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个体终身发展奠基(上)
为生命个体终身发展奠基(上)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前瞻性的思考与科学的实践并行不悖,开放的形态与求实的精神同台共舞,融入世界而又不失青岛的个性特色,从而为生命个体终身发展奠基。这便是记者在采访青岛基础教育后永镌心灵的一个印记。

——题记

为生命个体终身发展奠基

——青岛市基础教育巡礼

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召开,青岛被选为帆船比赛的分会场,美丽的岛城成了世人瞩目的亮点。这不仅因其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也因为这里还有着独具魅力的人文环境。青岛人的当代风尚和高雅气质,以及大海般的宽阔胸怀,向世界展示了一种动人的东方魅力。这种人文素养的形成有其历史的渊源以及多方面的原因,而多年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青岛教育,在打造一代人的精神灵性方面,显然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则更是功不可没。

一、教育理念:前瞻性的思考

思想超越时空,理念指引行动。青岛教育工作者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眼光与崭新的教育理念,营造了具有开放形态与丰富内涵的教育生态,从而为岛城教育领一代风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青岛市教育局:提高青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提出,“在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10年,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或发达国家水平”。那么,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青岛,未来教育发展的走向如何呢?为此,记者采访了青岛市教育局杜小悌局长。杜局长说,青岛市于1994年便完成了“两基”验收,现在正向高水平、高质量的层面行进。青岛是全国第一批计划单列城市,2008年又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面对的是国际市场。如果我们现在不生活在未来,到那时我们就只能生活在过去。面对这样的国际市场,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青岛市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改革经验,加强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水平。而要适应我市对外开放需要,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大力加强外语教学,增强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但教育现代化不仅意味着教育设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改善,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价值的更新改善。我们固然需要开发许多实用的教育软件;但我们最需要的,首先是更新已经深入我们头脑中千百年来的传统教育“软件”,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说,市教研室所提出的“一个中心,二个重点,三项改革”很有特色,是在教学上颇有前瞻性的一种改革思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青岛市的中小学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站在改革的前沿“指点江山”和深入基层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始终将教育理念的更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多年来,他们一直在进行着“一个中心,二个重点,三项改革”的改革探索。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二个重点”即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三项改革”包括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课程教材改革。整个的教学教研工作始终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个中心,逐步形成青岛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为终身发展,打下宽厚的学习基础;对社会负责,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敢张扬个性,树立科学的创新精神;重知行统一,培养可靠的实践能力;增全球意识,构建现代化开放性大教育。”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先进的理念,生命个体的人生之旅便会顿显光彩。而一个主管部门的领导层面一旦拥有了先进的理念,这一理念便会幅射四方,使群体在接受精神洗礼的同时,去进行前所未有的另一番追索。正是因了这清冽的“源头活水”,才有了青岛市基础教育“风景这边独好”的内在归依。

()学校:前瞻性的办学理念。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其中的办学理念则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种精神之魂。试望一览青岛基础教育的美丽风光,不妨先去聆听一下那些昭示着超前思维的教育理念——

青岛二中孙显亮校长说,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最大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现在负责,更要为他们的将来负责。个体生命不仅要有现存的意义,更要蕴含久远的价值;生命不是在被动中延续,而是在主动中创造。面对时代发展的需要,青岛二中确立了“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办学特色,创建世纪名校”的办学目标和“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育人目标。

青岛育才中学校长孙增信告诉记者,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他们提出了“六个解放”:一是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当代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赞誉声中,而应当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二是要“解放头脑”敢为先。教育者要有大胆探索的精神与不怕失败的尝试。三是要“解放双手”去开辟。四是要“解放嘴巴”多质疑。五是要“解放空间”觅食粮。教师要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向大自然,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从而丰富自己。六是要“解放时间”寻乐趣。教师要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读书刊,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艺术,活动筋骨。只有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青岛三十九中赵强校长说他们学校有五个办学理念:第一个理念是“以生为本,以生为亲,以生为友,以生为师”。第二个理念是“一个也不能少”。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同学都能成功,但一定要保证每一个同学都有成功的机会与条件。第三个理念是“家长是我们的上帝”。第四个理念是“友谊、理解、支持”。第五个理念是“助人成功”。这是一个要求全体干部为广大教师取得事业和个人发展而努力的理念。

青岛五十中校长顾松堂说,他们的办学指导思想是:“育自育能力奠定发展基础,播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建良好校风改善育人环境,办特色学校提高教育效益。”办学目标为:“争教育科学研究一流,创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青岛一中娄丙毅校长说,他们在教育中坚持了“一个中心,二个注重,三个观点”,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特长培养”;“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教学目的观,“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的教学功能观,“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的指导思想。

青岛嘉裕关学校郭青伟校长认为,走向校本,是当今学校教育发展的取向。关注校本,既是实践者的渴求,也是理论工作者自觉的追索。学校在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使得“校本”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教育法令的颁布,教育政策的实行,教育方针的贯彻等等,如果离开了具体学校的实践,便会化作一纸空文。所以说,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着走向校本的理论探索和课题实验。

胶州市向阳小学是一所镇办小学,校舍紧张,场地狭小,被外来的专家戏称作“袖珍式学校”。韩珍德校长说,我们在办学和管理上提出了构建“2433工程”的设想。2个“4”即:1.突出办学中的养成教育、电化教育、创造教育和艺术教育这四个特色。2.做到优化干部、教师、学生三支队伍,优化学校管理,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育人环境这四个方面。3个“3”即:1.把学校办成培养学生聪明才智的校园,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乐园,陶冶学生美的情趣的花园,形成“以美育人,育美的人”的教学环境。2.抓好校风、教风和学风“三风建设”,构造校风要正、学风要浓、教风要重的教与学的新的教育教学体系。3.形成三个样子:学校有学校的样子,教师有教师的样子,学生有学生的样子。

理念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在中小学重视并开发这一“软件”,可以使学校永葆生机无限。而理念一旦与教育“硬件”碰撞交融,一旦驶进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世界,便会外化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二、教育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超前性

美国前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来华时说:“美国的先进在于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此言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而青岛市基础教育之所以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管理的科学性和超前性。青岛市总是在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用管理导引着航向,以管理凝聚着人心,以管理决定了先人一步的选择与超越平凡的飞跃。

(一)工作重心下移,中心转移。

青岛市区一些名校迅速发展并影响日大之后,许多一般学校和农村学校也在急起直追;但由于基础较差,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全市高标准、高质量和整体性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此,青岛市教育局从数年前作出宏观决策,实施战略调整。下发有关文件,组织人员进行督察,并投资4亿多元,将教育的重心从重点校转移到一般校,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胶南市按照“就近入学,因地制宜,扩大规模,集约办学”的原则,对全市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自199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亿元,保证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1年,以实施校舍改造工程为重点的新一轮学校规划建设已在胶南市全面启动,用于校舍建设的资金达3900多万元。全市有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筹资在异地新建了8处高起点、高标准的中小学。目前已有9个乡镇(区)全部创建为青岛市教育示范乡镇。目前,农村小学已由1994年的474处,调整合并到现在的149处;初中由1994年的52处,调整合并到现在的25处。调整后的学校校舍面貌得到彻底改变,绝大多数乡镇建设了高起点、高标准的中心小学或村级小学。

为了使占全市90%以上的村级小学在教学水平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1995年,即墨市教研室提出了“着眼多数,面向基层,将重心下移到村级小学”的教研思路,并在实际操作中重点做到了“四个转移”。一是将大型教研活动由原来较多在城里举行,转移到农村分片举行,为村小教师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自1998年以来,便分片在农村召开了各科教研会60多个,有180余名教师出了观摩课,听课教师达18000余人次。二是教研活动内容由过多的教学比赛转移到各科搞专题研究。这样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内容,优化了村小各科的课堂教学。三是听课搞教研由过多地集中在实验小学、乡镇中心小学转移到村级小学,尤其是关注薄弱村级小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自1998年以来,各科教研员先后深入到30处乡镇的150处村级小学听课、评课、调研和举办业务讲座。四是教学研究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市教研室对村小教师提出了“六个一”的要求:一是每人每学年至少订阅一份教学理论刊物;二是每人建立一本业务读书笔记;三是每人每学期设计一节最佳教案;四是每人每学期出一节优质公开课;五是每人制作一幅有实用价值的投影片;六是每人每学年写一篇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

长年累月在农村教学第一线上工作的普通教师,承担着绝大部分的教育教学工作;但他们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参加高层次的研讨培训活动更是没有可能。长期与外部世界的隔膜,使他们很难“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其教育理念的滞后与知识视野的狭窄,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质量。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全部外出学习又不可能。如何破译这一二难的悖论,见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妩媚,成了平度人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能否让全体教师足不出校即可获取这种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积极的探索产生了精彩的结果:“名师巡讲团”带着崭新的教育理念春风送爽般来到各个农村学校。这些“名师”都是从全市教师中遴选出来的优秀教师,每一年级、学段、学科各选23名,送教上门,在出示范课的同时,举办学科研究讲座。教师们从中获得的是多方面的教育信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一睹了名师的风采。此举更令校长们不胜之喜,不仅提高了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几乎是分文不支地对教师进行了培训。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长期重教法、轻学法,重教会、轻会学的现象,成为制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将教学的中心转移,由关注教法转移到关注学法,由重视学会转移到会学上来。为此,教研室编写了《学会学习》丛书,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人手一册。现在,学法研究已经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的课题研究在全市广泛开展。以前只重教法的教案,现在已经成了既教师教的思路,又有学生学的活动,既有教法,又有学法的“教学案”。

重心下移,中心转移,不仅意味着教育布局的调整,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种平等教育思想的体现,甚至是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社会主义不单单是要让更多的人在经济上富裕起来,还要使更多的人在文化层面上富有起来。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一方的教学行为,也是学习主体热情参与和挥洒才思的学习活动。所以说,这一战略调整可谓利在当今,功在千秋。

(二)依法控辍,综合治理。

美国1918年在全国48个州都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儿童在义务教育时期必须入学,否则便被视作违法。若有哪家孩子不去上学,学区或学校就有权向法院控告孩子家长,法院就依法查处、逮捕、拘留或罚款。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后,对适龄儿童的入学也从法律上做了规定。但由于人们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造成农村学校辍学率高居不下,以致成为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青岛市教育局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扶贫助学,使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一直控制在1%以下,成为全国辍学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同时,制定了《青岛市义务教育条例》,用法律为实施义务教育保驾护航。与扶贫助学一样,依法治教,已经名正言顺地在各个学校登堂入室。

即墨市采取“依法控辍,综合治理”的办法,使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199811月,市政府下达了《关于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意见》,向辍学的所有层面亮起了红牌。对于个别拒绝送孩子入学的家长和招用辍学生的企业,进行教育行政处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9年上半年,先后指派教委执法办代理马山中学、灵山中学分两次将9位家长诉上法庭。199911月,又对灵山镇4位家长实施了教育行政处罚,共罚款3200元。即墨日报与市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在法律的强制作用和舆论的压力下,包括被处罚学生在内的“钉子户”家长终于送孩子到校就读。同时,将有关制止辍学的文件复印万余份发至各个企业,要求对不具备“三证”(身份证、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外来人员务工证)的未成年人立即清退。教育、劳动等部门联合执法,经常深入企业进行检查,断了学生辍学务工的后路。其中一家南韩公司一次就清退务工辍学生35人。此外,实行“35%”政策,即为5%的学生分别减免杂费、书费和校服款,1999年以来,共减免424万元。全市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同时建立“三联单”制度,并将巩固率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有效地解决了辍学率过高这一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不但是政府对人民的责任与承诺,也是人民对政府的责任与承诺。依法控辍,是教育上主动完成这种责任与承诺的一种法律行为,它是将“以法治国”物化为现实的一个举措,也是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即时选择。发达国家依法控辍早已深入人心,作为开放城市的青岛,融入世界就理应从具有文化含量的教育开始。

()按规律办事和鼓励个性发展的教学研究工作。

教研室是教育局具体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的业务部门,也是教育局实施教学改革的一个参谋部门。而按教育规律办事,是教学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由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都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一个特殊群体,这就要求教研管理工作要充分关注其创造性和特殊性,处理好按规律办事与鼓励个性发展的关系。诸如教育教学宏观决策的超前性与现实性,管理的规范性和创造性,管理的导向性与开放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与关注未来的发展性的关系等。所以教研室在制定基础教育的一系列文件《教学常规》《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意见》《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关于教学基本功的建议》《关于构建教学模式的建议》《关于教学案改革的建议》《关于教学评价改革的建议》《关于规范课题研究的建议》等的时候,大都冠以“建议”两字。在提供一些指导意见的时候,并非强求一律,而是给学校老师们一个自我选择的空间,使教育教学改革呈示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老师们在学习“建议”时,既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又不致于失掉自己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青岛基础教育才出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特殊现象。

按规律办事,是对科学的呼应;鼓励个性发展,是与创造的和谐。“鱼和熊掌得兼”,是教学研究的上上之策。青岛基础教育研究的这一“个性化”特点,为全市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各显神通而又不失其本色奠定了基础。

()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每年拿出高达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对25%的劳动力进行正规培训,目的就是为了使他们能够持续增加对待变化和适应的能量。所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继续是美国工业上第一号的奔放者,并且日增市场股份。尽管美国从1985年以后就不断缩减就业人员的机会,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却一直保持着不解雇的政策。因为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教育培训,使它具有了生生不息的旺盛活力。面对世界与未来的挑战,青岛市教育局十分关注校长、教研员和教师三支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将眼光瞄在了教育培训上。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质量之高,在青岛教育历史上构筑了一项前无古人的“换脑”工程。

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韩曙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迎接未来的挑战,使青岛的教育在世界竞争场上长胜不衰,就必须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有学识、懂业务的专家型的校长队伍;一支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深入教学第一线的学者型的教研队伍;一支精通教学业务,了解学生个性,实施人文关怀和科学教育的教师队伍。为此,1995年,教育局的主要领导在全市教育领导和教师参加的大会上作了动员报告,要求掀起一个学习教育理论的热潮,先在“换脑”上下功夫。于是,遍请全国各地教育名家来青岛讲课。因为青岛是一个开放城市,教育也应是一种多元的架构。耳听各方之声,兼容百家之长,这样才可以放眼全国,面向世界。城市校长读书班已经开办了两年,与此同时,用一月的时间,分四期开办了农村村级校长培训班,全面提高各个层面校长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计划再用三年的时间,组织校长系统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名著,并且对有关教育专题进行研讨,要求每位校长都要写出富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育论文。近几年,市、区、校级各种培训已成燎原之势。个体主动培训者也愈来愈多,老师们已经将培训作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同时,走出青岛看教育也已形成风靡之势,到上海、北京、江苏等地乃至国外学习者络绎不绝;有的还到全国有关名校挂职学习,入乎其中地探取致胜之道。目前,整个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氛围初步形成,教育科研驶进了寻常教师的心灵世界。

为了迎接中国加入WTO,青岛市教育局在拟建和在建网络单位,对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人员优先培训,提出了领导要懂、骨干要精、教师要会的明确要求。2000年,市教育局举办了局属学校领导和市区教育局领导网络培训班,并由市教委领导带队,市教委办公室、普教处、普教教研室、电教馆等处室和有关学校负责同志参加,参观了山东师大附中、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和河北省实验中学。市教育局还与高等院校及有关网络设备供应商合作,定期举办软件开发和网络设备管理培训班,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举办的各种培训,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校园网理论和实践水平,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软件开发和网络管理人员队伍。2000年,青岛市教育局将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制定了全员培训大纲,编写了培训教材,并把信息技术培训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目前,全市高中教师的全员培训与考核工作已经结束,现在正在进行全市初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一支懂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即将形成。同时,培养大批的外语人才和中小学生的全球意识已是时不我待。从2001年开始,青岛市在小学三年级开设了外语课,计划到2005年,包括农村小学在内的所有学校,都从小学一年级开设外语课。青岛市教育局还非常重视借助国外的力量,来提老师们的外语水平。自1991年起,就与英国盖普组织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相互交换教师。迄今为止,已有21批共计107位外籍教师先后来青岛执教;青岛派往英国的20多位教师,也已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今年,又从25所学校精选了25位外语骨干教师,脱产培训三个月,前两个月在青岛由外老师授课,最后一个月赴澳大利亚学习。由这些教师以点带面,向更大的层面幅射。此外,加大了口语教学培训的力度。现已连续两年,每年投资40万元,从美国聘请英语教师对初中和小学的英语教师进行口语、交际英语和英语教法等一系列的培训;到2003年,完成全市所有初中和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后还将在更大的范围对教师进行高层次的培训。他们不惜重金培养骨干教师的目的,就是试图用最优秀的教师,培养出最能适应未来挑战的新型人才。在2008年奥运会在青召开之时,使青岛人可以从容地与世界对话。那时候,他们展示的不单单是青岛人的风采,而且是中国人的风采。同时,利用节假日,聘请一些在青岛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到学校讲课,与我们的老师直接对话,增强了老师们口语交承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外语培训成了一个众所追索的热点。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每年利用两个寒暑假将全市教研员集中起来,学习教育理论,进行教育教学专题研究。要求45岁以下的教研员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都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之所以名扬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教育家蔡元培就任校长期间,聘请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徐志摩、梁漱溟、辜鸿铭、钱穆等一批知名教师。蔡元培校长和这些教师成了一个品牌,也成了北大永远的骄傲。青岛以前尽管已经有了青岛二中、青岛育才中学、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嘉裕关学校、即墨二十八中、胶州市振华中学等一些颇有影响的名校,但名校数量不多,更少问津全国的王牌学校。而青岛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非常需要教育名校和教育名家的支撑。近年来,青岛市教育局特别关注名校的建设和名校长、名师的培养,从1999年起,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评选“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学校”,从教育硬件与软件建设等方面提出高标准、高要求。2001年,一方面对已经评出的十所学校进行重新评估审定,同时又评出第二批“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学校”。现在,这20所学校各以其突出的成绩和极具个性化的特点走进名校的殿堂,并产生了有效的幅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学校在青岛立足之后,又悄然向山东和全国进军。张伟、刘敏、君、杨屹等一批教育名家异军突起后,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一些教育上的“黑马”也脱缰而出,有着一鸣惊人的“长嘶”。青岛嘉裕关学校苏静老师年仅23岁,教学尚且不足一年,便在青岛市新教师比武课中一举夺魁。她的事迹在《中国教育报》作了将近一版的报道后,中央电视台又以《美丽的精神家园》专题播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被有关教育专家誉为“创造奇迹的教育新星”。据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的同志说,加快培养名校长和教师新秀,是科教兴市的一项战略选择。我们将不拘一格选人才,尤其是为青年人的发展创造机会,使更多像苏静一样的教师脱颖而出。为此,近几年对不少学校的校长进行了调整,让一大批在教学一线上工作的,懂理论和业务好的青年教师走上校长的岗位。同时,大胆任用年轻学科带头人,教学两年以上者,只要成绩突出,即可评为青年优秀专业人才。并且规定,市中心教研组人员的构成尽量年轻化,35岁以下的不得少于三分之一。目前,青岛市教育新秀辈出,透射出一种生机勃发、指向未来的良好态势。

开放发达的海滨城市青岛,造就了令国人骄傲,甚至令世界惊奇的海尔等著名企业。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青岛教育,也理应有着自己的骄傲与自豪。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是走向这一“骄傲”的必由之路。但青岛真正走向世界,还需要更高层面上的教育家的横空出世。这种高企望的呼唤,绝非画饼充饥似的无奈呻吟。因为青岛具备这种文化的土壤,有着与世界接轨的地利之便,尤其是弥洒在青岛教育工作者中的国际情结,以及走向教育现代化的执著追索。所以我们相信,未来的青岛,也一定会有教育上的“海尔”一跃而出,给世人另一个惊喜。

(五)实施课堂教学等级制度。

目前有这样一种说法:“称号在手,职称不愁;职称到手,万事无忧。”这成了一部分拥有了一系列业务称号和职称的人的客观心态。但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发展,而且还会波及到其他老师的情绪,形成教育生态上的一个悖论。如何建立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机制,成了平度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刘风华思考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他带领有关同志经过系统调研之后,决定实行“课堂教学等级制度”,以制度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于是,一份以激发教师工作内驱力的文件出台了。文件规定,全市现任中小学教师和领导干部的教学水平都要进行统一确认。课堂教学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市教体局根据各乡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队伍状况,分别下达各级比例指标。各单位以教研室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依据,进行逐一评价——以班为单位由学生对本班每位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打分,平均后按20%记入总分。然后依据总分排出名次,按照各级比例指标确定等级人选。以校为单位张榜公示,没有异议后,统一上报教研室审核,颁发证书。课堂教学等级评定一年期满,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晋级;但要逐级晋升,一次只能晋升一级。晋升比例不得超过本级人数的20%。即使是一级获得者,期满三年也自行失效。文件还规定,评定结果记入教师的个人档案,并作为年终考核、晋级、评优、奖惩、聘用的重要依据。凡是处于末两级的教师,不得参加任何业务评比。课堂教学一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要逐级晋升。

“课堂教学等级制度”一出台便顿生波澜,有人甚至说:“职称就是一种证明,何必再确定课堂教学等级制度?”“教师的压力本来就很大了,为什么又给老师加上一道紧箍咒!”有改革就必然有人反对,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反对。还是刘风华局长说得好:“改革,就是要让教师感受到压力;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秩序!”于是,“课堂教学等级制度”在经过高中段学校的试点后,大张旗鼓地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开。“即使职称再高,如果课堂教学等级太低,在学生和同事面前也抬不起头来。”老师们直面现实的感叹之后,开始了教学革新的执著探索。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改革的主力是教师。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内在素质入手进行的教育改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用。它在给传统教学棒喝的同时,也对因循守旧和不思进取的教师亮起了黄牌。竞争,就这样“残酷”地横亘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福兮?祸兮?选择的权力全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考试改革导引教学方向。

评价体系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推进青岛市的改革进程,遵循导向性、发展性、自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市普通教育教研室于1998年制定了《青岛市普通中小学教学评价指导意见》,拉开了在全市各个教学层面进行教学评价改革的帷幕。而考试改革作为教学评价改革的一关键性环节,对导引整个教学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7年开始,青岛市便对中考进行了重大改革,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将政治中考改为“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加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增加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性试题的权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现实生活。英语增设听力考试与口语考试,强化英语教学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化生进行实验操作考试,促进了过程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加大语文阅读与写作考试的内容,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规范史地生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使之更加趋于科学与开放。增加计算机考试内容,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时,将初中升学考试的权力下放到学校,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平度市在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变以往的全市统考为文化素质抽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正确的教学导向体系,发挥了考试对教育教学的拉动作用。内容上,在继续重视对“双基”考查的同时,又侧重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压缩机械记忆的内容,坚决删除纯粹死记硬背的东西。题目设计尽量避免从教材取材,面向生活和实践。内容的确定以检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立足点,以引导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与时代气息。在形式上,力求与内容的改革相适应。初中外语学科所有综合检测全部增加听力测试;政治从初一开始实行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开卷占60%,闭卷占40%,并增加时事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所有学科检测都增加附加题,集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段在加强综合测试的同时,还增设了单项测试,如语文增加了口语表达、感情朗读、书写水平专项测试;数学特设运算能力专项测试。在采访学生中,他们普遍反映,考试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真实地考出了他们的实际水平,尤其是考出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这一份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试卷。题目要求就向考生传递了一个从容轻松的心理暗示:“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准又快。”“请你做一做文字题,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对!”“试试下面的应用题,你会做得更好。”考试没有了剑拔弩张的紧张,变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似一位谆谆长者在循循善诱地引导着小学生去攀登知识的高峰。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一道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试题:“出租车司机王叔叔的家离青岛240千米,他要驾车去青岛取回一件急用的汽车配件。如果路上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请你算一算至少要多少时间才能返回家里?(装货至少用15分钟)”在这里,数学已经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了。

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仅仅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完成的,脱离了现实,课堂教学也将难以进行。教师的眼睛不再死盯着课文不放,而是在落实好“双基”的前提下,放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也变得轻松起来,简单机械重复无与学生有了一种情感的维系和内在的关联。

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传统的应试考试,在选拔了一些人才的同时,也窒息了不少人的灵性与才华。然而不管对考试的功过如何评说,它依然在世界各地有着不衰的活力。而且实施素质教育也并不是同考试作告别式的演说,而是通过考试引领教学改革的走向。所以考试改革永远是触及教学“灵魂”的一个核心问题。为这一“灵魂”注入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便会给你一个精彩的回应。

(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既然可以作为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可以成为管理的主体。而学生一旦进入管理的层面,学校管理便会呈示出一种崭新的气象。

青岛二中学生民主评议团是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情况下诞生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积极推进学校民主化进程。民主评议团由每班推选一名责任心强、能代表同学利益、在同学中享有较高威信的学生组成。设团长一人,副团长2人,三个年级各设1名组长。他们制定了民主评议团工作制度,两周召开一次例会,特殊情况随时集会,由团长具体负责。对本年级比较集中的问题,由组长直接召开会议,并有团长或一名副团长参加。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列席评议团会议,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对有的问题进行当面答复;不能当面答复的会后再行研究,但在下次评议团会议上务必答复。对比较集中的问题,由学校各部门利用集会等方式直接向全体同学做出解释。

2001416,学校民主评议团召开例会,评议各项工作,各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学生的评议。学生代表认真全面地评议了教学、德育、后勤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不少有代表性的意见与建议,如宿舍管理员不应抽烟,有的教师教学缺乏针对性,小卖部的部分商品价格过高,晨跑可由学生自己管理、组织等。特别是针对学校食堂开水供应不足的问题,学生代表与总务主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再上一个贮水罐,加大开水的供应量,同时教育广大学生节约用水、定时打水。会后,各部门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整改,很快安好了贮水罐,开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不只是在课堂教学上的潜能开发与生命挥洒,在管理上也理应握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从而使学校管理真正走上民主管理的层面。而学生在管理上所展示的参政激情和特殊才智,既可以增强他们自身的信心与能力,也给学校管理增添生命的活力,甚至有助于更新学校领导的管理理念与思维走向。使学校始终与学生的发展休戚相关,形成学生与学校的内在和谐。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