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盲儿子创造光明的天使
为盲儿子创造光明的天使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3-12-30

认识沙彦华,始于1997年春节过后的“全国十佳少年齐鲁行”活动。在十几天的行程中,记者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一个伟大母亲对盲儿子孙岩生命成长的关爱,以及由此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当今天孙岩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大四学生的时候,记者再次采访沙彦华,更多地了解到近十年来孙岩的成长过程和她那不寻常的人生波折,于是,就更加钦佩她的人格与胆识。当这些年孙岩在世界很多国家演出且引起轰动的时候,谁又曾想到,这里面渗透了这位母亲多少心血!

我要把孙岩的一生照料好

“全国十佳少年齐鲁行”期间,沙彦华曾很动情地对记者说:“我的事业就是孙岩。有时候,我就想,这么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为什么不给别人,偏偏给了我,这是上苍对我的信任,所以我要把这个孩子的一生照料好。”说这些话的时候,有点儿凄婉,更有责任在肩的使命感。当时我特别感动,由此也便拉开了采访她的序幕。

一、小孙岩手术失败后的死亡召唤与凤凰涅

198341,孙岩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他长得白白胖胖、结结实实,特别是那双明亮的大眼睛,更是显得活泼可爱。全家人沐浴在愉快与幸福的氛围里。

可是,细心的外婆与奶奶很快便发现,小孙岩的那双眼睛,对外界竟然没有任何反应。

全家人的快乐顿时烟消云散,立即去医院诊断——孙岩患有先天性白内障!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沙彦华的精神几乎崩溃了!

这难道是真的?

四处求医,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治好小孙岩的眼睛!

最后,到了北京一家大医院,为3岁的小孙岩做了矫正手术。

 可是,当轻轻地取下小孙岩眼上的纱布时,父母顿时惊呆了!原本虽然弱视但还水汪汪的眼睛,现在却全瘪了!

简直是晴天霹雳!

沙彦华感到眼前一片黑暗,所有的生路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斩断了。她想纵身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结束自己的生命。整个家庭也紧张起来,不仅是在为小孙岩悲伤,也在担心沙彦华的生死。

很多天,沙彦华一直在死与活两条路上徘徊着。她在想,如果死了,最需要帮助与呵护的小孙岩由谁来照管?可活下去呢,又没有勇气面对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处在两难之间的沙彦华每天不吃不喝不睡地抱着小孙岩哭,她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滴落在儿子的脸上。她小心地将小孙岩脸上的泪水刚刚擦掉,泪水又滴落在他那可爱而又可怜的脸上。不知道为什么,她的眼前不断出现流落街头的盲人、乞丐的形象,这些旋即又与小孙岩的未来联系起来,紧接着便如刀绞一样直刺她的心脏。

沙彦华精神支柱垮了。一个原本坚强的母亲,如今只有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一丝儿余力了。

家人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地劝导,时间一天又一天地流逝,使这个精神死亡的母亲重新苏醒了!

“是的,我不能死!”沙彦华斩钉截铁地说。

她冷静了下来。因为想让小孙岩以后过得好一点儿的话,首先自己必须坚强起来;如果说医治孙岩的眼睛还是身体上问题的话,那么,自己首先要在思想和精神上健康起来。

凤凰涅 后的沙彦华又恢复了原有的朝气与勇气。不,是有了前所未有的朝气与勇气。

二、她为照料孙岩要了一个“助手”

在孙岩6岁的时候,沙彦华想到需要一个称心如意的“助手”,以便更好地照料孙岩。而这个最好的助手就是拥有一个自己的女儿,因为她可以和自己一起悉心地关照着她的哥哥。如果万一生个男孩,就送给别人,因为她感到男孩照顾不了孙岩。

在孙岩7岁那年,上苍圆了沙彦华的梦,一个健全而又漂亮的女儿问世了。她为女儿起名孙全,一个“全”字,不但有健全之意,更有全家人心在一起、全心照料孙岩的深意。直到10年之后,在孙岩的师杨峻教授的建议下,孙全才更名为孙泉。

孙全刚一懂事,沙彦华就告诉她:“你千万要记住,你的生命是哥哥的眼睛换来的。以后一定要好好照顾哥哥。”沙彦华教着孙全如何帮助哥哥,小孙全也心领神会,特别细心地尽着一个妹妹特殊的责任。在“全国十佳少年齐鲁行”活动期间,4岁的小孙全不但很有礼貌地与我们交谈,而且已经与哥哥形影不离了。她爱她的哥哥,孙岩也爱他的妹妹。她十分乖巧可爱,像姐姐一样担起了照顾孙岩的责任。现在,孙泉正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学习,以后决定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她想,她也要在共同爱好的专业上与哥哥走在一起。

三、破例接受身怀六甲的编导采访

沙彦华对孙岩生活上的照料精到又细致,她不希望在已经有了残疾的儿子身上,再有任何不好的地方。孙岩理发,她亲自监督与指点,她要让自己的儿子更精神一些。为孙岩所买的秋衣秋裤,全是雪白色的。她说,他看不见,就不能再让他穿不亮堂的衣服。在她的眼里,孙岩还是最为完美的。

但是,沙彦华不愿意让人们再提及孙岩手术失败这段伤及心灵深处的事情,她想把它在记忆里渐渐地抹去。不过,沙彦华与孙岩在行进的路上,因了太多的精彩,也就有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自然传播。于是,一些媒体便前来采访,不过,都被她一一拒绝了。

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前夕,全国开展了一个评选“中国母亲”的活动。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赶来,为作为吉林省推举的唯一候选人的沙彦华拍一个纪录片。她一如先前地拒绝接待。她说,所有的一切她都不稀罕,她不想再提那些伤心事。孙岩的残疾和由此带来的不幸是她心底最痛楚的一道伤疤。尽管很多伤心事已成为过去,但这个伤疤不是可以随意触碰的。更何况公开向人讲述这些故事,无异于把伤疤撕开了给人看。

电视台的车子每天赶到她的楼下。为了不接受采访,她只有等着车走之后再上楼。为此,沙彦华每天都要在外面转悠几个小时。

做节目的编导是一个怀孕7个月的女性,她为沙彦华的事迹感动着,觉得做这个节目对她和全国的母亲而言意义都非常特殊。于是,她每天大着肚子爬上6楼去等沙彦华的出现,一连等了7天。她说,什么时候采访成功,什么时候再回去。到第八天,沙彦华终于被她感动,上了楼。一看到那个身怀六甲的编导,她就忍不住哭了,编导也哭了。后来片子做得很成功,沙彦华也荣获了“中国母亲”的称号。

纪录片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使沙彦华明白了一个道理——社会对孙岩这样关心,和媒体讲讲他的成长经历是一种责任。她感到孙岩走到今天,已不单是她个人的孩子。她在承担母亲的责任之外,还要承担社会的责任。

让孙岩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盲人由于看不见世界的原因,大多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能力。孙岩同样是不幸的,可是,因了一个超越他人的妈妈,他的生活走上了正常人的层面。

一、让孙岩如正常人一样走路

在与孙岩相处的十几天里,令我感到特别惊奇的是,他几乎没有一点儿盲相。漂亮的墨镜戴在他那英俊的脸上,显得潇洒而又自然。昂首挺胸地走路,全然如一个正常孩子一样。每到一地住下,只需两三分钟,房间里所有设施的方位便了然于胸;到我们所住的七八个房间一转一问,再行走来,就如走进自己的家里一样熟悉。

孙岩如此神奇的源头还需到沙彦华那里寻找。

孙岩开始学走路的时候,也如其他盲人一样,伸出双臂,担心前面横亘着威胁其安全的障碍物。而且走的是内八字,难看而别扭。这个时候,沙彦华就告诉他:“你要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你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她对他说,正常人走路的时候两只手放在下面,两条胳膊自然地摆动着。虽然如此,孙岩毕竟从来没有看到过正常人如何走路,因为他的脑子里边没有一个正和直的概念。于是,沙彦华就蹲在地下,用手把着他的双脚,教着他像正常人一样摆正,告诉他把腿放松,教着他往直的方向走。走回来的时候,沙彦华又让他蹲在地上摸着她的腿和脚再走。同时,引导着他摇动双臂,像正常人一样摆动。如此反反复复地练,一点点地进步,不断地鼓励与表扬。几个月后,孙岩真的如正常人一样走路了。

其实,开始的时候,孙岩并没有如现在这样走起来坦然,总是担心撞到什么东西之上。沙彦华就告诉他,碰着磕着没有什么,现在被碰着,就是为了以后不再被碰着;现在吃点苦练走路,就是为了以后走好路。干任何事,开头的时候大都会遇到一些波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小小的孙岩似乎听懂了妈妈话的含义,不断地点头,照着妈妈的指点,大着胆子走起来。每逢碰着、磕着或者摔倒的时候,还没等妈妈去安慰,他就已经笑着说:“没事,妈妈,我重来!”这令沙彦华心里一颤,眼泪不禁夺眶而出。是的,他心疼儿子,同时,他也为孙岩的坚强而欣慰。

上小学的时候,孙岩家住六楼,和学校相隔两条胡同、一个闹市,学校的教室又在三楼,他却可以独自来往于这段路程。开大队会时,地点在剧场,学校离剧场要走40分钟的路,孙岩从来不让家长接送,和同学们一块儿去,一块儿来。1996年他主演两集电视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排演的地方离他的家很远,路上要倒几次车。孙岩却都是一个人到排演地,排演完再一个人回来。而有的并非主要演员的正常孩子,却是家长接送。可孙岩一点儿也不攀比,沙彦华一点儿也不遗憾;反而,孙岩与他的妈妈都感到特别的自豪。

二、让孙岩与正常人一样做事

学会走路只是第一步,人生的路还很长。如果孙岩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地做事,他依然和其他残疾人没有太大的差别。沙彦华要教育出来一个和正常人一样做事的儿子。

吃饭是生存必需,可孙岩面对饭碗,上嘴唇和下嘴唇应该放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就像小猫小狗一样,趴在那里,把整个嘴都放到碗的中间吃,甚至弄得满嘴满脸都是饭。这时,沙彦华就告诉他,这种吃法不行,人是不这样吃饭的,只有小动物才这样吃。一定要把碗端起来,一只手端起碗,一只手拿着筷子,把嘴唇放在碗边上,用筷子把饭扒到嘴里吃。这也许对正常孩子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可是,对于看不见碗筷的孙岩来说,却需要很长时间的习练。沙彦华有的是耐心,她在指导孙岩吃饭的过程中,感受这个小生灵的每一点进步,享受一次又一次的喜悦。结果,孙岩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吃饭了。他甚至会默默地为妈妈倒上一杯水,或为妈妈打来饭菜。

沙彦华常常对孙岩说,父母总不能跟他一辈子,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做。沙彦华教会他洗红领巾、手帕、袜子等小东西,而且形成一种习惯。

孙岩和姥姥住在一个房间,每天都要摸索着给她铺被子,准备洗脚水。为此,曾不止一次地弄翻过脸盆,打碎过东西,划破过手指。父母也劝过他:“别干了,这些事我们干就可以了。”没想到,他反而问起父母来了:“总不干,以后咋办?”

在父母的指导下,孙岩学会了正常人会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沙彦华也一天天地放心了。小孙岩外出演出时,即使沙彦华不在身边,他的生活也完全能够自理,只不过质量稍差些罢了。沙彦华说,她不担心这个,只要他演出成功,思想上没出什么毛病就行。

在某种意义上,沙彦华给予孙岩的不只是如正常人一样地生活,还给了他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就是,虽然双目失明了,可是通过努力,照样可以走进正常人的生活里,甚至比正常人生活得还精彩。

对孙岩坚韧性格的锻造

沙彦华在倾其全力对孙岩关照的时候,并没有一点儿溺爱,相反,对他的要求特别严格。她认为,“小爱”大多停留于物质层面,“大爱”却重在精神与灵魂的锻造。孙岩无坚不摧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在这种精神锻造中形成的。于是,他一步一步地走向自立、自理和自强。

一、要他一次必须弹琴300

当今孩子学琴虽然已成时尚,可是,由此学成且练就意志品格者却凤毛麟角。孙岩学琴,获取的便是双向的成功。

孙岩5岁学弹钢琴,沙彦华要求之高超出常规——要他一气不停地弹上300遍。这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无异于一场精神炼狱。为了达到这个指标,每次弹琴,都由孙岩的外婆临场监督。老人家在桌子上摆上300根火柴,孙岩弹完一遍,她便拿走一根,直到300根火柴拿完为止。300遍一气弹完,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衣服被汗水浸透了,双手磨出了血泡。沙彦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是,她并没有因此终止孙岩的练琴。

孙岩似乎懂得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他不仅不哭,连一声苦都不叫。每天几个小时的弹琴,磨炼的不只是意志,也在凝聚着他的有意注意力,提升着他的审美品位。

二、刻苦好学的盲孩子成了家长们教育自己小孩的榜样

沙彦华在孙岩很小的时候就有效地启迪了儿子的智慧,从而使其形成了好学乐学的习惯。他的记忆力特别好,无论学什么,基本一点就通。于是,沙彦华决定让孙岩进入正常小学,她相信孙岩的智力水平完全可以适应小学学习;同时,通过进入正常班级,与健全孩子一起学习与生活,可以更好地提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努力,长春市一家重点小学在对孙岩进行考试之后,决定接收他并让他直接插班上二年级。不料,此举竟然引起轩然大波。班上学生的家长不同意,认为班里插进一个盲童,自然会分担老师很多精力,由此势必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于是,一个家长提议,一呼百应,这个班里的孩子全部罢课,而且声称:“只要那个瞎孩子不滚,我们就不上课!”有的家长甚至揣测孙岩可能是哪一个重要领导的“孙子”,否则怎么不“滚到”残疾人学校而倒塞到健全人的学校来呢?于是,家长们集合起来,到市政府门口静坐,说,如果不让孙岩回家去,他们的孩子就不复课。

所有这些,都像一把刀子插进了沙彦华的心里一样,但她没有退却,她不能让这把刀子再次深深地插进小孙岩的心里。其实,当时小小的孙岩害怕极了,一个偌大的教室,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而且外边还有人喊着让他滚回去的口号。他问妈妈:“他们为什么吵闹?为什么让我滚回去?同学们为什么不来上学?”沙彦华擦干眼里的泪水,很平静地对他谈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并坚定地告诉儿子:“不要害怕!就是你一个人,也要来上课。他们现在不理解,以后肯定会理解的!”

事情越闹越大,最后惊动了省、市教委领导。上级专门派人前来调查。事实证明,孙岩并无任何特殊关系。于是,校长就和家长们谈判,达成一个君子协定:两个月内,如果对别的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就让孙岩离开学校;如果没有,就希望家长们给点爱心,让孙岩也和他们的孩子一样拥有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不久,家长们就发现,小孙岩的到来并没有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学习,相反,刻苦好学的盲孩子却成了他们教育自己小孩的榜样。两个月过后的期中考试,孙岩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原本还要轰走孙岩的家长们,现在不但不希望他离开,而且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都嘱咐自己的孩子要与他同行,因为那是对自己孩子影响教育的一个好机会。老师更是将孙岩作为同学们学习的典范,把最调皮的孩子调到和孙岩同桌,被感化好后再换一个学生来与他同位。

沙彦华不只是让孙岩走进了健全孩子的生活圈里,而且也由此锤炼了孙岩的意志。在孙岩取得大家认可的过程中,他也实现了一次精神的飞跃。

三、理智与勇敢地面对眼瞎的事实

尽管整个社会都提倡尊重残疾人,可是,现实中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沙彦华不希望任何人对孙岩进行伤害,但她又必须面对一些令她寒心的现实。每逢此时,她所表现出来的理智与勇气,又给了小孙岩以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鼓舞。

一天,和孙岩同桌的女同学突然提出要和别人换个座位,因为她不愿意整天面对一个“瞎子”。孙岩很难受,他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他非常委屈地告诉了妈妈。沙彦华认为,要让孙岩融入正常孩子之中,就要宽容,就要承认现实,就要设身处地地想想别的同学的处境。所以,她平心静气地对孙岩说:“你眼睛黑糊糊的,小孩子看了,可能有一种别的想法,所以就不愿意接近你。但这并不可怕。时间长了,你主动接近他们,主动帮助他们,就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这需要一个过程。只要你做好了,他们就会进一步了解你,接近你。”孙岩按照妈妈的话去做了。热情开朗的孙岩很快地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成了他们的好朋友与好伙伴。

一天,孙岩到学前班里去找妹妹孙全,忽然,一个和孙全要好的同学对她说:“你哥哥是个瞎子!”孙岩当时感到很吃惊,心里特别难受。他感到不只是自己受到了侮辱,连他所爱着的妹妹也受到了侮辱。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非常伤心地对妈妈说了这段经历。

沙彦华的心里难受至极,可是,她耐心地对儿子说:“事实上,你就是看不见。其实,叫盲人也好,说瞎子也好,都是一个样。你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你不要太在意这些。你就是你,你看不见就是看不见,随便他们怎么说都可以。每一个人都有缺陷,每一个人也都有长处;你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更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所以,任他们怎么说都无所谓,只要你向着优秀发展就可以。”

孙岩对妈妈的话心领神会,他从此变得更加坚强,可以直面现实。而且此后不久,孙岩干脆摘掉带了十几年的墨镜。他说:“总是用墨镜去掩饰,其实人家也同样知道你是盲人。我不再掩饰。我要用我的优点去弥补我的缺陷,而不是想尽办法去掩饰我的缺陷。”

孙岩不但拥有了勇气,还有了自信。而勇气与自信的合而为一,恰恰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

为孙岩学琴“上下而求索”

沙彦华是一个既坚韧而又有才华的女性,她完全有能力凭着自己的智慧与拼搏,为儿子赚很多钱,让他一辈子在生活上无忧无虑。但是,她认为,那不是对儿子最大的关怀,充其量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照顾。她想给儿子一种照亮其一生的精神,让他充满自信而又心理愉快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

一、在还清家里的欠债之后,她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孙岩买了一架价值几万元钱的三角钢琴

为了治好孙岩的眼睛,沙彦华花去了家中的所有积蓄之后又背上了一笔不小的债务,可是,她仍然认为对不住孙岩,因为没能实现让孙岩看到光明的愿望。

孙岩看不到灿烂的阳光,沙彦华便竭尽全力地让孙岩的心里充满阳光,让他的精神生活上多些色彩。所以,在发现孙岩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之后,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让他感受声感带来的快乐。她给他买来各种各样有声感的玩具,同时还将家中的老唱片等放给他听。孙岩3岁的时候,父母花了一个多月工资为他买来一架电子琴。孙岩喜出望外,在电子琴上摸来摸去。晚上,沙彦华下班回来,他竟无师自通地为妈妈弹奏了一曲《妈妈的吻》。这令沙彦华激动得泪水磅礴而出,一把抱住小孙岩,情不自禁地说:“我的好儿子!”沙彦华对记者说:“孙岩不是用手在弹琴,而是用心,那里面流动的全部是爱和真情。”

两年后,看着小孙岩对弹琴的兴趣越来越浓,姥姥又花1000多元给他买了一架更高级的电子琴。6岁的时候,孙岩已经弹出了十几首歌曲。

沙彦华决定让孙岩学习弹钢琴,但是,休说学习弹琴需要昂贵的学费,就是一架钢琴也买不起啊!

沙彦华是专业服装设计师,为了孙岩,她毫不犹豫地辞去公职,自己开起了服装厂,专做自己设计的服装。沙彦华不是唯利是图的小企业主,她是用智慧与诚信来经营生意。很快,就赚了钱。在还清家里的欠债之后,她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孙岩买了一架价值几万元钱的三角钢琴,还给他请了钢琴教师。8岁的小孙岩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这架滑润而又富有质感的钢琴,心里的快乐自然而然地流淌在脸上。沙彦华说,她希望这架钢琴不只是给予儿子一个练习钢琴的设施,而是一个引领其走向精神飞跃的载体。

沙彦华的生意日益兴隆,孙岩的钢琴水平也日益长进。笼罩在家庭里的阴云开始一点点地消散,明媚的晨曦悄悄照进全家人的心里。

二、杨峻听了孙岩弹琴,且听他讲了自己对音乐的喜爱之后,破例收下了这个特殊学生

孙岩的钢琴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的知名度也在一步步地扩展。1997年,他应邀赴京演出,获得极大的好评。就是在京期间,沙彦华才看到这里才是更加适宜孙岩发展的地方。回家之后,沙彦华毅然关掉经营了10年的蒸蒸日上的生意,拿着所有积蓄,全家迁居北京。当时有人对沙彦华说,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真是太可惜了,可她说:“我把孙岩当成我的事业。”

但沙彦华的希望很快变得异常地渺茫。在一次又一次地为孙岩寻师问路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到了碰壁。整整一年,她都是在黑暗里摸索着,在苦求无助的情境里奔波着。

但沙彦华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困难再大都不能让她退缩。她说,为了孙岩,她可以成千上万次地失败,只要孙岩能成功一次,她都一往无前。

沙彦华认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是孙岩学习的最好学校。她热切地希望孙岩能到那里正式上学,于是,便带着孙岩前去应考。但学校不收,说盲孩子到这里就学,史无前例,绝不可能。任凭沙彦华如何苦苦哀求,如何陈说理由,都无济于事。每天抱着希望而去,每天怀着失望而归。一到家里,她就伤心得嚎啕大哭。即使今天采访沙彦华时,提及这段经历,她依然感慨不已:“无论他觉得有多少足够的条件,别人都有充足的理由来否定他。他们的理由单一而又充分——他是残疾人!”

正在沙彦华绝望得痛不欲生的时候,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杨峻教授收下了孙岩。沙彦华说,那种感觉,犹如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希望的狂风掀卷的大海里即将死亡的一刻,救星突然从天而降一样。她高兴得又哭了好长时间,不过,这次哭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悲伤地痛哭之后的幸福地流泪。

杨峻是在听了孙岩弹琴,且听他讲了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后破例收下这个特殊学生的。他说,听孙岩讲述儿时听雨水滴下不同声音的那种审美感受,便被深深地打动,觉得他天生就该学习音乐;看孙岩弹琴时整个身心地投入,听孙岩弹琴的内在神韵,感到他是在用感情、用心灵在弹琴,感到他是一个很有审美感受与发展潜质的学生。教授更喜欢孙岩的勤奋和人品,这种非智力因素与高尚的人格是成为音乐大师的必备条件。而一些很有才华的人,正是缺少这些内在的东西而与大师擦肩而过。教授认为,育人之道应该是助人进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步更是一个老师的天职。

一个有良知与水平的教授的出现,一下子重写了孙岩的艺术前程,从而也改写了沙彦华一家的命运。所以,提起杨峻教授,沙彦华的眼里就充满感恩的泪花。她对记者说:“这使我想起了美国的海伦·凯勒,她之所以成为那么伟大的盲人作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老师更伟大。人们总说母亲为孙岩做了什么。是的,任何一个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都很重要,但并不是任何一个老师对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杨峻教授,就没有孙岩幸福的一生。”

孙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学琴进入专业化阶段。孙岩的灵性与坚韧共同演绎了他的优秀,终因表现优异而被免试保送中央音乐学院。

三、沙彦华幽默地对孙岩说:“等你大学毕业,我也跟你一起毕业了。”

在孙岩19岁的时候,中央音乐学院迎来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位盲人大学生。这一破天荒的记录,为这所大学书写了一段特殊的历史,也为孙岩的一生成长奏响了一曲壮丽的乐章。

杨峻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教育家,他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国内和国际钢琴大赛中荣获大奖。师从大师级的杨峻教授,加上个体持之以恒的努力,孙岩的钢琴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短短五年时间里,他已经从一个喜好弹琴的孩子,成长为一名蜚声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专业钢琴演奏家。

一个盲孩子学琴,比健全的学生付出的要多上很多倍。仅学习乐谱,就需要有人为他读五线谱,他自己再翻成盲文。一个乐谱,这样记下来就需要好几天。开始的时候,沙彦华专门请人为孙岩读谱,但一小时支付200元,实在消费不起。沙彦华努力学习,会认五线谱了,于是,自己给孙岩读。

沙彦华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孙岩身上,除了每天接送孙岩上学之外,还要把学校的教材尽可能多地买回家,以便给他读课本,读作业。此后,孙岩才能写作业,而后再带到学校读给老师听。沙彦华幽默地对孙岩说:“等你大学毕业,我也跟你一起毕业了。”

最令沙彦华高兴的是,走进音乐学院的孙岩心理状态与学习状态俱佳。他很快融入全班学生之中,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很快取得了师生的信任;他品学兼优,每年都拿全额奖学金,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最近,他又被学院保送为研究生。谈起这些,沙彦华就会开心地笑起来,好像压根儿就没有遇到过困难似的。

采访结束,与沙彦华告别,可是,记者的心里依然激动着。她曾为双目失明的儿子而痛苦,甚至于绝望;可现在,她已经开始为一个心灵健康与精神自强的儿子而自豪。

沙彦华简介

沙彦华:1828岁,作为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于吉林省洮儿河农场。2832岁在长春市百货公司任现金出纳员。3235岁在长春市服装研究所工作,其间在职攻读大专,学习服装设计;学习结业后,开设了自己的服装店,十年间生意兴隆,声誉颇佳。1997年至今,陪孙岩在北京学习。曾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荣获“中国母亲”称号。

(载《现代教育导报》,2007212。)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