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健笔意纵横
凌云健笔意纵横
作者: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局局长 李庆平         更新时间:2014-01-02

 

陶继新先生是我最敬仰的人之一。认识陶继新是通过他的文章,上世纪80年代初在曲阜读书时,他是曲阜师范的教师,而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当时经常在报刊等媒体上见到陶老师的大作,印象中他是一位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老师。后来因工作关系,我做教研员、做教研室主任、做校长、做局长,他做编辑、记者、总编辑。有机会与陶老师更近距离地接触过多回,并有幸接受过他的专访,聆听过陶老师的教诲,最终我们发展成为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他采访名人、教师、校长、家长等的著述,我拜读过十数本之多。今天捧读华东师大出版社为他结集的《走近公平与均衡——陶继新区域教育采风》,又产生一些新的感动与收获,对陶老师又有些新的认识和了解。愿意说出来,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陶老师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像坚忍的行者,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教育这片沃土,从白山黑水,到江南园田,从东海之滨,到戈壁高原,到处能见到他匆匆的身影。他以自己的视角捕捉着教育的风景,山西绛县、河南通许、宁夏吴忠、上海金山以及齐鲁大地如串珠般的一个个典型,尽数纳入他的视野,通过他一支如椽巨笔的点染勾勒,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一部鲜活的时代教育画卷。他又像一位只知劳作不问收获的老农,一心一意地认真耕耘,踏踏实实地侍弄自己的一亩二分地,奉献给我们的却是皇皇四五百万文字构筑的一座波澜壮阔的画廊。三十年坚守,著作等身,且毫无倦色,在眼下这个浮躁的时代,恐怕很难有人企及。这部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新作是陶老师近十二年来采风的一个缩影,是他采访过上百个人物、学校的一个片段。透过这部新作,我们约略能追寻到,陶老师一路跋涉、一路歌吟的足迹,并见证他是如何延展编织着一部庞大恢宏的全景式当代教育史诗的。

陶老师从东方圣城曲阜走来,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人文底蕴深厚,深解儒家经典个中三昧。我们读他的这部著作,甚至以往的论著,总能在不经意间,被导引进入一个深邃的思想境地,让你时时得到一窥儒学堂奥的激动和惊喜。如在《打造学校品牌的“绿色”行动》一文介绍环翠区学校特色建设,他写道:“孟子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学校里,构建一种‘人和’的环境,对于教师生命成长与学生终生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塞上起兮大风歌》中倡导教育局领导首先要有人文精神,引用孔子名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感悟生命,探寻教育》中,谈绛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这个必备之‘器’。”《为生命个体终身发展奠基》中的“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想,这也是当今教科研的一个至高境界吧。”……这样自如贴切地引用经典名言,在整部书中俯拾即是,儒家经典早已内化成陶老师语辞系统的一部分。

陶老师的文章,并不是对访谈对象的简单记录,不是就事记事,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让读者一看,就知道那肯定是陶氏文章,而非张氏、李氏之文。”文章充满理性的光彩,涌动着陶老师自己的思想与生命的能量。而这汩汩流淌的思想生命的活水,需要上溯到《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学记》中去探寻根源。在繁忙紧张的工作间隙,陶老师一直是手不释卷,抓紧点滴时间钻研传统思想文化,并常常产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感慨。他正是在读书学习中不断地超越着自我,丰富着生命的厚度啊。

尤为可贵的是,陶老师对一些经典名句有独到的解读,如《桑新华:归队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归属》一文,他评价桑新华局长时写道:“孔子高足子夏‘仕而优则学’曾受过无数的批判,殊不知,它真义是为官者如果有空闲时间应当好好学习。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身修养,拥有知识与智慧。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水平,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追求精神与心灵的快乐》对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述评中说:“对于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多人理解为要在其位上‘多为’。其实,领导不应当越权行事。越俎代庖使下属失去的不只是权力,还有自由与‘有为’的积极性。所以,只有‘无为而无不为’,才能给下属和自己同时营造一个驰骋才思与享受幸福的天地。”这些真知灼见透露着陶老师的睿智和达观,正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陶老师的博学多闻,不仅体现在对儒家学说的纯熟掌握,还体现在他博雅开放的思想和兼收并蓄的胸怀。他并非墨守儒家,而是兼及诸说,毫无门户之见,他对释、道的研究也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造诣(他另有一本专著:《让幸福与经典同行》,是专写与空海大和尚对话录的)。在这本书中,论及陈东强“守住平常心”时,他写道:“如果一个人逆道而行,就会受到一定的惩戒。一个人比起浩渺无涯的太空,几乎近于微尘。那些自以为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者,都在廓远无边的宇宙面前显得异常滑稽可笑。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感到自己只是世界上的一个普通分子,就会把取得的成绩视作生命历程中的必然。”在记叙威海南山小学的“学会欣赏”时,他写道:“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现实中由于急躁而失去根本者并不少见。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矛盾,往往不是思想问题,而是根植于心理层面的问题,如果人人都多一点平和、少一些急躁,社会就会趋向和谐与安定。”考据“文化”一词来源时,写道:“《周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陶老师自如地穿梭游走于往圣先哲的思想体系中,灵动通透,毫无挂碍。古老的中华传统智慧,与鲜活的当代教育事件,在文章中相互参悟,互为表里,展现出惊人的贴切与完美,不时迸出夺人心魄的耀眼火花。该是怎样宽阔的胸襟和眼界,才能修炼成如此纯熟老到的笔法!无所执才能无所取、无所畏、无所迷,儒、释、道在陶老师的笔下达到了一种完美的交汇和融和。

陶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掌握教育规律,深谙教育到底是什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洞悉教育的前世今生。在这部力作中,收录他的文章最早的一篇是2000年发表于《山东教育报》的《春色满园关不住》,最晚的一篇是写于20122月的《八载不辍耕,经典共传承》。时间跨越十二年之久,从第一篇一路读下来,通讯、访谈、述评、对话,20篇文章,洋洋洒洒27万余字读罢,掩卷细思,竟没有哪一篇让人感到“过时”了!不论是山西降县陈东强的“五化”校园建设,还是威海环翠古寨小学的“阳光中队:让离异家庭孩子‘阳光’起来”;不论是山东胶州“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教育”,还是上海金山“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探索,对今天我们多数学校来说,仍有仿效和认真学习的价值。在快餐式阅读肆虐、各色经验炒作横行的当下,我们只能承认,陶老师太高明了,他看问题太准了。书中既有传统理念的坚守与继承,又有时代精神的探寻和发掘。陶老师始终坚持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道德操守——“作文如做人,做人亦如作文。”他骨子里有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慈悲情怀,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不为外相所迷,撇开浮沫,直觅本真。

陶老师是一位虔诚的布道者。他对传统经典推崇备至,并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体验,“小孩子将经典‘生吞下去’非常容易,而且经典在其‘肚子’里还会逐渐消化,然后生成属于他自己的东西。积累得越多,生成的东西就越多。其实,大人也是如此。我为什么现在还要背诵《周易》?我发现,只看不背,永远不可能进入它的神秘世界之中,一旦背诵,就会有‘其义自见’的神奇出现”(《塞上起兮大风歌》)。他提倡早期经典诵读,“如果不在记忆的最佳时段去记忆,就会如《学记》所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八载不辍耕,经典共传承》)。“经典的玄妙之处在于走进心灵,在于内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小时候之诵读经典,正是一个人成大事的必要条件”(《教育是良心事业》)。据了解,陶老师在自己的孩子甚至外甥身上做过这样成功的实践。他一直是经典阅读的强力推动者,有一种天然的文化“复兴”的使命感。陶老师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过500余场报告,醉心于宣传传统文化,倡导经典阅读。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孔夫子处处碰壁所不同的是,陶老师播撒下读书的种子,总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此,他本人也荣登《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榜单。

陶老师是一位谦谦君子。他有为人师者的良好风范,待人和蔼热情。永远是不急不躁,温文尔雅。君子之风深刻影响着他的文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氏文风。他的文章汪洋恣肆,倒若悬河,又绵绵不绝,气定神闲。因为他有传统文化的源泉,所以底气中足,哪怕只言片语,都闪耀着烛照远方的理性光芒。他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对生命的礼赞,对开拓者的讴歌,是一种勘破世事之后的洞明与圆融,是一种超脱了自我之后的大爱。读他的文章,就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仿佛触摸得到他的音容笑貌,没有故作高深的惊人之语,没有丝毫的严辞峻色,甚至找不到一个诘屈聱牙的生词生字。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妙感觉,与两千五百年前孔子追求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境界是何等的相像啊。

难怪古人说:“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连他笔下的人物、事件、情理,都是那么顺乎天性,合乎自然。好像那些先进的经验,不凡的举措,大胆的变革,本自具足,陶老师只是动手砍削多余的部分,还它们本来的面目罢了。读陶老师的文章,给你的永远是直指人心的力量和当下的开悟。

陶老师连同他在这部著作中刻画的一系列人物:归队教育、诗情澎湃的桑新华,拍案而起、掀卷改革飓风的李洪安,权力拱手相让、撬动体制杠杆的高彦岭,行胜于言、将自由彻底还给学校和师生的李希贵……都将传之不朽!

孔老夫子曾经说过:“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在陶老师的文章中,他应该早已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

《论语·子罕》中颜渊的一声喟然长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同样表达了我对陶老师的仰慕之情。

走笔至此,仿佛又看见陶老师风尘仆仆地上路了,他留给我们的,依然是一个洒脱高大的背影。

忽然想起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或许就是这本新书告诉我们的,作为作家、学者、教育家的陶继新先生一种生命本然的状态吧。

(《走近公平与均衡——陶继新区域教育采风》,陶继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月第1版。)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334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