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的诗意教学与哲学思考
数学老师的诗意教学与哲学思考
作者:黎志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这篇文章几年前就印入我的眼帘了,但是每一次我总是将它翻过去,有意回避,这种回避缘自于我内心对数学的畏惧,还缘自于我对数学老师的畏惧。从小视数理化为猛虎的我曾经有感而发,把柳宗元的“苛政猛于虎也”改为“数理猛于虎也”。有一次读到一篇写钱钟书的文章,知道他考大学时,数学也没考好,竟为自己开脱:“瞧瞧人家,数学没学好,也没影响他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啊!”到大学报到之后,得知中文系免修数学,竟为此欢呼雀跃。

说实话,我实在无法将“数学”和“诗意”、“哲学”等词汇联系起来。等我进入文字,我才知道,自己所理解的“数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自己接触的数学只不过是枯燥乏味的“习题”,“习题”并不是“数学”本身,我们在大量的练习中忽视了“数学”而只记住了做练习时给我们的痛苦感受。

当我再一次进入文章时,我已经初步读懂了这“诗意”的所在:

刘建宇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同寻常,他安排了10个课时,让学生系统地观看了《共和国卫士》电影片;用了大约20个课时的时间为学生讲了许多革命战争故事;允许学生上课时看课外书,甚至允许学生上课时睡觉……”

刘建宇老师给学生讲《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从容自若中透射出哲理的光华。“他说,数学本来就是哲学王国里的一个重要成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是一位数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真正教好数学的一条捷径……”

中考前夕,“教室电视荧幕上足球健儿们鏖战正激,满堂学子喊声叫声不绝于耳……全没有临战前的紧张气氛。”而刘建宇老师说:“‘世界杯’里有激战,也有智慧之争、人格之美,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学生理应从中获取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

……

这样的诠释在文章中比比皆是!“数学教学还可以进行如此诠释!”作者陶继新如此惊讶地写道,我也在这惊讶之语中久久思索,这些观点都是我十几年寒窗苦学数学时闻所未闻的啊!

“这是大数学观!”我自言自语。当我认真研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也终于相信数学是具有诗意之美和哲学之美的。

我利用手头仅有的资料为之寻找依据。我在一本书中读到:“任鸿在其所写的《爱因斯坦传略》中指出:‘爱因斯坦在中学时代,不喜欢各种强迫训练及形式主义的功课。但当他读到几何学时,立刻发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几何学中理论的明确、演证的有步骤以及图形和说理的清楚,使他感觉到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中还有秩序井然的存在。’……也许正是由于理论的明确、演证的有步骤以及图形与说理的清楚,使得几何学在远古时代就登入哲学家的高雅之堂——不懂几何的人不准入内!由此,我也相信了那句曾经珍藏过名言:“数学是科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刘建宇老师让“90%的学生喜欢数学,80%的认为数学简单,45%以为的在初二下学期开始不久便自学完了全部初三课程”,让求知欲正望的数学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感受“明珠”之美。而此刻的我也曾为自己无法触摸到这粒“明珠“的光华感到遗憾……

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收获。

刘建宇老师的“大数学观”为他的教学行动导航。我对他的“柜架构建,整体推进,全局着眼,局部完善”的“16字教学方略”特别感兴趣。我曾在一本书中读到:“早在50年代,华罗庚就告诉青年数学家:数学具有逐步深化的性质,有些问题如果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深入一步之后,再回头看前面的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了。”正因为如此,老师在教学中才没有按照惯常的“堂堂清,单元清”。对暂时开不懂的,允许学生可以“暂时跳过去,朝着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前进,从而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对这一点,我太有体会了。“单元清”之后,期末考试来了,综合性的题目还是不会做。那一定是没有构建柜架。

一再研读此文,我信服了,刘建宇老师的“大数学”课堂让他的数学教育具有别的数学老师所没有的诗意之美和哲学之美的。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