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田上耕种
在心田上耕种
作者:张利平         更新时间:2014-01-02

 

学魏书生久已,却难解魏书生之谜:世人皆晓魏书生做事的技巧,为什么却难以拓展开自己的教育探索之路?众人熙熙,趋之若鹜,为何总也走不进魏书生的精神世界?“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不入“道”,焉得真,所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这棵教育的常青树面前,只能喟叹弗如,宝山空回。

 憾矣!同是教育者,如何只有望其项背而心慕手追的资格呢?然而陶继新老师却握住了魏书生的思想精髓,他这样解读魏书生:“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折腾,一心一意地种好自己的心田。”

种好心田,便能做好教育?读完《种好心田》这本书就会知道,病由心起,一切阻扰自己成长的障碍的最终祸端是自己,是因为自己没有一颗宁静的心。心浮躁,必不能专注;心抱怨,必不能长生;心不静,何能参悟矛盾?而后矛盾、纷扰就成为解不开的锁链,让自己难以畅快游走人生。

耕种心田的魏书生说他有“三宝”——民主、科学、“气功”。

他将民主放在第一位,即是说,没有民主也就没有自己的发展。其实细细品量魏书生的教学与管理,每一步、每一环都是环链相扣,而所以能做到丝丝入扣,正是因为民主。因为民主,他要尊重常务班主任的意见;因为民主,他要将自己的所有管理权放手给学生;因为民主,他把自己当成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一切成为维护集体的一员。他的手下有太多的“官儿”,水官儿、花官儿、灯官儿、地官儿……众“官员”各司其职、各守其责,他这个班主任也就当得轻松洒脱,他就有了更多的“利用公家的时间做私事”的机会,就有了几百万字的文稿出笼。也因为众“官员”的鼎力而为,他才能有大段大段的时间不在学校时,学生依然能够保持着秩序和规则。可以说,是魏书生的民主成就了他自己。但是,谁又能否认他的民主不正是成就学生的法宝呢?

其实说起来,魏书生的“科学”是民主的基础,也是一种“天道”。在魏书生眼里,科学意味着“不折腾”,意味着守恒。而道的基准也是“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一以贯之”是也。细数他的“课堂十条”,岂止管理者,任何一位老师认真研悟,便不会在教学探索中迷失方向。正如陶继新老师分析的那样:“魏书生所以成为魏书生,是因为有一个生命之‘道’在支撑着他。”道为何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摒弃“技”与“器”的束缚,让心灵与自然同轨;道就是放下心中的妄求,顺势而为。有道则有为,无道则无“君”,“躁则失君”也。而二位大师同和的焦点就是“道”。在“道”的层面上做教育,还有什么不明澈?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魏书生“练气功”的本意当出于此。练气功不是目的,“松静匀乐”才是追求。在“松静匀乐”中,人才有反照内心的权利和资格,在反照内心中,才知道什么是自己和自己能做的事,什么才是人生的定位点。于是魏书生参悟到,做人要知道自己是谁,要做自己能做的,要为天下准为之事。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知道自己担负的是让每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语),让每一名学生找到人生的轨迹,让每一名受教育者品尝到教育的甘醴。所以即使工作繁杂,即使矛盾重重,即使障碍多多,他都借助心田上结出的硕果,令浊气下降,清气上升,吐纳出澄净清明的和谐之气。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审读魏书生的“三宝”,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慈为慈悲,慈为忠恕,慈就是尊重,当今来说,慈也便是民主。俭有俭省、克制之意,引意当今,便是名副其实的“不折腾”,是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不敢为天下先”,那就守住内心的宁静,种好心田,守住自我才能畅游世界,魏书生就在“松静匀乐”中破茧成蝶,成就了他让教育者,岂止是教育者,都要叹服的人生履历。

陶继新老师不愧为大家,他站在悟道的角度,审视到魏书生老师这种朴素的教育哲学的根即是“道”,所以他说:“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魏书生的‘道’,只是在机械地学习他的教育教学。可是如果没有参悟魏书生的生命之道,就永远得不到魏书生的‘真经’。”是的,不论魏书生是教师、班主任、校长、局长,不管他是做教育还是经营生活,他都一以贯之地努力在心田上种出常青之树,并让阴岚惠泽他人。

陶继新老师呢,正是用其独有的人生智慧和深厚阅历,给我们抛出了一把解开心锁的金钥匙。面对挫折,他坦然应受,面对荣耀,他淡然处之,当作为一名教育记者为教育者奉献出一餐餐盛宴时,他却说:“被采访者给了我很多启迪,让我更加明澈自己担当的职责,由此我就享受到付出之后的大快乐。”失而后得,只有通透人生哲理的人,才能“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在自己的心田上种植出蕙芷菊兰。

虽然老师只做过三年多的班主任,虽然他的教育经历与魏书生不尽相同,但却在教育的天空中一样翱翔,在生活的大海中一样成为自由舞动双翼的人。其因何在?在“道”;其路何在?在“遵道”;其心何在?在一心一意的种好心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论,叫我如何说?”不能说吗?两位大家已经用心声共同说出了生存的哲学。

掩卷沉思,不由自问:作为一名教育者品读此书将有何获?是学到魏书生老师的教学之技,还是得起教育良招?是感慨陶继新老师的快乐行走,还是慕其博学渊源?读完却知,这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身心的净化和思想的飞跃,在“依于仁,游于艺”的两位教育前辈面前,自己也就成为一名“道”的参悟者和追随者。有“道”,何能不为?

种好心田,便大有作为。

(张利平:淄博市张店区文苑学校老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全国劳动模范。)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