家过年,临行整理物品时,我毫不犹豫把它排斥在外,觉得实在没有必要长途跋涉地把它带回去。而事实上,对于不喜欢串门逛街的我来说,没有把书带回去实在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老公忙于和老朋友叙旧,儿子和公公婆婆形影不离,更多的时候我是形单影只,于是我更加想念起这本书,看来精神食粮是必不能少的,这应该属于幸福的一部分。没有了书籍,幸福的生活应该是不完整的。此时我深深的理解了朱永新教授所提出“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深刻内涵。

    当我真正的捧读这本书,是在寒假值班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喜好,我首先选择了第二辑。因为班主任工作是自己最关心的,和孩子们在一起总能让人对于什么是教育的幸福有更加深刻的体验。我想知道,优秀的班主任们他们是怎么寻找教育的幸福的。在新教育北京年会上我曾经参加过张万祥老师组织的“班主任论坛”,这是一位普通平凡的老人,朴素的衣着,平和的话语,却丝毫掩饰不住他的睿智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他是在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上最年长最活跃的一个,自己是多么希望能成为他的学生。李镇西老师是我所敬仰的,在北京听他讲课,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能让你怦然心动,他民主管理班级的方法很值得借鉴,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让自己蹲下身子来,平等地对待每一孩子,要有一身正气,要做到一视同仁,更要一诺千金。很佩服李镇西老师做班主任的勇气。想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虽然班里一直在实行“量化管理制度”,班级管理井然有序自己也颇为此得意。但是仔细想来,与其他优秀的班主任相比,自己做得太少,想得太少。

朱永新教授在谈到读书时曾经说:“阅读,让民族精神起来”。的确,纵览书中的每一位教育先锋他们的成长、成功的教育之路无不和读书有关。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韩兴娥老师的阅读实践、张晓梅老师的大语文教学圈、苏静老师的诗词教学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先锋由他们自己的工作实践证实了: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读后,为自己的浅显和无知而羞愧。临放寒假前,学校聘请常丽华老师做的报告也让自己也深刻的觉醒到,读书吧,唯有读书才能改变。读书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件事情。

心动不如行动,开学初,在身边积极行动者的影响下,我也加入到购书读书的行列中。当和儿子一起相拥在沙发上,共读一本童话书亲耳聆听儿子用稚嫩的童声问这问那,亲眼目睹孩子因为拥有了自己中意的书听到了自己喜欢的故事而甜甜的笑脸时,那简直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儿子是幸福的,因为在他合适的年龄有了属于他喜欢的书;我是幸福的,因为在此刻我感受到了通过读书带给我的改变和快乐。希望我能够把这份快乐和幸福传递个我的学生、我的家人、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育的幸福在哪里?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教育的幸福就在每个人的心底!当把幸福的感觉用行动表达出来并感染身边的人时,这本身就是幸福的事情。只要觉醒了,就永远不会晚。

我传递给你的幸福,你收到了吗?

读《教育先锋者档案》有感

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   李萍

本着学习、取经的态度翻完教育先锋者的档案,不敢妄谈什么感受,只是想向他们学习,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把先进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读多了,就发现实质是相同的,规律是相通的。

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深入了我的心底。韩军老师倡导:

守住“人文”之真。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实质,到现在为止,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实现了多少呢?要想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从语文教师说起。语文教师要深扎于文化沃土,立于脚下土地,立于人类博爱,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用自我人生,体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苦难,与大地上的同类血脉相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语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像鲁迅、茅盾这样的语老师!

回归“积累”之本。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大量读书,整体感悟。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我们可以这样做:大胆调配时间,不执迷于课本,节省出大量时间让学生阅读经典。

回归“诵读”之本。教师和学生,平和、自然、质朴、生活化地说话,用“心”来说话。读的好了,必然理解体会得深,我们的课堂,需要朗朗的读书声,朗诵,是语文能力的一种体现。

回归“文化”之本。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大师,都经历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文言来学习白话,他们的文字透着一种厚重感。通过白话学写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通过文言学写白话,似远实近,事半功倍;根扎于“文”,语发为“白”。这与王财贵博士的儿童经典教育殊途同归。国外、台湾地区的成熟经验可以证明其有效性。我想,在学校不易实施的话,可以在家庭中做一些实践。

回归“文字”之本。有的语文课,不注重文字,却只关注内容、主题、哲理、情节、结构和作者等,脱离了文字之本;有的上成了思想课、历史课、音乐课,致使语文课成为“四不像”。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课,教师要用自身较高的文字意识和文字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字意识和文字素养。

回归“生活”之本。孩子的写作潜能巨大,超出多数人想象,这已经被许多实验所证明,是什么抹杀了、掩盖了这些潜能?是“规矩”。就好像先教会小孩子背过走路规则然后按照规则走路一样。表达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因而写作本非痛苦,而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状态。我的想法,一要解放我们的孩子,使他们真正有时间有机会进入生活,时时处处被束缚在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象牙塔里,闭门怎能造车?第二,对孩子们的表达,多鼓励、多表扬、少挑剔、少“规矩”,让写作就如同说话一样回归自然和生活。

语文教育,守住“人文”之真,回归积累之本、诵读之本、文化之本、文字之本、生活之本,就是真正的语文、本色的语文、人需要的语文。

这是理想。可能有些遥远,但何妨在自己的自留地里耕耘?播下种子,就有收获!

读书,终身的精神追求

——读教改“六人”行有感

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   刘 健

教学改革不仅是寻找属于共性的教育智慧,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教师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和指挥棒,从而能够自由地挥洒自己的教育机智。

陶继新老师把课堂前锋的六人事迹介绍得淋漓尽致,让我不得不佩服我们教育中的前锋们: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韩兴娥老师的新阅读实践、张晓梅老师及其大语文教学圈、刘建宇老师的诗意教学与哲学思考、沈红旗老师教育教学散记、苏静老师的诗词情绪。这些老师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的挥洒的同时,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窗子,学生比教师看的更多更远。

是呀!我们的教育正需要的这样的老师,那我又与这些相差多远呢?在阅读的同时我就思考这个问题,当我读完后,我找到了答案:读书、思考、反思才能使自己一步步的进步。

 教育前锋们寻找到自己舞台的背后,又让我们明白了只有过硬的文化功底才能自由的挥洒自己的教育机智。如果单凭自己上学得那点知识,恐怕很难胜任现在的教学工作,当我们面对学生那些问不完的问题时,真是让我们应接不暇,有种害怕站在学生面前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逼迫着自己必须学习。

自从调动工作以来,读书也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虽然以前的那种恐惧心理略有减少,但我还是深深体会到需要我去阅读的书籍很多很多。看了老师的《教育前锋者档案》更坚定了我认真读下去的决心。

我相信我会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也会用 “六人”的事迹时时来鞭策自己,让读书与我永相伴!让读书成为我终身学习的追求!

                 燃烧起激情的火种

当我阅读着王立华老师的《让学生沐浴在人性光照的温情里》,我不得不被老师工作的新视角所感染了。我是咱班的第65号成员!“立老师,您早!”、见到小屋里的灯没亮,老师很担心……千金难买的一笑、“激情的七班”,哪一个故事不是对老师激情工作的见证呢?

让学生焕发出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激情、让学生在老师的挚爱中丢失自卑和自悲、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前景充满憧憬。多么美好的工作视角呀!但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追求的呢?

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们的这份激情被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所冲淡了。还常常为自己失误的事情找出一些借口来搪塞过去,可这又能换来什么呢?学生的不信赖、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我不敢再往下想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用心教育。

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必须把这份激情燃烧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给孩子带来希望。

一次精神的洗礼

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  毕红玲

当初次拿到这本写有“先锋者”字样的《教育先锋者档案》一书时,我的第一感受是书中介绍的教师一定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封面映入眼帘的一个个名字,给我灵动之美。这些教师将会带我走进他们成功的教育教学领地,去感受教育的真谛,陪我度过闲暇的寒假时光。当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从第一遍浏览,到第二遍的细细品味,再到我对“教改六人行”的精读,我便更加爱不释手,如获至宝。阅读过程中我一次次被深深的震撼,一次次被他们对待教育工作的执著所感动,我也在一次次反思自己这两年在工作中出现的惰性和退化的工作热情。这些教育大师们让我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的热血再一次沸腾,也成为推动我从2007年努力工作的一笔无形的财富。

陶行知先生的赏识成功教育法,曾经给过我很多启迪。读了几位老师的教学故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赏识他们所教的每一个孩子,这也许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其中一个秘诀之一吧。潍坊市青年路小学的韩兴娥老师运用分数排、写密信的方法激励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优生喜欢,而且后进生也在努力为争取得到更多的奖励而努力;上海八中的沈红旗老师启动学生的自信系统,让每一个孩子相信“我能行”,让自信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老师们信任、理解、宽容、关怀、激励下,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从而快乐学习,获得最佳、最全面的发展。

这些先锋者中,德育探索者张万祥老师是最让我敬佩之人。从张老师的事迹中,我读出了张老师对待工作的执著、痴迷,对生活、对学习的乐观心态,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循循善诱的教导以及他毫无保留的向全国各地老师传授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指导。他的感人事迹就像他日积月累搜集的报刊材料库,就像他在“教育在线”网站被无数网友、无数崇拜者们点击的频率一样多的举不胜举。张老师尽管已经64岁高龄,已经退休在家可以怡享天年,可他仍旧退休不离岗,把教育看成一辈子的事情,为教育事业不停的忙碌着,可读可写可讲之事依然很多,并在网上论坛面向全国公开招收徒弟,帮助那些求知若渴的青年才俊。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张老师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摄取和探索,换来了他今天的累累硕果。所以勤奋是获取成功的基石。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惰性带进工作中,在患得患失中停滞不前。寒假在听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做的《庄子心得》讲座时,曾听于丹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有时候之所以心理失衡,是因为社会在动,而你却不动。”这就像不停旋转的陀螺一旦停止就会倒在地上,运动起来才能立着的自行车一旦停止必须点住脚蹬一样,所以就会出现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大体相同,而得到的却大相径庭。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育人本领,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让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生动、有趣,从而高屋建瓴,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到了这些,才能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影响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从而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不断的学习中,读书又是人们获取成功最有效的途径。作家余秋雨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实践浇灌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发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韩兴俄老师教学低年级语文的要求就是让学生阅读;济南十九中的张晓梅老师别出心裁的开设了经典名著阅读课,并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进程,保障每天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她的学生也形成了长久稳定的文化情感和语文魅力;青岛嘉峪关学校的苏静老师从古诗词角度培养学生读、诵、吟的习惯。她的学生能够做到睹物生情,随性赋诗,出口成章;沈红旗老师把读书当作生命里的一件大事,并获得了其乐无穷的感受。就是因为他的广博多览,他才能够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他的课堂教学才有了汪洋恣肆的气势;张万祥老师的文化素养,也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中不断的增长。这些教育者们不光自己喜欢读书,还学会了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因此读书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自身广博的知识、心情的愉悦、精神的升华,我们的学生也在这种书香卷味中汲取了无形的营养,老师因此而成为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成效的引路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读完他们的事迹,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教育的成败很多时候系于教师。同样是教师,他们却用自己的独到之处演绎了一个个的精彩。这些教育先锋者们在教学中的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关爱有加等等成功的秘诀让我感慨万千,给了我继续努力干好工作的莫大的鼓舞。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识的来源又是多渠道的。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在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所获得的经验,都是知识,都是学习的楷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像《教育先锋者档案》里的教育大师们学习,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借鉴他们好的教育方法,不断的反思,真正做到用心做教育。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