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心田》读后感
《种好心田》读后感
作者: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行知学校 袁方正         更新时间:2014-01-02

 

《种好心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细细品读的。

一、把坎坷的经历变为财富

陶老师和魏老师的经历都非常坎坷,那段岁月真是难以想象,在那个时代,遭受批斗的都是正直敢说真话的人。也许正是那段磨难,才把他们磨砺成锋利的宝剑,才折射出他们闪光的灵魂。正像陶老师说的:“感谢这些敌人,他们迫使你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给你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春天。”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他们在磨难中反思,反思这段历史,反思人的本性,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灾难,造成人人付出劳动而又人人挨饿的根源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为什么在那样的年代,有的人变得那么邪恶,而有的人却能依然善良而清醒。反思的结果是什么?是教育的落后,是知识的苍白,是思想的愚昧,是不顾历史的发展趋势而倒退的封建专制,是不顾经济发展规律而超前的生产方式,是不懂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盲目的超前意识。思想上愚民,经济上就自欺欺人地超前,经济基础这么落后却使用超前的生产方式,必然带来经济的更加倒退,倒退了还不承认,还掩耳盗铃地浮夸,甚至浮夸到可笑的地步,浮夸到人人挨饿!稍微懂科学知识的人都会懂得猪再怎么增肥也不会长成大象的摸样,可那时的人就相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幻想没用在文学创作上,倒用在了经济建设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太缺乏历史知识,缺乏科学知识!思想的愚昧,知识的贫乏靠什么来唤醒,那就是教育。

人的本性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才更展露无遗,人有邪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每个人都有无数条心路,就看如何做出选择,恨就站在爱的对立面。如果我们选择爱与宽容的心路,这种心灵之力就成了最了不起的力量,它能使我们即使遇到再大的磨难,也都可以从容面对,以至悦纳它。这是崇高的顿悟,多数人往往以牙还牙而他们却以德报怨。也正因为他们思想达到了这种境界,才宠辱不惊,才有了崇高的历史担当,社会担当,教育担当,才能著书立说,成就卓著。他们担当的是大责任,只有担当大责任的人,才不以个人的得失为念,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下,都镇定自若。一个人如果有了崇高的担当,任何困难,任何遭遇都如一抹烟云。一个人有了大担当,心灵才能达到一种宠辱不惊,镇定自若的大境界。

二、好心态成就好人生

魏书生说,我们当老师的要守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懈怠,不动摇。用公家时间锻炼自己,把上班当做走进乐园。他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就是“松、静、匀、乐”,他强调时时事事都要想到这四字方针。“松”就是身体要放松;“静”就是心灵要宁静;“匀”就是呼吸要均匀;“乐”就是情绪要快乐。他强调,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多么平淡,都可以把它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条不紊,从从容容的。重要的是“停止攀比,回归内心,种好心田,敬业乐业,超越自我,尽职尽责。”

魏书生在学校上课整整35年。即便上级提拔他,他也从来不稀罕,他只喜欢上课,喜欢看到他的学生。魏书生只要一说学校上课的事儿,他就浑身都快乐!他是一位踏实、不作秀、骨子里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教育人。“如果把工作当做兴趣,那么人生就是天堂。”魏书生做到了,他是把工作当兴趣事对待,所以他坚持上课,即便是当上了教育局长他还照常兼职上课,他始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所以他把转化差生当做人生最大的成就和快乐。

魏书生的人生生存成本很低,不吃鸡鸭鱼肉,不吃水果,喝白开水。即便吃西瓜他也是把瓤给家人,自己吃皮。他有朴素的养生观,他说牛、马、骆驼不吃肉可力大无比。他强调运动锻炼,他每天晚上跑步5000米,白天和老师们一起做气功。他本真做事,深入研究教育,发展教育,看淡名利,遵从自己的心灵,以好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自己的人生。“生命靠不断吸收营养来维持,健康靠长期坚持锻炼来巩固;合理的膳食、良好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锻炼,造就旺盛的生命!”

我们真应该清醒,振作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锻炼身体,让健康身体支配自己的灵魂;主动调节心态,让平常心态支配自己的心情。进入角色、全力投入、踏实工作,工作是我们生命的主旋律,把工作当做一种享受和快乐,让我们轻松地工作,乐观地对待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三、种好心田便大有作为

世人皆晓魏书生做事的技巧,为什么却难以拓展开自己对教育之路的求索?同是教育者,为何只有望其项背呢?为何总也走不进魏书生的精神世界?而陶继新老师却把握住了魏书生的思想精髓,他这样解读魏书生:“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折腾,一心一意地种好自己的心田。”

种好心田,便能做好教育?读完《种好心田》这本书就会知道,病由心起,一切阻扰自己成长的障碍的最终祸端是自己,是因为自己没有一颗宁静的心。心浮躁,必不能专注;心抱怨,必不能长生;心不静,何能参悟矛盾?而矛盾纷扰就将成为解不开的锁链,让自己难以畅快游走人生。

耕种心田的魏书生说他有“三宝”——民主、科学、注意力体操。

他将民主放在第一位,没有民主也就没有自己的发展。因为民主,他尊重班主任的意见,因为民主,他将自己的所有管理权放手给学生。因为民主,他把自己当成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成为维护集体的一员。他的手下有太多的“官儿”,水官、花官、灯官、地官……众“官员”各司其职、各守其责,他这个班主任也就当得轻松洒脱,他就有了更多的“利用公家的时间做私事”的机会,就有了几百万字的文稿出笼。也因为众“官员”的鼎力而为,他才能有大段大段的时间不在学校时,学生依然能够保持着秩序和规则。可以说,是魏书生的民主成就了他自己。

科学是民主的基础。在魏书生眼里,科学意味着“不折腾”,意味着守恒。细数他的“课堂十条”,岂止管理者,任何一位老师认真研悟,便不会在教学探索中迷失方向。正如陶继新老师分析的那样:“魏书生所以成为魏书生,是因为有一个生命之‘道’在支撑着他。”道就是摒弃“技”与“器”的束缚,让心灵与自然同轨;道就是放下心中的妄求,顺势而为。

练气功(注意力体操)不是目的,“松静匀乐”才是追求。在“松静匀乐”中,人才有反照内心的权利和资格,在反照内心中,才知道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事,什么才是人生的定位点。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知道自己担负的是让每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每一名学生找到人生的轨迹,让每一名受教育者品尝到教育的甘醴。所以即使工作繁杂,即使矛盾重重,即使障碍多多,他都借助心田上结出的硕果,令浊气下降,清气上升,吐纳出澄净清明的和谐之气。

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审读魏书生的三宝,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慈为慈悲、忠恕,慈就是尊重,慈便是民主。俭有俭省、克制,便是不折腾,是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不敢为天下先,那就守住内心的宁静,种好心田,守住自我才能畅游世界,魏书生就在“松静匀乐”中破茧成蝶,成就了他令人叹服的人生履历。不论魏书生是教师、班主任、校长、局长,不管他是做教育还是经营生活,他都一以贯之地努力在心田上种出常青之树并惠泽他人。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