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打造精神特区――破解“岔河现象”的奥妙》感言
《<论语>打造精神特区――破解“岔河现象”的奥妙》感言
作者:陈守行         更新时间:2014-01-02

张斌利说:“教育的顺序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育的内容是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好学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陶继新说:“教育主要的任务不是学习知识,首先是学会做人”。孔子的教学总纲一共12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9个字都是谈的如何修身做人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无论是教堂还是学校,在他们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内——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崇高。”我发现,修身做人问题解决了,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多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说您谈到的曾子(参)吧,也并非聪明之人,不然,孔子怎么说他“鲁”呢?可是,正是这个愚鲁之人,却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大学》,并教出了千古流传的《中庸》的作者子思,以至有了再传弟子亚圣孟子的出现。可见,重视做人的教育,才是本真的教育。

我们感到困惑的是,现实中的教育顺序、教育内容、教育任务都不是这个样子。分数遮蔽了我们的眼睛,领导开会开口分数,闭口分数。为了学生那点考分,很多同事不到半学期就结束功课,反复复习,做各种形式的训练。表面是是很敬业,领导也很赏识,但是,我们的孩子很反感,越教孩子越不喜欢上学。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回到社会,不孝敬,不敬业的越来越多。很多孩子踏入社会,不想做实际工作,妄想坐办公室,管他人的多如牛毛。为什么?分数成了我们的教育任务,做题成了我们的教育内容。这真叫人担忧!

 

陶继新说“有了良知,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事半功倍,甚至会抵达乐此不疲的境界。教育只有使师生感受幸福,才能保证教育质量”。

我们手抚胸口,扣心自问:“我有教育良知吗”。教育的良知,就应该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为学生负责。而我们整天口口声声“分数、分数”这是在为谁负责?这是在为自己的政绩,为自己的职称,为自己的荣誉,为自己的待遇负责。分数,让我们的孩子厌学,我们却嫌孩子偷懒。教育的良知,我有吗?

 

陶继新先生说“人的心灵状态,决定着人的生命状态。心灵状态是和谐的,生命状态也就和谐了。长期的和谐与超然,就会在体内产生一种想象不到的能量,它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就会让生命展示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一个人的生命态度,不只会辐射到教学场景中,也会如影随形地折射到家庭生活中。因为心灵的和谐,会生成积极的正能量场。它不但使自己快乐,也使与其相处的人感到愉悦。

我们一线教师是多么需要这样一个心“和”的环境?期待着!期待着!

陶继新先生说“人累与不累,往往不在干事的多少,而在心里是不是快乐。如果烦燥不安、气急败坏,即使干很少的事,也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如果心灵愉悦,感到工作很有意义,即使一天忙到晚,也不会特别累。所以,我觉得真正累是心累。正所谓‘心’‘亡’为‘忙’也。

陶继新先生说的极是,身体的累不算是累,真正的累是“心”累。“心”累难以让我们消停。最近这段时间,我真是很累,但是只是身体的累,经过短时间的歇息,我基本已经恢复了原态。但是,过去我曾经又一次“心”累,我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恢复了元气。

 

陶继新先生说“如果将人当人看,且不断地发展人,就没有不好办的事情。教师这个群体,校长尊重他们,真诚平等地对待他们,并不断地成就他们,他们就会感到精神满足,就会努力工作。由此形成的必然就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场’”。

陶继新先生提出的这个“和谐自由的‘场’”,是我们需要的,但是领导已经习惯了用分数控制老师的。值得注意的是,分数管理教师又有了变种,这对“和谐自由的‘场’”的出现是一大阻碍。

 

张斌利的“四不”,就是“不要考核,不要分数,不设班主任,考试不监场”;还有“四无”,即“楼道无声,墙壁无脚印,跑步无队形,后勤无老师”。

这样的方法值得学习,值得大力弘扬。追求精神“低碳”应该是我们教育界的最高追求。

陶继新先生说,如果相互争斗且“其乐无穷”的时候,人本身拥有的那些积极能量也就消解与流失了。

现在我们济南马上要搞得新建一轮教师聘任,可以说是“互相争斗”且“其乐无穷”。为什么?原先只有高职低聘,只有聘上,聘不上之分。现在不但是高职低聘而且每一级要分几个档次,中高分三档,小高分三档,小一分两档。原先小一直聘,不分档。小高低聘到小一中,不一定是第一档。这样聘任就实现了人人自危,互相争斗,最终“其乐无穷”的只是校长和他的校委会成员。这一次的聘任,据说暑假进行。老师们预测,这将是一次挫败一线教师积极性的史无前例的聘任。

 

陶继新先生说,最新研究显示,心念是形成人行为的核心要素。而怎样才能让教师有正向的心念呢?“说“就是一个好的办法,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况且,老师们对《论语》大都有一个心理认同,天天讲《论语》的要义,他们也就自然从一般认识上升到高度认可,以至主动学习了。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心念,也就有了与那个心念相同或相近的行动。

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教师形成自己的“心念”,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首先教师不读书,就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难题。不读书,何以教书?何以形成属于自己的“心念”。

 

张斌利的六个字“先之,劳之,无倦。” 是校长得到教师拥戴的条件。不“先之,劳之,无倦”,教师是敬而远之。

陶继新先生说“校长欣赏教师,教师就会感动愉悦,并会生成努力工作的动力。教师欣赏学生,学生就会特别高兴,并能激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而且,欣赏还有反作用力,即教师也会感激校长,学生也会感激教师。这种双向作用形成合力之后,就会形成一个积极的能量场。身在其中者,都会快乐,都会自信,都会不断发展。

我想这就是我经常思考的“好校长需要好教师,好教师需要好校长”吧。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