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生命发展的引领者
师生生命发展的引领者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杨一青,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杭州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杭州市连续四届人大代表,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浙江教育学院兼职教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浙江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省科研型校长、省“明星”校长等荣誉称号。2004年,杨一青被评为杭州市“十佳”校长、浙江省功勋教师。出版《搭建飞翔的舞台》《杨一青作文教学探新》《小学管理工作讲话》等著作100多万字。主持开展了全国、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7个,科研成果获省及省以上级奖9项,学校连续三届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杨一青校长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阅历,而且始终有着活跃的思维与先进的理念。如果不到学军小学采访,不与其进行深入地交流,就很难想象这位在教育系统工作了40多年的老兵,何以被誉为“教育界的常青树”的内在原因。

前瞻理念

  杨一青校长的十六字理念为“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这其间有“他山之石”的借鉴,更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这一理念今日看来未必特别具有前瞻性,但它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当时无疑具有先行一步的教育思考。
  “整体观念”之中的“整体”的外延并非单一,而是呈示出多元的走向。学校是一个整体,各个科(部)室、班级也各自构成一个整体,各科教师、各个学生自身也都形成一个各具特色的整体。有了这种整体思考,就有了全局观念,有了统一考虑。如果将学校领导班子视作一个整体的话,就会考虑班子人员思想、才能的多向性,班子之中应该既有视野开阔的“思考家”,也要有埋头苦干的“实干家”,也少不了游刃有余的“外交家”。唯其如此,才能各施其才,达到1+1大于2的理想效果。比如,如果没有“外交家”,就不能在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交流甚至摩擦中提升学校的精神地位和增加学校的经济效益。
  杨一青认为,整体是部分的优化,部分又在优化的整体中更加优化。如是循环往复,整体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
  “主体思想”之中的“主体”不是强调校长个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价值,而是校长在教育过程中将被管理者视作主人的一种理念。有了这种思想,就可以将教职工看作主人,尊重其主体人格,承认其主体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做人与探索未知的主人,所以,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发展。
  这种“主体思想”具有浓郁的人本情怀,又富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其实,校长只有心系教职工与学生的发展,且为其创设优质的人文环境,“主体思想”才能在本质意义上得以实现。
  “个性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上的一个时髦话语,不过,杨一青当时的考虑更多地将自己的思考指向了未来。他认为,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品种、多层次和多规格的。为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教育就要从现在做起,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未来”环境。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在当今应试与未来发展产生矛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舍弃前者而选择后者。
  素质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品质、个性爱好在优质的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指向也是“面向未来”的,“个性发展”与“未来”的连襟,就有了前瞻性的行动。学军小学各种特长的学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种五彩缤纷的人文风景。
  杨一青校长在上一世纪80年代末提出“和谐关系”理念的时候,虽然没有从学科之间的和谐方面进行更多的思考,但他从人际的和谐这一本质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扎实的行动。他认为,和谐是教育走向高层境界的必要条件,领导内部需要和谐,领导与老师、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都需要和谐。唯其如此,才能促成学校的综合发展。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重“人和”环境的构建,应该是校长的教育之本。失之则一事无成,得之则万事俱兴。没有“人和”的保障,其他“和谐”都只能在表层游弋而已。

“三化”目标

  杨一青认为,在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呼唤着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时代的召唤也就是学校的办学宗旨:面向时代,造就个性化素质的公民;面向未来,培养现代化素质的公民;面向世界,成就国际化的世界公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杨一青将“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作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模式。
  一、为学生提供敢于“放肆”的课堂环境
  有的校长并非具有独特思想的决策者,而是上传下达的传声筒;不是主动创造的教育者,而是人云亦云的邯郸学步者。个性的缺失,使得校长思想苍白,管理了无特色。自然,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也就无从谈起。这与当今世界的学校管理思想相去甚远,如是下去,“个性化”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口号而已。
    教育个性化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自己内在要求和自己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从而充分享受精神振奋的活动乐趣。
  杨一青则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学生个性的张扬,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他们无需担心在凸显个性的时候会受到来自教师的指责与批评。学军小学学生课堂之上“肆无忌惮”的行为,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教育个性化的美丽。
  记者走进一个六年级班级的语文课堂,发现金庸、琼瑶小说成为学习“课程”。一个小姑娘满脸兴奋地对记者说:“我刚从图书馆‘搬’回几套金庸的小说,准备好好研究研究,学期末做一篇《金庸作品人物分析》的论文。”据同学们讲,这是他们的“研究性学习课”,这种课所有选题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制定。只要学生喜欢,所定选题又有研究价值,不论是金庸还是琼瑶,都可以大大方方地摆到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
  据王亚芳老师讲,学生在课堂上之所以敢于“为所欲为”,是因为学校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敢于“放肆”的环境。杨一青认为,既使学生感到身处安全环境之中,又让他们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才算是优化的课堂教学。
  二、思想“现代化”引领行动现代化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时候,校长的思想首先要现代化,现代学校需要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现代的教学设备,更需要现代的教育理念。因此,校长的学生观、质量观等,都应当是现代的。即使在建设一般化的学校设施时,都要具有现代眼光。2001年学军小学建造教学楼的时候,杨一青就有了前瞻性的思考,认为几年后,汽车将会走进寻常百姓家,为老师们预先准备停车的地方,就应当考虑在内。尽管当时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有人坚决反对,他还是坚持建造了地下停车场。现在,整个停车场已经小车云集。偶尔有人提起当初之事,即使当初的反对者也往往一边驾车一边笑着说:“幸亏当时杨校长有眼光啊!”
  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如果没有现代眼光,就不可能瞭望未来。建筑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落伍,而如果培养的人没有现代眼光,就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杨一青认为,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是学生现代化成长的最好天地。为此,学军小学与近10家单位签订协议,组建德育基地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让学生离开了教师的周密安排,离开了家长的呵护,走上农村的田埂,体验播种的艰难和欣喜;走进军营的训练场所,感受战士们铁一样的纪律与风骨。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参与的快乐。
  据冯岳老师讲,同学们随着眼界的进一步宽阔,对科技的认识更加深入,运用电脑的范围更加宽广:在《世界该不该有克隆人》的班级辩论赛前,孩子们在网上查找了大量资料,比赛时呈现出你来我挡、互不相让的精彩场面;校园网的智慧谷以最高的点击率在众多栏目中独领风骚,让所有的孩子们真切感受网络给他们的学习交流带来的快捷、方便;各班的自主设计、自主管理的班级网页中文字的处理、插图的使用、格式的变化都堪称专业,点击率一路攀升……
  三、关注师生国际人意识的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年龄虽小,却是未来社会的公民,而且是在全球舞台上活动的世界公民。那么,作为国际交流语言的外语,就应当从小学时段学习。正是从这个思考出发,杨一青特别加强了学校的外语教学。
  他对记者说,我们没有世界一流的外语教师,就不可能有适应国际要求的学生。为此,学校组织教师到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在2005年组织出国学习的15人中,有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以及从来没有出国的老教师。杨一青说,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10年、20年之后,要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才能。在某种意义上说,国际公民素质包括具有国际公民身体素质、道德品质、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国际公民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全校领导与教师共同的信念。如果教师没有与世界接轨的思考与行动,就无法与已经具备国际思维的学生接轨。
  杨一青同时非常关注学生的国际交流活动。特邀新加坡80个学生到学军小学与四年级、五六年级小学生进行一对一地交流。在每一个班里,都有8个新加坡的孩子上课,且参与中国学生的所有活动。学军小学还与新加坡的小学网上交流、互寄报刊,进行各种文化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水平。
  学军小学还与韩国丽水市丽都初等学校、澳大利亚堪培拉莫森小学和新加坡道南小学结成了伙伴关系,有意识地将“国际视野的公民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除了与两校在教学管理、教学理念、教材应用、教育资源等方面互通信息、取长补短外,每年暑假,学军小学还与韩国丽都小学的学生进行相互友好考察访问,一般均在中外学生家庭住宿,组成临时家庭,一起学习、生活,在活动中体会异域文化。
  杨一青对记者说,经历本身会影响人的视野、心态和对事物的看法。几次的海外交流活动对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孩子们在各种对外交流活动中表现得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他们开始能尊重不同习俗和文化,体现出了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技能。中韩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了孩子们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道桥梁,成为学校一门独特的交流多元文化的潜在课程。

亲情关爱

  杨一青有一句“名言”:“进了学军的门,就是学军的人;学军人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这句话不只行走在他的话语体系中,更扎根于他的心灵深层。他说,我要让老师们在学校里有安全感、亲切感、成就感、幸福感。他说,绝大多数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许多年,有的甚至数十年,乃至一辈子。他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校的时候,也希望在学校里幸福地工作与生活。校长,就应当是满足教师这种幸福需求的教育使者。
  一、让青年教师住得舒服,吃得可口
  杨一青特别关注教师特别是单身青年老师的居住问题,因为他认为,安居方能乐业。去年暑假,外地老师回家度假了,学校却热火朝天地在搞改建工程:把二层楼的青年老师宿舍楼重新装修,由胡副校长亲自督阵,促进工程早日完工。开学了,大家回来一看,不由得惊呼起来:“哇,焕然一新的宿舍楼,浴室、有线电视、室内空调、网络连线,一应俱全!”四个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变成两人一间的“标房”,年轻人那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杨一青认为古时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系兵家之言,却可以作为当今治校的方略。既然要让教师教好学,就要让他们在住得舒服的时候,也要吃得可口。为此,学校对厨师进行了专门培训。技艺提升之后的师傅们做的饭菜色香味俱佳。老师们在胃口大开的同时,喜悦之情也流溢在满意的脸上。
  二、每逢佳节少思亲
  中秋佳节,对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青年人来说,自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杨一青认为,学校应当成为单身青年教师的家。于是,月明星稀之夜,家在外地的青年教师聚集在“教工之家”里,参加工会组织举行的中秋茶话会。工会主席周丽珍诙谐、幽默的开场白将大家的情感一下子吸引了。她说:“今天大家聚在一起,只谈家事,我们‘一家老小’要无拘无束地谈,让这里的笑声通过今晚的月光带给你们的家乡亲人。”大家边吃月饼边高兴地谈着。小叶说:“能在学军小学这个大家庭里生活真的感到荣幸,因为有这么好的‘家长’,又有这么好的兄弟姐妹。虽然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节,但在这种气氛里就像在家里过节一样亲切,一样温馨。”“我要马上写封信,告诉家里人,用不着他们担心,学校领导都很亲切。还有嘛,月饼也特好吃,嘻嘻。”小邬嚼着月饼说。
  月圆之后有月缺,可留在这些远离父母的“大孩子”们心头的月亮却永远都是满盈盈的。
  三、冒雪骑车乡下拜年
  据《辞海》注释讲,拜年是新年里晚辈对长辈的问候祝贺,但春节前后,杨一青还是与学校领导分头忙碌、奔波于教职工的家庭之间,给他们送去新年的问候。
  浙江教育报刊社记者言宏对杨一青进行过长时间的采访。据她讲,有一年的岁末,再过两天就到春节了,杭州下了几天几夜的鹅毛大雪,人们都认为这是十几年来罕见的大雪和冷天气,连郊区的公交车也停开了。可杨一青却冒雪骑自行车到10多公里外的乡下荆山岭,看望刚工作的新教师刘荣华老师一家。门一打开,刘老师看到雪人似的杨校长,一时竟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喊“请坐”。当着他父母的面,杨一青如数家珍般地叙述了刘老师工作上的种种成绩,不住夸赞他工作认真努力,善于动脑,并说:“感谢你们二老,为学校养育了一个好老师。你们尽可放心,我们一定会关心照顾好他的。”两位识字不多的父母很是荣耀,不时地叮嘱刘老师:“有这么好的校长,你真有福气呀。你要好好工作,对得起你们杨校长!”
  随后,杨一青又请刘荣华陪他骑着自行车翻过山岭去看家住在龙门坎的另一位新教师葛亚平。
  四、解决教师的特殊困难及其子女的安排问题
  教学六年级毕业班的郜晏静老师因怀了三胞胎而悲喜交加,因为丈夫辞职来杭州打工没有固定工作,自己来校不久,积蓄不多,何以养活三个孩子?正在这个时候,杨一青和他的夫人骑着自行车前来看望,并说请她一定放心,有学校在,她的孩子就会有一个好的归属。剖腹生孩子时,杨一青又与夫人一起赶到医院,守在手术室门前焦灼地等着。当郜老师被推出手术室,一眼看到了杨校长夫妇,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学校集资建房,价格比较便宜。生了孩子在家休息的郜晏静老师接到校长打来的电话,说是争取让她集资买房。郜晏静老师异常感动,这是她怎么都没有想到的事,可又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到学校见了杨一青校长,她就不由自主地流泪。她说,我只有好好地教学,来回报学校对我的关怀。
  郜晏静老师的三个孩子到了入幼儿园的时候,杨一青又千方百计地为她的一个孩子争取免费进了园,又帮他申请了特困户,获得得了另一个免费名额。
  杨一青认为,教师身在学校,就要让教师有一种家庭的感觉。这是校长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校长不但要关心教师特殊的困难,而且要关心他们子女的安排。他说,自己在这方面下的功夫非常大,也收获最大。将老师们的子女安排好了,他们就没了后顾之忧。比如郜晏静老师三个孩子初入学校,就要交费十几万。这会给她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困难,给她的精神带来很大的影响。校长给其解决了这个困难,她能不加倍地工作吗?郜晏静老师说,只有靠学校,才有幸福的生活。
  对每个人来说,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动力的源泉。如果一个校长能把学校营造得具有浓郁的家的氛围,让老师们从中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亲情在,就一定是一个出色的领导;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学校视为自己的家,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激情和动力是不可估量的。杨一青在20多年的校长生涯中,努力做好这项“软”的工作,让每一位教师在学军小学有一种家的感觉。因为他坚信——爱,往往能激发潜在的内力,创造出奇迹!

精神引领

  教师在学校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则应当成为教师发展的精神引领者,使他们在造就学校辉煌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在不断成长。学校与教师只有永远处于发展的状态,才能共创各自美好的未来,并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
  一、不是招募劳动力,而是挑选优秀教师的苗子
  “我不是来招募劳动力的,而是来挑选优秀教师的苗子。”这是杨一青选拔优秀毕业生的口头禅。孔子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是的,“苗子”设若不“秀”不“实”,是无法培养成才的。只有好的“苗子”,才能通过培养脱颖而出。
  1990年杭州大学(现改为浙江大学)外语系的毕业生吴幼春谢绝了好几所中学的邀请,最终选择了当时仅有一位将近退休的外语教师的学军小学。她说,是杨一青的一番话打动了她——“虽然学校的外语教学还不成气候,但你将是我们学校外语学科的第一棵苗子,我们会创造一切机会培植你。在这里,你施展才华的空间会更大!”后来,一诺千金的杨一青让她到上海、北京培训,并送到英国伦敦大学进修。现在,因为她的教学才能优异和管理才能较强,已经成为省府路小学的校长。
  卢洁在杭州师范学院学习期间,连续五年通过班级的民主选举,成为少有的连任五届的班长,以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凝聚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杨一青立即与之见面洽谈。杨一青对记者说:“我就一下子被她的激情所吸引了。闪亮的眸子,恰到好处的手势,清亮的嗓音,积极向上的谈话内容,无不显示出她是一个天生的好教师。一次面谈,促使卢洁融入学军小学的大家庭。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她的组织协调能力极为出色,她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如今,她已经成为我校最年轻的优秀年级组长。”
  钱金林是湖州师范学校的体育尖子,字写得好,文笔亦佳,舞蹈优美。然而就是他,曾经因为一次酗酒而背上了警告处分。杨一青等前去考察时问他:“在被推荐的这五个人当中,你认为你会选中吗?”他回答得非常干脆:“如果你们想选最能干的人,我想应该选我!”杨一青感到这是一个好小伙,有个性!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明显;能力出众的人,往往个性鲜明。结果,他被录用为学校的体育教师。如今,他已经成为副校长、杭州市的教坛新秀、省科研青年标兵、全国体育先进工作者。
  杜绝“后门”,唯才是选,为优秀大学生长驱直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也正是这种选人理念与行动,才有了优秀教师的源头活水。
  二、“第一次”——生命提醒
  当大学毕业生初入学军小学之时,杨一青便期望通过“第一次”给他们的梦想之舟指明前进的航向。所以,杨一青珍视与他们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次会谈、第一次评课等。
  杨一青与每一位进校的新教师进行交心式的漫谈,谈人生、谈理想,谈初为人师的感受,谈班主任工作艺术,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谈如何教好一门学科等。通过谈话,不仅促进了他与新教师情感上的沟通,而且给新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自身素养的提高以启发和鞭策。很多教师说,这是校长对他们的生命提醒。正是这种提醒,为气质特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的教师设计了“多样化、特色化、灵活化、具体化”的成长目标。
  倪宗红曾经是杨一青的及门弟子,时隔六年后,她又被杨一青“召”回母校。入校第一天,杨一青就找她谈了话。他从重叙师生情谊谈到学校新近情况,从参与课题研究谈到六年成长规划。直谈得她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她说:“在我眼前侃侃而谈的杨老师,不像一位校长,更似一位长者帮着小辈确定人生的目标,制订详细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金玮老师在《初为人师》一文中写道:“第一次听课,杨校长说了短短的几句话:‘要让对话或表演的同学面向全体,让大家都能看到他们的表情,不仅仅是听到他们的声音。板书的时候,要注意细节问题,不要用手擦黑板,要用黑板擦擦,标点符号也要写到位。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都是无穷的。’这让一向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我明白了:面对学生无小事。树立精品意识,追求精品教学,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杨一青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人生有许多值得一提的第一次,每一个第一次都有可能影响着他的人生。因此,与新教师的第一次,无论是谈话、微笑、鼓励,甚至是批评,都要慎重,都要精心设计,都要力争完美。”
  三、福利院实习的必修课
  杨一青高度重视初为人师的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参观学习、社会服务、公益活动、读书活动等,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地到社会实践的海洋中去锻炼、去探索、去体验。由团支部组织新教师去福利院见习,是每一届刚来学军的新老师都要经历一次的特殊师德教育课。这也是十多年来,学校师德建设传统教育系列中最感人的一个篇章。
  福利院里的孩子不少是低能的残疾儿童,教师和保育员却始终如一地将爱心和耐心奉献给他们。杨一青组织新教师到福利院去实习,希望他们从中切身感受做一个好老师最需要的是什么。在他们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就应该确立一个很好的努力目标。去福利院见习过的新老师,当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都会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更需要有一种慈母情。一位新老师这样写道:“我曾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职业而苦恼、悔恨,以为走错了路。现在看来,悔恨叫苦只能显示出我对人生目的理解得浅薄;叫烦、怕苦是因为自己从未品尝过真正的艰辛。当我看到福利院年轻的保育员忍着熏鼻的屎臭给残疾儿童更换衣裤时,看着与我们同龄的福利院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已是四年级的学生讲解退位减法时,我不仅脸红,更为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
  杨一青认为,阅读的资讯,只能学习到百分之十;听到的资讯,只能学到百分之三十;但所经历过的事,却能学习到百分之八十。青年师德教育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焕发其生命力。
  四、为教师获取“通行证”大开绿灯
  青年教师进入学校之后,因为学历问题,会在评职、提薪等一系列问题中受到阻隔;而通过对学历的提升,达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更是教师的自觉追求。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学历进修尚有许许多多限制的时候,杨一青就给青年教师创造了一个个需要资历和证明的深造机会,让那些青年教师蛰伏的“野心”得以勃发。
  章莉中师毕业后,总觉得像蜻蜓点水般只读过三年中专而没有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人生一大憾事,就邀同龄的青年教师一起参加学历进修。当时进修不但有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而且有的校长还担心青年教师进修影响工作。正在章莉等青年教师为没有资格报名而苦恼的时候,杨一青却为她和一些教师“别出心裁”地想出了报名的方法。为了让当时不足一年教龄的新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考试,他通过努力将他们挂靠在杭州师范学校的老师编制中,让这些小学教师以“师范学校教师”的合格身份去参加教师学历进修的报名。终于,章莉等一批青年教师成了学校第一批通过进修获得大专学历的教师。
  现在有了大学本科文凭的青年教师如果提出再进行学历进修,杨一青也会大力支持。有人担心学历高了有可能“孔雀东南飞”,可杨一青却说,“飞”了对他们发展有利,我们就举双手赞成。再说,“飞”了也是从学军小学“飞”出去的,那是学军小学的骄傲,是我们为更好的单位输送了更优秀的人才。有了这种大的气魄,特别是有了利于优秀人才发展创设的机制,高技能的人才并没有在学军小学流失。
  当时杨一青在学历进修管理上的远见,为老师们在今天争取了主动权。现在学校教师100%有了大专学历,今年本科学历教师可达到96%,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渴望知识、渴望成长的愿望得到了尊重。经过学历的进修,他们的教育立足点更高了,视野也更开阔了。
  五、让教师欣赏学历进修路上的“风景”
  有的教师在学历进修时,过多地关注了学历的提高,而忽视了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应该对口。于是,杨一青又在校内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对教师的学历进修不再“放任自流”,制定有关的政策,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对口专业的学历进修,使教师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提高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曾有人说过:“前进路上,每个人想得最美的地方是目的地,但其实,最美的是沿路的风景。”当老师们不再仅仅追求学历文凭而是专注于研究学问时,也自然欣赏到了学习路上的“风景”。
  数学教师王丽兵原本纯是为了拿文凭而走上本科函授之路的,可走完理科进修之路后,“蓦然回首”,却发现三年的风雨历程是一笔远比文凭更为重要的终生受用的东西:开阔的视野,敏锐的嗅觉,持之以恒的奋斗意志,收集现代信息的能力等。
  葛格老师在参加“汉语言文学”的自考过程中,自身的知识储备也与日俱增,精神上也日渐富足。她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有意识地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完成的‘创举’。虽没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精神,却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志。我想,这意志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张文凭本身。”
  从20054月下旬在学军小学采访杨一青校长迄今,已经将近10个月的时间,之所以迟至今天方才成稿,工作繁忙自是一个原因,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杨一青丰富多彩的校长生涯,常使我不知撷取哪些材料方能呈示出其精彩的人生。据浙江教育报刊社记者言宏介绍,杨一青不但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教育家,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其实,就其教育之中的治校之道而言,记者也只是选取了几个片断而已。片断虽有片面的可能,但愿读者能够从中窥见文章之外杨一青更加灿烂的教育风景。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