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惹“获”,还是惹“祸”?
网络,是惹“获”,还是惹“祸”?
作者:黎志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我的案头一直放着一本书《陶宏开:向网瘾宣战》。身为教师,我一直为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而担忧,又为无法将他们从网瘾中拉出来而苦恼。我曾经在一个冬日的清晨,把一个18岁的少年从网吧里押回学校,也曾经目睹一个同事的儿子(初中生)如何因沉迷网络而退学在家“打机”。网络惹的“祸”实在太大了,它被称之为“电子海络因”。

别说孩子,即便是成年人也难逃网络的诱惑。曾不止一次地听同事说,晚上打游戏入迷时能打到凌晨三四点。为了过关,为了跳级,为了从“幼儿园”升到“小学”,不知疲倦地“开战”,更不用说为了游戏荒废事业甚至倾家荡产的人了。据统计(2005年元月),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9000万!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成为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是利弊并存的网络能给人带来沉甸甸的收获,也能给人惹来祸患。

菜刀能杀人,可这并不是菜刀的错;网络能惹祸,可这并不是网络的错。错的,仍然是的人。一个没有辨别是非慧眼的人,一个没有十足定力的人,一个不追求上进而只是想利用网络来休闲娱乐的人,一旦身陷网中就不可自拔。但是,一个有灵心有慧眼,不断追求上进的人,一个不经意的点击,便能乘上网络的翅膀,翱翔天宇。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张曼凌(小曼)就是后者,她便是乘上网络的翅膀飞翔的!

在互联网面前,任何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所谓的“误入网中,沉醉不知归路”的“误”其实也是上网者自己潜意识中对那方面有需要才会“误入”。陶继新在文章中写道:“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一贯排斥网络的小曼与网络结下不解之缘。她的教育理想构建也由此生根发芽。那是2000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她无意间走进了‘教育在线’,又无意间闯进了‘李镇西之家’,又无意间打开了《爱心与教育》的文章……很快‘教育在线’上一个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故事,一段段从容而又富有哲理的话语,如夏季里的一缕清风,一下子吹进了她的心里,叩击着她的扉。她如痴如醉地阅读着,竟然‘不知东方之既白’。”这种种所谓的“无意”其实是小曼老师心灵深处对现状不满,希望能改变“老黄牛”似的日复一日的劳累却又只能得到“广种薄收”的结果。正因为有了这份追求,才让她对“教育”这样的字眼感兴趣,正因为兴趣,那些跟教育有关的故事和理论话语才“夏季里的清风,一下子吹进了她的心里”。试想,如果是一个在教育教学上只想得过且过的人,即使他第一次面对网络时网页正好开在“教育在线”上,正好是《爱心与教育》,他也会无动于衷,甚至会将之换成他喜欢的游戏页面或者是别的娱乐网站的。惟有象小曼这样有定力有灵心的人,这一个点击,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是心灵潜意识的唤醒,是内心成长的渴望,是干涸的土地遇上甘霖!所以,对她而言,网络惹了巨大的“获”!

佩服小曼,她的网络之旅一下子就驶进了正确的轨道,而我还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

(二)与大师为友

陶继新老师谈到阅读方法时多次提到“取法乎上,得法乎中”的道理,阅读如此,与人交往也是如此。进入网络的小曼如鱼入大海,欢快地畅游。这海洋中有各种各样的“鱼”,可是小曼并没有眼花缭乱,她的一双慧眼一下子便能识清哪些是勤勉的大师。她一开始便“阅读朱永新、李镇西、卢志文、韩军、张万祥、高万祥等名师大家的文章,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且时刻被吸引和感动着。”这种高层次地读网激发了她“见贤思齐”的渴望,于是,这网络惹的“获”便是沉甸甸的。

与其说她是幸运的,倒不如这份幸运来自于她的眼光,眼光不同,选择就不一样。网海茫茫,网文无数,各取所需。她需要的正是营养丰富而纯正的高品质文章,于是她的目光流连于名师大家身上。惟有那些文字才能激发一个追求上进的人的求知热情。

我佩服小曼。我真希望自己也拥有如小曼一样的慧眼,能在网海中去莠存良,促自己快速成长。

梦想之舟就这样起航了,看似无意,实则这梦想已潜藏在心里多年了,网络是托起她梦想之舟的海洋,引领着她驶向幸福的彼岸……

这篇文章发表之前我曾有幸和小曼有过电话交流,尽管只是寥寥数语,但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她的热情和真诚。尽管我还没有她那份成就,但是,我也感谢网络,它一样给了我巨大的收获。

我依然经常看那本《陶宏开:向网瘾宣战》的书,我依然关注那些身陷网络而埋怨网络“惹祸”的人。我常常说:“网络没有错,错的是‘人’。”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一个美丽的故事——《梦想从网络起航》……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