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要从习惯开始
成功教育要从习惯开始
作者: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教育局 贾延芳         更新时间:2014-01-02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最近又重温了陶继新老师对话名家系列丛书之《种好心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感受颇深,感慨颇多。

《种好心田》一书中洋溢着一种习惯的定力之美,正如陶继新老师几十年笔耕不辍获得的尊重与成就,正如魏书生老师35年对课堂的不离不弃、13年坚持培养学生“七一个分钟”习惯一样,习惯对于一个人和一个团队的成功或者是境界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老师在《种好心田》第59页谈到:“如果一以贯之地做下去,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品质。而如果人人都有好习惯、好的品质,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一种良好的班级文化。这个时候,班级各个方面的工作与学习,都会走向一个高境界。”陶老师和魏老师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成功的教育必须从小习惯开始,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定力开始。该书谈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择取书中“班级工作”和“教育管理”两章中都谈到的“习惯”问题,谈点我个人的感受和想法。

良好习惯是青少年个体能力的重要生长点,从小养成的某些好习惯往往能转化为某种能力。比如说,有的孩子习惯于动手操作,总要亲手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总要追着老师、家长问个不停,这很有可能形成他独特的创造能力。有的孩子习惯于体育锻炼,雷打不动、风雨无阻,那很有可能成就他的运动能力。其实,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这种能力,就像老师一天不写作就会六神无主一样。应该说,好习惯无处不在,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思维上的、心理上的,等等,如果这些好习惯都落实到位了,给予学生的就是一份后劲无穷的发展潜力,使他们在习惯养成中既成事又成人。就个人成长而言,我认为养成教育是培养气质、提升内涵的重要积淀。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一个农村孩子和一个城市孩子站在一起,不用别人说,你能很快识别出哪个是农村的,哪个是城市的,因为他们的谈吐、行为,眼睛里透出来的知识和灵气就不是一个味道,这就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一个气质的问题。我们讲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农村孩子综合素质的城市化,从仪表仪容到知识底蕴,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城市气质的孩子,也就是洋气、大方、有知识、懂礼貌、机灵活泼的孩子。一个孩子的气质与他的习惯有很大关系。习惯受潜意识支配,而意识的积累就会成为潜意识,形成人的知、情、意、行,最终归结为一种习惯,内化为人的气质。我们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培养有品质、有气质、有能力的学生,用好习惯对孩子一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把好习惯衍生为他们持续发展的力量,这也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抓好习惯养成教育,就要做到四个“用好”:

第一,用好一个主阵地。就是要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学校中师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就是课堂教学,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也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在学习习惯方面,比如从基本的物品准备、按时上下课到预习、复习、作业习惯等等,每一个环节背后都对应着一项或几项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反复训练。一个孩子的思考习惯会决定他一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关键是要训练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主动求知的习惯,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放一放,他们就可能产生无数的奇思妙想,压一压,他们可能就会变成墨守成规的书呆子,关键是我们养成教育理念的定位问题。

有人问著名教育家郭思乐教授,习惯有什么不同?教授说:在课堂上,第一个老师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第二个老师问学生3乘以5等于几,第三个老师大胆地给学生说3乘以5等于14,这时候,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等于14。这就是教师思考习惯的不同,这种不同也决定了学生思考习惯的不同,不知不觉中,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李乐东教授曾经用一句话概括了中美教育的不同,他说:中国的教育是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是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因此,从学校的教育理念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再到学生的培养理念,都要注重思考习惯的培养,培养孩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方式,把课堂变成争论的辩论场、变成比赛的竞技场、变成良好思维习惯的训练场。

第二,用好一个模式。就是要运用好“精细+自主”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具有“细、小、实”的特点,说它细,是因为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养成教育无处不在;说它小,是因为它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其习惯水平的体现;说它实,是因为养成教育的水平是学校管理“真功夫”的体现,一所学校的管理是否有水平、有成效,通过他们这个学校学生的行为表现就可以证明。在学校管理的模式上要特别突出两种模式的结合:一个是精细化管理,一个是自主管理。

首先是突出自上而下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主要是用制度、任务、责任来约束学生习惯的养成。到咱们的学校转一转,感受是很不一样的。有的学校,一进去,就觉得干净整洁,没有一张碎纸,物品摆放整齐、一尘不染,学生也是干净利落、朝气蓬勃;有的学校,一进去,就觉得脏乎乎、乱哄哄的,老师也邋里邋遢,更不用说学生了。这就是细节管理的问题。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校的管理,必须要细致,我们经常说,“管理无小事,事事关成长”,一个学校有多方面工作,一个学生的成长也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学校对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详细的分解和落实。一是分工要细,二是要注意人人参与,在这一点上,魏书生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班里的这个灯柜谁负责,这张桌子谁负责,卫生工具谁负责等等,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职责,既做到了每件事情都有人负责,又减轻了学校的管理负担,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是突出自下而上的自主管理。自主管理也叫活力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激发自我管理的活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特长,他们是一个强大的资源体和智囊团,发挥好他们的自主管理作用能为学校管理减轻很大的负担。如果我们只告诉学生“好习惯就是好”、“你不要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学生不一定听,甚至唱反调。真正的管理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他们自我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团体的管理职能,让他们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自我监督、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学校只需要进行把脉和点拨就可以了。   

第三,用好一个网络。就是用好家庭、学校、社会这个“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在学校,教师是养成教育的正规军;在家庭,家长是养成教育的主力军;在社区,各界人士是养成教育的生力军,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三军联动作战的效力,构建养成教育的生态场。

一方面是家校配合,实现5+2>7。在老师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5+2等于0,白+黑等于0,什么意思呢?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五天教育,回到家过个周末,就等于0了,学生白天在学校,晚上回到家,学校教育又等于0了。实际上,这是反映了一个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在家里形成的,受父母影响也最大,我们经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的育子观对这个孩子性格、行为等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学校不让带零食,有的父母偷偷给他放到书包里,孩子写作业,家长一会送水果,一会送吃的,甚至干脆自己代劳帮孩子写作业;有的家长正好相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让孩子不停的学习、读书,一旦看到孩子稍微休息一下,不是打就是骂,孩子心理遭受到极大的创伤。其实,作为家长都是疼爱孩子的,只是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欠妥当,这就需要学校做以正确的引导:一是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通过讲座、论坛、沙龙、做义工等形式,“学校搭台,家长唱戏”,引导家长把握教育原则、树立正确育子观,全面支持学校教育;二是建立更加便捷、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家长毕竟都有个人的工作,也比较忙,不可能经常跑到学校来咨询情况,这就需要学校除了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之外,还要利用网络、电话等形式加大与家长的沟通,特别要注重班级网页、校长博客、班主任博客的建立,拓宽沟通渠道,用努力的工作赢得家长的信赖与支持,真正做到家校双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在我们的社区中,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很多资源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企业的管理文化和用工理念就很值得学习。学校要主动出击、擅于挖掘,为学生寻找从“小课堂”到“大课堂”的社会教育资源,通过社会成功人士和先进人物的经验介绍,通过实地的参观和实践体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好习惯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习惯就没有好前程。

第四,用好一个机制。就是用好学生综合评价这个机制,形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强大引导。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这样抱怨:我这个孩子在学校特别懂事,有礼貌、爱学习、爱劳动,可是一到了家里就像换了个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脾气急躁,性格娇嗔。这里边有家长教育的原因,也有学校评价的原因。我们大多数学校对一个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只是看他在学校的表现,很少涉及他在家里的表现,更是很少请家长参与到对孩子的评价中来,致使孩子在学校一套、家里一套、出门又是一套,成了“多面手”。实际上,对孩子的评价定位,就像对一个“点”的定位,既要有横轴,又要有纵轴。纵轴是学校评价,包括学生对学生、老师对学生、级部对学生和学校对学生的层级式评价,横轴是家长评价,包括他在家里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家务劳动和自我学习等等,学校可以定期发放调查问卷,请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打分评价,然后纳入对这个学生的整体评价并和评优选先挂钩,从评价机制上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培养好习惯如果光有强度,没有长度,就只能是昙花一现,这个长度就是我们所说的持久性。每一种行为要想达到习惯成自然,不持续训练是不行的。相关资料显示:要把思想内化为行为,需要起码21次以上的操作、强化、刺激才能初步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在抓养成教育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有个中国的企业家问通用电气前总裁、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经理人杰克·韦尔奇:“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却那么大?”杰克一字一句的回答说:“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可见,平庸与卓越之间的差别不在别处,而是在“知道”还是“做到”上。不管是杜郎口中学也好,还是洋思中学也罢,凡是成功的学校都是重在习惯培养的坚持不懈,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注重从小处入手,低重心、小步子,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