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乡土气息,哀婉的心灵之旅
浓郁的乡土气息,哀婉的心灵之旅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刘金华老师的诗歌散文集《晚秋的沉思》,在描写浓郁的乡情、执著的恋情与自觉的责任意识等方面,不仅有“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秀丽,而且情真意浓、诗意沛然。读着它,恍若走进田间与小溪,走进春夏与秋冬,走进她的喜悦、她的痛苦、她的思恋、她的孤独中。

()

刘金华出生于沂蒙山,她与乡村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即便现在成了鲁西南的一位乡镇教师,乡村依然是她挥洒诗意的伊甸园。她的许多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文,几乎都是对乡间生活的原滋原味的再现,再现得了无痕迹,美仑美奂,令你流连忘返,永远难舍那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杰作”。而作者融铸其间的审美追索,似乎也成了那“原滋原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你感到艺术地再现生活还可以如此地从容与美丽。

《夏的声音》中描写蝉鸣与蛙鼓,栩栩如生,如履眼前。如不言蛙的鸣叫,而是称之为“蛙鼓”:“一声蛙鼓,轻怀草香/一腔情热,慢吟长鸣/一池“鼓呱”溢出/解开深灰的寂寞/有老农晚归经过/点头默笑/又是一个太平良宵夜。”诗人抒写夜幕降临后乡间的池水、香草、蛙鼓与老农愉快的默笑,都异常地生动自然,犹如一幅水墨画漫漫地舒卷开来,让你从色彩中见出动感,于无声中听出声响。如此良宵,谁不心向往之?

《蟋蟀》同样写得出神入化:“天高地阔/何处不可栖身/断墙下,草丛中/自弹自吟/轻轻地/伴着李白醉酒的魄/扬着梁祝化蝶的魂/悠长的月光/在叽叽的叫声里/失去清幽的梦/从头凉到脚底/晚风不忍听孤独哀曲/送落叶一片/抹尽白霜残淡。”诗人以古人、月光、晚风、哀曲、落叶和白霜等意象,写秋天蟋蟀凄厉的晚唱,有一种把夜揉碎的悲婉。本来,皓月当空下的蟋蟀鸣唱可以给人带来音乐美感,但由于作者有了“感时花溅泪”的心境,所以在移情于景中,更多地融进了自己因秋生悲的情怀。

刘金华老师的散文一如她的诗歌,整篇都点缀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在《赏风》中,她写风的千种风情,万般美质,令你想不到乡村的寻常之风也是一种美不胜收的审美意象:“风走在枝叶间,轻摇脚步,荡过露珠,步入树林,又回过头来,小心地网收欲滴的鸟鸣,一串串装进朝霞;落地的霞光,被好逗的风,闹着,跑遍满山遍野。”“我看到风常栖息在挤满青苔的小路边,圆圆的小风旋涡,自绕自转,眨眼间,又关闭门户。让我无法观看风在沉默中读谁的心事。”作者在将风拟人化的时候,更将其视作一个童心荡漾的孩子,天真玩皮,活泼可爱。如果没有作者细心的观察,没有对田园风光的挚爱,没有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没有一颗不泯的童心,风还是风,卷起土沙,摧折树枝,何美之有?

《透明的夏》写黄、绿色中的农夫,则更有着乡间的诗情:“杏黄与麦黄在叩问黎明时,不慎,掉到夏里,染得大地黄鼻子黄眼。慌得农夫把脱下的褂子挂到枝杈,挣着油黑的背,使劲地拽拉,才把绿从地下拖出。绿爬满岗了,如同回到娘家,卸下过去的娇嫩,泼辣的枝叶,流露饱满欲滴的激情,苦心经营长久的沉默。”作者在这里特别注重了色彩的构勒,兼用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夏天的意象异彩缤纷中又自然地流溢出乡土的气息。而作者对农村之夏的由衷喜爱之情也借助景物之美沛然而出,并携带着读者不由自主地去向往那乡间夏日的秀丽,去品味与审视作者的审美走向。

老子认为,有道者的高层境界是“复归于婴孩”。而不少大文学家便是“老之将至”却童心不泯,有着文思泉涌的创作激情。冰心老人说“人生从八十岁开始”,既是其对生活与人生的一种乐观诠释,似乎也有些“复归于婴孩”的童心飘舞荡漾。所以说,保持一颗童心,是一个作家永远拥有不竭创造力的内在原因之一。刘金华老师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童心童趣依然如影随形般挥之不去。她带着已上高中的两个孩子回沂蒙山区老家,见田野小溪里有蝌蚪小鱼游嬉,便不由分说地卷起裤腿,下到水中,兴奋地抚摸那些小生灵的尾巴,甚至将它们捧在手上,激情地与之亲吻。很快,她便与一群顽童在水里闹成一团,搞得泥浆满身,乐而忘归。这好像有违为师者的形象,甚至还被自己的母亲认为不可思议。但这正是她的天真清丽所在,是其诗情流泻的“活水”源头。我们在她抒写田园风光的诗文里,随时可以感受到许多过滤了凡尘琐事的清明与纯净之美,令你也恍若重返童年,去再温那种久违了的天真浪漫。

刘金华老师读过数不清的中外文学名著,这是她幸福的精神漫游之地。她说她尤爱徐志摩的诗歌和散文,其间所弥洒着的乡土气息常令她心驰神往。如果我们读一读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等作品,便会为他那生动自然而又细致入微的描写而感怀。其实,刘金华老师的诗文中,我总觉得也有一种“道法自然”的美丽与细腻传神的描绘。在真善美的审美意象对你心灵构成特殊冲撞的时候,让你同时惊讶于她对事物的内在把握和对美的感受的敏感力。

()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了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的不同,爱情的浪漫天地里也就有了缤纷斑斓的风景。刘金华的诗歌与散文尤其是诗歌中,咏叹爱情者占有相当的篇幅,给人的审美感受也是别有一番情调。

我没有见过刘金华老师,尽管通过几次电话,对她的爱情经历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从她的诗文中,其爱情之旅已或隐或显地流泻出来,而且流泻得情真意切,如泣如诉。我想,她心中的白马王子,不管是她的丈夫,还是另有其人,这只能是刘金华老师独自守候的一个秘密,我们没有必要去着意破译这一秘密。但有一点却是在诗中屡屡显现的,便是她对他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诗》中写对“你”深深的恋情,又有着美感的体验与诗意的挥洒:“为赢得你,我/把老本压上/凝视你的沉默/猜出血的代价/为得到你/我把长长的灯光拉出黎明/把每首诗的尾句/贴上你的笑容/为听到你呼唤我的名字/我把时间的缝隙/塞满想你的泪水/暴雨淋着我的期望/哪一天我们才会把彩虹做起。”诗人为真正赢得“你”的爱,付出了“血的代价”,但在写对“你”思念之时,更加含蓄蕴藉,富有诗意。彻夜未眠的苦恋,以“我把长长的灯光拉出黎明”拽出挚情,令人们生出多少凄楚的想象。长灯不灭,长夜难眠,黎明将黑夜连起。一个相思至极的女人,为心爱之人笑,亦为心爱之人哭,为心爱之人写诗寄情,亦为心爱之人幻想“彩虹”重做。凄美寂寥中,有一颗柔美期待的心在跃动。

寂寞难耐,斯人已去,本可断刀斩情,不再凄厉。但正中了古人之语:“抽刀断水水更流。”在这种心理环境中,诗人便有了以“忍”为题的诗篇:“我甘愿忍受非人的孤独/盼望/两颗曾经碰击过的心/会再次发生火花/我甘愿忍受世上少有的寂寞/渴望/那双炽热的目光/会再度回眸。”之所以一忍再忍,是因为诗人爱“你”太深,是因为对“你”希望尚在。过去的美好,岁月流逝而仍在心中激荡不已。也许诗人已经感到这一希望非常渺茫,但真的是自己永远不愿打碎那个曾经是自己精心编织的美的梦幻。

也许人们会为诗人的过度痴迷而有些不解,但掉进爱的深潭里的青年人又有多少理智?况且诗人与“你”的爱对她来说确是一个永远的美丽。诗人在《心中的你》一诗中写道:“人刚走去/就盼着回来/门开开/却是风嬉笑/脚步响起/我知道/一定是你/因为你不会把闲愁带走/不会让思念高悬/我曾在你耳边低语/你不会/让憔悴的面孔/雪上加霜。”诗中充溢着诗人美好的回忆,对“你”刚走而“你”又活跃其心间的情境写得栩栩如生。因为“刚走前”“在耳边低语”的爱意尚在屋内环绕,连风吹动门的低微的声响都如同携着爱意的“嘻笑”声。诗人对“你”相依难舍的心理流程,带着内心独白与幻觉想象缓缓走来,走得让你感到爱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向往。爱情诗是刘金华老师最痴情的作品,与她的田园诗文构成了《晚秋的沉思》的主体内容。从这两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领略她那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多元的审美走向。

()

这部书稿的清样是刘金华的丈夫送来的,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连一口水都没喝就走了。我感到,他对妻子这部书稿的重视,绝不亚于他的生命。上面我所写的那些评论,我不知道他看后作何感想。不过,看过全部书稿,再与他通过几次电话之后,我才感受到了他的自豪。他不仅娶了一位诗人妻子,还娶了一个有责任感和真心爱他的妻子。尽管一些诗文记录着老师爱情的昔日场景,在经历过幸福和痛苦之后,这都已成为永久的纪念。这又令我看到了刘金华老师非常传统的一面,一种“动乎情,止乎礼”的儒者风范。她说,她爱她的丈夫,她有一个团圆和谐的家。为了这个家,她可以舍弃一切。所以,她的善良与传统美德,在诗文中从另一个层面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在《母亲因我而去》一文中,作者写尽了对病重母亲的思念与忏悔,更写出了自己对丈夫的关心与爱恋。偌大的北京城,丈夫因病花去数万元之后,刘金华再也筹借不出分文,悄悄到一家小医院卖了200CC血并换回230元后,意欲给家中病危的母亲寄去,但交上欠交的五天住宿费,又为丈夫买了点咸鸭蛋,所剩几十元钱还是没有给母亲寄去。可见,她不仅在心里深爱着自己的丈夫,更用行动实践了她的心灵承诺。

刘金华的责任意识完全可以用善良来诠释,而且有时是与丈夫共同肩起沉重而又令人敬重的责任的。《大爷》一文不似她的写景散文那样诗意盎然,但却于平实自然中透射出一种浓浓的真情。大爷年届七十之后,“有了钱”而又进城“做起买卖”的哥嫂并没有将他接到跟前,只剩下他一人孤苦无依,日近衰老。刘金华在丈夫同意之后将老人接到家中,使他在感受天伦之乐的同时,重新展露了笑容。“三年的光景如烟而逝”的时候,他的快乐也因喝了久违而又喜欢的酒之后含笑而去,走得“悄然无声”,安然慈祥。他是在本不该照管的侄女处走完人生最后之路的,完成了他生命后期的精神超越与情感依托。刘金华与其丈夫在肩起这一责任的时候,同时也完成了他们心灵的使命。

刘金华老师的善良与责任意识不只表现在家庭方面,还幅射到社会层面。《西瓜便宜了》则表达了对农民生存方式的特殊关注。一位大爷“如一尊雕像”般“蹲在树荫下”,因为他辛辛苦苦种的“甘甜的西瓜”竟然只卖了五分钱一斤!“肥爷们/一元六角钱/背走了一编织袋甜甜的梦/背走了风吹日晒的笑声/背走了种地人渴望的三间砖屋/猛然间我听到/锄头的呜咽/害虫的狂笑/看到孩子们/破损的作业本上/写完正面又写反面/小小的铅笔头/划下天真的童心/看到老人跪在地上/把黄土捧进晨风/用心整理着咸辣的日子。”在这里,作者用朴素的笔调,叙写丰收价廉给农民老大爷带来的心灵重创。美好的梦想化作乌有,辛勤的劳作与挥洒的汗水所寄予的希望也同时灰飞烟灭。作者仿佛听到与看到的景象,都有着浓重的悲剧意味。而作者对农民的特殊的关心与生发的悲悯情怀,也自然地跃然纸上,并引领读者也为之洒一掬同情的泪水。

()

刘金华老师没有多少爱好,读书成了她惟一的精神享受。她在办公桌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用笔将其圈起来,写道:“作茧自缚,破茧而出,那就是春天。”把自己如茧般自缚起来,是面对纷扰的世界,给自己设定一个心灵的净场,以便与中外文学大师进行精神对话。而她又深信老子之言:“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饱读诗书与抒写真情中,终有破茧而出之日。她不张扬,甚至在小小的县城里也鲜为人知,以女情的柔弱与坚韧,平静地面对人生。而我却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许正是斯人之谓也。我并不是说她目前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文学层面,这本诗文集里也还不能说均系佳品。尽管含蓄隽永形成了她诗文的主调,但有的诗歌还过于直白,少于韵味。叙事性的散文比诸移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作品,则显得少了灵性与美感。在爱情诗中,诗人“欲说还羞”抑或“欲盖弥彰”等,都在给作品留下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使读者犯了不少的猜疑。是非优劣,今难定论,只好留待更多的读者去评判。

作为一位鲁西南农村中学的老师,刘金华已经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并在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发表。这本诗文集收录的也只是她所写作品的一部分。但这已经给我们送来了巨大的惊喜。希望这颗在空中刚刚启明的星星,勿似彗星稍纵即逝,也不似陨星般长空而坠。愿其永悬太空,辉光璨灿而不灼人。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