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多元透视
大学教育多元透视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是田建国先生关于大学素质教育诸多言说的集萃,内容丰厚,思路开阔,并以大气磅礴、纵横驰骋的话语叙说方式,给书名以名符其实的回应。

田建国先生注重广博多览,又善于从中取其精华,所以书中引用不仅以内容丰富与理念新颖见长,而且流溢出一种“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拿来”心态,并且“润物细无声”地与他自己的特殊思考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诠释人生与窥观世界的独特视角。加之信息化与全球性的思考在全文中如瑞雪纷扬般飘洒,自然而然地让你感到时代之水或激流冲突,或汩汩流淌,无声地冲刷着你那既有的思想观念,令读者情不自禁地去思考理想彼岸与现实此岸的诸多问题,从而对有关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些问题给予一个有悖既往而又不失正确的审视与评价。

我非常欣赏田建国先生有关大学教育的一些学理性的深层思索,他面对当今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地解剖,从理论上寻找思辩性的支撑,给一些尚在雾里看花的人们劈崭一条新路,或令你顿生洞若观火之感,或令你再生新的思考。他对大学校园文明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等问题的阐释,明显地闪烁着“田”氏的风采:不是将思考进行平淡无味地陈述,而是请激情加盟理性王国之中,让理性的光华摇曳出一路美丽。他认为,素质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醍。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培养的人就有可能是有智商而没有智慧,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有文化而没有修养,有欲望而没有理想,有目标而没有信仰,有青春而没有热忱。这是十分危险的。他借用世界大哲学家的一段哲理性名言论述素质教育的内涵——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实在是形象而又深刻。所以,读者并没有因作者对问题的思考之深之新产生丝毫的生涩之感,反而有一种动感、快感、美感如影随形般与自己同行同乐,从容地享受着学理性思考与从容性表述所带来的双重愉悦。

如果我们不生活在未来,就必然生活在过去。田建国先生的著述也是直指未来的。他论述中国大学素质教育,不重在回顾既往,而是将视点放在发展上,特别是世界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的发展上。我们的大学自有中国的特色,切不可盲目地崇洋媚外;但它在加入WTO后的今天,又拥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进军国际一流大学的气魄。在高等教育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严峻态势下,田建国先生认为,中国大学要保持一种冷静的头脑与清醒的认识,始终要有不甘落后的神圣历史责任。他在分析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思路时,对中国大学的快速发展寄予了美好的期待,并为其走向世界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例证。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所说的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立足中国、环视世界的高

层次的教育革命。

    文约义长、言简意丰,是田建国先生写作的一个突出特色。把一个简单问题复杂化是一种庸人之为,而将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则是智者之举。他主张人际关系简单一点,写文章简明一点,讲话简要一点。他认为,深入浅出,要言不繁,才是写作的至高境界。他有意追索这样一种境界,并在书中播撒出一路的收获。读者无需担心一些问题扑朔迷离与难以明晓,因为化繁为简法已被田建国先生运用得游刃有余。有人认为,他拥有了解释未知的技巧;也有人说,在技巧之外,他还拥有着智慧。

    田建国先生能够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著作,确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是一位厅局级领导干部,公务繁忙;但却有五部个人专著问世,20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且兼任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客座教授等职,成了一位既能从政又能治学的学者化领导干部。这近乎是一个奇迹。但一读他的《管理干部要学者化》(代序),便可了然于胸,孟子所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得兼”命题,原本还是一个可以打破的神话。对于何以才能成为学者化的领导干部,作者已经于书中作了言之成理的诠释,笔者无需一一赘述。不过还有两点却是必须强调与补充的:一方面是他始终惜时如金地进行学习与研究。他认为,时间就是发展,时间就是前途,时间就是命运。时不我与,时不我待,时不再来。把时间视作速度,看作力量,等同生命。他经常讲,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不进则亡,慢进则退。因循者和平庸者必然落后,只有奋进者和卓越者才能与时俱进,抢占制高点。他“白天处理公务,晚上从事科学研究,一般深夜方才就寝;节假公休日,让爱人把我反锁在家中,闭门谢客,读书写作”。他说,从学习中所获得的精神食粮,令他常生“其乐也无穷”的审美快感,以及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的充实感。他认为,没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与文化内涵,讲话写文就缺少知识的厚度与理性的光采。他说,爱因斯坦的创造力与科学成就,与他深厚的艺术修养与哲学修养休戚相关;贝多芬的音乐,本质上体现了康德哲学思想的旋律化和音响化。所以,夜以继日地索食高营养的文化食粮,是其“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扎根于大学实践沃土之中,与许多大学干部、教师、学生不断地交流,又使他摆脱了“理论是灰色”的羁绊,让思考的火花在实践中铸炼成富有创意的理论。于是,读书与写作、理论与实践,如鸟之双翼,自然协调,共同起飞于绿树与蓝天之间。

《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既有知识信息的广度,又富理性思考的深度,既有对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鸟瞰,又有对中国大学素质教育的独特思考。纵横捭阖,多元透视,展示的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提供的是一个阔大的思考空间。学之思之,收益良多。

(载《齐鲁晚报》,2001.9.219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