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真的网络之旅
梦想成真的网络之旅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3-12-30

 

张曼凌,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吉林市优秀中队辅导员,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网名小曼,“教育在线”小学教育论坛终身版主,“辰星教育论坛”总版主。在《中国教师报》《师道》《辅导员》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出版个人专著《小曼老师讲故事》。先后到徐州,厦门,湖北等地讲学,且引起较大反响。

 

凡登陆“教育在线”的,很少不知道小曼者,她的行如流水的文字与生动感人的故事,令众多网友百读不厌。采访小曼,就成了我的一个企盼。适值《中国教育报》记者站会议在吉林省召开,记者会后对她进行了采访。
  小曼是一个网名,真实姓名是张曼凌。因为网友们多对小曼这个名字熟悉,记者也就在采写中用其网名了。
  小曼是一位非常普通的教师,她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话语,也没有担任学校的一官半职。可是,她又收获了普通教师没有收获到的成果与快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报道小曼也许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与价值。

初入“教育在线”
  初当教师的小曼可谓披星戴月,早晨640左右到校,晚上7点半以后方才归家。就这样,四年如一日地循环着,犹如太阳每天的升降一样。她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她的评价不谋而合——老黄牛:只管埋头干活,不管有何收获。这种精神固然可嘉,可是,在她的生命长度悄然拉长的时候,有一天,“蓦然回首”,才感到自己原来一直在教书匠的怪圈里徘徊复徘徊着。而环顾左右,有的教师在干好工作的同时,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章,获得了一些全省乃至全国的获奖证书,且形成了自己教育教学的特色。如此一比,突然感到自己以往的自足与满意竟是多么的可笑,因为生命不只是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还要使个体生命更加美丽动人,进而使学生的生命成长焕发出熠熠的光彩。
  小曼的自悟虽系灵光一闪,可是却旋即深入心灵之中。构建新的教育方向,创建个性特色,就成了小曼的一个明确的奋斗指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一贯排斥网络的小曼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2000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她无意间走进了网络,后又走进“教育在线”,又无意间闯进了“李镇西之家”,又无意间打开了《爱心与教育》这篇文章。文章如夏季里的一缕清风,一下子吹进了她的心里。一个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故事,一段段从容而又富有哲理的话语,叩击着她的心扉。她如痴如醉地阅读着,竟然“不知东方之将白”。
  从此,她便如初恋般地爱上了“教育在线”,而且一直保持着这种美妙的情怀。她又读了朱永新、卢志文、韩军、张万祥、高万祥等网友的文章,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动笔写起自己的感想与故事。
  其实,小曼起初还不知道什么是论坛,不会在网站上注册,直到20009月,才在一位教师的帮助下,以“小曼”的网名成为“教育在线”上的一名会员。
  如老黄牛一样在教育教学上耕耘的小曼,没想到注册之初就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她的生活化与自然化的教育教学故事,不间断地在网上发表着,也不间断地被网友评说着。其人气之旺,出乎小曼之意料,也令网友们始料不及。十几天的时间,她就被一些网友称为网坛上的一颗新星,并获得最具发展前途网友奖。
                                     广交天下朋友
  从某种意义上讲,2000年是改变小曼人生走向的一年。在获取最具发展前途网友奖不久,有着李镇西签名的《批判走向建设》一书又不期而至。这对于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来说,无异于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因为在学校教师中,李镇西的崇拜者并非少数,唯有小曼幸运地获得了如此厚重的馈赠,而且这一馈赠一直被大家传阅着。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可小曼却是一路畅顺,好事连连。随后,小曼参加了由江苏“翔宇教育”集团举办的全国网友聚会。这是小曼第一次独自远行,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与天下网友相会。她突然感到,一个更大的天空展现在自己的面前。她甚至有点眩晕,有点措手不及,有点受宠若惊。她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卢志文、文才飞扬的袁卫星、深沉干练的储昌楼等早就在网络上交流已久的很多朋友,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小曼说,那是深入心灵的交谈,从中获益前所未有。以往须仰视才见的教育大家,就如此不可想象地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
  中国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名师就在眼前,如能拜师于卢志文的门下,以后的发展会更快更好。小曼实在太幸运了,她的祈望被卢志文欣然接纳。自此,卢志文就会在日理万机的空暇之时,给予这个弟子以有的放矢的指导。小曼说,卢志文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她有了成绩,可以与老师共享;有了疑惑,可以由老师解除。她说,对于她这个弟子,卢志文不只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更多的是人生的引领。
 
  这又是小曼人生的一大转折。
  如果说她以前认识了在虚拟状态下交流而未曾谋面的网友的话,这次则是与一些未曾谋面的网友进行了直面的交流。在“以文会友”中,她感受到天下朋友对她的帮助与厚爱;当然,她也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教育收获赠给网友们一起分享。友情,就于短暂的相聚中在她与网友间如河水一样款款流淌起来。
  会议结束,小曼与网友之间的交流并没有终结。彼此有何问题,一个短消息,即可很快得到回复。想读一本书,吉林市难以买到,告知网友,不长时间,愿望便变成了现实。甚至有的网友知道小曼酷爱读书,不求自赠。她说,家中半壁书山,竟有一半是网友赠送的。
  小曼对于网友所赠之书,比自己购买的更为珍爱,也更加喜欢阅读。因为她知道,那是网友认为可读之书才买的。况且多是不远千里邮寄而来,带来的还有美丽的希望与衷心的祝福。她对记者说,大量阅读这些与教学有关甚至看起来无关的书,为其文化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功夫在诗外”“岂虚言哉”?文化的伟力悄然改变着她的话语系统,进而提升着她的教育教学水平。她明显地感到,学生对她的教学越来越喜欢,甚至有时达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审美境界。
                                     被封终身版主
  当小曼在“教育在线”上越来越多地走进网友视野的时候,有人便建议她申请版主之位。小曼此前虽未想过,却不由得怦然心动。可申请书递交上网之后,她便没了自信。她感到“教育在线”上高手如云,自己初出茅庐,此举真有点自不量力。但出乎小曼意料的是,当她的两千多字的申请帖子入“网”不久,朱永新、卢志文、李镇西就给予了热烈的支持。结果,小曼与云南的“滇南布衣”竞争上岗成功,做了“小学教育论坛”的版主。
  在小曼看来,做版主既为自己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更肩负起了一种责任。所以,小曼此后便有了深夜无眠的恋网之情,以及学有所得的满足感与完成使命的神圣感。不长时间,她便成为“教育在线”上的一个被公众关注的人物。
  小曼何以得到众多网友的青睐?
  首先是热情。不管哪位会员登陆“小学教育论坛”,她都要在第一时间表示由衷的欢迎。她认为,版主不只是管理这个版块,还要使进入这一园地的网友感受温馨与和谐。不然,这个版块就会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况且,她的热情发自心中。大凡按触过她的网友,都会为她的热情所感动。这源自她对这一文化园地的热爱,爱乌及乌,也由此爱上了进入这一园地的所有网友。大家都说,“小学教育论坛”就是我们温暖的家,我们都爱它。
  二是责任。版主的责任之一便是为网友释疑解难。对于网友所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都尽其可能地给予回答。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则通过书刊或求教于他人,然后再行回答,直到网友满意为止。“小学教育论坛”里每个网友的帖子都留下了小曼的足迹。
  三是持久。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君不见,当初“教育在线”上的一些风云人物,如今早已销声匿迹。究其原因,主要出在不能坚持上。做一个版主,每天都要耗去不少的时间,而且多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甚至有时还不为网友理解。如果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没有一点宽容之心,真的会高兴而来,败兴而归。大浪淘沙,小曼依然在。所以,朱永新教授说,小曼是所有版主学习的榜样。
  四是分享。小曼有了经验与感想,特别是具有了亮点的东西,便毫不犹豫地发到网上,让更多的人共享她的成果、她的快乐。有人警告她,说:“你的成果可能会被别人窃取!”可她说,如果由此可以使别人少走一些弯路,较快地获得成功,她不会有任何的遗憾。况且,她也从别的网友中“拿来”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成为其“攻玉”的文化教育资本。小曼说,“给予”与“拿来”给她带来的是不断的快乐与莫名的幸福。她经常收到网上朋友们发来的短消息,很多消息都是告诉小曼自己的文章又发表或获奖了,而且文章中还多次引用了小曼的很多文字和做法。对此,小曼总是表示最真诚的祝贺和最大的鼓励。看到别人进步,取得成绩,她一样感到幸福。
  另外,她还在论坛上建立“资料库”,把自己看到的、知道的好文章整理到一处,让更多的朋友分享,如“班会集锦”、“美文共赏”、“每个孩子都应该做的101件事”、“好课共听”等帖子,都深受网友欢迎。有的网友说,“资料库”是我们的“百宝箱”,随手可取,取之可用,受益太大了。
  孔子教学“有教无类”,小曼交友则不分长幼尊卑。不要说教师,就是一些小孩子也成了她的朋友。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海灵”声称自己就是冲着小曼老师讲故事来的。小曼与这个小朋友鸿雁往来,竟成了一对忘年之交。去年,这个小学生与母亲在新书出版之日,异常兴奋地打来电话,说这本书既是女儿成长的一个见证,也是女儿与小曼交往的一个记录。
  于是,有人说,小曼是“教育在线”上的公众朋友,甚至有人倜侃地说她是网友们的“大众情人”,因为这里的朋友都是那么喜欢她。
  2003年,江苏昆山新教育实验会上,“小学教育论坛”被评为“最佳论坛”。朱永新眼含热泪为她颁奖,将其封为“教育在线”的“终身版主”。
  采访小曼的时候,提及此事,她的眼里依然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她认为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将终生珍爱它。
                                    步入写作乐土
  因为小曼帖子的内容真情流淌与思维活跃,所以,也就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她的帖子涉及到的层面很多,囿于篇幅,记者不能一一叙说。仅取四例,以飨读者。
  一是《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这里多是小曼成功的教学实录及反思,以即时、鲜活、可用见长,系一线教师的热读文章。网友评价说:“思之可学,取之可用,用之成功。”
  二是《心路为你开——小曼教育随笔》。这里记载了小曼与她的学生之间的故事。从这些生动有趣、真实感人的故事中,可以感受到小曼对学生的一腔真情与无限关爱。
  三是《写给自己》。很多人认为小曼是一个女强人,是一个工作狂。其实,她是一个很会享受生活的女孩子。每年暑假,她都要外出旅游,写一些散文。到了亚丁,面对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便会自然而然地步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中。游历曲阜“三孔”,拜谒至圣先师,便有高山仰止的崇敬感,而且感到自己从事的事业也是如此的伟大,自豪之情充满于胸。一年至少两次的旅游,使她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热爱教育。她会将自己的旅游见闻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分享她的快乐的同时,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学过的东西。即使在不外出旅游的时候,她也会为自己营造一个诗意的栖居地:或偕老公在松花江畔悠然地散步,或与朋友在咖啡屋里谈天说地。她说,将这种闲适生活中的独特情趣形成文字,就有了记载自己另一种生活的篇篇散文。
  四是《小曼老师讲故事》。小曼具备讲故事的天赋,特别是给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讲故事。她认为那是一种至上的快乐,和天真无邪的孩子在一起,连你自己也天真无邪起来了。人是需要过滤自己的思想杂质的,而过滤的最佳方法就是走到小孩子之中。为此,她收集、整理了很多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编成《一千零一夜》。课间,她就讲给小孩子听,直讲得小孩子流连忘返,直讲得她自己也成了故事中的真善美的化身。她将这些故事一个一个地发到网上,让更多的教师也用来为更多的孩子讲述。
  2003年春夏之交,辽宁少儿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说是要将《小曼老师讲故事》结集出书。从来没有想过出书的小曼,对于这一从天而降的好事并未相信。可是,编辑却于当年年底又发信来,说是要专门赶至吉林,商谈出书的事宜。老师们也半信半疑,甚至有人担心,说不定是坏人心怀鬼胎而来呢!于是,一些同事们便自告奋勇地要与小曼一起前往,以便出现万一情况的时候助小曼一臂之力。他们说,我们不能让美丽的小曼落在坏人手里。事实上,是小曼与她的同事多虑了。远道而来的客人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编辑,而且也是为小曼的故事感动而来的。他说,这些故事既有思想性又具趣味性,孩子与家长一定非常喜欢。
  这对于小曼来说,真的太意外了。她感谢这位编辑,也希望自己的精神产品能使更多的家长与孩子受益,就高兴地答应下来。小曼很想让一直关心着她的李镇西老师为这本书写序。不巧的是,李镇西刚在网上发了一篇《不再写序》的文章。犹豫再三的小曼还是向李镇西提出了请求。对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当代教育名人,李镇西也只好自食其言。他说,这是为了网坛名星小曼,也为了众多的网友。
  20043月,《小曼老师讲故事》由辽宁少儿出版社与辽宁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
  其实,小曼的文章还很多。如果打开“教育在线”小曼的帖子,发现每一个主题帖子都已有了一百页之多。小曼说,面对如此丰硕的收获,她自己都感到惊奇。其实,在走进“教育在线”之前,小曼喜欢逛街,也常常打麻将。可是,现在敲击着电脑键盘,当一个个字从手下诞生的时候,她就有一种特殊的快感。这种快乐是以前逛街和打麻将都不曾有过的。她说,她在这里每天耕耘,每天收获,每天快乐。所以,与逛街、打麻将说一声“再见”,就在这片生命成长的园地里尽情地遨游起来。
                                   学生快速成长
  小曼上网无疑耗费不少时光,在获取文化营养的时候,会不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这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毋庸讳言,人们对此曾一度有过不同的看法甚至议论。
  但没有比事实再能说明问题的了。
  小曼教育教学的情况,在她任班主任的班里彰显得一览无余。年终,学校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评奖,她得了最高奖。评价共分四项:一是师德,采取家长与学生对教师无记名投票式测评,她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二是教学,教导处通过对学生考试及口头作文等进行评比,她又是名列前茅;三是科研室通过统计科研成果等方式评价,她也是名列第一;四是德育室通过对班级管理等工作的检查,她又得了一等奖。奖金与评比等级挂钩,小曼连续两年就有了最高的奖金。
  谈及此事,小曼非常感谢学校的领导。她说,这种公正公平公开的评比,评出的是正气,激发的是向上的积极性,从中可以考察出一个教师在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同时,学校领导让她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介绍经验,给予她老师们畅谈思想的机会。她说,即使别人有点议论也没有什么,关键是你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学生生命成长了,小曼上网就不是不务正业;学生没有很好地发展,即使整天在学校里,一次也不上网,也不能说明自己教育教学上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小曼对记者说,学生的发展为她的生命成长增添了亮色,而且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学校不管开展什么活动,表现最好的都是小曼任班主任的班级,而且它被评为第一批“自主模范管理班级”。学校不再检查她班里的纪律、卫生,相信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孩子们也能做得很好。小曼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比她出了书、得了奖要高兴得多。学生为什么能够自主管理?核心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何以养成的?关键是小曼日积月累、点点滴滴教育工作的结果。
  小曼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健康、快乐的好孩子。为此,她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月一个主题的“心中有爱”活动。久而久之,爱,就在学生中自然而然地流转。
  三年级的时候,班里转来一个男生。家长说,孩子比较胆小,担心初入新班适应不了。第二天,这个孩子来的时候忘带了课程表,家长非常着急,打来电话请求小曼帮忙。可正当小曼准备给他送去课程表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有了课程表。一问,方才知道,是邻位的一女生主动给了他,课程表上还缀着这样一句话:“你会喜欢这里的,祝你在这个新班级里快乐!”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中午就会有学生自愿与其一起学习,帮助其尽快赶上来;一个孩子不会跳绳,一群孩子围着,你教一下,我演示一次……
  小曼发现,小小年龄,有的孩子竟然有了心理阴影。为了让孩子们心理阳光起来,她在班里设计了“阳光日记”,让学生将每一天最快乐的事情写到“阳光日记”上,与全班同学分享。她说,这既是一种心理暗示,也是创造快乐氛围。人人都快乐,某一个学生不可能不快乐。
  小曼还在班里设立了“优点大本营”,让每个学生都写别人的优点,小曼再将孩子们写的优点拿给被写的学生看。特别是一些平时自己都认为调皮捣蛋的学生,看到大家写了自己这么多的优点,激动得泪流满面,并说以后一定要对得起同学们对自己的鼓励。小曼说,更重要的是,互写优点可以使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以平和的心对待他人。这样一来,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班级环境。小曼说,由和谐而形成的爱心、宽容心等自然地物化为相互的团结与帮助。于是,班级里有了不断的笑声,有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孩子们爱好学习,也爱好体育。在学校每学年举办的运动会上,她的班级均获第一名,“精神文明奖”也次次获得。学生参加演讲比赛,也大多获得第一名。更加令人高兴的是,孩子们的良好行为又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他们敬爱老人,知情知礼,家长为此欣慰不已。
  小曼对学生的爱的回报也是无处不在的。中午,老师休息的时候,孩子会在她的身上轻轻地盖满衣服,而且他们会蹑手蹑脚而来,悄然无语而走;她嗓子哑了,背包里会悄悄出现一包包“金嗓子”含片;已经毕业的孩子甚至对自己的父母说:“想让老师到中学来继续教我们!”在小曼的个人网站“小曼之家”,也经常可以阅读到她的学生和家长们真诚的祝福和向她请教教育中问题的留言……
  一个学生转学后考上了北京四中,给小曼发来短信说:“六年了,终于可以不叫你老师,叫你姐姐了!”
  小曼常为她与学生之间构建的这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而自豪。她说,与学生在一起,你会永远幸福着。
  小曼对记者说,她的好多教育方法,是从“教育在线”上学来的。因为这里不同于其他网络,它是教育智慧碰撞的地方,是相互学习借鉴的园地。她说:“我将目标锁定学习,我就一定会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足迹投向省外
  网络为小曼打开一扇望世界天窗的时候,她的足迹也开始投向省外。她感到,学习的载体不只有网络,还有高层次的培训。聆听教育大家的报告,甚至与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对于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品位,又不是一般网络能够比拟的。
  她每年暑假都要自费外出学习,而且多是独自乘坐飞机,个人交纳培训费。对此,有人很不理解,认为一个教育教学水平已经很高的小学教师,此举有点画蛇添足,甚至有些得不偿失。可是,她认为,在文化升值上花点钱,比花在买衣服上更有价值。她说,当一个人的眼界开阔之后,想收回来都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在成长的旅途上,都不会拒绝成功。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出省学习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
  其实,小曼初次外出就有过一次生命之忧。
  那是20012月,她要从长春机场乘机到卢志文所在的学校学习,她的先生专门开车为其送行。不料小车将要抵达机场的时候,为了躲开一辆飞驰而来的摩托车,与其他汽车追尾相撞。不仅陪给对方数千元钱,自己修车又花10000多元,而且差点儿伤及生命。可是,一旦索定了的目标,小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她没有改变行程,她的先生也毫不犹豫地给她以支持。小曼往往开心地说:“我有一个最好的老公。正是他的支持,才有了我绚丽的生命。”
  小曼的外出学习越来越得到学校领导与老师们的认可。200510月,小曼陪同校长乘机抵达苏州,与朱永新老师和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的相关成员商议年末在其学校召开新教育研讨会的有关事项。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200512月,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召开的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如期举行,且取得了特别理想的效果。会议结束,很多与会人员抒写自己的感受,称道小曼功不可没。甚至很多网友声称,是因为小曼才来吉林参加会议的。总课题组秘书长储昌楼先生还专门撰文,说小曼是此次会议的“红娘”。
  小曼就这样一点一点成长起来。这之后的一次又一次外出学习机会越来越多。不过,费用全部转由学校报销。
  这令老师们羡慕不已。
  小曼很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老师们对外出学习由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欣赏,从欣赏到行动。因为大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开阔视野,提升自己,是个体生命成长的精神必需。
  小曼视野开阔的同时,也被外界所接纳。她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人们也开始欣赏小曼;她在学习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开始学习小曼。20063月,应徐州之邀,小曼第一次出省讲课,且引起响烈反响;20067月,应厦门之邀举办讲座,与会教师受益良多;2006年暑假到湖北支教,又一次引起关注。小曼对记者说,那种被异地教师认可的喜悦令她兴奋不已。不过,对于这种认可,她更看作是一种鼓励。她说,现在不但吉林市,其他省、市的一些教师也在看着她,期盼着她的更大成功。现在想不努力都是不行的。
  其实,“教育在线”等网站上有关小曼的文章很多很多,就在这篇报道完稿的前一天,记者通过网络又搜索到《江城日报》对她的新的报道。在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只是撷取了小曼教育之行的几个片断。君打开网络,点击“小曼”,则可以感受一个更加丰满与充盈的形象。

 

    现代教育导报,20061023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