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着眼于孩子终生的发展
教育,要着眼于孩子终生的发展
作者:李兰铎         更新时间:2014-01-02

说起教育,尤其是中美教育之比较,这可是个严肃且深奥的话题,但是,《说“长”论“短”中美教育—陶继新与黄思路的越洋对话》一书,却以轻松、活泼的对话形式娓娓道来,对中美教育说“长”道“短”,评点“利”“弊”,谈笑间诠释了教育的真谛。阅读《对话》,心是自由的,情是愉悦的,徜徉其间,仿佛能听到对话人爽朗的笑声,看到他们美丽的笑容,不知间自己也便加入了对话,因为你或是教育者,或是受教育者,对“教育”都有自己的话语权。

中美教育自古以来就“长”“短”不一,不仅因为时下的中国教育功利作崇,更多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但是无论是西式教育,还是中式教育,他们可能存在理念、形式的不同,但两种教育必然遵守共同的铁律——教育,要着眼于孩子终生的发展。这一点,美国教育遵守规律且付诸行动,完成了一个自然人的生存和一个社会人的生活的塑成,他们的教育是“硬教育”,是务实有效的教育。而中国的教育还仅仅是存在于形式上的思想和理念,这种“软教育”较之这种理想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对话》给予人的恰恰是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和启迪。

读《对话》,不能不读陶继新先生的《非常父母》,从黄思路的昨天的培养看她今日的成功,思路妈妈——王晶老师的确是一个拥有智慧的非常母亲,这个中国孩子成功教育的范例也正切合了教育的规律——教育,要着眼于孩子终生的发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照《对话》,再读《非常父母》,你便会惊异于陶继新先生——这位教育大家的慧眼与卓识。如果仅仅钟情于陶继新先生在《非常父母》中的对黄思路实例的报道,那关注的永远是现象,无法触摸到教育大师对教育规律的揭示与呈现。陶继新先生不仅为我们发现了黄思路——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为全国的青少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为千万的家长勾画了一个望女成凤的梦想,更为我们指引了教育之道。这,是陶继新先生对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在当今“小皇帝”“小公主”盛行的中国特色教育形势下,《对话》和《非常父母》无疑是医治中国病态教育的良方。

起始读《非常父母》时,我流泪了,不能理解王晶老师的“苛刻”家教,感觉这个妈妈“太狠”了,她让孩子:

三岁独自上幼儿园、学琴……

四岁开始洗头、修自行车、改裙子……

小学自己去医院看病、做家务……

逼迫和差生坐同位;

骑车探望、救助孤儿;

自己房间安空调,孩子用风扇;

9分钱的压岁钱;

……

毕竟自己也身为人母,深深体验到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疼爱那是刻骨铭心的,再看看幼年的思路所受的“罪”,真是让人心疼!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但是正是这种理性的爱磨练了思路,成就了思路,这种“狠”恰是对孩子如海的恩泽。我想王晶老师在“狠心”教女的同时,也是充满情感的心痛,这种“情”与“理”的对决中方显大爱与大智。在谈及孩子的教育时,王晶老师这样说:“培养孩子要看到孩子十八岁成人后需要的技能和品质;关心孩子一辈子,不是把孩子送上大学就完事了,而是把眼光放在孩子终生发展上。”思路决定行动,王晶老师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她成功了。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幼年播下的种子在成年后思路身上结果了,所以思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从北大走到哥大,从哥大走到纽约罗德公司,完成了全国十佳少年到世界杰出青年的人生跨越。当年母亲锻造她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才能使她在十六岁时独闯美国;当年母亲给予她的爱心也延伸到大洋彼岸,升华为一种炽热的爱国心。

古代有孟母教子的感人故事,王晶老师也堪称现代的“孟母”,我们为这样的“非常父母”深深的敬意。

读了这两部书,或者你会说黄思路的教育是深深打上中国烙印的“美式教育”;或者说黄思路的教育是中西合璧的复合型教育,但无论是什么式的教育都要遵循教育之道,着眼于孩子终生的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