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序、跋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序、跋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封面

 

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是个欲言还羞的学生。那个时候,如果说我将来会在全国很多地方讲演,肯定不会有任何人相信。看来,人是不断发展且能改变自身生命走向的。

那么,使我比较从容地在各地讲坛上言说的内在因素是什么呢?我想,这也许是不少人想要了解的一个问题吧!

第一,要有一定的文化资本。我没能上名牌大学,并不是说自己高考成绩不佳,相反,考得非常好,只是因为“政审”问题,在别的学生入学一个月后,才被补招到济宁师专的。当时穿着一身破旧且满是泥土的粗布衣服走进这所学校78级中文班里的时候,好多学生像看怪物一样用眼光审视我。但是,我一点儿也不自卑,我相信自己的文化实力。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我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即使在农村没白没黑地干着苦活,在异地寒风凛冽中拉着沉重的排车行走的时候,我都是与书为伴,以读为乐的。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须内容,甚至成了我的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就是今年春节,我也还是早起上山,在几乎空无一人的山林之中,背诵《周易·系辞》的形上之语。

重复他人的话语,无异于鹦鹉学舌;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文化的不断积累,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所以,我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讲同一个报告题目时,都不是对上一次报告内容的重复,而是多有即兴的另类话语或超越既往的思考。有些教师曾经连续四五次听了我的同一报告,过后大都惊诧不已地说:“怎么每听都有变化啊!”其实,变化的背后,是我每天读书有所收获之后的必然结果。我甚至说:“今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昨天的陶继新;明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今天的陶继新!”生命不是对既有状态的重复,讲演亦然。只有在不断地自我超越中,才能常讲常新,越讲越有品位。

第二,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这似乎与讲演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对我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古人主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之所以将这两者并列起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走万里路”,是指超越常人的经历,甚至是特别艰辛的经历,有的时候,还有近乎生死般的磨难。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可以将你锤炼成百折不挠的人、永不言败的人、充满自信的人!对讲演而言,这是一种隐性的力量,外化出来就会是一道特殊的风景。比如,不管在任何场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听众,不管我此前多么劳累,我都会充满自信且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坛。这种自信,如行云流水一样,出诸胸臆,显诸言语,从而对听众投注一种思想的力量。所以,我之所讲,不是就事论事,比如讲读书,其间定然有超越于一般读书价值的东西,这里面就有我几乎死里逃生之后的生命感悟。

由于出身卑微,太多苦难,所以,不管取得多么骄人的成绩,不管遇到多么热烈的称颂,我的心里深层都有一种声音徘徊不去——我当过农民,甚至连一般的农民的权利都被剥夺过。所以,我永远不会得意忘形,甚至成绩越大,越是严格要求自己。在一般人看来,甚至我有点谦卑,但是,我又感到本该如此。所以,我特别看不起那些有点名气就摆起架子来的人,因为我血液里流淌的是一个“吾少也贱”的情结,我愿意以内心的谦卑来对待每一个面对我的人。在我的心里,人无高下,灵魂皆为高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三,一定要道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就是我,千万不要故弄玄虚,特别不要故作高深。十年前,我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有意用上一些华丽的词句,当时还以此为美。今天看来,那是令我特别羞愧甚至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这十年来,我特别“取法乎上”地阅读了一些上乘之作,甚至有的还进行了背诵。从外在到内在,使我更加崇尚自然。一个故弄玄虚的人,一个着意雕琢的人,虽然他本人认为有点高不可测,但是,人们会感到那是一个令人生厌者。如果呈示给人的是真实、自然、从容,所言或朴实无华,或诗意流淌,都会令人听来如山涧清冽的流水,沛然而出,丁咚悦耳。

第四,要有自己的话语基础。人生在世,需脚踏大地,不然,将无以存生。讲演也是这样,要脚着“大地”。只不过这个“大地”,是讲演内容的来源而已。我的讲演来源,就是我所采访的专家、校长、老师和家长、孩子等。这是不是谦虚呢?不是。我讲演的取例,大多来自我的采访对象。他们身上有太多令我感动和学习的东西,这些东西一天天地积累,一天天地成为我的话语基础。如果脱离了日积月累的采访,我就会有一种悬在太空的感觉,心里很不踏实。对听众而言,也就缺少了必要的可信度,也少了感动人的深层内涵。由于所讲多是来自自己采访的对象,所以,信手拈来,却是其真实生活与心灵境界的呈示。有好多人说,老师,你常年到全国各地采访,又亲自动手写作,是不是太累了?如果说一点儿也不累,那不真实。但是,从总体来说,我是快乐的。因为采访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我的话语系统和提升思想品位的过程。为什么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活水”,即使你现在有不少“水”,或者从别处买来许多“水”,也会因为自己之用和风吹日晒,终有枯竭的一天。即使一时没有枯竭,也会越来越没有深度,没有生命活力。

第五,要有一定的使命感。这似乎说得大了些。可是,我却常作如是想。我的生命成长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属于自己的,它有太多的普世意义。我所采访的人,有太多可以启迪人的价值。如果将这些东西隐匿起来,我觉得对不起我所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所以,我到各地讲课,有不少承办单位往往问我讲课费多少。我说,随便,不给一分我也讲。事实上,我就是这样做的。不是自己多么伟大,而是定位于自己的讲课是给听者一定的人生启示,是给听众走向幸福之路的建议。也许有的人因了我的讲课,在某一方面上有了一点儿进步,特别是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就会从心里深层感到特别地愉悦。我不是救世主,但我可以尽我自己的力量,使更多的人幸福起来。所以,我特别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美丽的希望虽在,可是,事实上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则又另当别论。我还将一如既往地学习下去,包括在大家的批评中汲取营养,从而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陶继新

2008年226于济南

 

2000年前后,我虽然在某些地方作过一些报告,可是,次数不多,内容也比较单调。真正在较大范围讲课,则始于2004年。不过,此后的报告次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现已累计三百来场次。有些报告实录,被人录音整理之后,经我同意或未经我同意,已在《教育时报》《校长阅刊》等报刊上大篇幅刊载。有人还在听后写了不少感想性的文章,发在全国一些大的网站上。我的网站管理员在一些权威网站上先后搜集了30多万字,且陆续地发在我的网站“报告回响”栏目上。但管理员说,这只是冰山一角。虽然有了感受,却并没有行诸文字的听众更多;即使写了,没有发到网站上者也为数不少;发到网站,没被网站管理员发现者也有很多。看来,我的报告确实在听众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这令我鼓舞,也使我惴惴不安。如果以后没有生命的不断提升,没有更好的报告奉送给听众,我就是一个未来的失败者。

2007年11 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大夏书系”策划人吴法源先生来信说,希望出版我的“教育讲演录”。我感谢他的信任,随即答应下来。在与他未曾谋面的时候,就收到过他写来的书信。后来,又为我出版了《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和《非常父母》。因了“大夏书系”的影响,这两本书均在第一次印刷之后的几个月间即予重印,且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我是一个特别不注意保存资料的人,讲了这么多场报告,竟然没有留存一张录音光盘。于是,我只好向几个曾经讲过课的地方求助。很快,他们便用特快专递寄来。于是,在工作与讲课之余,我开始了整理报告讲稿的工作,即使春节,也只是由于拜年中止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我有十二个报告题目,为什么只选了这三个呢?一是字数限制,二是我特别看重这三个报告。《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是我讲得最多的报告,仅2007年就有68场次。旨在通过取法乎上地诵读,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打点幸福人生》虽然讲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从“幸福”入手,特别受到听众的欢迎,而且受众面除老师与校长、家长和孩子,还有教育之外的各界人士。我甚至认为,这个报告可能会成为我的讲演中最有人气的报告。《孔子的精神境界》是我“蓄谋已久”的一个报告,是我十多年学习与研究孔子与《论语》的一个结晶。在我所有报告中,它最有文化内涵,有些纯然属于自己的学习感受,甚至有些自己的创见。由于其中的所有引文几乎都有译文,所以,读者读来不会感到困难。

本书基本上保留了报告内容的原貌,甚至一些口语也一如原样。我认为,唯其如此,才能叫“讲演录”。这样做是不是合适,还有待于读者的评判。希望大家将意见与建议毫不保留地传达给我,以使再版时修正。

陶继新

2008年226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