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长”论“短”中美教育》有感
读《说“长”论“短”中美教育》有感
作者:桐乡 徐建利         更新时间:2014-01-02

读完《说“长”论“短”中美教育》已是一段时间了,用了一天时间,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中美教育》一书主要是由陶继新老师和黄思路的越洋QQ所凝结成的。

源自于读陶老师的《治校之道》和《名校解码》的爱不释手,便萌发了要读完老师的所有著作的想法,当收到老师带有签名的新书时,心中却是万分的感激。

中美教育差异一直的热门的话题,有对中国创新教育的批判,有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指责,印象中的美国教育基础不足而创新有余,而中国教育却是基础扎实而创新不足。而看了《中美教育》后,便较全方位的了解了中美教育的差异,一位是有着二十六年记者生涯、写下三百多万采写文章的资深记者,一位是自幼聪慧好学,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求职于纽约某公关公司的黄思路,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来阐述中美教育的差异。虽然这不是官方眼中的差异,但却更为真实,也使我们更为全面而客观地了解中美教育的真正的差异,以及要努力去追赶的方向,择其几个视角,可见差距之一斑。首先学生的能力上而观:

一、能言善辩   PK   不善言辞

美国人从小就开始培养演讲能力,练胆量,练风度,练演讲技巧,鼓励孩子展示自我。在课堂上,老师往往会把学生分成四五人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上台演讲,每个人必须独立完成项目或论文,向全班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学期每人要做七八次报告。

黄思路讲到,她的同学个个都能言善辩,反观中国学生,常常被老师称为太“安静”了。老师认为,这“安静”中有中国人一向含蓄、谦虚的性格有关。

的确,由于文化的差异,所导致在具体的做法上的差别,在身边,如果有人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某事进行批判,往往会被称为爱出风头,个性太张扬,这往往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正因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使很多有自己想法的人也保持着沉默,以维护着自己的谦虚形象。

除了文化、个性使然,与不同的教育有关,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演讲,而中国教育更注重听,传统教育以注入式为主,如今虽有改善,但培养演讲能力仍只是当作一种特色,而非作为一种能力去培养的,学生被动的学仍是课堂的主旋律。所以在中国较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却是不善言辞的,在需要表现自己的场合,也往往显得拘谨。记得朱永新教授曾说过,因为他青少年时期不善言辞,以致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都很难改变自己。对于我自身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写在纸上思路还是清晰的,但一旦表达时思绪就会出乱,而且常常会把关键的东西漏掉。这也是从小不注意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所导致的。

二、重视读写   PK   重视理化

美国的教育从小就重视读和写,一年级的课程就侧重阅读和写作,多读多写多说可以开发多方面的能力,美国人的好口才与大量的阅读有密切的关系。在美国阅读能力差简直无法继续读书,每节课后都留有大量阅读。在大学每门课每周都有四五本的阅读量,老师还会开出书单让大家泛读,其中包括必读书和推荐阅读书籍,美老师布置学生读完一本书后都会讨论,并经常要求写读书报告。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我们长期的学科指导思想。正因如此,家长和学生都愿意把时间花在做题上,一些学校也明显的有重理轻文现象,即便是所谓的重视阅读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式的掩盖而已,真正把阅读当作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并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学校,是少之又少的。没有了读基础之上的写,犹如空中楼阁,是没有根基的。

又如如今各类补习班层出不穷,而又数理科和英语的补习门庭若市,从而也窥见,作为母语的语文,承载着人文性和工具性重任的学科,却是不够重视,更谈何做到每门功课每星期需要阅读四五本的阅读量。缺乏了人文滋养的人,大多较为浮躁,不能以较高的素养来约束自己,这也许正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世相了。

三、敢于尝试   PK    包办代替

美国教育的一个可取之处,就是不把孩子当孩子,什么都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摔倒了也不扶。老师会让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自己看说明书组装机器人,并通过电脑编简单的程序操纵机器人。那个说明书很复杂,非常难懂。但老师就敢放手让孩子从头开始自己揣摩。

可以用一个较为经典的例子来阐述这一点:美国的孩子从能拿勺子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即使弄得满身都是,家长也不管。但是我们会时常看到身边的孩子,六七岁了,还由家人追着吃饭,一顿饭时间没有半小时往往还搞不定。从孩子吃饭这个细节上,就可以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式。是独立还是依赖,从小便就形成了。

同时还体现在对孩子的专业或职业的选择上,美国的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便是不理想,也让其自身去尝试、体验,而不干涉。而我们的父母往往连填志愿都是父母代劳的,因受父母的择业观影响而不能爱其业、敬其业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这也是中美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体现。

从小播下一颗怎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一种怎样的行动。中美教育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真正能够包容并绪,取长补短,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理想状态。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