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之境的底座
幸福,教育之境的底座
作者:乳山市黄山路学校 张淑艳         更新时间:2014-01-02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是陶继新老师三个讲演录的汇集本,尽管笔者多次听陶继新老师的报告,但依然被他强大的文字魅力所感染。见文听声,字里行间细致入微地投射出这位“教育行者”多年行走教育旅程的深刻思考。采访、锻炼、讲课、读书、写作,每一项都被作者串联在他为之追求的教育的幸福哲学中,他用亦师亦友的语调说道:唯有幸福,才是教育之境的底座。

翻开书页,一缕思想的馨香便扑面而来,思维就在陶继新老师的笔下飞扬起来,如同春之柳絮,轻盈间就飘至鸟语花香的生命花园。在这儿你尽可以舒展灵窍,放飞心结,当然也就会有全然的松弛后带来的对精神境界追逐的愿望。这个愿望,因为浸染了幸福的色彩而清晰地映照在生命的底片上。我坚信,即使黑白照片,在心有灵犀的人眼中,也一定绚如春花,灿若星辰。

如此,老师这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在我眼里就是一副浓淡相宜、韵味无穷的大幅画卷。这幅画卷,因为烙印了思想的足迹而更厚重,因为串联了幸福的符码而更宁静,因为清茶夜灯的相伴,而让心灵走向和谐家园。

幸福在读书中。尽管陶老师在《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中阐述了诸多观点,如取法乎上”“淡泊名利”“疏离浮躁等,我还是将目光停留在一位位因为阅读而种植出生命家园的教育者身上。学养深厚的于漪、心如止水的杜维明……这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但又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光辉,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样的柔和却又璀璨。不论是教育名家,还是一线教师,其步履都是一样的轻灵——因为有着对“幸福”特殊的理解,而有着一样轻灵的步伐,和坚实的思想。

这似乎是矛盾的!坚实如何能够轻灵?轻灵是要飞扬的,衣袂飘飘,那是只有仙人才有的神采。但是我却坚决的用了坚实一词。因为,他们轻灵的脚步是踏踩在坚实的灵魂家园中,他们用书籍和思想建筑起了灵魂家园!这个家园里只有一个声音——朗朗书声,只有一个眼神——纯善清明,只有一种气息——氤氲书香。还有,就是共有的一种目光——对圣贤的膜拜、对大千的关注。当然也有所缺,缺名利、缺浮躁、缺无聊.......所有障碍生命成长的因素,它都缺失了。

书者,因拥有而幸福,也因缺失而幸福。

幸福在好心态中。《打点幸福人生》强调的依然是幸福二字,但是陶继新老师更强调好心态之上的大幸福。

——失败不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机会,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如果你不轻言放弃,就将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第136页)如此看重失败并非老师的发明,但是老师更用自己人生旅程中的得失,告诉每一名读者——失即为得,得亦为失,作为一名普通人,能让自己不普通的原则就是得失两忘。

——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第114页)是的,命运不总是将鲜花送给你,做为生者,同时还要接受的就是种植鲜花过程中的劳累、焦灼、失望,甚至欺骗、诽谤等等。接受吗?当然!用好心态来接受一切,就能转化一切。在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其实“幸福”,就建立在“不幸福”之上,幸福是幸福者的唯一选择。

这真是一个矛盾的交接点。而其实,矛盾本就是事物存在的结合体,没有矛盾,哪有生命的纷繁?时间是矛盾的,她给了奋斗者加厚生命基石的机会,也在削短生命的长度;成长是矛盾的,它让奋斗者不寂寞,却又不得不在寂寞中耕耘;成就是矛盾的,它让成功者无限荣光,却不知荣光背后浸透着的辛勤的汗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精神的高贵”。(第116页)富如比尔盖茨,在遗嘱中将所有财产捐献给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这是一个精神的高贵者,因为他的幸福建立在拼搏中,他在享受拼搏的过程。穷如特蕾莎修女,她用爱心塑造出一座价值连城的精神长城,因为她的幸福在建立在解除他人的痛苦中,她在享受着奉献带来的精神愉悦。亦如陶继新老师自己,为了能够宣传先进、传递先进,自掏腰包完成了“全国十佳少年齐鲁行”。他也幸福着,因为他把“仁者寿”当做生存的筹码,他建立的是一个用“幸福”支撑的精神大厦。

幸福者,因为放弃而幸福,也因为拥有而幸福。

幸福在精神追求中。《孔子的精神境界》似乎常人难以企及,但是陶继新老师说“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做人,在做人中不断的感受生命的提升”(第171页),像孔子那样成为一个实践哲学家,就一定能走进圣人的境界中。

那么如何实践呢?“吾日三省吾身”是实践,“学而时习之”是实践,“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实践,当常人能够以“修身明理”为追求,以“君子之风”为航标,以“锲而不舍”为航舵时,并会拥有如同颜回一般“不迁怒、不贰过”的君子之境。如此,幸福也就成为一种生存方式,而绝不仅是目标。因为此时的幸福,已如影相随,悄然将实践者包裹起来,让实践者走进一个博大的精神家园中。

走进来,就会让生命不断飞跃。如孔子,55岁开始的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之行,可谓受尽艰辛,但因为拥有了心灵的丰盈和精神的饱满,却依然达至精神的“化境”,成为流动的生命个体中一座不到的丰碑。

走进来,就会拥有君子品格。“君子坦荡荡”也好,“君子成人之美”也罢,建立起精神家园的君子,因为“内省不疚”而“不忧不惧”,也就必然收获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快乐。

走进来,就能“葆养正气”,就能“敏行讷言”,就能“无信不立”,就能拥有心境的“和谐之美”。而最终拥有的是“使命担当”。陶继新老师认为,拥有使命担当的人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虽然陶继新老师一再陈述这只是他自己学习《论语》之后的感受,“远没有抵达孔子的精神精髓”(第202页),但是我们却在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中,让心灵接受了一次灵光般的沐浴,一次精神的洗礼。因为文中不仅昭示出孔子境界的高远,也揭示了大境界和大幸福之间的辩证,更传递出作者行走人世的豁达。他让读者知道,唯有对生存至真至透的了悟,才能有对幸福至纯至善的追求,也才能成为幸福的眷顾者。

其实,陶继新老师这本书虽然名为《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但是幸福这个话题并非只有教师才能享有。但是读者在读后却能感受到作者所以这样题名的良苦用心。因为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更应该是人格的传递者。只有拥有大境界、大追求的人才能担当育人的重任。也只有拥有强大的生存幸福感的人才能映射出幸福的光辉。幸福,真的是教育之境的底座。

(《说“长”论“短”中美教育——陶继新与黄思路的越洋对话》,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1月第1版。)

(本文作者系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全国劳动模范)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