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之后的感想
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之后的感想
作者:潘丽华         更新时间:2014-01-02

铁营小学   潘丽华
    小时候,家里的小画书一抽屉,我总是挑最有趣的看。看完添枝加叶的表演给小朋友们,逗得她们前仰后合、捧腹大笑。上了初中,迷上了琼瑶。上课偷着看,晚上藏着看。如醉如痴的与主人公同哭同笑。走上工作岗位,“五谷杂粮”一起上,不管什么书籍,都翻翻看看。总认为自己“饱览群书”,可是,一旦领导叫写个总结写篇论文什么的,脑子还是一片空白,无从下手。勉勉强强写出,自己读都觉得惭愧。自从听了老师的报告,对我影响很大,特别是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这本书,令我茅塞顿开。我知道以后该读什么书,在工作中该怎么去做。
    取法乎上
    老师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为什么我自以为博览群书,却大脑空空呢?就是因为我取法乎中,甚至取法乎下的原因。有了大师的开导,我不再去关注那些中下层的书籍。我开始品读《论语》《道德经》《庄子》等。读第一遍收效甚微,再读第二遍还是没有深层的理解,再读第三遍。像《论语》《道德经》《庄子》中有些经典名句,我也曾试着背诵。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苛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我知道我还是在“器”的层面,没有触及到“道”。这就需要我还得用心去读,去领会。
        读写结合
     老师说:让读写成为生命的双翼。只读不写不行,大量的写,对读又是一个促进。我在读上做的不够,我在写上做的更不到位。这不,市中心教研组在老师的领导下,成立了“读书会”。这是一个对我们很有益的活动。“读书会”能激励我们多读,同时带动我们多写。我们可以在读书会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读书会如及时雨为我们搭建发展的平台。中心教研组的成员都是一些好学的积极上进的教师,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不了多长时间,可能也会成为“快乐写作的黎志新”、“教育在线版主小曼”、“积学储宝的王立华”、“研究红学的张利平”。
    引领阅读
    老师说:没有高层次的阅读,也就不会有高层次的教学,“腹有诗书的苏静”、“锐意改革的韩兴娥”、“学养深厚的于漪”、“读书背书的沈红旗”。不就是鲜活的实例吗?确实如此,回顾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年复一年的延续,没有新旧的更替,把活泼聪明的孩子教成了“植物人”。现在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的课堂虽不能是“炉火纯青”但是也能引经据典的拓展书本内容。原来课堂上的语言如白开水一样清淡,现在我会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词语表达我的教学目的。学生渐渐喜欢上了语文,趁热打铁我不仅自己读书,还要用我的行为影响我的学生。在我的感染下学生也爱上了 阅读。课下同学们都拿出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接触经典,让我大开眼界,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接触经典,丰盈了我的精神生活;接触经典,为我的个人成长铺就一条光明之路。

把幸福放进行囊
        ————读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
        博士小学  张海英
     有幸拿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突然生发出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翻开散发着油墨香的纸张,便久久不愿放下。心灵随着徜徉在这朴素的语言密林中,其中的讲述带给我久违的感动与感慨
     闻陶继新先生的大名。并亲眼目睹过这位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的大学者,他在这本书中可谓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从中我的思想得到了启迪,心灵得以滋养。
    现就我对这本书中的第二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中的第五讲“读书与教学相得益彰”谈一下我个人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在这部分中,老师讲了四个鲜活的人物用他们的智慧和才气创造了教坛上的奇迹。读毕,我的心灵有了很大的触动。他们成功的秘诀都没有离开两个字那就是:读书。关于读书的名言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很多,但真正潜心读书的时间又有多少?真正把读书与教学联系起来的课堂又有多少?扪心自问,不禁汗颜。之所以今天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是与自己不能坚持读书和读书不能“取法乎上”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当我读到“锐意进取的韩兴娥”这个成功的案例时,对照自己的教学,我也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思,不仅是因为自己亦步亦趋的性格使然,更重要的因素是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才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显得那么固步自封,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2006年看到有关韩老师大刀阔斧搞语文改革的报道后,我也有意识地进行了摸索和尝试,初步取得了小小的成功。就像今年我担任了三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知识储备有限,我在超周进行完新课的同时,在积累语言方面下了很大气力。开学初,我给孩子们建立一个积累本,美其名曰:“成语荟萃”。在这个本子上,是我分类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的各类趣味成语,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赛读,让学生们烂熟于心’。一学期坚持下来,很多学生对常见的成语脱口而出。接下来,我还引领孩子们背诵了大量的现代诗歌。有位专家说过:“诗歌是儿童时期不可缺少的母乳。”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孩子们记忆的黄金期补上这一课。于是,我又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从中选择了部分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能给人带来美感又能从中受到启发的诗歌。孩子们兴味盎然,背诵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的日记已经悄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虽仍显稚嫩的语言已经变得鲜活生动。当我在探索的过程中感觉不太理想时,我就常常默读梅子涵先生的这段话:“读对写作的意义,是不经意间渐渐发生的。你读的那些故事,故事里的语句、词汇,故事里的人物的对话,故事里含有的道理和感情……多多少少会留在你的记忆里,就像一棵树,阳光会洒下,雨水也会落到,有这些滋润,树就不用去想:我们的叶子怎样才能绿呢?花怎样才能盛开呢?不知不觉间,叶子绿了,新的叶子不断从枝上窜出来了,花儿也盛开了……这都是不经意的,渐渐的,你不用去想,它们会来。”每读一遍,信心就加强一次,我是在用先生的话不断来鼓励自己。
     于韩兴娥老师的做法,我也许只是邯郸学步,但是对比她的成就,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就是这种“差距”使我有了一种自我超越的冲动,我决心摒弃一些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追寻一种新的高度。一位诗人说过:“人们常为了追求幸福而倒在沙尘之中,而伊甸园就在左边。”的确如此,当我们每天日复一日做着重复性的“功课”而产生职业倦怠时,却不知停下忙碌的脚步选择一个新的方向,其实,幸福也是一个方向啊,在这本书中,老师就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书丰盈我们的心灵世界,只有我们的文学底蕴厚实了,才能更轻松地驾驭自己的课堂,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威廉布莱克有这样一首小诗:“从一粒沙中看世界,在一朵花里看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把永恒在刹那间收藏。”每一本经典的书籍,就像是能看到世界的一粒沙,能看到天堂的一朵花,我们都能从中读到“无限”,收藏“永恒”。让我们把《做一个幸福教师》中的‘幸福’二字放进自己的行囊,在无限的努力中去收藏永恒的幸福!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
           -----<<打点幸福人生>>
               乐陵市孔镇中心小学    宋心峰
    “幸福”一词,老师在本讲的前序中,就明确指出:拥有健康,再有精神的高贵和心灵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世界了。
     为了拓展对“幸福”一词的理解,老师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鲜活的案例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的空间:天地宇宙之所以长存的原因就是一种高级的“和谐“。为做到“和谐”,要有宠辱不惊的心情,更要有宽容大度的心态。孔子、黄思路、老咪都是宠辱不惊的典型,在他(她)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知道了,妈妈。”黄思路平静的回答使我们看到了这位十来岁的孩子当时宠辱不惊的心态,这得益于她平时的努力和学习。
     在当今社会,面对成绩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有的教师不也是整天为自己的教学名次而苦恼吗?从这点上说他们就感受不到“幸福”一词的含义。
     如果说“宠辱不惊”说明是自己心态的话,那么“宽容大度”则表明是对别人的态度了。
    “宽容”从字面上理解容易,而真正做到这点就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了。“大海正是因为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将之净化为碧水,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涓涓细流,不惜百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这富有哲理的语言,使我们领略了在当今社会中,面对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应该怎样去善待别人。老师面对诬告自己的人,始终站在宽容别人的高度境界之中去体验别人-------和诬告自己的人去逗,只会两败俱伤;再就是因自己比别人太优秀而得到诬告。老师这样的心态在现在生活中真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与“和谐”相伴的篇章还有:精神、自信、发展。在这几篇中,老师用自己亲身采访的经历向我们宣传了“精神富贵、充满自信和发展自身”的重要性,使读者在内心的深处得到了触动:13岁脑瘫患者沈钦成了电脑软件专家,常受老师惩罚的笨女孩三毛成为了天才作家,从一个想自杀的移民到大公司总裁的希尔……无处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充满自信的案例,这些当年受歧视的人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这取决于什么?我认为取决于他(她)们的自信心,是他们认识到“困难几乎无处不在,这是上天给我们人类的考验场。”
   “决不放弃,决不、决不放弃,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成了丘吉尔巨大成功的三个秘诀。读着这段文字,我深感自己精神动力的匮乏,在工作和学习中,每当遇到困难,开始怀着“雄心壮志”去克服它,尝试几次未成功,便逐渐放弃,使好多学习和工作机会失去。
     这次读书,坚定了我的信心,增强了我的意志,使我今后努力追赶那些奋力拼搏的学习者。

跨越时空,去触摸先师的脉膊
             
 ——读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云红小学
  吴琳
    老师对《论语》可谓情有独钟,甚至有着一种宗教般的情怀。在他眼中,“孔子的精神世界是一座辉煌灿烂的殿堂。”因此,“常常油然而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崇拜感”。在老师的引领下,我走进这座神圣的殿堂,跨越时空,去触摸先师的脉膊。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对我们今天还有很多的借鉴意义。他的“十五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对我们千年万代的后人的一种要求。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我们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很多比五岁还早就开始学习了,学钢琴、学绘画、英语补习班、数学补习班……恨不得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学习机器。“过犹不及”,这是孔子的又一观点,是说再好的东西也有它的度,过多嚼不烂。“三十而立”,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个人到了这个年龄都会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有房、有车、有票子、有官位就算立起来了吗?孔子认为,知礼、懂礼,且以礼行事才是立身之本。相对于我们教师,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就是“立”的一种见证。从三十到四十,就是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压力又非常大,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到孔子的经典话语中寻找答案吧,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那么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也就是这个时候已经不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融会和提升,达到这个境界就进入孔子所说的“耳顺”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真正能做到“耳顺”吗?扪心自问: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吗?你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别人吗?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成生命习惯时,我们就能做到从心所欲了,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而达到这个境界要经历千锤百炼。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就像老师由此得到的启示: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不能停留于既有的生命状态,而要在不断努力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不断飞跃。
     教授49岁开始背诵论语,孔子的思想已经内化为教授的言行中,内化到他生命的血液中,正是受其影响,面对苦难他才淡定、坦然、平和、自信。让我们跟着老师走进《论语》,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千古的沧桑,去看一看他那淡定的容颜,去领略他思想的博大精深。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