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昌乐县“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开展以来,便以其平实自然和疏离浮躁的品格,执著追索,悄然行进。它没有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风豪气对我的心灵作以强烈冲撞。但以其美,以其新,以其和谐,“润物细无声”地给审美愉悦与令我绵绵思索,如款款流水般浸润到我的血液里,令我自然地去接纳它,欣赏它,赞美它。

教学创新:一次本质意义上的革命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信息交流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仅仅围绕着课文内容重复演算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不变式,即便人类步入90年代中期的时候,昌乐县课堂教学的主体结构也未发生根本的变革。而“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的旋风般推展,很快动摇了既有课堂教学的传统大厦,以面向未来的崭新理念,以及更新教学内容与冲撞僵死教学模式的变革举动,使课堂教学呈示出百花齐放、摇曳多姿的态势。

一、驰骋想象挥洒独特创意,异想天开演绎古今故事

《天上的街市》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唐吾镇中学路来果老师讲授这篇课文时,充分显示了他那丰厚的文学底蕴,给学生留下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感。但老师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上构建课堂教学结构。于是,他又上了一堂“放飞心灵”课。他说,天街美妙无比,大家可以大胆想象,放飞心灵在“天街”闲游。可以借古代传说思接千载,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也可以结合现代高科技与当今时政谈天说地,演绎“当代神话”。
  学生激情洋溢,想象奇特,各种各样的创意纷涌迭出……
  生1:我在天街上见了一条龙,此乃真龙也,比神话传说中的龙还神奇:上天,入地,下海,不食五谷,吸纳天地之精华,日月之光辉,不仅行云布雨,还可以识善恶,载游人,在银河诸星间穿飞。
  生2:我在天街悠然散步,与屈原不期而遇。他正荡气回肠地吟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穿光鲜的长衫,佩绿色的香囊。我问屈老夫子目前正忙何大事,他说正与老子、姜太公、孙悟空共同研究一部**:惩治腐败,治理环境,推进创新。
  生3:我在天街科技馆见了一台“掌上电脑”,那是一个集通讯、电脑、网络于一体的小玩艺儿,还可以摇控同步卫星。我查询一下是何国尖端科技产品,嗬,上面赫然写着“中国上海”四字。
  此后,又有18位同学发言,思维的火花不时碰撞出绚丽的亮色,与呈现出的群体的亢奋、愉悦、和谐、活跃,共同构筑成创意思维的美丽景观。在教学中,一旦注入创新的活水,一旦归还给孩子固有的创造天性,学习主体的情感的美与思想的活便给课堂教学再造一个奇特的神话。
  路来果老师进而又讲解了联想、想象的内涵与作用,将学生的感情释放聚拢到理性的轨道上来。然后布置作文,要求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挥洒生命才思,将写作当作真情的宣泻,精神的升华,表意的道白。这时候,学生创造的激情汹涌澎湃,所写作文以多元思维走势与情感美质流淌呈示出多彩多姿的美。
  路来果老师是位摄影爱好者,他经常用镜头艺术地再现生活,没想到在课堂教学上他也有着同样的艺术造诣。他说,“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辐射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使我感到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放飞人的心灵,让学生想象力、表现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他说正因为我用了这一“释放”之道,才有了学生的驰骋想象乃至异想天开,以及创造天性的尽情挥洒。
    二、新信息的注入,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流淌着时代活水,另一方面也使课堂学习洋溢出情趣波澜
  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生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考试又要“以本为本”。为了应付考试,认同落伍的教材便成了不少教师教学的习惯行为。但这种习惯内蕴着一种悲哀,将最鲜活的生命个体与日新月异般产生的新知识、新信息相隔离,有时甚至会因思维的滞后与信息的闭塞,不自觉地向学生输入错误信息。“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知识、新信息,改滞后为与时代同步而行,甚至展示前瞻性的教育思想,让师生共同活跃于这个新时代的舞台上。
  1999年春节前夕,包庄小学邢振江校长在县城参加了首次“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会议,春节过后便走马上任,第一个上了一节新知识渗透课。他讲的是五年级的《祖国的骄傲》,听课的除学生外还有全校的教师。课文上白纸黑字写着中国一共发射了30多颗卫星,对这一“权威”数字,邢校长在教学之前便心存疑虑,认为这一前沿尖端科学的发展迅猛,应当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它的最近发展动态。他认真拜读了《航天》等有关报刊,否定了教材所输出的错误信息,用自豪而又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50多颗人造卫星!”这些地道的农民的孩子,个个瞪大了双眼。从入学始,他们就认为教材是圣人书,从来没有怀疑过;校长是这所小学最大的长官,也从来没有怀疑过。邢校长生动有趣、纵横捭阖的讲话,令他们大开眼界,感到这个校长比教材编写者还伟大。在坐的学生乃至教师,一开始便对“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有了认同感、新鲜感与兴趣感。所以,在他自封为课题实验组长后,不仅6位组员,全体教师学生也都逐渐加入到这项课题实验中来。带之而来的,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副校长徐仕栋老师教学《琥珀》一课时,向学生输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他说,50年以后,地球将出现第八洲。它就是大约在15000年前消失,又将重新崛起的利武里亚洲,其面积仅次于亚洲而大于南北美洲。据专家长期考察,1950年,人们在东太平洋海岸线30海里的洋底发现一个神庙的废墟,证实是史前人类的一个“前文化遗址”,它淹没在两英里的海底。去年,人们发现它奇迹般地上升了一英里。于是,专家预测,如果东太平洋以同样的强度及密度维持运动,到21世纪初时,就能够看到利武里亚洲。到2050年,整个洲将露出洋面。这种几乎是闻所未闻的新信息与学生的心灵撞击时,不只是激起了他们的浓烈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向他们输出一个理念:在新信息、新知识以几何级数递增的时代,偏远的乡村绝不能与世界隔膜;课堂教学,如果沿袭既有的传统教法学法,将会被改革的时代所抛弃。所以,这所仅有36位教师的学校,一年就订购了6000多元的高品位的报刊图书,新的信息又通过教师们的迅速吸纳走进课堂,使之有了时代之水流淌的叮咚声响。老师学生欣慰地说,我们这里有一个了望世界的窗口,我们的教与学趣味无穷,活力四溢。
    三、拥有新信息的学习主体打开智慧之门,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命活力
  《捞铁牛》是一篇传统课文,作为智慧象征的怀丙和尚,从古到今令国人称赞与自豪,认为其法打捞铁牛是怀丙的发明与专利。但开展“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以来,昌乐县一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学生却频频鼓起了挑战智者的勇气。昌乐镇中心小学刘静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了有别于怀丙的另一条打捞思路:准备四只大船,两只装满沙子,划到铁牛下沉的地方,将另两只船分靠两边,由水手们将沙子铲到空船上。这样,装沙子的船便会牵引着铁牛慢慢浮起,空船则逐渐装满沙子。这样不仅可以捞出铁牛,也排除了沙子沉放河中积淤河道的障碍。此法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赞同,认为环保意识理应作为打捞铁牛考虑的重要因素。有的同学说,设若怀丙再世,也会改变初衷,采用刘静同学的两全齐美之法。朱刘镇中心小学的刘成同学从《现代人打捞船只》一文中受到启发,认为“浮筒打捞法”当是首选之方。将浮筒灌满水后,沉于水底,用铁索拴牢铁牛,开动打捞船上的压气机,压入空气的浮筒便会膨胀而产生巨大的浮力,从而将铁牛拽上水面。刘成同学的方法在怀丙那个时代恐怕难以付诸实施,但他用现代先进的打捞方法,为怀丙打捞铁牛的思路注入新的思维,充溢着时代的气息,令同学们开阔了视野与思路,将教学内容与新时代的信息碰撞融合,进而产生多元的诠释。这种以拥有新信息的学习主体直接参与的教学方略,无疑有了现代教育的色彩。
  昌乐镇中心小学牟娟娟老师、朱刘镇中心小学刘钦华老师说,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它向我们昭示出一个信息:“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已经调动了学习主体的积极思维,创造之火在那里开始燃烧。由教师单向的教,走向了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现代教学轨道,尤其是学生主动探索未知、创新求索精神的张扬,使昌乐的教育发生了一种本质意义上的飞跃。
   
四、当代学子敢问路在何方,传统课文受到重新审视
  教材,作为权威者所编的文章,历来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性。但“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开始以来,昌乐县中小学生的质疑精神显得锋芒毕露,他们认为,学习主体同时也是研究主体,理应在这一课题实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了同学之间的辨驳与问难,也有了向教师提问质疑的勇气,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课文,有了说三道四的挑剔,而且论据确凿,令深谙教学内容的教师们也不由得对这些小不点儿刮目相看。创新,为当代学生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与生命的活力。
  昌乐镇中心小学韩传工老师教学《景阳冈》时,有一种举重若轻、如鱼得水的感觉,因为他不仅认真地研读了这篇课文,而且读过《水浒》原著,加之雄厚的文学功底,所以上起课来声情并茂、左右逢源。但他在要求学生质疑问难时,没想到常悦同学一语惊四座。他说:“老师,课文上的插图与内容不符。武松应在老虎的前面打虎,而不是骑在它的背上。”武松骑在老虎脊背上挥拳打虎的雄姿恐怕路人皆知,因为不少年画、宣传画、连环画等,都是这个英姿勃发的打式。难道这么多高手所作之画都与原文内容不符?所以,有的同学与之进行辩论,认为常悦之言差矣。但常悦同学不慌不忙,读了一遍课文后,又拿出《水浒》原著,朗声读道:“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哨捧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揪住,一按按将下来……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全班静悄悄,无一点儿声响,只有常悦那朗朗的阅读声;她的话音刚落,旋即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讲台上,韩传工老师更是双手高举,赞声不绝。
  我在昌乐实验中学听过赵延霞老师教的《看戏》,她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的年轻教师,君健文章的文字之美,与她潺潺流水般的讲说之美和谐为一,使课堂教学呈示出一种愉悦轻松的美感氛围。尤其是在让学生发表意见时,一个个生命个体似乎都有一种难以压抑的表现欲,也都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作家叶君健的这篇散文在他们的审视下,美中不足处渐而显露出来。同学们认为,梅兰芳高超的演艺无可争辩,但他在君健的笔下被过度夸张了,66岁高龄的梅兰芳不可能“轻盈而矫健”,如果在精湛表演中显露一些年老力衰而精神不减的镜头,哪怕一个小小的颤抖,都会给人更加真实的感觉。他们还说,文末说“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国家里才能产生”不单单是落入俗套,而且与事实严重不符,米开朗琪罗、罗丹、贝多芬等世界级大艺术家,并未因其姓“资”而失色。甚至有的同学说,君健的散文,属于那个“左”的年代,与目前的改革形势难以合拍,与目前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相去甚远,我们喜欢余秋雨等当代有文化内涵的的散文,不喜欢杨朔、君健等人的带有政治套路与凝固格调的文章。对于学生的许多观点正确与否的辨析,老师留在了下一节的争辩课上;但仅就学生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已足以让你感受到这些学生已经在创新之风的吹拂下,“放肆”到了何种程度。
  课下与教委副主任麻德志谈及对这节课的看法时,他告诉记者:“这是昌乐县课堂教学的一道风景,随处可见。从学生活跃的思维与辩疑的勇气中,透视出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的巨大潜能,我们的课题实验,开发了这种潜能,注重了质疑问难精神的培养。再过几年,十几年,这些学生将会融入世界创新的潮流之中,为他们自己的未来,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添画上亮丽的一笔。”
   
五、创意思维训练课:让学生翱翔于创造性思维的无限空间
  创意思维训练课是“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的一个新视角,它不依傍于现行的教材,只是规定一个基本的思路,由学生充分展开创造性思维,去勾勒自己心中的理想蓝图。由于形式灵活,环境宽松,自由度大,学生不仅对这种课乐此不疲,而且还充分地展示了各自的才思与创意。
  我听过昌乐镇中心小学李素华老师的一节创意思维训练课,她要求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住房。它令我想起黄全愈教育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所写的一段美国绘画课的情景,教师只提供一个题目,不作详细的技法指导,所以学生画出来的画千奇百怪,有的甚至令人不可思议。但后来却奇迹迭出,许多孩子的画有了灵性与生气,那是一个个饱含着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杰作。李素华老师的学生与美国孩子的画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每个孩子在画旁又各写了一段说明文字,稚嫩生动,言简意丰。他们挣脱了传统思维的绳索,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洒脱。简单的彩笔,勾画出了五彩六色的理想住房。韩冰同学设计的住房如积木一般,可以自由组装起来,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可以根据主人的意愿改变房屋的大小与形状,对寻新求奇的当代青年人,确实不失为一种理想的住房。焦丽欣同学设计的是水上住房,舒适、美观,平时在海面上漂浮,狂风巨浪袭来时,可以潜入海底,安享水晶宫般的生活。王琳琳同学设计的住房悬在太空,由于是用当今最先进的材料建造而成,所以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用太阳能作能源,又能抵挡有害的太阳光线。加之最现代化的电脑操纵,房子可随你的意愿而云游四方。如此等等,美不胜收。其间寄予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知识面之广,想象之奇特,思考之深入,不禁令听课的老师们惊叹不已。谁敢说这些思路没有科学依据,未来人的住房说不定与这些同学的设想不谋而合呢!创意思维训练课是昌乐县创新课题实验的一个独特景观,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留下了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以培养学生创意思维为主旨的这种课型,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想象力的开发,而且还有关注未来的现代思索。昌乐的教育改革,是提前为未来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铸造奠基工程,是走向世界的一种全新思考的选择。

六、尊重学习主体的人格与自主选择,创设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
  如果剥去传统的尊师爱生的合理的内核,便会发现其间还深蕴着一种师生不平等的本原东西。老师是施教者,也是施爱者,学生只有受教与受爱的权利,以及尊重教师的义务。而教师却似乎应当高高在上,对学生的个性、爱好、选择无需尊重。于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的主体意识悄然消融在尊师爱生的人生定律里。“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在向师生渗透新知识之际,也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于是,师生平等与老师尊重学习主体生命的新的教育现象出现了。
  昌乐镇中学周立顺老师上语文课时,一位学生正在一心一意地画飞机,以致老师走近跟前时,他还浑然不觉。老师微笑着说:“画得太好了,课下画两个送给老师好吗?”课下,这位同学非常认真地画了两个飞机,双手送给老师。彼此没有多余的话语,微笑与真情维系着这对师生。这位同学说,老师尊重了我的人格,我更应当上好他的课。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了,这位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一步步地提高了。
  问起老师为何采用了这么一种有反常规的解决方式时,他说,我先讲一个刘金钟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讲的故事给您听——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罗德上小学时,听老师讲动物的生理结构,他感到非常好奇,便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偷偷把校长的狗杀掉,解剖内脏以验证老师的讲解。在西方,狗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宠物之一,把校长的狗杀掉,这实在是一个不算太小的错误。那位校长对此做出了这样的“惩罚”:罚麦克罗德画一张狗的解剖图和一张狗的血液循环图。几天后,麦克罗德把两张图交给了校长,结果,他受到了校长的表杨。从此以后,麦克罗德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最终成为著名的生物医学家。
  刘校长说,这位校长尊重了这位学生的人格,并引发了他的创造力。我们就应当像他那样,将学生放在与我们教师同等的人格位置上,使课堂教学永远洋溢着教师的笑声,学生的笑声,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氛围。老师说,刘校长的故事启发了他,所以采用了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
  与刘金钟校长谈起课堂教学的改革,他有一系列的新的教育理念,也有与之相应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他们学校里的资料室、图书室、微机室同时开放,名之曰“三室”开放。学生上必修课时,可以到“三室”中学习。他说,我们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同时也给他们选择学习的权利。课堂教学的外延不应局限于只有教师教学的课堂内,还应是一个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教师教是上课,学生独立地学也是上课。尤其是那些对课文内容已经学习较好的同学,没有必要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课堂上,他们有摄取新知识的自由,可以去做完善自身的学习选择。实践证明,经常光顾“三室”的同学,不仅创新意识增强了,考试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七、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步入开放、有序、多元、和谐融通的高层境界
  “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开放性,它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自我创造的阔大空间。但同时,构建适宜于开放特点的创新教学模式,又可以使实验教师快捷地跨进创新教育的殿堂。这种模式摒起僵化与凝固,因教师、学生、课文个性不同,甚至因时间地点不同而随机变化,从而使开放、有序、多元三者和谐融通。所以,这种创新教学模式,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与实践意义。
  昌乐镇中心小学便构建了探究型、合作型、体验型等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它促进了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型教学中,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将教学主体归还给了学生,老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研究、讨论、质疑等活动。杨路梅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群鸟学艺》一课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文,然后每小组再把这篇课文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其他小组的同学既是观众又是评委。结果,演剧的同学十分认真,真正地进入了角色,把握了课文内涵。其他同学在观看、评述、辨驳中,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愉快的笑声,有真切的体验,有创造力的发挥,有和谐民主的氛围,尤其可贵的是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美感体验。
  县教研室副主任郭银光对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他认为,系统的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是“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各实验学校都有了适合于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县课题组收集并整理了这些成功的经验,编写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范例选编》,基本上构建了全县创新教学模式框架。提供这些模式,一方面给教师提供创新教学的操作依据;另一方面,也给教师自我选择的权力,因为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可取所需。既便选取了某一模式,也充许老师在教学中变革与创新,不断地去丰富它、完善它。它是有序的,又是动态的,这样,才可以让教师有章可循而又不至于窒息自己的创造才思。
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登堂入室,改变了既有的课程结构,给课堂注入进澎湃的激情与创新的能源
  我在多日听课并且对这一实验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才在实验中学门口与县教委主任李洪安不期而遇,作为“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的创始人,他多日来一直穿梭于实验学校之间,还没有接受过我的采访。今日碰巧,便请他谈谈对这一创新实验课堂教学的评价。我在花木相映的校园里,轻松地散着步,交谈起来。
  他说,从形式上看,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依然是部颁教材,而实质上却有了重大的变化。其一,教学主体的观念已经更新,教师不创新地教,学生不创新地学,在课堂上就难有立锥之地。其二,课堂上新信息新知识的传递,改换了单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使课堂教学有了多元的色彩与立体的美感。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与纵向延伸,改变着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走向。其三,创意思维训练课等以突出新信息、新思维特点的新的课型的不断出现,以及堂而皇之地走进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既成了已有教材内容的补充,也是向已有教材的挑战。它以崭新的面目、鲜活的内容、灵活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受到教师的青睐与学生的喜爱。其四,我们瞻目当今科技文化发展状态,结合本地情况,自编了一套创新实验教材,目的是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有时代感,更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五,学生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人在行使自主学习的权利时,十分自豪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十分欣慰地享受着个体生命探索历程中的美感。可以说,“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首先在课堂教学打了一个攻坚战,而且首战告捷,令人欣慰。
  我说 ,教师与学生对课堂教学创新内容的巨大兴趣,除去创新主体生命价值的充分实现与创新内容本身所拥有的张力与内涵之外,县教委为保障这一课题实验的顺畅进行,恐怕还有一些与之适应的行政措施与规定吧。
  李主任会心地一笑,他说,对于这项课题实验,我们有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单说选取新知识,就有五项原则:可接受性、联系性、新颖性、广泛性、趣味性,而且所选内容必须是那些与学科教学关系密切的、与现代社会生活有某种联系的、用以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新材料、新信息,通过汇总、筛选、研究,确定出渗透的新知识点。新知识的类型主要有六种:轶闻趣事类、时事政治类、现代信息类、扩充知识类、交叉渗透类、创新思维类。县教委统一印制了“新知识收集卡”并发给教师。一般要经由三个过程:一是教师博览群书,选择新知识;二是集体备课,相互交流新知识;三是说课评课,修改教案,重选新知识。渗透新知识,要抓住七个渗透点,即思想教育的渗透点、教学内容的关键点、扩展知识的生长点、创新思维的训练点、教材内容的改造点、学科知识的整合点、学习方法的指导点。渗透什么新知识,为什么渗透,怎样渗透,教师都一清二楚。这个过程,既是集合众知众智的过程,也是发挥个人优长的过程。后来,我们又将教案改为“教学案”,使教师的教学用案变成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整合教案。同时,增设“改进完善栏”与“新知识渗透”专页,专门记载课堂上即兴出现的新知识新信息,为这项课题实验书写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精彩一笔。
  李主任说,与课堂教学改革相辅相成的是教学评价的革新。一是将实验纳入工作量,比如,一般课每节为1分,实验课则为1.2分;二是在评优、晋级、职称评定诸方面,优先考虑参加实验的教师;三是在命题考试中加入创新能力的考察,让考试服务于实验,又反过来推进课题实验的进行。
  李主任高兴地说,这一实验开展以来,教师素质的提高有目共睹,起始阶段有的教师是迫不得已地走进这一实验园地的,后来逐渐从学习与实验中尝到甜头,读书学习成为一种时尚,新知识新信息的交流以及课题实验的有关对话,成了教师彼此交流的主话题。从“你让搞”到“我要搞”,使教师的知识层面、认识水平与文化素养,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学生在扑面而来的新信息的冲撞下,也与教师同样自主自愿地走进实验场。师生心理默契和谐与对新知识共同探求的愉悦兴趣,从生命主体上改变了课程的内在结构。大家突然发现,“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开掘了生命主体的内在潜能,给课堂注入进澎湃的激情与创新的能源。
  至此,我不仅对这一课题实验的课堂教学有了深入的认识,对李洪安主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一位行政领导,也是一位教育教学研究者。
  “课堂教学改革是这一课题实验的重要阵地,课外实验基地还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多元与美丽,那里还会有您深感兴趣的东西。”李主任将这份悬念甩下,便大踏步地离我而去。据说,县教研室的同志还在等着他商讨课题实验的有关事宜。

课外渗透: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都得到了尽情挥洒
  “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气活力的同时,渗透的触角呈辐射状向课外活动、家庭生活、社会考察等不同层面延伸。由于是师生自觉行为,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于是,不少活动呈示出前所罕有的亮色。课外大渗透,与课堂教学的创新,以不同的景观共同绘制出“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的人文画卷。
 
   一、创新品格与新的信息,以“润物细无声”的诗意悄然走进师生争论课之中
  对于课外渗透,县课题实验组只作宏观调控指导,不作微观安排,所以,其内容形式呈示出多元的趋向。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自我创设的实验项目,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河头镇中学地处农村山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目光短浅的家长“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不断滋长,而且浸渍到孩子的心灵之中。所以,学校决定以“读书真的无用吗”为中心议题,在三(2)班开设一节师生争论课。他们从国际大专辩论会受到启发,师生双方有似正方反方一样布阵辩论。持“读书有用论”的邵光荣老师,平静中带着自信的微笑;一个个学生血气方刚,有当仁不让于师的势头。
  师:同学们,请看看当今社会与眼前生活,尤其是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读书越来越有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生1:但事实却得出了相反的答案。就说我姐姐吧,她是一个理发员,仅有初中文化水平,每月却有八九百元的收入。我表哥大专毕业,月工资仅有四五百元。由此看来,多读几年书并没有多大用处。
  师:我也说一个事实,那就是全国所有大专毕业生的平均收入高于初中毕业生的平均收入,而且还有日渐拉大的趋势。
  生2:众所周知,毛主席只有中师毕业,但却领导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当时,中国不少高等学府的才子与出国留学生,却没有寻出一条救民救国的道路。这不是有力地说明了“读书无用论”的正确吗?
  师:读书与学历有着不同的内涵,偷换概念,不仅犯了一个逻辑错误,而且也推理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毛主席学历确实不高,但他博览群书,才横当世。据说当年主席发表了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后,蒋介石大为震惊,专门组织几十个饱读经书的文人,要写出在气势上压倒这首词的作品。可不管他们怎样苦思冥想,都只能是演绎小巫见大巫的悲哀。因为毛主席读的书多,而且将读的书用于现实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代革命领袖所特有的胸襟气魄。他每到一处,带的最多的便是书;平时连床上都堆满了书。读书,使他通古晓今,使他成就了一番非凡伟大的事业。这难道能说是读书无用吗?
  师生之间的唇枪舌剑又经历了许多回合,涉猎的内容也不断扩展,最后还是以老师的观点胜利告终。
  但老师并没有获胜的过望之喜,他说:“读书无用论”已成为公认的错误推断,是学生主动选取了“反方”,将不战自胜推给了教师。好在这种争论已形成习惯,不在乎谁胜谁败,而是借助这种形式,双方尽可能地输出新信息、新知识,都从中获取教益。比如其间的毛主席读书逸事,逻辑学上的知识等,都是在争辩中自然渗透到学生中去的。这为学生说服家长,增强对读书有用的认识,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据副校长高在庚与王政明老师讲,以前的师生争论课,学生取胜的情景并不少见,老师从与学生的争论中获取新信息并促进了教学改革。在争论中,都在为辩倒对方寻求依据,也都从对方学得新知识。它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尤其是学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品格,使“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有了更加广阔的实验空间。
  
 二、西部大开发的新信息在昌乐县不胫而走,成为师生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问题成为聚焦点后,作为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新信息,在昌乐教育界不胫而走。因为“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的新知识的内容,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信息体系,自然涵盖了当今国内外人们普遍关注的大事件、大问题。对于这种信息的渗透,是精心组织与自发探求双线并进,并且很快走进学生新理念、新知识的体系之中。如果到昌乐的一些学校走走,你会发现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话题,有些问题的讨论已经在深层次的挖掘上有了令人惊喜的进展。
  在采访实验中学教导处主任赵文娟及其陈启德、刘永涛老师时,他们讲了学校举办的许多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活动。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整合知识”的师生讨论会上,政治、历史、地理老师与一群跃跃欲试的中学生都谈了许多相当新颖的见解。这其间不乏从报刊上搜集的新信息,但也有他们自己带有创见性的思索。
  讨论会刚开始时,一位中学生讲的一个小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她说,一个日本人于一座荒山前面建造了一座酒店,由于没有花草树木,环境不好,生意也很不兴隆。这位老板试图绿花荒山借以招徕顾客,但资金又远远不够。后来,他想出一条妙计,在报刊、电视媒体上刊登了大量广告,主要内容是:此处有荒山一座,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本店出售各种花木幼苗,免费提供工具。游人只需用少许之钱,即可买到树苗一株,然后在这座山上选取满意的地方植上树苗,写上姓名。结果,不少旅游者都闻讯而来,以期作一个特殊的纪念。很快,这座荒山变成了绿树成荫与花草遍地的园林。这个老板绿花了这座荒山,还赚了一笔钱,“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昔日酒店,今日已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西部开发,绿化荒地,我们何不学学这个日本老板?借西部旅游者日渐增多的优势,给荒漠披上新的绿色。
  这个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又有不少同学说出了许多方案。他们说,我们是为大西北设计,也是为我们的未来设计。有丝绸之路美称与敦煌石窟、楼兰遣址文化景观的大西北,应当重现昔日的辉煌。
  参加讨论的老师与学生又从西部地区丰富的草原、森林、矿产资源,讲到环境长期效应,从人力资源开发与软资源的培育,讲到市场主体的形成等,输出了许多先进理念与新的知识。而且将已学与未学、此学科与彼学科的知识融合构连,形成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网络信息体系,使广大师生对西部大开发有了多层观照与心理回响。
  杨学恩校长说,对于这种融历史、地理、生物、时事政治与思想教育于一体的多学科新知识渗透研究,老师与学生都深感兴趣,关心国事,关注新事,成了我们课题实验的主体内容之一。它使学生打开校门,瞻目世界,从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拓展到关乎国计民生的深层思索。所以说,“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改换了广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使他们心情愉悦地走向自我探索真知、新知、未知的天地。

三、新闻发布会上,学生走上讲台,发布瓜农上网的新信息
  微机这一知识经济的宠儿,已经悄然涌进尧沟镇瓜农的家庭,无声地改变着世代封闭落后的农民的生存方式与经营行为。尧沟镇中学的一些学生在搜索新信息之时,将兴趣移向这一新的视点。一个星期天下午,初二(6)班的教室里,田恒星、王明光两位同学便老师与同学们发布了一条特殊的新闻——瓜农上网。
  田恒星同学说,他们走访了瓜农王千令。他家自1989年便种植阳棚西瓜,以前所种西瓜连年丰收,但却卖不出个好价钱,甚至卖都卖不出去。1997年他配上了电脑,1998年春天上了网,自此,他不仅可以卖出去自己的西瓜,而且还担任了本村与邻村的经纪人。他在网上联络的客户已有广州、深圳、厦门、宁波、南京、海口、北京、哈尔滨等地20几个购瓜大户,瓜一成熟,天南地北的客户便纷至沓来。王千令懂得了知识与信息的重要,又专为上学的儿子购置了一台电脑,作为索取新知识的载体。
  随后,王明光同学又谈了另外一种情况,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那就是因一家一台电脑而酿成的家庭内战。父母要上网联系购置新品种,联系西瓜的出售等;孩子呢,却因对“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兴趣的日增,每天都要从网上寻找新信息,怠慢不得,忽视不得。矛盾争吵的结果,还是父子走上了谈判桌,双方达成妥协方案:双休日与饭前时间归孩子,晚上平时归家长。他说,尧沟镇44个行政村,5700多户人家,已经拥有电脑575台,其中上网者474台。尧沟通过上网每天可以销售500万公斤瓜菜,下载数千条学习信息。上网,已改变了尧沟的今天,它还将重写尧沟的明天。
  王守海校长与教科室主任郭新光说:“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的起步阶段,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以教师向学生渗透新知识为主,二是新知识的来源以报刊图书与广播电视等为主。但随着这一课题实验的深入进行,学生索取新信息与渗透新知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与教师平分秋色甚至唱主角的新局面出现了。另外,新的信息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向本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索要新信息越来越来引起了师生的关注。于是,环绕各地具体情况而开展的形态各异的课题研究,迅速地走进“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的主体框架之中,并形成了很具特色的项目。乔官镇中学关于火山口的考察报告,河头镇中心小学关于新建姜太公庙带动本地经济的信息传递,包庄小学关于青蛙为什么减少的调查等,与尧沟镇中学的瓜农上网的信息一样,以其新鲜有用引起了师生的兴趣。而且不仅本班、本校的师生,全县的师生都可以获得这种新信息。因为县课题实验组按时搜集整理各实验学校的新信息,又通过一定的程序及时地传递了这种新信息,用县教委李洪安主任的话说,就是理念共享,信息共享。与此同时,各个学校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会纷涌而出,而且因其及时、密集、有用,很受师生欢迎。扑面而来的新信息,使广大教师学生产生一种“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新鲜感受,进而形成一种乐此不疲的积极参与。所以说,这种新闻发布会越来越显示了生命活力。
 
  四、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走向实验基地,去做社会问题的研究与生命价值的追问
  小课题研究是“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中一道别具色彩的风景。它在不游离于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下,又融进了各校自己的个性追求,呈示出学生主体创新与实践操作的特点。一方面,机械重复的作业训练渐而为小课题研究所取代,另一方面,学生对这种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课业负担减轻后的学生,高兴地从课堂踏向社会,从象牙塔走入实践基地。所以小课题研究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显见了它的丰富与张力。
  平原镇中学地处乡村,校长吴晋熙与课题组的同志研究决定,以“校外实践活动渗透新知识”为小课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方式,将一些社会上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引入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具体的调查研究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这个大肌体的脉搏跳动,激起了他们“忧社会之所忧,急社会之所急,想社会之所想”的社会意识,提高了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境界。
  目前品位低下、境界不高的电子游戏厅、图书报刊等正在腐蚀着一些学生的心灵,而且有日趋蔓延之势。为此,平原镇中学一(4)班张慧慧同学自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文化垃圾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的社会调查,然后就文化垃圾存在的现状、对学生的身心危害,以及如何有效地控制文化垃圾侵蚀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进而在全校宣传。这不仅提高了调查者的思想境界与认识水平,而且带动了其他同学与家长,形成了一种“学优秀文化,做文明新人”的健康文化导向,净化了校园环境,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教科室主任张维其说,“校外实践活动渗透新知识”小课题研究的开展,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呈示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新气象,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包庄小学副校长徐培琪、教导处主任李海滨说起他们的小课题研究,微笑中流露着真诚与谦虚。他们说,我们是小乡镇,小学校,学生又是小孩子,欲大不能,只好趋就于小,确定了“生活小发现研究”这一小课题。他们说,学校地处农村,家乡的田间野外、花鸟虫鱼、鸡舍鸭棚、大街小巷,无不收拢于孩子的视野里。每个学生都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他们喜爱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所以,每个学生没有理由不选择这方面的课题。同时,日常生活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只要善于观察,积极思考,认真探索,就会在课题研究中披沙淘金,见出新事新意。
  他们学校四(1)班秦红红同学所写的《母鸡为何打鸣》,便是这一小课题研究中颇具新意的小成果。母鸡打鸣,古来罕有,却分明出现在秦红红的视野里。她在认真观察与思考之后,探索出了母鸡打鸣的三个原因:一群鸡中无一公鸡,出现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称霸现象;这是一只两年以上的老母鸡,有“一唱‘母’鸡天下白”的资格;母鸡鸣叫后57天就要下蛋,以其鸣叫之声告示人们,不日它将有功于主人。
  当今世界有两大课题在吸引着尖端科学家的研究视线:一是宇宙之秘,二是生命奥妙。现实生活中一些生物的反常行为,引起了小学生的研究兴趣,并进而写出他们对生命奥秘的诠释。这诠释未必能够在科学殿堂里登堂入室,但却是对生命价值的追向与思考。这种小课题研究,又何“小”之有?
  昌乐县实验中学校长杨学恩、昌乐镇中学校长刘金钟、实验小学校长王法玉、特师附小校长张显宝、唐吾镇中学校长张耀俊、尧沟镇中学校长王守海等,讲起他们学校的小课题研究,也是绘形绘色,趣意盎然。他们认为,小课题研究作为“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辐射出他们办学的崭新理念,呈示出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所具有的生命活力与意义价值。
  
五、学习主体自主地向社会输出新信息新知识,尽情体验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愉悦
  一天,昌乐特师附小四年级(1)班的郭宁同学问他的爸爸妈妈:“您知道黄河为什么称作悬河吗?
  爸爸妈妈愣住了。
  “不知道吧,我来告诉您吧!”郭宁得意地一笑,便滔滔不绝地讲来:“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当它流经黄土高原时,泥沙与之俱下,每年带入下游的泥沙就有16亿吨之多。河水挟裹泥沙进入宽阔的华北平原之后,河床变宽,水流变慢,4亿吨的泥沙便滞留在下游河道之中,其余则注入大海。下游河道因此每年升高10厘米。现在,河床一般要高出两岸地面四五米,有的竟高出十来米。黄河河底如悬在空中一样,所以人们称它为悬河。”
  这一番讲解,令爸爸妈妈喜笑颜开,不住地点头称是:“你小子以后多给老爹老娘讲点新东西,也让我们开开眼界,多懂点道理。”
  旗开得胜后,郭宁于星期天又直奔乡下。刚下车,便遇上大伯开荒归来,拉着树枝,扛着树墩,满面春风。
  郭宁边走边与大伯说着:“开荒是件好事,但乱砍树木可不好。科学研究表明,一亩林地比一亩无林地多涵20立方米水,10万亩森林涵水量相当于一座200万平方米的水库。同时,森林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这几年,在撒哈拉沙漠相继发现了壁画、文物等。据考古学家推测,五六千年前,那里还是一片森林,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才变成这个样子。如果人们乱砍乱伐,总有一天,我们这些地方也会步撒哈拉沙漠后尘的。”
  大伯十分感慨:“俺一心只想多垦些荒地,多打点粮食,哪里懂得这些道理啊!以后还真得注意,俺可不能祸及子孙啊!
  与郭宁学校的老师张彬、刘彩霞谈及此事,他俩只是平静地笑笑,说是这种外渗透的例子在他们校里数不胜数。据张显宝校长说,这种外渗透呈示出两种形态:一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渗透活动,二是像郭宁同学一样个体自主地走向社会。在这种外渗透活动中,学生具有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情感体验,显示了新信息、新知识渗透的实践价值。同时,学生又从社会实践中获取了新信息、新知识,经由个体思维过滤或者师生共同剖析之后,取其精华,纳入新的知识体系之中,作为向另一层面群体、个体输出的新知识。这种新信息新知识的多层面传递,使“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为此,我还与县教委副主任麻德志,教研室副主任王树祥、郭银光,教科室巢桂江老师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他们是县课题组的决策层人物,也是冲锋陷阵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深入的理论探索。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发现,不是在静态中,而是在它的生命活动中实现的,是在人对自身的操作性实践中获得的。“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具有教学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重价值。创新主体在课外所挥发的生命价值,与课内教学改革并驾齐驱,共放光彩。随着这一课题实验向纵深层面的推进,课外渗透更呈示出方兴未艾的态势,使“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更具开放性与前瞻性。         
                                       
  有权之士首先掀卷起这场改革的飓风

我已四次专到昌乐,每次都是听课与采访双线并行,对“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的情况已经了解很多。但对它的缘起与内涵,以及在全县区域性推展的本质原因等,尚有雾里看花的感受。一天恰逢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毛秀凤也来参加课题实验研究会议,与她相邻而坐的我,便直奔主题,请她指点迷津。这位年轻的知识女性,似乎早已了然于心,我的话音刚落,她便托口而出:“有权之士、有志之士、有识之士的大胆创新与积极参与,是教育改革在全县顺利推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一把手,既要统帅三军,又要身先士卒。‘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的开展,首功应当记在教委主任李洪安头上。”
  李洪安,对我来说仍有不少未解之谜。他似乎有意给我设置悬念,撩拨着我探寻的欲望。不过终于在我即将离开昌乐的一个晚上,他兴致颇高地披星而来。没有寒暄,却心照不宣。很快,他便从这一课题的起因开始,有条不紊地谈起来。
    一、创新实验,并非起于青萍之末
  李洪安的人生格言是“读书、思考、创新”。广博多览使他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有效地吸纳了一些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使他没有步入“学而不思则罔”的怪圈,而是走向了纵横驰骋的思考空间,自我塑造了一个思考者的教委主任形象;创新思维品质,使他不安于现状,在反思教育现象时,肯定与否定并在,具有战略性的谋划与前瞻性的眼光。
  李洪安对毛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名言笃信不疑,还在他担任县政府研究室主任时,便保持了没有调查,便三缄其口的人生态度。19985月调任教委主任后,他便与教委有关领导、教研室的同志一起,对全县教育教学现状认真调查,深入课堂之中,与师生平等对话。调查的结果,令他吃惊不小,思考不少,因为他发现了教育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一些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信息,与科技、文化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相疏离。二是教学方法僵化。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考试制度的制约,教学中比较重视死的、硬的、分割的知识,不重视活的、软的融合的知识,以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高。三是学习方法不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关于沿袭直线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完整的学习方式,排斥立体的、跳跃的、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学生接受的是现成的知识答案,省俭了学生自主探索未知的必要过程,将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生训练成了不会学习的知识容器。四是忽略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本学科知识为中心,排斥其他学科的融入,导致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低下。五是缺少创新精神。教学中重视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张扬,就连固有的创新个性也被扼杀了。李洪安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断言,诺贝尔奖迄今与中国无缘,缺乏创造力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此,他对中国固有的教育感到悲哀,也生发了在昌乐县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大胆构想。  当今人类面临的是一个创新时代,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体,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的生存能力将最终取决于获取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突出地表现为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迎接知识挑战的需要,也是许多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共同的战略性选择。从我国的前途命运出发,从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就必须着眼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必须改革创新!”李洪安拍案而起,声如洪钟。
     春节前夕,县教委里点燃起第一把创新之火
  1999年春节前,朔风紧吹,雪花零飘,而昌乐县教委办公室里,却气氛热烈,激情洋溢。
  李洪安与县教委有关领导、教研室的同志,以及12所学校的校长,正在酝酿昌乐县教育教学上的一次革命。
  李洪安向大家讲述了教委的调查情况以及当今世界教育的主体趋向后,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改革命题——“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他说,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单科独进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同学科的和谐共进与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要有“多学科”。为改变现有教材内容滞后陈旧的现状,将新信息、新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乃至课外活动之中,学生以快捷的方式接纳新知识,并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要有“新知识”。不是不加选择地将新信息、新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与学习个性,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中将新知识的精华部分悄然传递给求之若渴的学生;或者学生自主地索取新信息、新知识后,又以传递给学生、教师乃至家庭与社会的方式实现自身生命价值。新知识的来源很广,传递新知识的方式灵活多变,又有“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和谐,所以称之曰“散点渗透”。而“多学科”、“新知识”有内容的规定,“散点渗透”则是实现创新改革的有效手段,内容与手段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从而构成一个立体架构,形成一个整体信息网络。而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沟通、交叉而形成的这一网络,具有开放性的鲜明特征,又具有自我转换与调整性,每一颗知识微粒经过它的吸收都可以成为其中的内在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要从根本上动摇既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到教育手段,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痛快。漂亮。深刻。具有远见卓识。
  然后是对这一课题的热烈讨论与质疑问难。
  李主任强调,要想搞好这项实验,就要在教师素质提高上下功夫。教师教育教学的观念要更新,要充分认识教育创新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也是创新主体,是与教师共进的教改主体力量。同时,要实现教师从专业型到博士型的转变,广览博采,开阔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再者,强调教学个性与文化含量,注重新信息的传递与融合,并形成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创设一个适应学生创新的宽松的人文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与教师拥有平等的人格,各自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自觉地吸纳必需的新知识,自主地把握教学中的动态化知识网络,从而成为具有创新品格的一代新人。
  然后,大家就新知识渗透的内涵及其方法,以及实验效果评价等实验研究的主体内容进行了讨论。
  为了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决定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县教委成立课题组,教委主任亲自担任组长,分管副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为教研室、教科室负责人与有关教科研人员。课题组具体负责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和指导实验学校的实验研究。实验学校成立课题实验小组,校长任组长,业务副校长、教科室人员与教导处主任为成员,负责学校课题实验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检查指导、考核评价、阶段总结等。实验学校新设的教科室,与教导处同等级别,具体负责课题实验研究和管理工作,主要抓好实验方案的学习、新知识的选择、新知识的交流、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经验交流、资料积累、成果展评与阶段总结等工作。实验教师则按学科、年级成立研究小组,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李洪安说,一把手担任组长,不是虚职,不是挂名,而是实职,要实干。现在我向各位庄重承诺:从我做起,希望大家监督。实验先从这12所学校开始,取得一定经验后,将在全县推开。各校校长在实验中,要大胆探索,允许犯错误,不允许不改革。创新实验搞得好与不好,将作为评价校长政绩的重要标准。在“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总框架下,鼓励学校结合自己的情况标新立异,构建具有特色的子课题,使这一实验走向开放与多元。
  12位校长在激动感奋之际,似乎都有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即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要开拓出创新教育的一片绿洲。
   
二、一把手谈起教育理念,出口成章,新意迭出
  在采访县与乡镇教委主任与校长时,我十分惊诧了他们的教育理念之新。没有对教育改革形势的关注与思考,没有对中外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没有深入实践的探究与体悟,拥有如此丰富的教育理念是绝对不可能的。在此,我仅将对昌乐镇教委主任刘锡祥的部分访谈抄录如下,以期令读者有一个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感受。
  记者:一把手置身课题实验之中,形成“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的一个亮点。那么,请您谈谈这种实践精神的价值意义好吗?
  刘锡祥:具有战略眼光与实干精神的一把手,应是思想者,也是实验者,具有鲜明的“两栖”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更重要的是实践精神。事实说明,在实验中,一把手的亲身实践对改革的顺利推进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记者:教育是教育人的,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所以,人本性备受人们的关注。请您谈谈在课题实验中是如何进行人文关怀的。
  刘锡祥:在课题实验中,我们注重了人本思想观的构建。以前的教育多讲关心爱护学生,却很少讲与孩子们交朋友,这便悖逆了教育的本义。其实,学生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在名分上是师生,人格上却无尊卑之别。我们往往以大人的眼光看孩子,没有走进他们心灵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将学生还原成孩子,让其自由地挥洒他们的天性;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将他们放在教育主体的位置上,让教育教学围绕着孩子“转”起来,尽可能地将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在“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中,我们已初步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及开掘学生内在潜能的有效机制。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我们便创设了“没有对错,只有更好”的环境,不怕异想天开,就怕学生不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心知肚明,错了无所谓,有所谓的是生命价值的实现与否,不给学生心灵上施加任何压力,还其心灵放飞的自由空间。
  此外,我还就这一课题实验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采访,刘主任都给了我满意的答复,而且从中折射出了一系列当代教育的先进理念。
  崭新的教育理念,正如哲人苏格拉底所言灵魂一样,统帅着人们的行动。昌乐教育界一把手用先进理念指挥自己的教育改革方向,也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使广大师生在课题实验中目标明确而又张扬了一种创新精神。
  
 三、李洪安如是说,我无后顾之忧,亦无上顾之忧
  开展“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的12所学校,各以其绚丽的亮色引起人们关注。实验教师教育理念之新与文化积累之厚,学生学习热情之高与获取新信息之多,使这个开放的教与学的体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感到这里的教师学生很幸福,也很充实,甚至令人羡慕。不过他们似乎更佩服他们的校长,都说在实验中一把手率先垂范为他们树立了榜样,感召了他们,他们也因能与一把手同舟共济感到欣慰。记者采访李洪安主任时,他说教委每一位领导对这一课题实验都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学校校长与师生,全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与实际的行动,所以进行创新实验他没有后顾之忧。在每一个教育改革阵地上,校长、教师与学生,都因“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为创新,为未来,在这一方教育土地上挥洒着美丽的生命。
  李洪安主任还有一句令我深感兴趣的话,那就是“我也没有上顾之忧”。让他作以解释,他总是笑而不语。一天上午,我正在整理采访笔记,他突然将县委书记刘明珂请到了我的房间,希望我对他作个短暂的即兴采访。工作繁忙的刘书记兴致颇高,朝气与活力一并清晰地书写在他那年轻的脸上。问他对这一课题实验的看法,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侃侃而谈:“当今世界发展的主体趋向是创新,我们要与世界同步,创新是惟一的选择,所以说,谁改革创新,我就支持谁;谁因循守旧,我就批评谁。县教委顺应了创新潮流的发展,区域性地推进‘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的研究工作,我们自然非常赞同,鼎力相助。在各种场合、会议上,我们都把这一课题实验作为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典型进行宣传,并把它作为全县人才构建工程的重点工作来抓,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李洪安主任说,县五大班子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实验工作,县长花兆贤就课题实验多次听取过教委的汇报,做过许多重要指示,帮助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有力地保证了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说起今后的工作,刘明珂书记说,县委县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与支持这项创新教育改革实验,继续当好“后勤部长”,使这一实验健康深入地开展下去,为今后昌乐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为我们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人才。
  刘书记正在开会,李主任是在会议休息时间将他请来的,所以刘书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正是在这种“匆匆”的语境中,让我体味到了李洪安主任所言“没有上顾之忧”的真正内涵。
  蓦然回首,我才突然发现,昌乐县的改革创新,因了一把手工程的全方位建构,才有了通行无阻顺利推展的支撑与保障。至此,雾里看花的我,顿然有了“訇然中开”的清晰与明亮。
    权威评价:这是一项创新教育的立体架构工程
  对于改革实验,人们关注它的过程,也关注它的结果。我想了解一下“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取得了怎样的阶段性成果,以及专家对此有何评说。李洪安说,县教委副主任麻德志直接分管这项课题实验,对实验有着深入的了解与把握。你何不找他谈一谈呢?每次见麻主任,他始终是善意地微笑着,这次亦然。他说,“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在全县推展,无疑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捷报频传,硕果累累,仅1999年一年,实验教师阅读图书报刊的数量就是往年的5倍以上,撰写论文9000余篇;在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1198篇,比往年同期增长80%以上。学生搜集新信息新知识80000余条,进行小课题研究360多项,撰写小论文8900多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208篇;参加市级以上竞赛活动有632篇作品获奖,比往年增加80%以上。200037,县教委又下达了《2000年深化“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实验与研究的实施意见》,要求继续抓好12处试点学校的课题实验研究;同时,在全县初中、小学全面铺开。教师与学生参加实验的情绪日趋高涨,比1999年又有了明显进步,读书撰文与进行课题研究已经蔚然成风。山东省第五届教育教学“百佳”论文评选中,共有23个优秀集体奖,昌乐就有3所学校榜上有名。在省级论文评奖中,一所学校获奖超过30篇者,昌乐县竟有6所之多。另外,潍坊市12个县市区高考本科上线万人比率,连续三年昌乐都是名列榜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贯“桃李不言”低调宣传的“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也因其亮点频闪引起世人的关注,并有了“下自成蹊”的众多参观取经者。
  中央和省市教科所的专家学者,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报刊的资深记者,以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校长等数十人,也慕名而来,对昌乐进行采访与考察,并对这项实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今撮其精要,归纳梳理如下——
  一、课题实验触及到了素质教育的诸多方面,对现存的、滞后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材教法、考试评价等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而且涉猎到学校、家庭、社会一个十分阔大的层面,是深入师生心灵的一次教育革命。加之理论支持、组织支持、技术支持、材料支持与物质支持等有效的保障机制,使它形成一个带有开拓创新意义的立体架构工程。
  二、这一实验是昌乐县教委自己改革创新的产儿,具有科学的内在依据,显示出了自己的个性特色。况且它是在第三次全教会召开前一年即提出并实施培养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的方略,可以说走在了全国教育改革的前面,具有前瞻性、超前性的特点。
  三、这项实验规定了新知识的五条原则、六种类型、三个步骤,以及散点渗透的四条渠道和一系列的评价目标,目的明确,操作方便。可以说,已经从认识层面跃到了操作层面,具有创新思维与具体实践的双重价值。
  四、一个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离不开“拳头”课题。这一课题实验为昌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成为昌乐教育改革的骨干课题与理论支撑。这对区域性地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为昌乐县名校名师工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不少校长老师既努力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又积极地吸纳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既踏踏实实地在本地本校进行创新实验,又不断地走出家门到外地取经探宝;既大胆地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又“不舍昼夜”地读书与撰写论文,形成了一个整体教育创新的良好氛围。数年之后,一些原先尚且默默无闻学校与老师,就有可能走向山东,乃至跻身全国名校名师的行列。
  六、这项课题实验具有鲜明的实践色彩,而实践与认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实践主体不仅要认识客体,而且要变革客体,使之发生本质的变化。实践学校的老师在教学与活动中,不仅认识了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而且发展或变革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意志结构、情感结构,乃至身心结构与实践活动结构。
  七、通过实验研究,推进了主要领导工作重心的转移。教委主任与校长,逐渐从繁琐的行政事务堆里冲脱出来,走向创新教育实验的基地,完成了由事务性领导到科研性领导的蜕变。而领导观念的变革与全身心的投入,在具备榜样作用之后又与教师们汇聚成一种巨大的合力,形成一呼百应的态势与群体参与的整体优势。
  八、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以本为本”到博览群书,从灌输知识到培养能力,从“传道,授业,解惑”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师道尊严到人文关怀,完成了由教书匠到具有当代理念与教科研水平的科研型教师的飞跃。
  九、在实验中,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放飞了孩子的心灵,他们有了生命价值尽情挥洒而又被人们认可的幸福感,有了自己选择学习的权力与自我探索未知的能力,昔日处于受动无奈状态的“知识容器”,今天成了富有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的学习主体、创新主体。正是由于具有了这种创新思维品格,才使得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不断跃动更新,使学习生活充满了异彩纷呈的内容。
  我可以满载而归了,是该与昌乐说“再见”的时候了。
  踏入教委大院,走进李洪安主任的办公室,一道风景又将我吸引住了——李洪安与教委其他领导、教研室、教科室的同志,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如何将“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推向更高层面的问题。
  与之逐一握手道别。他们每一双手伸来,都令我感到是那么有力而又充满朝气。
  我担心影响他们的讨论,匆忙退出,踏向归程。
  没有送行的热烈场面,省却了传统的客套。但我却激动不已,那热烈的讨论话题依然在我心里徘徊,徘徊……
  (连载于《现代教育导报》,200082883094。)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