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去雕饰(一)
天然去雕饰(一)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3-12-30

1997年夏天“绿荫”夏令营活动中,从福建赶至山东的十几个孤儿,以及他们的“妈妈”,第一次向记者说起曦曦这个名字。而且每每谈起,都是怀着敬仰,动着真情。于是,13岁的曦曦,便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了。她美丽而活泼,善良而纯静,博览群书,文采飞扬,而且能用清纯自然的嗓音,唱一曲曲美润心田的歌曲,铺纸握笔,画一幅幅形神俱佳的画卷。

曦曦是个谜。为了曦曦,我曾一次又一次地梦游重庆。

1998年春天,夙愿化作现实。我乘机赶到重庆,第一次与曦曦握手相见。

我简直惊呆了。这么一个美丽纯清的女孩!两条长长的辫子,乌黑中透出光泽。鲜亮红润的脸上,有一副隆起的鼻子与轮廓分明的嘴巴,使得天真活泼与美不胜言和谐为一。两只清澈透明的眼睛,是那么黑,那么大,那么亮,让你顿感自己的眼睛光彩尽失,而且它的每一次转动,都恍若传递出一种语言与心声,从而与你的心灵相碰撞。一口纯正、流利的普通话,自然,柔美,和谐,与其不凡的气质相映成趣。

东方女孩的美质,无处不在地从曦曦身上展露出来!

而三天的深入采访,使我更加感受到了曦曦那种超越形象之美的内在素质。对于这位具有思想修养与文化内涵的女孩,我感到有必要将她推展给更多的读者,让她的美质在更多的人心中流淌。

茶禅:既有饮茶的浓烈兴趣,更有茶禅的深入思考

在曦曦家做客,品她亲手泡的香茶,听她侃谈茶禅的要义与妙趣,那简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与审美的享受。

在舒缓优美的音乐声中,曦曦沐手净面,来到茶几前面,双膝轻轻跪在地毯之上,次第摆好各色高雅别致的茶具,有序地烧水,煮茶,品茶,宛若一曲低吟浅唱的古典乐曲,悄然走进你的心扉。

闻香杯在鼻前转动几下,清香缭绕回旋,余韵沁入心田;而一杯清茶入肚,五脏六腑顿感空前的舒畅。

喝过几十年茶的我,第一次感受到茶还有如此的奇妙与美好。

人说日本茶道盛行,誉满全球;曦曦认为,只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东临风光添春色”。因为日本茶道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是中国茶道的一个分支,并有了自己的发展。中国茶道至大至深,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是这“一枝红杏”的树根和树干。日本茶道更重礼仪,中国茶道作为一种精神与文化的显示,启迪人们心灵深处的真正本性,使其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驶入一种空灵恬静的境界。

曦曦认为,茶文化作为介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文化,具有一种恒久的特质。人生得意时喝茶,可以抚平已有的傲气,渐生朴实平淡的谦恭;失意的时候喝茶,可以转迷沌为清醒,化自卑为自信,使你从荆棘丛生中辟出一条新路,鼓起勇气去追求另一个目标。

没想到中国茶道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曦曦说,当今人们对茶道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爱好者往往注重茶壶、茶杯、茶匙、茶夹子、茶铲子等形式方面的东西。固然,好的茶具可以引导我们进入一种状态,但过分注重形式,往往使人们忽略其间的丰厚内蕴。

曦曦说,喝茶谈茶,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而升华到茶禅的高度,就有了审美的愉悦与心灵的净化。

曦曦说着,顺手将刚刚完成的一幅画卷展开,只见朦胧夜色中,一弯月钩悬挂天穹,几个小和尚在斑驳的树下品茶谈经,怡然自得。

“好一个静谧美妙的境界!”我不由得脱口赞道。

曦曦轻轻地将画卷收起,继续她的茶禅之说——

“喝茶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禅’。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明净清澈的心,不为外界的琐事所困扰,不为内心的烦恼妄念所迷惑,有一种平和无争的心境,这便是‘禅’了。”

禅便是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

曦曦认为,用这种平和的心去对待我们身边的平常事物,有时竟会发现无处不充满着美好与生机。我们别无他念地听冰雪融化之后小溪流水的声音,那似乎便是“禅”的声音;我们心理愉悦地看河边青翠的杨柳、黄色的小花,那好像就是“禅”的颜色。自然与心境融合在一起时,渐渐会升华成一种难以言喻的美。而三五知己好友,在闲适恬静的氛围里,自然惬意地品茶,舒展自由地谈论,在喧嚣的闹市中,体会那种内心的平静,真正使自己的身心放松,便是茶禅。

曦曦又给我倒上一杯新茶,清香顷刻扑面而来,细品慢呷,更感清香之中透出淡淡的雅趣,恍然茶水即我心,我心似茶水,美哉悠哉,恍哉惚哉。此时曦曦对我说:“陶叔叔,明天您就要离开重庆了,我给您弹一首送别的曲子吧!

她走到古琴前,弹起一首古曲《阳关三叠》,曲调真挚坦诚,又有旷达宁静的意境。这时心里恬淡平静的幽雅,与远离尘嚣的轻松,将我推至物我两忘的天地。

又一杯清澈透亮的香茶送至我的面前。

“陶叔叔,”曦曦指指茶水说,“这茶水这样清纯,说明泡茶人有一个祥和愉快的心境;心情抑郁与暴躁发怒时,泡出的茶水也是混浊的。”

这一论点还是第一次听到,但看着她满脸的真诚,想想她对茶禅的思考研究,我发自内心地给予了肯定。

她满意地笑着,又侃侃而谈起来——

称作“亚茶”的卢仝,曾写过一首关于品茶的《玉川茶歌》,诗中有这么几句:“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收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袖习习清风生。”

曦曦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宛若怡然自得的吟唱。

我请曦曦阐释一下这些诗句的意思。她为我倒了一杯茶,又谈笑风生地讲起来。

“一碗喉吻润”,就是解渴,是身体上的一种感觉。“二碗破孤闷”,便对心理产生了作用,尽扫心中不快之事。“三碗收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可谓气势恢宏,诗仙李白才“斗酒诗百篇”,他却“惟有文字五千卷”,不仅进入到空前良好的状态,而且将酣畅淋漓的愉快心态与磅礴大气显露出来。“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这时原有的疲劳烦闷早已烟消云散,周身轻松愉悦,心中宛然一片净土,处在这样一种心态里喝茶,更显出饮茶人的旷达心境。“五碗肌骨轻”,是说身体外在的舒畅已经沁入肌骨,达到了直指本心的境界。“六碗通仙灵”,已经迫近仙境,有了异于常人的感觉。“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袖习习清风生”,则更令人遐想万千,“吃不得”是一种夸张,与“惟觉两袖习习清风生”相映照,飘飘欲仙,两袖挥动于清风之间,彻彻底底地进入到一种空灵神妙的境界。

曦曦讲得声情并茂。我在饮过七杯之后,不觉也有些“吃不得”地飘飘欲仙了,此时此境再品味曦曦给我讲的从喝茶中品到禅的要义,从参禅中寻得茶的有味无味,以及直指本心的淳朴自然,便有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了。

夜色渐渐走进屋里,曦曦调皮地一笑,拉着我走到“更上一层楼”的房顶。

我简直惊呆了!重庆的楼顶竟可充分展示田园风光之美!

富有诗意的月光下,有瓜果蔬菜,攀藤虫鸣,红花绿叶,蜿蜒小径,一池清水,几多小鱼,加之小狗蹦蹦穿梭往来的嬉闹,使你误以为融入山林田园的夜色之中。而一盘石桌,几座石凳,早已有烛光闪亮,清茶飘香。

这是曦曦和家人独创的作品!她们把房顶利用起来,开辟了一片很有特色的花园与菜园。

白日有田园劳作的汗水挥洒,夜间有石几上相视而坐的母女对话。

在这里品一杯香茶,真是别有美味在心头。

曦曦依然给我谈茶禅,论儒释道兼济的苏轼,叙说乾隆皇帝的“君不可一日无茶”的妙趣,描绘宋代“斗茶”的有趣场面,如此等等,真可谓海阔天空,奥妙无穷。特别是其中的许多诗词妙语,从曦曦口中顺畅地说出,使你惊讶她知识的渊博,心里的灵透。

茶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曦曦,作为中国茶禅学会的最小会员,为茶禅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添设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

绘画:既重外在形态的勾勒,更重内在精神的展示

曦曦作画,有重庆国画院画家周顺恺先生指导,又具特殊灵气,加之锲而不舍的精神,其艺术水平飞速进展。她的画立意新颖,旨趣高远,勾笔巧妙细腻,色彩浓淡相宜。赞声不绝,影响日远。于是愿为曦曦举办个人画展的中外热心者,纷纷向曦曦招手致意。

19968月,曦曦应邀前往法国南部梅村的康姆内茨特,参加禅修与举办个人画展。这里云集了来自25个国家的禅学爱好者,其中也不乏禅学研究专家,曦曦作为中国的惟一代表,与学识渊博的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探索平凡而有意义的“生活禅”。曦曦所办画展尽管没有外文翻译资料,兼有语言不通的阻隔,但依然观者如堵,赞语不绝。因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曦曦那颗跳跃着的童真而善良的心,欣赏出了那种超越国界的共通的艺术之美。

离开梅村路经巴黎时,欧洲时报社与法国潮州会馆又为曦曦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而且将展示地点设在了巴黎市十三区内。这使曦曦感到荣幸,因为中国画家在法国举办画展很不容易,西方人对曦曦的国画给予了特殊的厚爱,认为具有东方禅画特有的艺术魅力。欧洲时报专门载文予以宣传,评价颇高。欧洲佛学联合会主席威狄尼·康杜拉玛从阿尔卑斯山绕道而来,为曦曦献上哈达,并参加了画展的开幕式。法国一些汉学研究专家也乘兴而来,意欲一睹12岁的小女孩曦曦用画笔所表现的中国文化。观览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对画展表达着不同形式的激赏与赞叹。不少名人纷纷为画展题词,给予很高的评价。巴黎市十三区副区长安德里厄也闻讯赶来,惊讶不已地观看了曦曦的画展,兴致顿来,挥笔题词:“你的画是天上的画,是来自宇宙的画,不是人间的画。”这位区长对曦曦所画的一对猫喜爱有加,猫的前面还画有木鱼与佛经,并附曦曦的亲笔题字:“大地众生,皆有佛性。”这幅画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它有画的意境,也有禅的境界,既有画家的主观精神,又有禅宗的“无我之境”,佛性就体现在一对猫,一个木鱼,一本佛经上。这对于爱好禅学的人来说,便充满了一种信赖感、亲切感和愉悦感。所以,这位区长激动异常,以1.9多的魁梧身躯,深深地为小曦曦鞠了一个躬,真诚地祝一声:“谢谢你,小曦曦!”并要求与曦曦合影留念,将这一美好的瞬间化作可以追溯的永恒。这时,在场的华人高兴得欢呼起来,一种伟大的民族自尊心旋即在他们的心里升腾起来。没想到一个十多岁的女孩,突自天降,为他们送来了自信与增添了光彩。一些报刊刊登了她的画作,并作了文字说明与宣传,有的还选作封面,给观众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美感。而欧洲时报731则配上六幅照片,专版刊登了曦曦画展的实况,其中一段报道还对曦曦的临场表现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虽然她今年只有12岁,但很有悟性。面对观众、嘉宾的提问,她镇定从容,对答如流。即席挥毫,10分钟即完成一幅作品。她笔下的小沙弥,手执扫帚,十分可爱。她对观众解释这幅题为《除尘》的画说,所谓除尘,并不是单指除去地面的尘土,而是要扫除心中的杂念。此外,对她当日展出的许多作品,她也都一一指出在简单画面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受到观众的赞扬。”

1997年曦曦于法国的第二次画展因事未能成行,但曦曦东方禅画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在法国播扬与广延着。法国人喜欢曦曦,法国的中国华侨更喜欢曦曦,曦曦与中国文化,以后还将不止一次地走到法国,走到世界其他各国。因为我们的曦曦和传统文化,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曦曦之所以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定位在东方禅画上,是因为她对禅学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因为她自己具有一颗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平常心。她追求的是一种平和的心境和美好的人生。而以这种思想为指导的禅画,大可以给经年累月奔波忙碌、心力交瘁的人们一副最好的安顿心灵的处所与栖息精神的家园。

曦曦绘画特别注重人物神韵的展示。外在形态只是一种形式,它固然需要审美观照与艺术把握,但如果没有心灵与精神的展示,那必然黯然失色。曦曦的人物画个个栩栩如生中透视出灵性,给观众以审美的感受与心灵的冲越,令人们心驰神往与叹为观止。当然,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并非一日之功,这与曦曦整体的艺术素养有关,也与曦曦对人物画的个体情感心灵把握难以分开。她从未见过歌星邓丽君,但通过电视画面,却可以把握邓丽君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通过歌声,感悟到那颗艺术家心灵的跳跃。曦曦曾几十次地欣赏邓丽君的磁带专辑,每一次都可以将她带入到一个特定的审美意境之中。随着婉妙的歌声,邓丽君仿佛已款款而来。她向曦曦展示美好的形象,更向曦曦展露丰

富的内心。于是曦曦开始画邓丽君,画她的服饰,画她的形体,画她的眼睛,而将她的心灵与精神,又无处不在地描画于这些物象之中。渐渐地,一个活了的邓丽君已经出现在曦曦的画卷上。当曦曦将这幅画寄至邓丽君母亲面前时,老人家竟惊讶得半天转不过神来。芳年早逝的女儿仿佛突然归来,令老人家悲喜交加,感动不已。

199657的民生报上,不仅刊登了曦曦所画的邓丽君画像,还登载了记者陈嘉倩的专访文章《邓丽君常常在梦中与我相会》。老人家深有感触地说:“最近我接到大陆寄来的一幅邓丽君画像,经过4个月才辗转从四川重庆寄达台湾。画这幅画的小朋友才12岁,自称小曦曦的她在附上的信中写道:‘只有兰花,才称得上王者之香,愿丽君阿姨像兰花那样典雅高贵。’这幅画颇得邓丽君的神韵……”此后,老人家又将这幅画送到台湾金山文物馆予以收藏。

充分展示人物的心灵与精神,使曦曦的画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不同文化品位的人欣赏她的画作,都可以在不同的审美感受的时候,触摸到人物感情的跃动,精神的风采,以及曦曦将自己的审美追求与情感理想熔铸其中的心灵颤动。

写作:既有清纯自然的文学作品,又有意丰理深的学术论文

真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曦曦饱览诗书,写作也驾轻就熟,其思路之开阔,文笔之鲜活,令读者常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她写散文,也写小说、诗歌与学术论文,即便是书信与日记,也都有特殊的精到之处。她已经走向了一个多元的写作之路。

曦曦的诗歌,文质兼美,尤其是一些写景诗,融进了更多的人的思想与情感。不过这种情感不是惊涛拍岸似的激越跌宕,而是释然安逸的平静心态的含蓄外化。如小诗《星夜吟》:“星月如流水/夜空长恨别/月华我心照/风清水静然。”星月如水,风清水静,与作者恬淡自然的心境和谐为一。而这种独特的情调,又透露出一点禅诗的韵味,给人以我即自然的审美感受。诸如《为小鸡题》等,更是禅味无穷,在作者笔下,小鸡与小孩一样,同样具有佛性,同样具有感情。而《太平岩》则将高树落叶、石头鸣蝉、笑语声声和高山流水等柔美地放在同一个时空下,诗化了一个清静无为、心悦意趣的超越尘俗的审美意象。

长达10万多字的小说《西西姐姐与小狗蹦蹦》,以小狗蹦蹦为主角,用它与西西对语的形式,将外国文学,特别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展示给读者,加之其间不少曦曦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疑问,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框架。但它又不是知识的简单介绍,而是将知识融入情趣盎然的情节推移与细腻生动的语言描述之中,浑然天成,童趣横溢而又韵味无穷。同时,传统美德的亮点也在书中时时闪现,给读者以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对有悖于这一美德的思想与行为,不是进行无情的批判与辛辣的嘲讽,而是进行隐喻性的温情的批评,令人们在回味反思中,检索自己的人生行为,改正自己的错误,归依传统美德的真善之门。这一特殊的审美视角与构文形式,足可窥见曦曦的良苦用心与文学创作水平。曦曦还希望把这篇小说改编成剧本,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个情趣盎然的世界里。

曦曦的日记内容丰实,奇妙无穷。走进这个世界,既有豁然开朗之感,又具别有洞天之妙。其文或长或短,或深奥或简约,都是流溢于心间,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归纳梳理一下,其主要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叙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其感受。看似平凡小事与点滴感怀,却于真实中透视出美好。如自己如何孝敬父母,以及如何帮助别人和向他人学习,甚至清扫卫生时,偶有疏忽而小犯错误等等,都一一记录在案。所写不做铺张渲染,而是实事实记,并且在记事之后有哲理性的思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其间折射的是曦曦美好的品格,以及参悟人生世事的深邃。

其二,记录与师公、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一些大朋友的友好交往。这其间不乏赵朴老、南怀瑾先生、国画宗师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奶奶、妙湛**师等名声显赫的人物,诸如我辈芸芸众生者,更是俯拾即是。这里展现的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画卷,抒写的是友谊真情的美好赞歌,从而烛照出曦曦高尚的人格与高层次的文化品位。

其三,读书笔记。曦曦博览群书,每有所感,便小记于日记之中。这里抒写的是与哲人对话的奥妙,同诗人共吟的奇思,以及在艺术王国里遨游的愉悦。睿智天真共在,理性思维与驰骋想象并存。其观点之新颖,思路之开阔,认识之深刻,描写之形象,文笔之细腻,常令颇有学识的专家学者击节称妙。

此外,每篇日记之后,都有图画一幅,作为日记内容的形象注脚或意蕴延伸。虽简笔勾勒,却也形神毕现中透出灵气,与漂亮的文字相映成趣,各尽其妙。

曦曦的一些散文,没有表层大起大落的感情冲越,但浓郁的情思,却以涓涓细流的形态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堤岸,令人们获取一份美在心田的感受之时,又收获一份真诚与友善。

反映曦曦这一特色的代表作,便是长达5000多字的《在这葡萄熟了的季节……》。她以熟了的葡萄作为构思行文的外在线索,将对师公深深的怀念之情不着痕迹地流泻于微妙舒缓的叙说之中。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表层,流淌的是细腻而又深邃的感情美质。其中的细节描写,生动鲜活,韵味无穷。特别是为师公剥葡萄皮一节,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曦曦的天真烂漫以及对师公的敬爱之情,都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彼时彼地,一老一小,不知不觉地携手踏进无邪而又空灵的孩童世界。联系他们平素为世人所做的种种善事,与这超越尘俗的童真之美有着何等异曲同工之妙!体味与思考他们的行为与精神,可以促发人们抖落心灵的积垢与伪装,重获一份纯洁与真诚,完成人格与精神的重新塑造。

5000来字的《人与自然最亲近的地方》,以洒脱飘逸的笔触,抒写曦曦西藏之行的所观所感。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中透视出原始自然的天然之美,作者心理的愉悦与自然形态的清纯天衣无缝地融合为一,令你无论如何展开想象都难以勾画这一远离尘嚣的一方净土的自然原色之美与空灵之妙。而西藏丰富的人文景观,在曦曦凝重的笔触下,倾注了更多的思想要义与文化内涵,让读者感悟到汉藏人民友谊的源远流长与美好珍贵,窥观了“中国文化的血液在这里流淌”的激越与伟大。

曦曦的其他散文,都在美好心灵与恬淡心情的高度和谐中,勾画亮丽的风景,书写多彩的人生,昭示出一种独特的思索与生活的哲理,给人以向善向美的思想启迪与审美感受。

与散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曦曦的学术论文呈示的是一种学者的风范。天真烂漫不见了,纵横捭阖、谈古论今的思辨闪烁出智者的光辉。洋洋八千言的《略论石头希迁禅师〈心药方〉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一文,其间有对石头希迁生平成就简明扼要的概述,也有对《心药方》内容与特点言简意丰的诠释,有对《心药方》配方、配药方法及其功效一语中的的解说,也有关于《心药方》与禅的关系左右逢源的论述。特别是独辟蹊径地从《心药方》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入手,从个人生活与世界和平两个层面谈起,给人以别有洞天的惊喜与启示良多的教益。有恰如其分的事例剖析,也有条分缕析的理性推理。既有事关家庭与社会教育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探索,又有关于世界和平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透视聚焦。这本不是一个孩子可以攀援的境界,但12岁的曦曦却脱颖而出,语惊四座。而且在19967月于长沙召开的“石头希迁与曹洞禅学术研讨会”上,引起了全国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她不仅宣讲了这篇颇富新意的学术论文,还背诵了石头希迁的《参同契》,令造诣高远的专家学者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之久久地鼓掌。武汉大学教授激情满怀,即兴为曦曦赋诗一首:“曦曦熟诵《参同契》,颗颗摩尼落玉盘。寄语草庵休怅望,童心最契石头禅。”其他专家学者也以不同的形式给予热切的关注与极高的评价。这篇论文后又正式出版,并引起强烈反响,曦曦也因此成了中国社科院宗教学会年龄最小的一位会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曦曦之所以能够写出清纯自然的文学作品与意丰理深的学术论文,是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以及持之以恒的拚搏精神分不开的。

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曦曦可谓情有独钟,她认为,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而且对如何做人起着标航导引的作用。这一奇彩夺目的文化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便穷尽毕生精力,也只能撮其浩瀚知识的点滴,通其奥妙深义的一二。所以,曦曦在一望无垠的中国古文化的海洋里,永远不知疲倦而又兴趣盎然地采撷着知识与智慧的奇葩。

曦曦刚刚9岁的时候,喜获朋友赠送的一套《红楼梦》连环画。她先是惊讶于那画面的美妙,栩栩如生,形神毕现,令人爱不释手,心驰神往。后又痴迷于其中的文字内容,感到美不胜言,有一种乐而忘返的审美愉悦。她决定一睹原版《红楼梦》的风采,那将是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当她如愿以偿时,真令她激动不已。书中细腻鲜活的语言描述,个性凸现的人物形象,曲径通幽的故事情节,内蕴幽远的审美意趣,令曦曦产生了欲穷其奥妙的思考。她看完第一遍,立刻又看第二遍,看完第二遍,旋即又看第三遍,如是循复,一气看了十一遍。直到现在,她还不时翻阅其精彩章节,玩读欣赏不已。

曦曦读《道德经》,也是愈读愈见妙趣,愈得要旨,其中的“和其光,同其尘”等妙语警句,对她做人做事起到很大的影响。宇宙浩如烟海,人是何等的渺小,所以永远没有骄傲的资本。在香港时,南怀瑾爷爷告诉曦曦,《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谦卦最为吉祥。所以,在曦曦小小的心灵中,谦虚便占据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她认为谦虚是中国传统的美德,是立身之本。

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曦曦对禅宗文化的学习倾注了更大的精力。曦曦的外婆与妈妈都喜好佛学,耳濡目染,曦曦也与老人具有了共同的爱好。四五岁时,她即翻阅线装佛教书,并能大段大段的背诵,后又拜德高望重的惟贤法师等人为师,亲聆其教诲。她认为佛学,特别是禅学,是一门极其渊博的学问,奥妙无穷。

曦曦学习禅学既学其知识,更悟其玄妙的道理,尤其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她之所以五六年来坚持将不少精力与财力投到当今的希望工程上,并暗下决心,立志要做一个世界性的慈善家,就是在妈妈的引导下,从佛教的精神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所以,她撰写的佛教方面的论文,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精神命题。《略论石头希迁禅师〈心药方〉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便是最好的注脚。

曦曦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众采博览,更注重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她认为,这笔伟大的精神财富,是先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永远光芒四射与价值连城的瑰宝,我们要珍惜它,继承它,发扬它,并且很好地利用它,让它为当代人服务。

所以,从十一岁开始,曦曦便参加高等自学考试,她不是就考试的科目而作单一的努力,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去学习,执著追索而又广博吸纳,容载丰富的知识而又闪烁智慧光芒。而且珍惜时间超越珍惜生命,要有30%的时间画画,30%的时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30%时间进行文学创作,10%的时间安排其他事务。早起6时,晚睡11时,井然有序,雷打不动。所以,她所学知识之丰富,成就之斐然,已非一般学生可比。

当然,曦曦也要有老师,不过她的老师都是为她而教的特殊的老师。她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就必须德才兼备。而高品位的老师的教育与指导,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遴选老师,慎之又慎,格外挑剔。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学问

家,大都具有高尚的人格。试图在学识上攀登高层境界,没有人格的完善,无异于天方夜谭。遗憾的是,目前的学问家并不多见,再刻求人品的高尚,真是难乎其难。所以曦曦每每几经周折而选中一位老师时,都会给她带来“蓦然回首”的巨大惊喜。曦曦选中的英语、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逻辑老师,个个具有高尚的品德与丰富的学识。这些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对曦曦特别喜爱,不仅全力教给她学识,而且也将其美好的情操无时不在地展示出来,给曦曦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曦曦在人格上的完善与学习上的拚搏精神,反过来又给老师以信心,以启示。特殊的学生与特殊的老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品格的培养也步入到一种美好的天地。

名师指导、博闻强识而又不懈努力,使曦曦的知识与智慧双翼并飞,达到了一个高层境界。其写作旨趣的高远,文笔的流畅,也便自呈水到渠成之势了。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