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阔的视野,多元的透视
宏阔的视野,多元的透视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新近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新的挑战与抉择》,是继《教育大视野》之后陈培瑞先生的又一部力作。

在这本书里,陈培瑞先生没有就教育论教育,少于微观雕刻多于宏观透视,是跳出教育看教育,将教育放置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审视的。这一看便感到眼界大开,窥到了一个立体多元的世界。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涌现了灿若群星的世界级大文学家,也出现了外国迄今依然对之高山仰止的张衡、祖冲之等大科学家。但中国近代落后了,落伍了,当今诺贝尔奖获得者,依然与中国籍公民难以结缘。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性的人才竞争,又使中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这时候我们没有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与闭塞,开始从宏阔的视野透视中国教育的“庐山真面目”。没有了妄自尊大的狂傲,也没了妄自菲薄的自卑,而是在冷静思索后,对教育作出我们的历史性选择。不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就很难体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因为全书七章,前三章的十七个小标题,未着一处“教育”,让人产生离题万里的感觉。其实,稍作思索,作者文中所言,几乎又都与教育血脉相连。比如国力的强弱,人才的竞争,从本质意义上说,还是教育的竞争。信息化社会匆匆而至时,对教育人才的掠夺式竞争达到了令人触目惊人的程度。比如北京大学2000年毕业的计算机研究生班共35人,其中29人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剩下的6人全部进入了三资企业,成了国内的“出国”者。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实现教育的飞速发展,恐怕是每一个有爱国心、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要凝重思索且要付诸行动的时候了。同时,作者还从时代发展的层面提醒读者:从20世纪转入21世纪,不只是一个世纪性的转换,而是人类文明的转换。以往的世纪交替,都是在产业文明时代,而现在却是由产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转换。这必然要引起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而教育,将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地位。作者正是站在这个转折口上观照世界,给教育一个真实的定位,给人们一个明确的信号,甚至令人感到有阵阵振臂一呼的呐喊在耳边回旋。

陈培瑞先生曾做过编辑记者,编辑采写过许多很有影响的文章。尽管这已化归历史,但他仍然保留了记者的特有敏感。所以,许多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一经他的审视,一到他的笔下,常常是新意突兀而出,亮点顷刻闪现。令人感到耳目一新,有了教育新闻的特质。但这种“新闻”又不会因时空的转换而流失,因为它给读者提领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与境界。这也许因为他在教育厅法规处就任处长多年、对教育宏观决策比较熟悉的缘故。所以,他的“新闻”材料因了政策性的把握,总可以令人们在感受新闻敏感时,没有迷失方向、乱了方寸的恍惚感,而是始终感到方向非常明确,前行的路虽有曲折却有一路引灯。我非常欣赏他的这种水平。因为一旦价值导向失误,给读者带来的危害将不可估量。后来陈培瑞先生又弃官从研,到省教科所做起了教育科研人员。这位有着丰富文化阅历的研究者,入乎其中便与之结下了难解之缘,他似乎真地如返朴归真般找到了他的真正的位置。由于既有的厚重的文化积淀,使他一研究便出手不凡。这本书正是他初入科研领域中的丰硕收获。在新闻性、政策性俱在的时候,学者研究之风也扑面而来。当今教育上普遍关注教科研的时候,这本书又为读者得供了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参照。不过,作者并未钻入象牙塔中怡然自乐,而是在许多教育实践层面上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书中的不少个案剖析,既因其事例的鲜活生动诱惑读者,也因其深入浅出的辨析给人们启迪。也许因为陈培瑞先生的这种有过记者、官员与科研工作者经历的“三栖”特点,以及比较厚重的文代积淀,才使书中内容呈现出多元中有融合、统一中是个性的独特景观。没有那些小报记者的故弄玄虚的浅薄,没有某些行政长官的套路与官腔,也没有一些理论研究者封闭式研究的自悦,有的则是敏感与严谨、可读性与科学性和谐统一的自然从容。

接近“耳顺”之年的阵培瑞先生,本可以怀着“悠哉游哉”的心情享受生活了。但他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他将对教育的关注与研究和提升自已的精神层面联系在一起,读书学习、挥笔成文,使他有一种“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当然,他也有激动,有愤慨,常常

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生命的激情挥洒于黑字白纸之间。他热爱教育,但正是爱之切,才有了忧之深,才有了审视与批评。教育上本是一片育人的地方,不少人为守候这片净土而付出了代价又欣慰不已。但教育又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也必然折射在教育的某些

方面,造成某些地方人的内在自然环境的恶化,甚至是腐败现象的滋生。对此,作者比常人有了更多的遗憾与愤慨,也有了更尖锐的批评。尤其是在“教育遭遇腐败”等章节中,作者颇以一个手执手术刀的外科大夫,直指病毒之处。犀利而不失其庄严。但我总感到他的手在抖动,心灵也在颤栗,因为毕竟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不应拿起的刀子举了起来。但面对教育腐败现象,他别无选择,拍案而起,倏然升腾起“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愤怒”。他看到写到的腐败现象令人不寒而栗,他的解剖也令人产生巨大的义愤,留给读者的是绵绵思考与经久不忘的警示。不是一个爱教育胜过爱自己的知识分子,绝不会如此义愤填膺,挺身而出。所以,我对他又有了须仰视才见的敬佩。我相信,教育界有一批如此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明天的中国将会一片灿烂。

我与阵培瑞先生相识已久,且有“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默契。在一起时,他可以给我带来快乐,他也会令我思考。谈起话来,他会说古道今,旁征博引,而且妙语连珠,诙谐有趣,甚至加些荤素相糅的调料,将原本凝重的氛围很快搞得活跃起来。我便在捧腹大笑中,享受一种独特的快感。但每次笑后稍作思考,又感到这笑中有一种“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喜剧色彩。原来,外在的笑的形式之中,潜藏着令你思考的诸多问题。他的这种口头表述风格,在本书中也时有显示。这种讽刺性的幽默,不时引领读者去作会心一笑的思索。但他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信手拈来,甚至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形态。这种语言风格,使他的文字表述有了一种举重若轻的从容。所以说,我愿意读他的内容,也欣赏他的语言。

不过,陈培瑞先生毕竟当过多的行政长官,而且撰写过一些教育会议上的“长官讲话”,所以文中个别地方还给人以“长官讲话”的感觉。好在作者如今已在教育科研的领地里做着他愿意做的事情。所以说,以后倘再出书,定会给读者一个“更上一层楼’的惊喜。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