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  步入幸福人生
与经典同行  步入幸福人生
作者:白书贞         更新时间:2014-01-02

胡家中心小学  白书贞
   经常听到教师同行在抱怨:“现在做教师最辛苦了,我们当教师是选错了职业入错了行。”其实,这句话对于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来说深有感触,它道出了当教师的辛苦和无奈。但是既然做了教师,改行是很难的。如果一直用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来工作的话,我们就会滋生很多烦恼,我们的路就会越来越窄,甚至未老先衰。那么怎样使自己转变心态,幸福快乐起来呢?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学者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老师在书中引经据典,纵贯古今,以朴实而灵动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个深奥的主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人感觉到一种释放压力并开始放松的神奇作用,并使人得到启迪和教益。这本书记录了老师的三个讲演,我用三个板块分别谈谈自己对每一个讲演的体会。
         
行有于力
   则以学文
     老师的第一个讲演的题目是《读书有与教师生命成长》,主要讲述了读书可以提高个体的生命价值,并且列举了大量鲜活的实例,充分说明了读书带给人深远的影响是幸福人生的源泉。所以我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作为这一内容读后感的小标题。
     在第二讲中,老师讲了“读书走向:取法乎上”这一内容。文中的一点引起我的思考:与狼共舞------远虑无忧。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如果仅仅看到目前能够胜任教师而裹足不前的话,晚上十年八年,以至更短的时间,就有可能有力不胜任的感觉,甚至在无情的竞争中被淘汰 。”对于这段话,我有深刻的同感 。近几年来,我渐渐感觉到一种危机,压力越来越大。一是来自周围同行的压力,我明显感觉到一些年轻教师精力旺盛 ,年富力强,在工作上、学习上渐渐超过了我,我有点赶不上趟。二上来自学生的压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能及时做出明确解答。虽然我可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思考一下再解决吧,但是我当时说这句话时是多么的心虚,多么的羞愧。“如果你不改变,你就被淘汰”,这句忠告并非危言耸听。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如果我们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我们的奶酪将被端走。
     老师还提到自己“为六十岁做准备的计划”,他在四十岁时就提前为自己的一生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规划,要读那些书,读多少。就是为自己的将来做文化储蓄。前一段时间,我曾聆听过老师的报告,他已经退休了,但精神饱满,面露微笑,温文儒雅,妙语连珠,侃侃而谈,其大师风采,令听众折服。今天看来,老师的文化储蓄很成功,他拥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钱,所以他永远是幸福快乐的。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该为自己的六十岁做怎样的准备?我们的六十岁该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我经常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是一位勤劳的少年,那么你将来就有一个安定的中年和一个幸福的晚年;如果你是一位懒惰的少年,那么你将来就有一个忙碌的中年和一个悲惨的晚年。”仔细想想这句话,又何尝不是对我们自己说的呢!
     在第三讲中,老师主要讲了“读书的内容”这一话题。特别是中国经典的学习方法——诵读结合,我有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经典,只要多读就可以了。如果背诵,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点得不偿失。当我读了这一讲后,我明白了,背诵是当今我们学习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老师在49岁时,背诵了《论语》大部分的篇幅。还有后面讲到的读书背书的沈红旗老师,腹有诗书的苏静老师,他们都背诵了大量的经典篇章。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提升了思想境界,实现了生命的飞跃。
     我家里也有《论语》、《中庸》、《老子》等书,但都整齐的摆在书架上。我从不翻看它们,它们已蒙上厚厚的尘土了。今天再想一想,真有些愧对它们。知道了背诵的好处,我们就应该把它们请下书架,好好的背一背。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熟背经典。
     第六讲的题目是《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老师称读写是生命成长的双翼,“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强调了读写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性。文中还列举了有突出成就的典型人物。快乐写作的黎志新老师,她和我差不多年岁,在工作之余,每天坚持读写,仅2004年就写了36万字。山东沂水的杨同杰夫妇,三次自费考察黄河,白天很累,晚上在蜡烛下整理资料,记录当天的考察情况。获得了“黄河百科全书”和“中国法布尔”的称誉。吉林市一小的小曼老师常年笔耕不辍,已有《小曼老师讲故事》出版。还有老师自己,每天坚持读写,享受快乐。如果把这些人物成功的故事一一罗列起来,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成功的根源在于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读写。日积月累,锤炼了写作的好本领,下笔成文,一气呵成。
     我们经常说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作文像白开水,索然无味。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老师喜欢写作吗,老师的写作水平又如何?我们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我们老师是怎样读书的呢?老师天天写日记吗?
     我在去年做过一次试验,我给学生出了一个习作题目《我给老师来打分》,同时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题目《我给学生来打分》,我和学生一起写。本想这样一篇文章对于我来说是小菜一碟,可是我动笔才发现太高看自己了,写着写着没有路可走了,有江郎才尽之感。只好重新构思,重新动笔。在学生读习作时,我发现有的学生的习作写的很好,超过了老师。虽然我可以用“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句话来慰藉自己,但是我很惭愧,因为我是老师。
     如果说一名语老师没有一定的写作功底,那就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和指导学生的习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应该把写作当成时时温习的功课,每天坚持,日有所得,通过不断的积累,你将获得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的双赢。这该是一件多么合算的事呀!
     第八讲的题目是《读书和思考同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李镇西老师民主班规的制订,正是得益于对经典的解读和深刻的思考。他通过思考把理论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的班级中,没有班主任的权威,甚至班主任老师也和学生一样享受同样的“待遇”,违反了班规要受罚,罚读经典,罚扫地……老师用自己的行动,用书籍来涵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所以,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很精彩,受人欢迎。
    我们都知道,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千头万绪,要想干好并非易事。我是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很努力地去做,做得很辛苦。每天早出晚归,殚精竭虑,一心要把班级管理工作做好,但一直不太尽人意。去年我甚至想辞掉班主任工作。
     今天读了老师的事迹,我受到启发。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掌握了它,工作起来就会轻松自如,事半功倍。勿庸质疑:读书+思考就是开启这扇门的钥匙。所谓文以载道,我们不能只游走于阅读的浅层表面,还应当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以至经世致用。我想:既然找到了钥匙,我不单单做班主任,还要把它做的更好,我有信心。
     第八讲的主题是“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首先,我谈一下我的做法。我利用早读时间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诗文,每周开设了两节读书课,读后做读书汇报,我还把家中的一些书带去,让学生传着看,效果挺好的。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问题出现了:一是书从哪里来的问题。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书少得可怜,并且质量不太好。农村学生手中的课外书也是很少的,有限的那些书对孩子们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后来,在学生手中传来传去的还是老三样。二是读书的导向问题,在读书课上,许多学生喜欢读一些童话、神话一类的书,我不只一次告诉学生,其他方面的书也应该有所涉猎。甚至像文学名著之类的书,应该成为读书之重。但是学生不喜欢读这类的书,说它们太长了,有的读不懂。也许孩子们年龄小,还不懂得读经的意义。我经常思考: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走向,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济南十九中的张晓梅老师开设经典名著阅读课,为学生规定阅读进程,帮学生制订阅读计划,邀请资深专家就作品所涉及的问题作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水平。临沂八中的王立华老师不但自己在学校读书,而且和学生签合同,每天读书时间不少于两小时,每两星期读完一本书,否则将受到合同制约。无锡市天一小学要求学生每早晨十分钟,中午二十分钟的诵读时间,一周背诵一首经典诗文。育贤小学为学生读书打开一条特殊的绿色通道,只要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就可以不写作业只读名著。这些老师和学校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或许我们能再多动动脑筋,从他们的做法中得到借鉴和启发。或许我们做不到他们的成就,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一定会找到适合我们农村孩子“经典诵读进课堂
的最佳途径。
     在每一讲的结尾,我们会看到这样相类似的几句话:“我建议老师们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背诵《论语》,它不但昭示儒家的思考,还是一部教育经典”;“老师们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的阅读世界名著,甚至是不止一遍地进行阅读”,“老师们,你们都比较年轻,好好读,好好写,坚持下去,超过我是很容易的。那时候,你就会感到读书是多么的幸福。”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师对老师们殷切的期望,也从中看出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崇高境界。他把幸福的秘诀告诉我们,期望我们成长起来,同时影响更多的孩子。所以每一位老师都没有理由再无动于衷,应以积极的心态行动起来,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幸福与否,还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精神养生
     老师第二个讲演的题目是《打点幸福人生》。读过之后,我想起了山东教育频道正在热播的一个栏目––《名家讲坛——养生》,主要是讲如何通过药补和食补来改善自身体质,从而使身体获得阴阳和谐,延年益寿。《打点幸福人生》主要讲如何从心理上调节自己,构建心灵状态的和谐世界,使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较高的层次,获得健康长寿。读来使人茅塞贯通,豁然开朗,是另一种养生之道,我称之为“精神养生”。
     在第一讲《内外和谐》中,第一点就是“宠辱不惊”的话题。学贯中西、文才飞扬的王筱菲,当听到自己在“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评选中落选的消息后,心静如水,笑而待之。当时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表现出了罕有的乐观心态。罗斯福的家里失盗后豁达待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做不到宠辱不惊。近来时有耳闻,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些亿万大富翁经受不住破产的打击而选择了自杀。这其中既有外国人又有中国人,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其实我们应该从以上事件中反思自己:如果我处在他们的地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怎么办?作为普通的教师,面对身边的事情,能否作的做到宠辱不惊呢?对这一问题,我有很多话要说。
     教师晋升职称和评优每年都会牵动许多人的神经,由于名额有限,本来友好相处的同事立刻变得剑拔弩张,怒目相向。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得之者喜不自胜,不得者悲之欲切。看看老师连续几次主动放弃了晋升职称的好机会,他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的。但是从最终结果看,却获得了更大的精神利益,能做到这一点我真的非常佩服老师。
     每次学生考完试后,老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看到学生考到好的名次时,就喜形于色,忘乎所以。当看到学生考得不好时,就满腹牢骚,垂头丧气。因为学生的成绩牵动着教师的名和利。由于这种大喜大悲,大惊大恐的情绪的经常围绕。所以几年下来,有的老师患上了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影响了身体健康。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一位老师教学十分认真,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得到了校长的器重,周围教师的羡慕。多次获得“ 优秀教师”的称誉。后来,和她同年级的一个班换了一位老师,没想到这位老师所带班级连续几次考试都超过了她。这件事让她寝食难安,焦思苦虑。终于有一天,下班时,她晕倒在自家门口。住了一段时间的院后,再上讲台就心跳加速,浑身出汗。从此以后就不能再从事教学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呢?我们往往会说都是应试教育若的祸。其实,我们再往宽处想开去,对于现行的教育制度我们无能为力,那么我们就只能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的心态。人生苦短,何必为名利所累。还有像王思路、陶继新、孙明霞等这么多的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试着用他们的故事来劝慰自己,用和谐的心境看待世界,或许我们可以获得快乐。 “参透人生,心道一体,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看世间花开花落,生死不惧望晴空云卷云舒。”老师这几句像诗一样美的话,希望我们把它根植于我们的心中,让它在我们心中开花。
     这一段我写的是对“有舍方有得”的思考。人的贪欲很大,只要求得不愿意舍,却不知道无论你怎么样的努力,都不能动摇“有舍方有得”这千古不变的真理。有人舍去了健康得到了财富,有人舍去了名利得到了道德,有人舍去了生命得到了尊严,有人舍去仁义得到唾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既然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在面对关乎自己名利的事情时心情释然,泰然处之。就像李兰铎老师说的那样:“在迢迢人生路上即要有所作为,又要有所不为;既要自强不息,又要随遇而安;既要有所追求,又不强求。”人们啊,让我们学会放弃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有舍方有得”的幸福境界。
    在第二讲“精神高贵”这一内容中,老师首先强调了“孝”道。我对此有自己的感想。中国有句俗语“百事孝为先”,中国有感天动地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孝”道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父母用无私的爱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应该用“孝”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类呢?那么如何孝敬父母呢?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呢?这是我们现代人必须明白的。孔子云:“人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孝,不仅满足父母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父母精神上的需求。电视上经常演这样一个小品,名字叫《回家看看》,一位老人有四个儿女,由于工作忙碌而很长时间没有看望老人了,甚至老人生日那一天他们也没有时间去陪陪老人,老人只好用装病这一办法骗儿女们回家看看。这一小品反映出了现代社会中我们对“孝”的误解。现代最新字典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词语——“空巢老人”,想必大家都明白它的含义吧。所以请赶快孝敬父母吧!莫再出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剧。
    在第二讲中还讲了“为善”这一内容。巴金将“为善”作为教育子女的座右铭。比尔·盖茨将巨额资产捐给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所以我们永远心存感激。我们更应该把这种爱传递下去。大人物可以做大善,小人物可以做小善。当你给予了别人之后,你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何乐而不为呢?
               
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
    一部《论语》,老师解读的入木三分。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引领我们进入了孔子的精神世界。细细品读,感觉到孔子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并且很崇高,虽历经2500年,孔子思想辉光不减。他的道德、言行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在第一讲《生命不断飞跃》中,我们感受到孔子流动的生命,不断飞跃的生命。孔子一生的生命状态一直在变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生命是一层层往上走的。想想我们经常说这样的话:“我们当父母的已经定型了,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了,我们把希望都寄托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将来比我们有出息,比我们更强,为父母争光。”想想这些话真可笑,孔子在60岁时还想干一番事业,逐渐走进了“耳顺”的境界。在70岁时进入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我们好多人一到40岁就好像看到了尽头,看透了人生,自己就开始松懈,失去了进取心,并且把希望施压到孩子身上,这样对自己和孩子是不是太残忍了?“善待自己”并不是指人应该舍的花钱花时间享受物质生活,而是指怎么善待自己的人生,要有富有价值的生命追求,在不断的努力中,实现生命的不断飞跃。
    在第十一讲中,老师讲解了孔子的谦虚好学。孔子,这位文化集大成者,其渊博知识令人仰慕,但其谦虚好学的人格更令人称道。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智慧是宝石,用谦虚镶边,它就会更加灿烂。”我认为这句话用到孔子身上是恰如其分的。孔子是终身教育者,更是终身学习者。作为教师来说我们也是教育者,但是我们在谦虚好学这一方面与孔子比起来差距太大了。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大部分是中专毕业或高中毕业。后来有的老师又自修了专科文凭,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有的老师继续修本科时,我认为专科学历教书教小学生是绰绰有余的了,不需要再学本科了。所以就此打住,停步不前。还有的老师认为:我多年教语文,所以我不会教数学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对别的学科有一种意识上的抵触,甚至一窍不通。这并不夸张,语老师不会做数学题,数学老师不会写作文,这种事是常有的。 并且还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老师一旦晋升上中学高级职称或小学高级职称,立刻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工作热情锐减,学习劲头下降,混天度日,不思进取。今天读了孔子谦虚好学的故事,我觉的无论有那种想法都是不应该的,这是对生命的浪费,对自己的虐待。“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并不是孔子不懂故问,也并非真正完全不懂,而是问一遍以求确认,印证自己是已知还是未知。由此看来,孔子几乎无所不学,无处不学。作为现代老师的我们更应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就像不停的吸收知识水分的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孜孜不倦。作为教师更应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时刻保持一颗谦虚之心,这样你就会发现年龄失去了意义,日子却一如既往的闪光。
    我觉得很幸运,有机会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感受名家经典的魅力。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使我深受启迪和教益,改变了我的人生价值观。虽然写这篇读书心得是在完成一项作业,但却让我从中得到了锻炼与享受。戴着铁镣跳舞,虽然舞姿欠优美,但心灵是快乐的。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走进去你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之门,使我们的生活大受裨益,让我们走出困惑与迷茫,找到了生活的目标与方向。而属于我们的“奶酪”也将会从我们的思考与行动中、从积极而自由的心态里脱颖而出。祝一切顺利,请记住一句话:我们是幸福的创造者。

与书为伴,幸福一生
               ——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

乐陵市阜盛小学   卞立贞
    有幸拜读了陶继新教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启迪,老师给我们指明了教师成长的好途径,那就是读书、读好书,正所谓:取法乎上
     一直以来,我总是在一种自己也不明白的道路上发展着的,我想过改变,但是现实让我很难面对这个问题。没有人引领的我,找不到道路,我只能够找到一条世俗的道路,也正准备开始去努力,也正准备让自己变化,但是我今天发现,一切都改变了,我在这个危机的关头找到了一条发展的道路。而这就是.老师给我带来的,给在迷雾中的我带来的发展道路:以书为伴,幸福一生。
    读书能奠定人生基础。人的一生主要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作为一名老师要想教好学,终身受益关键就是读书,读书“取法乎上”乃读之“众妙之门”,只有认真读书,老师才具备“一桶水”,才能传授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读的越多,明理就多,就会源源不断地成长,以一当十,拉长生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为提高自己的素质奠定基础。
    读书也能让你的人生绚丽多彩。老师说:“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不管是学养深厚的于漪,游刃有余的刘振东、锐意改革的韩兴娥,还是诗意流彩.腹有诗书的苏静。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奇才,他们都是在高层次读书横空出世,写出了亮丽的人生。我们作为一名老师要想搞好教学适应新教材,适应新时代,关键在读书,只有读书,在当今社会教育阵地才会有用武之地,才能成就光辉的人生。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就无法传授知识,丰富了自己就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培养人才,同时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让自己的生活更快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取法乎上”我们读书就要读经典,读名著,因为经典名著可以使我们从先人或先师那里吸取经验,索取最有用的东西,来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增长我们的智慧。通过读书增长我们的见识,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别人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大量的读、诵读经典名著等高质量的书,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读书,读书,再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终身的幸福,让我们及学生成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我们以书为伴,幸福一生吧。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