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局长张刘祥
书生局长张刘祥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在未见张刘祥先生之前,我只知他是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一位副局长,是一个为官者。但是,当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他那原本定格在我头脑中的为官者的形象便瞬间消失。在我看来,为官与为学,二者“得兼”者“几希矣”。张刘祥先生也很难超尘脱俗。可是,他是那样的儒雅,儒雅得有点太过斯文,让你误认为他只是一个白面书生。

除讲课之外,我在嘉兴停留的时间不多,但张刘祥先生每每谈起读书和嘉兴文化时津津乐道的情景,迄今还留存在我的脑海里。他从不故弄玄虚,而是出自胸机,自然从容中,透视出一种少有的博闻强记。于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把他视作自己的文友。

再一次“见”到张刘祥先生,是在他的《阅读:幸福之旅——一个教育局长的思考与践行》的书稿及陆续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中。其间真实地记录了他广博多览之后的体会与感受,是他的生命阅读史录。我是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他浏览了七八十本著作的。坦白地说,其中的很多书我没有读过,他引领着我走进了一个新的阅读世界。为此,我一边对他阅读文本而记下的经典语段进行摘抄,一边也做着自己因感而发的读书笔记。

(一)

张刘祥先生在阅读上超过我的地方是与时俱进,而不是“信而好古”。他特别关注当今时代教育名家的作品,甚至进行了系统的阅读与研究。

我感到,张刘祥先生对朱永新教授有点崇拜,每读教授的作品,他都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入乎其内,得其要道的。朱永新也是一个为官与为学都做得非常精彩的人;在这方面,与张刘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便有了一种超越文本之外的心灵默契。我采访过朱永新教授,感到他的理想有点乌托邦色彩,他本人也天真得有点“复归于婴儿”。他的天真与童心,不但与为官者的官气不容,也与一般大人的大人气不投。不过,这恰是大师必备的重要品质。

张刘祥先生读肖川教授的著作时,随处感受着肖川的诗意叙说,以及在这种叙说中所流泻着的思想。一些大学教授学者,为什么没有如肖川一样得到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关键不在于其研究学问的多少与大小,而在于没有将学习与研究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当然也没有外化成自己的话语。而大凡没有自己思想与话语的专家学者,往往只能在自我营建的空中楼阁中顾影自怜。

张刘祥先生读于漪的《我和语文教学》,特别关注了于漪老师的读书。这当是于漪老师的精彩之处。1986年,我曾专门到上海采访过于漪老师,为她在语文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而感动;就在这一年的5月下旬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全国两岸四地同文异教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她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教学的即兴评点,又让我感受到79岁高龄的她的风采依然不减当年。她是一个长久在语文教育界驰骋的专家型老师。她的从容,她的大气,不是学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她没有创立属于自己的固化的教学模式,但她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语文教育上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成为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的一棵常青树。

于李镇西老师的作品,张刘祥先生也是情有独钟。他说他的课举重若轻,犹如行云流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抓住了这一独特景观的内在动力,那就是不断丰富着的文化积淀。同时,张刘祥先生善于再现李镇西老师书中的一些特别经典的故事情景,从而让我们去感受李镇西老师班主任工作的无形之美。

张刘祥先生在读“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的吕型伟,不跪着教书的吴非,具有“另类”思想的郑杰,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高万祥,书生校长程红兵,主张 “学生第二”的李希贵,德育探索者张万祥老师的书时,也都是心怀敬意,每读必录、 必思、必行。

张刘祥先生对正在走向名师行列的青年教师的作品也投注了很大的热情。对学生发自内心喜爱的陈晓华,用日记记录自己生命成长史的刘国营,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且在读书中实现生命飞跃的姚晓静,在暑假期间以书为友的王燕,从被迫拜读《论语》到发生巨大变化的杨玉翠,非经典不读的闫学,向学生推荐上乘之作的程代丽,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姚嗣芳等青年老师,都成了他曾经或未曾谋面的“以文会友”者。

张刘祥先生发现,所有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饱读诗书者,所以,他说“读书是最好的备课”,并希望教师“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他甚至要“读书应成为一种信仰”。 因为“阅读是智慧的源泉”,是一趟穿越时间隧道、焊接过去和未来的生命旅程,阅读积淀的是一种文化底蕴,有了这种文化底蕴,教师就不会被眼前的浮云所遮蔽,就不会被社会的浮躁所迷惑,就会心静气定,看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拨开浮云,驱散浮躁,涵养性情,完善自我,坚定地行走在教育这条幸福之路上。

(二)

在关注自身与教师阅读的同时,张刘祥先生还特别关注研究了孩子的阅读。

张刘祥先生认为,家庭是孩子阅读的重要场所,在某种意义上说,父母是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责任人,阅读,特别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首先要从家庭开始。为了在教育孩子时拥有话语权,他阅读了不少家庭教育的书。在读《怎样做家长——曾(国藩)母训子日记》时,他特别将赫然印在封底的“好家长六诀”记录下来:“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在读孙云晓的《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时,他特别感慨于孙云晓与女儿水乳交融的关系,也非常欣赏他的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不是体罚,惩罚是教育惩戒。惩罚的核心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任。越要惩戒孩子,越要尊重孩子。惩戒的艺术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责任心。”

在读王东华的《发现母亲》时,他不仅关注其中的先进理念,还对其间的经典案例进行研究。他认为,发现母亲的要义,在于培养孩子的成人成才,而阅读,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张刘祥非常欣赏美国《成功》杂志创办人马顿博士这样评价读书对于人生的价值:“很多人的一生是好是坏,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本书决定的。”他不无忧虑地说,目前的很多家庭,学生的阅读正受到电视、网络等多元传媒的冲击,再加上口袋书、卡通书等灰色图书在学生中的流行。所以,应当唤起孩子阅读文化经典的兴趣。让大师的作品像“美丽的种子”一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开花、结果。

为了了解孩子,张刘祥先生还阅读了一些儿童作品。比如在阅读《窗边的小豆豆》时,他就从中提取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启示——只要向孩子不断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孩子的某些特殊甚至是怪异的表征,并不一定是有意的捣乱,更不是破坏行为,而是好奇心使然。他认为,不少教师不知其中真义,往往怒火中烧,甚至将其视作不可教育的坏孩子,进而实施一系列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是长期下去,即使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孩子,也会每况愈下,甚至变成坏孩子。

(三)

对于教育名著,张刘祥是怀着高山仰止的心境去拜读的。世界大师的作品,因其内涵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厚,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尽管时间不断流逝,但它可以流逝掉人的年华甚至生命,却流逝不掉其璀璨的思想光华。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述,张刘祥先生进行了系统的阅读,他甚至将《给教师的建议》等视作教育教学的指路明灯。他认为,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很多理念,几乎都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寻到踪迹。他甚至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某些论述,更加晓畅明白和具有针对性。更加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阅读文本和理解文本内容的层面,而是由此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借助教育大师的思想,来武装广大教师的头脑,使他们走向理想的教育境界。

张刘祥先生特别欣赏哈尔默的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尔默的很多观点,哲思飞扬而又一语中的,比如他说,“自身认同”不是指“卓越的特色或者伟大的行动”,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我对别人对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

张刘祥先生从教育名著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感受着生命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在自身发展的时候,也想使更多教师的生命成长。所以,他主张教师要“多读点教育名著”,认为在当今琳琅满目的教育图书中,往往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如果陷入低层次教育书刊的阅读中,就会使教师的生命在低层次徘徊复徘徊。

我一直认为,如果只在教育这个圈子里行走的话,就会像苏东坡的诗所说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在读教育书的同时,再读那些教育之外的名著,才能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宏阔视野。张刘祥视野的开阔,显然与阅读了许多教育之外的名著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链条。

在读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后,张刘祥先生抓住了书中具有核心价值的思想理念,引用了一些特别有价值的生动事例,进而结合自己的不足,议论开来。显得大气而又真实,让人很受教益。

在读英格兰著名作家、“人生哲学之父”詹姆斯·艾伦《做你想做的人》时,他特别摘录了俄国苏菲·柯瓦列夫斯卡娅的一段话:“说你知道的话,干你应干的事,做你想做的人!”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功法宝。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座右铭,每天观之行之。

在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时,张刘祥先生关注的不是推销员的推销技巧,而是作者那种超越于推销之外的为人之道。而其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当是道中之道。

在读《富兰克林传》和《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时,张刘祥先生特别将富兰克林的“十三条道德准则”和王蒙的“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关系准则”照录下来。我认为,所有的人,特别是领导,应当好好地读一读,且在认真地思考之后,换一种新的活法。

张刘祥先生读季羡林先生的《病榻杂记》时,特别把季羡林先生积了七八十年经验的成功公式——“天资+ 勤奋+ 机遇= 成功”以及他的天资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一一摘录下来。

张刘祥先生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没有蜗居于书斋之中,而是在书香浸染生命的同时,走进“行动研究”之中。目前,课题研究的题目满天飞,而真正具有较大的价值者并不太多。从孔子出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千五百年间,我们中国的教育没的多少课题研究,却出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的大教育家。现在,这么多的人进行课题研究,而能称得上世界大教育家者似乎还没有问世。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深的思索。

(四)

众所周知,南怀谨是儒学大师,我也读过他的好多本著作,而且从中学到很多富有价值的东西。张刘祥先生读《听南怀瑾讲〈论语〉》时,收益也是颇丰的。可是,南怀谨先生的好多书是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有时显得太过粗疏,有些观点也值得商榷。比如他说:“儒家思想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是在家庭里社会中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理和原则,一日也不可以荒废。”这显然是把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庸俗化了。这不是因为张刘祥先生不辨真伪,因为在我的朋友中,往往也可以听到同样的评说。因为人们对大师多怀敬畏之心,随之而来的,也就少了怀疑精神与深入思考。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风靡全国之时,张刘祥先生也进行认真的阅读。诚然,于丹对于普及《论语》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借助电视媒介,使举国上下的很多人知道了这部经典著述,而且很多人开始由此也拜读起《论语》来。况且系“心得”之言,而非解读,自然可以随心而谈。但是,她的很多观点是可以商榷的,甚至在基本知识方面都有问题。我一直认为,最好还是读《论语》原著,而不要为所谓的“心得”所迷惑。因为某些言说一旦成为文化误导,人们往往会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升值与生命成长出现问题。

期盼着张刘祥先生在以后阅读中,从教育之外的原典大师作品中再下一些工夫。诚如是,他的发展还会给我们一个更大的惊喜。

 

陶继新

200863完稿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